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患者螺旋CT经下肢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检查的最佳扫描参数,以便经下肢静脉注射造影剂达到经上肢静脉注射造影剂螺旋CT增强检查诊断图像效果。资料与方法:收集400例患者CT增强检查资料。其中实验组200例,由于长期上肢静脉注射造成静脉血管损伤严重的患者,在进行增强CT检查中,采取经下肢静脉(脚、踝部静脉血管为主)注射造影剂螺旋CT增强检查,注射速率以2.5~3.3mL/s,非离子型造影剂70~100mL,动脉期及静脉期根据组织器官均较上肢静脉注射造影剂延长延迟时间8~15s,螺旋CT扫描范围包括检查器官上下范围,病变区加扫薄层;对照组200例,经上肢肘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CT检查患者,依组织器官不同注射速率、非离子型造影剂量及螺旋CT扫描范围方法与实验组相同,动脉期及静脉期根据组织器官注射造影剂设定延迟时间。分析测量两组CT图像正常组织、血管及病变组织CT值和扫描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例实验组经下肢静脉(脚、踝部静脉血管为主)注射造影剂螺旋CT增强检查病例与对照组200例经上肢肘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CT检查患者,增强检查图像质量经统计学分析相近。上肢动脉期CT值和下肢动脉期CT值配对比较,统计学分析t值为4.371,P=0.000,这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上肢动脉期CT值和下肢动脉期CT值存在差异。上肢静脉期CT值和下肢静脉期CT值配对比较,t值为-1.664,P=0.103>0.05,这两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没有显著性差异,即上肢静脉期CT值和下肢静脉期CT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二者不存在差异性。结论:长期上肢静脉注射造成静脉血管损伤严重患者,经下肢静脉注射造影的增强扫描采取适当的增加延迟时间扫描完全可以达到上肢静脉注射造影剂螺旋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个性化造影剂注射方案在提升肺动脉CTA生物应用安全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亭林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配到A组和B组。A组为常规组,注射方案为:20 mL生理盐水+50 mL造影剂+30 mL生理盐水,注射速率均为4.5 mL/s。B组为个性化组,注射方案为:20 mL生理盐水+(造影剂注射剂量=体重×0.6 mL)+30 mL生理盐水,造影剂注射速率=造影剂注射剂量/10 s;生理盐水注射速率均为4.5 mL/s。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年龄、身高、体重、造影剂注射剂量和注射速率、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内的CT值、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等数据。采用Kappa检验评价两名医师间对所得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结果:两组间年龄、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造影剂注射剂量和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内的CT值、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无统计学意义;Kappa检验评价两名医师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一致性高度一致,Kappa=0.80。结论:在保证肺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前提下,给体重≤ 75 kg的患者采用个性化注射方案,可以有效减少造影剂注射剂量,减缓注射速率,从而降低造影剂给患者带来的潜在生物应用安全性风险。   相似文献   

3.
Ulrich造影剂注射器在64排螺旋CT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Ulrich造影剂注射器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注射器抽吸与推注药液的概念,它以方便简捷的操作,准确合理的造影剂剂量,充分的配合发挥了64排螺旋CT高速、高效安全的检查过程。方法美国GELightspeedVCT64排螺旋CT机,德国UlrichMissouri(XD2001)造影剂注射器,对2005年10月至2006年2月间的577例受检者选择外周静脉注射一定剂量造影剂及生理盐水进行CT增强扫描。结果在预设注射剂量及速度进行增强扫描时,574例(99.48%)得到顺利检查及优质图像,3例(0.52%)检查过程中受其它因素影响造成检查暂停,经过临时处理后顺利完成检查。结论使用Ulrich造影剂注射器,操作方便,注射速度准确,造影剂用量少,减小了造影剂注射的风险,提高了影像质量,是64排螺旋CT的极佳搭配。  相似文献   

4.
64排与16排螺旋CT主动脉CTA质量因素的对比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64排与16排螺旋CTA对主动脉血管显示的影响并探讨碘对比剂量、辐射剂量的差异。方法:80例可疑主动脉病变患者,知情同意后按机器型号随机分两组(64排组、16排组)每组40例,64排组注射60mL对比剂+40mL生理盐水、16排组注射70mL对比剂+30mL生理盐水,均采用速率4mL.s-1,对比剂追踪触发技术行CTA检查,测量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7及腰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双侧髂外动脉末梢处CT值;由两位影像诊断高级职称医师对血管强化程度、重组分支血管显示进行评价。记录扫描时间、对比剂量、CT剂量指数、z轴范围、剂量长度乘积,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4排与16排螺旋CT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7及腰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双侧髂外动脉末梢平均CT值分别为:347.35Hu、350.32Hu,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血管清晰度及显示血管分支也无差异;两组的扫描时间分别为:7.12s,24.98s,对比剂量分别为:60mL、70mL;有效剂量分别为:12.25mSv、14.64mSv;64排的CTDIvol值是16排28.14%,64排与16排之间的剂量长度乘积值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64排与16排螺旋CT对血管强化程度、重组分支血管显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扫描时间明显缩短了71.50%,对比剂量减少16.67%,辐射剂量降低了16.3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不同注射速率对肝脏动脉期增强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进行腹部CT扫描的患者,正常组(A组)40例和肝硬化组(B组)40例。各组根据注射速率不同分为2组,3.5 mL/s组(A1、B1组)、2.5 mL/s组(A2、B2组),采用Smartprep造影剂跟踪技术,当腹主动脉的CT值到达或超过150 Hu,按下扫描键正式扫描。记录不同注射速率动脉期腹主动脉的CT值、触发时间,统计正常组和肝硬化组成像优良率,建立统计表并相互比较。结果:注射速率为3.5 mL/s和2.5 mL/s时,正常组优良率分别为96.4%和91.7%,P>0.05;肝硬化组优良率分别为95.5%和72.2%,P<0.05。注射速率为2.5 mL/s时,正常组和肝硬化组腹主动脉平均强化峰值分别为196.40 Hu±20 Hu和186.02 Hu±18 Hu,P>0.05;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动脉期平均触发时间分别为22 s和24 s,P<0.05。注射速率为3.5 mL/s时,正常组和肝硬化组腹主动脉平均强化峰值分别为244.90 Hu±37 Hu和219.33 Hu±33 Hu,P<0.05;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动脉期的平均触发时间分别为20 s和22 s,P<0.05。结论:无论是肝硬化组还是正常组注射速率越快,动脉期峰值越高,达峰时间越短。相同注射速率情况下,正常组腹主动脉平均强化峰值较肝硬化组高,平均触发时间较肝硬化组短。肝硬化组对注射速率要求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不同造影剂注射速率对多层螺旋CT直接法髂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以寻求最佳的注射速率。资料与方法:我们于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间将怀疑有髂静脉疾病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5组,并分别以注射速率为1.5 mL/s、2.0 mL/s、2.5 mL/s、3.0 mL/s、3.5 mL/s进行髂静脉CT成像。原始数据经过CT图像后处理后对每例血管显影质量进行评分,从图像的显影质量、对比度、有无"边流现象"及能否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进行评价。测量各评分组内髂外静脉的CT值并计算均值,对各评分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速率为2.5 mL/s组与3.0 mL/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5 mL/s组及3.0 mL/s组分别与其余三组进行两两比较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5 mL/s组、2.0 mL/s组及3.5 mL/s组进行两两比较,调整显著性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评分组内髂静脉的CT值均数方差分析结果P<0.05,1-2、1-3、1-4、2-3、2-4、3-4各对比组次结果q值分别为4.89、4.94、5.30、4.35、5.02、4.67。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髂静脉的CT值与各评分组的相关系数r值为0.87,P<0.05。结论:综合考虑图像质量、患者的耐受性及人身安全等因素,速率为2.5 mL/s是多层螺旋CT直接法髂静脉成像的最佳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联合下肢动脉CT成像中两种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方法:搜集临床上怀疑腹主-下肢动脉疾病行CT血管成像(CTA)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组,对比剂(350 mg I/m L),A组: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58.53±9.39)岁,平均体质量(67.86±11.65)kg,平均扫描范围(124.65±8.28)cm。B组: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60.87±9.76)岁,平均体质量(66.23±12.42)kg,平均扫描范围(122.59±9.12)cm。A组注射流率4 m L/s,对比剂用量1.5 m L/kg。B组第1期5 m L/s注射20 m L,第2期3 m L/s注射剩余量;B组对比剂总量=1.5 m L/kg×体重-4 m L/s×(B方案对比剂注射时间-A方案对比剂注射时间)。对比剂注射完毕两组均以3 m L/s流率无缝隙注射生理盐水30 m L。两组均选择智能触发技术,监测平面为腹主动脉(右膈肌水平),阈值≥150 HU。对两组5个动脉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5个动脉段CT值,记录两组对比剂剂量。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A组5个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平均CT值分别为:4.76±0.44、(328.46±21.45)HU(腹主动脉段),4.20±0.58和(330.96±22.52)HU(髂动脉段),4.36±0.57、(327.16±23.65)HU(股动脉-腘动脉段),3.32±0.63、(296.53±20.43)HU(小腿动脉段),3.12±0.53、(257.26±21.21)HU(足背或足底动脉段);B组分别为:4.72±0.46、(329.75±23.12)HU(腹主动脉段),4.08±0.57、(331.63±24.64)HU(髂动脉段),4.16±0.55、(319.89±21.79)HU(股动脉-腘动脉段),3.24±0.66、(290.44±21.57)HU(小腿动脉段),3.28±0.46、(243.76±27.29)HU(足背或足底动脉段);B组均低于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对比剂剂量分别为(93.79±13.68)m L和(74.61±14.76)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剂流率5 m L/s+3 m L/s分期注射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腹主动脉联合下肢动脉CTA的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hilips Brilliance iCT低剂量对比剂联合低监测阈值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选取我院需行头颈部CTA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观察组)、B组(实验组)。分别行不同的注射扫描方案:A组对比剂60 mL,生理盐水40 m L,监测阈值150 HU;B组对比剂40 mL,生理盐水40 mL,监测阈值90 HU;两组注射速率均以5.0 mL/s,均监测主动脉弓。分别对两组图像进行主观评价(目测法)和客观评价(分别测量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左右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及左右大脑中动脉的CT值)来进行图像质量分析。结果:①主观评价A、B两组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B组明显减少上腔静脉对比剂残留;②A、B两组图像质量等级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A、B两组各部位测量的CT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hilips Brilliance iCT在头颈部CTA检查中采用40 m L对比剂配合主动脉弓90 HU的监测阈值的方法,虽然图像CT值比较有差异,但图像质量完全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且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对比剂用量,减少了上腔静脉对比剂的残留,降低了过敏反应的发生及对比剂对肾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扇区扫描联合三段团注技术在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临床表现急性胸痛并行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CT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心率范围50~75次/min,身体质量指数范围18~28。A组为实验组,采用单扇区采集重建技术,管电压100 k V,对比剂三段式团注,用量60~70 m L。B组为对照组,采用多扇区采集重建技术,管电压120 k V,对比剂两段式团注,用量90~100 m L。比较两组上腔静脉、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动脉及肺静脉的CT值和CNR(对比信噪比),同时比较两组肺动脉、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别。结果:两组病例经t检验显示上腔静脉、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动脉及实验组内肺动脉、肺静脉CT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图像质量、噪声、CNR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辐射剂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辐射剂量降低40.19%。结论:单扇区扫描联合三段团注技术使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图像质量改善,具有较大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6排螺旋CT下肢低剂量造影剂血管成像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l6排螺旋CT低剂量造影剂下肢血管成像的可行性. 资料与方法 66例下肢CT血管成像(CTA)分为3组,采用不同的造影剂量:150 ml,120ml 和80ml.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图像评价,3组下肢动脉显示程度;并测量动脉内造影剂的浓度.结果:下肢动脉在3组病例中均清晰显示.显示程度评分,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组动脉内的造影剂浓度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l6排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使用低剂量造影剂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多排螺旋CT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测量径线,与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测量径线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3~65岁,中位年龄44岁)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的患者图像,收集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20~66岁,中位年龄43岁)腹部增强检查患者静脉期图像。通过GE adw4.6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图像行MIP、MPR重建,分别测量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第一肝门、肾盂、左右髂总静脉分叉上方平面的长径、短径,并测量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上方1cm处下腔静脉CT值。结果: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第一肝门、肾盂、髂总静脉分叉上方平面的长径及短径,直接法成像分别为(3.02±0.44,2.06±0.32)、(2.29±0.49,1.39±0.52)、(2.46±0.44,1.73±0.45)、(2.30±0.38,1.66±0.46);间接法成像分别为(2.88±0.43,1.95±0.31)、(2.37±0.59,1.17±0.37)、(2.28±0.32,1.63±0.31)、(2.25±0.21,1.47±0.34),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直接法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上方1 cm处CT值为313.43±50.90HU远高于间接法的95.50±22.17HU。结论:多层螺旋CT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与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下腔静脉的不同层面径线测量无明显差异,直接法成像管腔内造影剂浓度高于间接法,显示下腔静脉更好,测量结果为正确评估下腔静脉疾患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比剂注射方案优化联合低管电压在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临床行主动脉CTA检查患者80例,根据对比剂碘浓度及管电压分为A、B两组(n=40),A组根据对比剂碘浓度及注射速率分A1组和A2组(n=20)。A1组,注射300 mgI/mL北陆碘海醇溶液、注射速率4 mL/s,管电压100 kV;A2组,注射300 mgI/mL北陆碘海醇溶液、注射速率3.5 m L/s,管电压100 k V。B组,注射350 mgI/mL北陆碘海醇溶液、注射速率3.5 m L/s、管电压120 k V。其他扫描参数,注射对比剂容量,重建方式,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一致。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来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CT的辐射剂量、主观及客观评价图像质量等指标。结果:A组与B组比较,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图像质量上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NR优于A组均达到诊断要求,测量主动脉各段的CT值均>300 HU;A组与B组辐射剂量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组比B组有效辐射剂量(ED)降低了17.73%;在对比剂碘含量上A组比B组减少了14.29%。结论:注射300 mgI/mL碘海醇溶液、注射速率3.5 m L/s联合低管电压(100 kV)在主动脉CTA检查中取得了满意的图像质量,为临床提供了精准诊断依据,不仅降低了辐射剂量,还降低了碘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间接法下肢CT静脉成像(CTV)在静脉曲张术前评价的临床价值研究。材料和方法: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55名疑诊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F/M,23/32,年龄范围15~77岁)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下肢CTV,将原始图像进行MPR和VR重建,对图像质量评价。客观评价指标为大隐静脉(GSV)和曲张静脉(VV)的信号强度(SI),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主观评分由2名放射科医师阅片评价,并记录直径大于2mm的交通静脉和最终辐射剂量。结果:44名患者(F/M,17/27,年龄范围36~67岁)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其中单侧31名,双侧13名,其他患者中2名诊断为动静脉瘘,3名诊断为静脉发育不全,6名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所有44名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GSV全程显示,GSV近端与VV的客观评价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平均SI、SNR、和CNR分别为((122±16.4)HUVersus(125.9±23.6)HU),(9.62±2.71Versus9.91±3.12),(4.08±2.39Versus4.36±2.81),主观评价指标中,图像质量好35例(79.5%),一般8例,差1例(2.3%)。共22支交通静脉被检出,平均直径为(3.21±0.87)mm,并在后续手术中证实。平均辐射剂量(804.7±96.7)mGy·cm。结论:低管电压迭代重建间接法下肢CTV在静脉曲张的应用中,能够以较好的图像质量显示静脉回流路径,并检出交通静脉,有助于术前更完善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使用39 mL低对比剂注射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100例(男性52例,女4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低对比剂组、对照组,每组50例。低对比剂组采用三时相共39 mL对比剂的注射方案,对照组采用两时相共50 mL对比剂的注射方案。测量并比较主要血管CT值及信噪比、对比噪声比,由两位诊断经验丰富的医生对冠状动脉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体重、BMI、曝光时平均心率、主动脉根部噪声、SNR、上腔静脉、CNRRCA1和CNRL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动脉根部、右心房、右心室、RCA1、LM、心室壁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17个冠状动脉节段中,94.91%(1155/1217)的节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质量要求。低对比剂组、对照组图像质量可诊断率分别为95.4%(555/582)、94.5%(600/6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采用三时相注射方案时,使用小剂量的39 mL对比剂成像检查具有可行性,能以较低的对比剂量获得诊断所需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双低”(低管电压与低碘量)技术在肺动脉 CT 血管成像(CTPA)中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将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PAE)患者105例,随机分为 A、B、C 三组行 CTPA 检查(n =35)。A 组: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40mL(碘浓度350 mgI/m)、注射速率4 mL/s;B 组:管电压100 kVp、对比剂35 mL(碘浓度300 mgI/m)、注射速率3.5 mL/s;C 组:管电压80 kVp、对比剂30 mL(碘浓度270 mgI/m)、注射速率3 mL/s。三组均开启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A 组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B、C 两组采用 ASIR 技术重建。记录每例患者的对比剂量、CT 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在轴位图像测量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及亚段肺动脉的 CT 值。采用 Kruskal-Wallis H 检验来比较3组的辐射剂量、碘量、图像质量的主观及客观评价等指标。结果:A、B、C 三组分别在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及亚段肺动脉的 CT 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图像背景噪声、SNR、CNR 及主观评价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 A 组相比,B 组和 C 组的 ED 分别降低了38.09%、51.99%;A 组接受碘量分别高于 B 组25%和 C 组42.14%。结论:管电压80 kVp、对比剂30 mL(碘浓度270 mgI/mL)、注射速率3 mL/s 在肺动脉 CTA 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图像质量既满足诊断,又降低辐射剂量和碘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增强CT成像对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临床和影像诊断为HSOS的6例(男2例,女4例)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检查,观察分析增强CT成像上肝实质、肝脏相关血管及其他扫描范围相关影像变化,并参考肝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或增强MR检查结果,总结分析HSOS增强CT的特征。结果:CT平扫6例均表现肝脏肿大,肝实质密度不均匀减低。增强后6例均表现为“斑片状”或“地图样”异常强化,1例除此之外还可见特征性的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异常强化。5例三支肝静脉均未见显示,1例肝左静脉未显影,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变细成线样改变。下腔静脉肝段3例重度狭窄,3例稍受压,但所有病例经肝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或增强MR检查均证实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流通畅。结论:CT平扫所显示肝脏肿大、密度不均匀减低和增强扫描所显示肝实质“斑片状”或“地图样”异常强化或特征性的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异常强化特点有助于HSOS的诊断。但增强CT对诊断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肝段是否狭窄或闭塞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