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基于PISA2015数据对我国四省市15岁学生的环境素养表现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在71个参与国(地区)中,我国四省市15岁学生环境意识、环境乐观、环境行为指数排名分别是第13-32名、第1-2名、第38-49名,整体呈现出"态度乐观但知行不足"的特征;(2)学生在具体环境问题与环境任务上的表现有所差异;(3)经济社会文化地位、科学素养、科学兴趣、科学信念、学校位置、科学活动、探究教学对不同环境素养维度表现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据此提出如下建议:以协调发展为先,开展生本取向的环境教学;以双向整合为法,构建全面深入的环境课程;以群体差异为重,制定统筹兼顾的环境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2.
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旅游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伦理观是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对可持续旅游行为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中英文主流数据库期刊的文献回顾,对环境伦理观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以及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环境伦理观的概念体系主要包括环境道德、环境情感和环境信念三要素。现有研究往往不区分环境道德和环境信念,对环境情感的度量往往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对环境伦理观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价值观理论,社会文化因素、宗教因素、教育水平、媒体和广告影响、政策、国内和国际移民经历等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西方对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旅游行为进行了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而国内以概念性研究居多,既有研究中往往仅关注旅游中的环境行为,对可持续旅游行为关注较少,缺乏对这一特定行为的概念界定,因此,未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对环境伦理观理论内涵的度量;②对环境伦理观影响因素的研究;③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界定和度量;④文化因素对于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⑤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探求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作用机理和影响,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吐鲁番盆地的干热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吐鲁番盆地降水稀少,气候炎热,本文从其降水、气温、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分析了盆地的环境特征。采用代表环境热力状况的年积温与水量平衡方程的比值为干旱指标,将盆地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4个环境类型,9个区。  相似文献   

4.
从土地环境解读我国的土地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环境是指存在于土地外部的物质、空间和人类社会体系,包括土地自然环境、土地工程环境、土地社会环境三大板块,具有整体性、区域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等基本特性。土地环境决定着土地的价值、利用方式、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益。从土地环境的诱因,把土地问题区分为原生土地问题、次生土地问题和社会土地问题三大类。我国此三类问题都非常严峻,致使人地关系失调,土地关系失衡。土地环境研究应围绕土地利用整体效益最大化、保护耕地、消除土地利用中不利的外部性影响三个目标,既要开展基础研究,揭示土地与土地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时空演变规律.又要进行应用研究,重点是土地环境评价。  相似文献   

5.
我国环境生态形势研究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分析国内外环境生态形势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环境生态形势特征,综合自然、社会、经济因素,构建了评价我国环境生态形势的指标体系,建立各指标计算的数学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下以全国县域为单元进行多因素综合性定量研究,采用指标权重的地域计算方法来反映区域差异,得出了全国各县的环境生态形势指标值,并绘制出我国环境生态形势图。  相似文献   

6.
人居环境研究的信息论科学基础及其图谱意象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汪洋  赵万民 《地理学报》2012,67(2):253-265
从人居环境研究的系统性、融贯性内在要求出发,结合信息论、人居环境科学、地学信息图谱及城市意象理论的基本观点,本文对人居环境研究的内容和流程进行了信息论解读;结合城市意象的认识论逻辑,本文提出了基于信息论观点的人居环境意象及人居环境信息图谱意象系统概念,为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思维模型。本文认为对人居环境研究的信息论解读包含信息本体界定、信息流向界定和信息流内容及其度量方式界定三大论域,可以此为基础派生人居环境信息主体、客体、载体以及正向信息流、反向信息流、信息立方体和人居环境信息熵等概念;论文在全面继承并充分融合人居环境科学及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基本概念系统,认为人居环境信息图谱是3 大模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工环境)、3 大层次(宏观、中观、微观)、3 种类型(征兆图谱、诊断图谱、实施图谱) 和3 种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时空综合维度) 的融贯综合。该概念系统的提出和实现将会为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模拟、实验、分析、控制平台。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理尺度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进行了新的划分,主体分为现实人居环境、意象人居环境和拟态人居环境(即“三态”),采用“主观文献归纳+客观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地理尺度视角下的人居环境内容、数据和方法等进行评述与展望。① 研究内容趋向综合集成化、新人地关系“广深化”和尺度交叉化等;② 研究数据表现出质度和量度的优化态势、多源数据的时空融合趋势和“小数据+大数据”的组合互补方向等;③ 研究方法体现在质性研究的更新化、计量模型的丰富化和“大数据智能分析+小数据抽样调查”的聚合化等。未来,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应深化“一横+一纵”的逻辑分析原则,横向尺度关注居住、工作、交通、游憩等不同人类活动的时空特征,纵向尺度关注现实人居环境、意象人居环境及拟态人居环境融合趋势下人类聚居的深层结构,围绕着“三态”人居行为逐步完善为多视角、多领域和系统综合的学科群组。  相似文献   

8.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乡村人居环境的内涵可分解为人文环境、地域空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三者之间遵循一定的逻辑关联,共同构成乡村人居环境的内容。国外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经历了乡村地理、乡村发展和乡村转型3个阶段,研究趋势也由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发展。国内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学科主要有建筑学、地理学和社会政治学等,其中地理学经历了乡村聚落研究、乡村环境研究和乡村文化转型研究3个阶段。该文讨论目前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业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各省对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创业园区拥有情况出发,构建了中国各省创业环境(硬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法对各省创业环境做了具体的量化测评,结果表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创业环境明显优于中西部省区,大致呈“东优西劣”阶梯状分布.其次,以各省创业环境得分为自变量,各省2011年GDP总额、1991-2011年GDP及GDP增长率年加权平均值为因变量,构造一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创业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回归结果表明创业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各种形式的创业园区数量越多,区域经济发展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0.
关于沙漠环境演变几种研究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漠环境演变研究过程中,地层沉积序列和沙漠环境信息的重建是其研究重点。大量关于沙漠环境演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显示:在沙漠沉积地层时间序列测定中,光释光(OSL)测年比较适用,但其在高分辨率方面欠缺、精度稍差,实际研究中应该视实际情况把OSL测年与^14 C测年结合使用。在环境代用指标选择方4面,沉积粒度及地球化学元素比较适合沙漠环境演变研究;磁化率、碳酸钙、有机碳作为环境代用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研究中仍多使用;孢粉分析在较湿润区域的环境演变研究中作为环境代用指标效果较好,但在沙漠这个极度干旱、植被稀少的环境下适用性不强。  相似文献   

11.
广东星湖国家湿地公园环境教育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教育是湿地公园的一项重要职能。以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定义,分析了湿地公园宣教中心在环境教育中的优势。通过结合自身特色资源吸引公众接受环境教育、丰富环境教育活动样式和组织青少年体验学习等方式来发挥宣教中心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为我国湿地公园的环境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林侃 《福建地理》2004,19(3):51-53
本文以福州市环境系统为例,论述运用GIS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将空间信息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融于环境信息系统中,探讨该系统如何为环境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1):F0003-F0003
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科技期刊,稿力求精炼,立意新颖,论点明确,数据可靠,可适当伸缩。登载有关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研究的论文。来并遵守国家保密等政策法规。以7000字为宜,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4.
环境地质灾害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环境地质灾害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灾害成因机理及防治为其研究内容的特点,提出环境地质灾害研究本身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应用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进而环境地质灾害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调查研究,灾害制图,以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和模型方法等为主的定量方法,评价区划方法,以及采用监测手段,着重成因机制研究及预报模型等形式的预测方法和环境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科技期刊,登载有关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研究的论文。來稿力求精炼,立意新颖,论点明确,数据吋靠,并遵守国家保密等政策法规。以7000字为宜,特殊情况可适当伸缩。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中游地区环境脆弱形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黄河中游地区为对象,研究和分析了其环境的脆弱形势,并编制了1:200万黄河中游地区环境脆弱形势图。将黄河中游地区的环境脆弱形势分成5类:紧张环境形势(较脆弱)、危急环境形势(脆弱)、危机环境形势(很脆弱)、灾难性环境形势及突发性灾害环境形势。区分上述不同环境形势的指标因子很广泛,结合黄河中游地区的特殊性以及环境主导因子规律,主要选择了污染、地方病、土壤侵蚀、干旱缺水,森林退化、风蚀沙化、土壤盐碱化等因子。所编制的环境脆弱形势图反映了4方面的内容:(1)不同景观类型、地理系统和区域的自然人口承载能力;(2)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和自然环境发生不可逆变化的起因、特征和程度;(3)自然环境对人类干扰的敏感性及社会经济的弱点;(4)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后果及其同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反响。在制图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出了该地区脆弱环境的区域分布规律,并将环境形势、区域分布规律和主导指标因子结合起来,将黄河中游地区划分成8个区,为对整治不同脆弱形式和程度的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检验旅游者环境关心与地方依恋对环境责任行为(遵守型和主动型)的直接效应、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及环境知识的调节效应,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和PROCESS模型检验工具,分析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收集的546份调查问卷。结果表明:一般性的环境关心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尤其是遵守型)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地方依恋在该路径(尤其是环境关心→主动型行为)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在环境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中,环境知识对环境关心与地方依恋的关系、地方依恋与遵守型行为的关系均产生了负向调节作用。据此,可通过提升旅游者的环境关心和地方依恋水平、根据其环境知识的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环境教育策略来有效促进其环境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将因外生环境被破坏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责任、资源消耗、人力资源等指标纳入监控范畴,使因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外部成本可以在会计核算体系中得以披露.通过对环境经济学的剖析,结合中国实际,探寻一条中国环境会计核算的新路.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 的中国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4  
封志明  唐焰  杨艳昭  张丹 《地理学报》2008,63(12):1327-1336
以1km×1km 栅格为基本单元,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 构建了基 于人居环境指数的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 运用GIS 技术, 定量评价了中国不同 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揭示了中国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 中国 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 人居环境指数与人口密度显著相 关, 二者的对数曲线拟合度R2 值高达0.87, 人居环境指数可以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 适宜程度。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 中国人居环境适宜地区430.47×104 km2 , 接近国土面积的45%, 相应人口占全国的96.56%, 其中3/4 以上的人口集聚在约占1/4 人居 环境高度适宜和比较适宜地区; 中国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225.11×104 km2 , 占国土面积的 23.45%, 相应人口4112 万, 占全国的3.24%,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 人, 是中国人居环境 适宜与否的过渡地区; 中国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304.42×104 km2, 人口249 万, 不到全国的 0.2%,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1 人, 大片地区沦为“无人区”。  相似文献   

20.
张建珍 《地理教学》2010,(14):17-19,10
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并最终促成学生环境道德行为的产生。环境道德教育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是以一定的环境知识为基础,通过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和渲染,激发起其保护环境的情感,并由此树立起环保信念和信心,克服环境保护中遇到的困难、磨练意志,最终达到促成其环保行为产生的目的。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环境知识是基础,但不是环境道德教育的唯一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