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中国南北过渡带研究的十大科学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岭-淮河一线在60 a前被科学地确定为中国南北分界线。此后中国地学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分界线的具体位置和划分指标改进问题;随着数据的积累和认识的加深,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科学问题。2017年启动的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将秦岭-大巴山定义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拟全面系统地调查和研究其自然地理要素与资源问题,从而实现中国南北分界线研究的全面深化和突破。秦岭-大巴山具有多维地带性结构,表现出高度的过渡性、复杂性、多样性和敏感性。目前面临和需要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包括:① 南北分界线与南北过渡带的关系?② 暖温带与亚热带划分指标如何改进?③ 植被-土壤在南北方向上的渐变序列及其形成机理?④ 全球变化与地区关键生物气候指标空间变动的关系?⑤ 秦巴山地的多维地带性结构如何分解与综合?⑥ 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特有性的格局与机理?⑦ 秦巴山地东西向廊道效应?⑧ 秦巴山地的区域环境效应及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⑨ 秦巴山地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意义?⑩ 西秦岭的地理结构与华夏文明起源的关系?这些问题既是过去研究工作和认识的总结,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希望这样的归纳和梳理对于中国南北过渡带和南北分界线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为中国自然地理学理论发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研究,甚至为华夏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框架。  相似文献   

2.
小比例尺制图中河流自动渐变绘制是地图制图研究中的常见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难点。该文针对当前河流自动渐变研究实用性较差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河流类树结构的河流自动渐变方法:在研究河流复杂树结构基础上,提出了河流类树结构及其构建方法,并从网结构中搜索出主流和支流、河流的流向以及面状水域的处理,在补充河流上下游出图面的长度后,依据河流渐变率实现河流的渐变绘制,并基于MapGIS二次开发,实现了小比例尺地图河流的绘制。结果表明,该算法极大减少了地图制图过程中河流渐变绘制的人工干预,提高了自动化渐变绘制效率,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区域差异及其对农用地分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但全省粮食产量区域差异比较明显,豫东平原、豫北山前平原、南阳盆地为主要产粮区,而西部山区粮食生产力低下。农用地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粮食产量的高低,而作物的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力影响着农用地质量的好坏。一般来说,作物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纬度地带渐变规律,现实生产力则是在土地的自然属性融入社会经济因素而导致的土地投入和利用上的差异。文章以小麦为例,主要从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2个方面阐述了造成小麦产量区域差异的原因并分析了它们对农用地分等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坡位渐变信息的模糊推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坡位的空间变化通常是渐变的,定量的坡位空间渐变信息对于精细尺度上的坡面土壤侵蚀、预测性土壤制图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基于栅格DEM的坡位模糊识别方法,或是仅在属性域内模糊聚类,忽略了空间信息;或是需要繁琐的规则进行模糊分类,实用性受限。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相似度的模糊推理方法,根据各类坡位在空间上的典型位置,计算其他位置与典型位置间的相似度,从而对坡位空间渐变信息进行系统、定量的描述。应用表明本方法能够合理地描述山脊、坡肩、背坡、坡脚、沟谷等重要坡位类型的渐变信息,所获得的坡位渐变信息也能够合理地解释土壤样点的A层土壤含砂量随坡位渐变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研究中将利用卫星测高数据研究潮汐现象和海平面变化割离开来的问题,该文将两者结合进行探讨。利用T/P和Jason-1两颗测高卫星的长时间数据,通过调和分析方法从测高数据分离潮汐信息,与验潮站数据对比表明调和分析方法可有效分离测高数据中的潮汐信息。利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对去除潮汐信息后的海面高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外围海域海平面变化在空间分布表现为同时段的波动变化呈现由近海到深海处相反的两种趋势,并且显示出与纬度有关的南北渐变过程;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年周期和2个月周期的两个稳定周期振荡信号。  相似文献   

6.
耕地是一个国家安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粮食产量更是关乎人民生存的核心,在《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强调的"到2030年‘耕地保有量为18.25亿亩’作为各项指标之首"。除了耕地保有量外,耕地等别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了解耕地等别变化趋势就是耕地等别监测的核心内容,如何确定耕地渐变区类型,如何确立渐变区类型的主要因素,这是我们讨论的关键问题,本论文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为例,针对确立渐变区类型方法与考量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北过渡带东段样带植被序列与气候分界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将秦岭一大巴山定义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秦巴山地植被南北变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南北过渡带地域结构的过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植物群落实地调查数据,本文将中国南北过渡带东段分为:东秦岭北麓(EQMN)、东秦岭南麓(EQMS)、东大巴山北麓(EBMN)和...  相似文献   

8.
地理事物的分布变化规律,有突变和渐变,地理事物的渐变分布往往表现为过渡性。过渡性是地理事物分布的基本规律,也是我们推断地理事物分布的基本依据。如果我们忽视地理事物分布的过渡性,就会产生一些失误,甚至出现一些错误。本文将从关于气候舒适度的两道高考题入手,来谈地理事物分布的过渡性规律,以此来提醒在试题命制及解题过程中遵循相关规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是评估生态工程效益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面积和植被覆盖度等指标,从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转换和土地覆盖渐变两个角度揭示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并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法,评估同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区域草地面积超过总面积的一半,总体上呈现草地和耕地集中分布,林地、沙丘零散镶嵌的格局。1990—2018年,区域沙地、草地面积减少,耕地、林地面积增加;同时,沙地上表现出植被覆盖增加的渐变特征,增速为每10年约增长4.22%。同期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生态工程实施后,2010—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明显。1990—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增加了3 655.21亿元,其中,由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导致的价值增加量为120.53亿元,而由土地覆盖渐变导致的增加量为5 355.04亿元。土地覆盖渐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建议在生态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退耕还林、未利用地造林种草等土地利用/覆盖方式的改变,更要关注草地和林地的修复和恢复,注重生态工程成果的维持和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图形渐变技术的等高线连续尺度表达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特征点匹配的等高线图形渐变技术。对2个不同比例尺地图上表达的同名等高线,由计算几何的方法构建特征点多层次树状结构;利用距离邻近性和弧段的形态分析实现特征点的匹配;在匹配的同名弧段间实施图形渐变技术得到2尺度内任意中间尺度的等高线表达。实验证明,提出的基于多层次特征点匹配的图形渐变技术是在网络环境下等高线多尺度表达的一种有效尝试,由于在两尺度端进行了图形的控制,等高线的拓扑一致性得到了有效的维护。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东、中部地区的南北发展差异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陈钊 《地理研究》1999,18(1):79-86
中国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由改革开放初的由北向南递减逐步演变为由南向北递减,南北区域发展差异日益突出。文章将中国东、中部地区划分为南部沿海区、长江中下游区、黄河中下游区和东北及内蒙区四个地区。从区位、政策、投资、国际化程度、中心城市、工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南北差异形成原因,对2010年各区差异作了预测,对缓解南北差异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基本呈缩小趋势,其程度远小于东西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绝对差异稍有扩大。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总体水平经历了由南弱北强到南强北弱的变化过程。1993年以后,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趋同。基于南北内部区域细分的6个次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变化是导致上述南北区域之间经济差异总体变化的空间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赵建安 《地理研究》1998,17(4):375-382
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区域问题方面,既要重视东西部发展的结合,也要注意南北区域差异协调。南北区域发展业已形成的差异,是南北区域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变化的非均衡性与复杂性所致。加强南北区域发展在资源、产业和经济制度方面的互补,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选择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南北问题的简要回顾,展现南北关系的变化过程及其时代特征,揭示南北问题的产生根源与实质,努力寻求解决南北问题的新途径,并对跨世纪南北问题的新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兰州市郊人工林群落结构及稳定性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万鹏  李正平  钟芳 《中国沙漠》2006,26(4):569-573
植物群落稳定性是生物本身与其生存环境的一种和谐,通过对南北两山人工植物群落主要树种、结构、天然植被的现状研究,以近自然林业理论为指导,从群落稳定性角度出发,提出了南北两山人工林群落总体布局和现有林地优化改造的思路。兰州南北两山人工林群落的稳定性,应建立于南北两山环境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树种之间一种相互适应的基础上,南北两山近城区及兰州至中川机场绿色通道面山灌溉较好的地段,宜发展乔、灌、草复合群落结构;局部条件优越的台、坪地宜发展以经济林为主的单层乔木林;灌溉条件较差或无灌溉区域宜为灌、草两层群落结构,形成稳定的近自然群落。对适宜区采取科学合理的调控技术,充分利用天然降水,维持群落的稳定性,降低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6.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47个气象站点1960-2016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定量分析了秦岭南北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试图揭示该区域干旱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SPEI值能够较好的反映秦岭南北地区的干旱特征及干湿演变状况。从时间变化上看,近57 a来秦岭南北地区呈干旱化趋势,以20世纪90年干旱化趋势最为显著,干旱化趋势最显著的区域为秦岭以北地区,但近22 a秦岭南北地区开始出现湿润化趋势;从季节来看,四季大部分区域呈干旱化趋势,秋季干旱化趋势最显著且开始最早,春季次之,冬、夏干旱化趋势相对不显著。从空间来看,秦岭南北地区在年、季、月尺度上均有干旱发生且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其中秦岭以北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较高,其他子区域干旱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为复杂。干旱发生强度呈现出中西部强,四周弱的特点,干旱发生强度最强的地方为陕西石泉,为14.7%,最弱的地方为四川阎中,为23.6%。  相似文献   

17.
基于DEM的秦岭温度场模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莫申国  张百平 《山地学报》2007,25(4):406-411
考虑到秦岭地形对温度场的影响因素,以主分水岭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在普通插值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基于DEM的辅助插值方法,同时考虑秦岭南北坡坡向的差异,对秦岭的温度场进行了模拟。采用气象观测站点数据和格网精度为100 m的DEM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模拟了秦岭的温度场,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交叉验证分析。实验表明,基于DEM的秦岭温度场模拟,结果较精确地反映秦岭山地的温度场分布特征,同时验证了秦岭对南北气温具有明显的分异作用和气候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一、土地资源基础 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与分布和土地类型密切相关。河南省土地类型分异的两个主导因素是南北与东西分异,即气候以淮河、秦岭为界,北亚热带湿润区向暖温带半湿润区的南北过渡,地貌大致以京广线分界,东部为平原,西部为丘陵、山地。全省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夏季上空水汽含量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顺武  吴萍  王传辉  韩军彩 《地理学报》2011,66(11):1466-1478
利用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 近30 年(1979-2008 年) 14 个探空站的温度和湿度观测资料以及83 个地面台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高原夏季上空水汽含量与地面降水的联系以及高原地区的降水转化率问题。结果表明:1) 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减少的特征,其中东北部为最大值,东南部为次大值,而西北部为最小值。夏季降水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2) EOF分解表明,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存在两种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即全区一致变化型和南北反向变化型,其中以唐古拉山脉北侧为界呈现出的水汽含量南北反向型与降水的第一特征向量场表现出的南北反向型在空间分布上十分相似;3) 在年际变化上,高原夏季水汽含量的南北反向型与降水的南北反向型之间存在较一致的对应关系:即水汽含量出现南多北少时,高原南部降水普遍偏多而北部降水普遍偏少,反之亦然;4) 高原夏季平均降水转化率在3%~38%之间,其空间差异非常明显,高原南部降水转化率明显大于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9年Landsat ETM+、2005年Landsat TM卫星影像和2009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影像提取兰州南北两山地区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兰州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的实际相结合,运用GIS分析、景观指数计算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兰州南北两山地区1999—2009年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 a来兰州南北两山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草地和农田的减少;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多样性增大,景观结构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驱动力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和政策因素是导致该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