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煤矿位于扬子陆块西南部内的黔北台隆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的北东部次级构造单元。区域出露地层自老至新为南华系—志留系及二叠系—侏罗系和第四系。区域主体构造呈北西向展布,主要为仁怀背斜、长岗向斜及娄山背斜。煤矿含煤层位为二叠系龙潭组,煤层大部可采、局部可采并能在区内进行对比的煤层有5层,区域从中二叠世至早侏罗沉积演化表现为一个海侵逐渐扩大的发展趋势,至早二叠世海侵范围最大。在整个海侵过程中,曾出现多次的海侵、海退的交替。表现为沉积间断及凝缩层的多次出现及陆源碎屑沉积与碳酸盐沉积的多次交替。沉积演化与黔中隆起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准格尔煤田位于华北板块之鄂尔多斯盆地东北边缘,煤田总的构造轮廓为一个东部隆起,西部凹陷,走向近似南北,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本文揭示了准格尔煤田构造格局具有南北分区的基本特征,建立了5级赋煤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根据区域不整合面和区域构造应力转化面,将研究区含煤岩系划分为两个二级层序构造层序,分别对应于下部的太原组下段主体和上部的太原组—山西组;其中二级层序进一步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揭示了含煤岩系的沉积环境,分析了准格尔煤田晚石炭—早二叠世各层序的聚煤规律,找出了各煤层富煤带中心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地泥炭分布、沉积速率与全新世气候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阐述了长白山地泥炭分布规律,计算了泥炭厚度累积速率和碳累积速率。早全新世泥炭仅在南部局地沉积,速率较小,中全新世沉积普遍,速率最大,晚全新世继续沉积,速率较大;相应地,气候上早全新世开始转暖,偏凉,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晚全新世偏冷、偏湿。这一结论与孢粉分析、同位素和泥炭地层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在青海省天峻县快尔玛地区广布一套火山—沉积地层,化石稀少,研究程度较低。在快尔玛等六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对该套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于下部变质流纹质含角砾熔结凝灰岩及变质英安岩中分别获得736±8Ma和740±14Ma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时代归属新元古代早南华世,为南祁连地区首次发现的前寒武纪地层,并将其创建为天峻组。天峻组的建立对南祁连地层分区地层系统的完善,及探讨南祁连造山带前寒武纪的演化历史等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扬子地区主要8个省市22条具有代表性的梁山期沉积地层剖面资料的前期整理,对具有代表性的腕足动物化石丰富的剖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列出了化石清单,共鉴定出了腕足动物27科47属74种。通过对梁山组主要剖面的腕足动物群性质进行分析,总结了扬子区梁山组腕足动物群的特征。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在研究区梁山组内,自上而下建立了一个腕足动物组合带:Tylopleta—Orthotichia chekiangensis组合带,为中二叠世中期的早期,并对研究区组合带的腕足动物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描述。描述了梁山组腕足动物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利用腕足动物的综合性,初步探讨了梁山期沉积的地质时代特征等。  相似文献   

6.
全新世以来,气候和新构造运动控制了华北平原古河道的发育,而许多重要河流由于流经黄土地区,搬运和沉积了大量粒径为0.01-0.25毫米的泥沙,因而加速了河道的变迁。此外,地貌、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古河道的发育。在华北平原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古河道在空间分布、地貌形态、地层结构、颗粒特征、物质成分乃至所含化石等方面,都呈现比较明显的沉积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作为识别全新世以来华北平原古河道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临河凹陷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的光释光年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套盆地沉积有较厚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大量的第四纪研究工作在该区开展,但地层划分缺乏年代数据的支撑,尤其是西部临河凹陷区,年龄数据的短缺严重影响了河套地区第四纪地层系统的对比研究。基于临河凹陷3个钻孔岩芯,分析光释光年代测定的可靠性,确定临河凹陷晚更新世以来地层年代,划定晚更新统底板埋深约150 m,顶板埋深自西向东由约9 m增到约15 m。结合钻孔岩性资料,该区气候变化为:晚更新世早期(约130~80 ka)主要为河流相沉积,气候较为干旱;晚更新世中期(约80~40 ka)为河流相与湖泊、洼地相交替沉积,气候较为湿润;晚更新世晚期(约40~10 ka)主要为河流相沉积,气候较为干旱;全新世(约10 ka)以来为湖相、洼地相沉积环境,起初气候条件略湿,逐渐转干。临河凹陷区光释光年龄的测定填补了河套盆地地层研究中绝对年代缺乏的不足,为分析环境演化与区域对比提供了年代依据。  相似文献   

8.
鲁鹏  许俊杰  王霞  胡亚毅  王辉 《地理科学》2022,42(4):730-738
嵩山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与早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区域植被全新世演化研究也备受关注,孢粉分析是此类研究的重要手段。分析嵩山地区已有的16处地点的19套孢粉数据,梳理出区域晚更新世以来的植被演化历史。结果表明,10 ka B.P.之前,区域乔木花粉极少,为草地植被景观;10~7 ka B.P.,乔木花粉增多,丘陵、台地地区为疏林草地,平原地区乔木分布较多,为森林草地;7~5 ka B.P.,乔木花粉含量继续增加,丘陵地区仍为疏林草地,台地地区已经具有森林草地景观特征,平原地区则为针阔混交林植被景观;5~2.5 ka B.P.,乔木花粉含量逐渐减少,区域又转变为疏林草地植被景观。区域早期植被研究存在沉积样品孢粉含量少,地层年代分辨率低,自然沉积剖面较少,山地、丘陵区域数据不多等问题。未来研究需要有效引进信息技术,在孢粉提取与鉴定方法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地貌类型的高分辨率研究。研究思路也需要从孢粉数据重建气候演变向植被特征与人类活动交互作用所延伸。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大兴安龄地区中石炭世侵入岩主体,与二叠世侵入岩和泥盆系组成基底,而晚石炭世侵入岩主要分布于隆起及背斜轴部。  相似文献   

10.
青康公路黑河北岸CK4孔剖面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CK_4孔揭示,黑河盆地晚更新世时为连续的湖相沉积,全新世时主要为冲洪积相沉积.黑河盆地内,晚更新世时未发育冰川,但仍能反映出冰期与间冰期交替的古地理环境,全新世时为干、冷的冰缘气候.CK_4孔附近地层的沉积速率在晚更新世末期(距今4~1万年)为1.5mm/a.全新世时为6.5mm/a.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肯尼亚地层、构造、岩浆岩与矿产资源分布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当地基础地质工作研究程度不高,在成矿规律方面,还应当进一步加强深入研究。肯尼亚大地构造分布于非洲中东部泛非构造运动所形成的莫桑比克带上,地层单元主要包括三类,主要包括前寒武系变质基底、上古生—中生界沉积岩系和新生界火山岩沉积岩系,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具有多期次的特点。金矿、铜矿、铁矿、煤矿是主要的优势矿产资源。前寒武系绿岩带(肯尼亚西南部)与莫桑比克带(肯尼亚西部)是赋存金矿的主要区域,肯尼亚裂谷两侧莫桑比克带赋存丰富的铜矿资源,东南部区域上的古生界上石炭统—二叠系页岩是赋存煤矿的主要部位。另外,肯尼亚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中新统中深湖相厚层泥是重要的陆域产油地层,图尔卡纳湖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2.
华北平原晚冰期以来气候环境演变研究对该地区社会发展、灾害风险评估和科学应对未来全球增温背景下极端降水和洪涝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平原中部白洋淀地区高阳剖面(BG-2019)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AMS14C、OSL定年技术和高分辨率孢粉组合、粒度组分分析,恢复和重建了白洋淀地区晚冰期以来(距今13710 a—今)区域植被演替和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结果显示:BG-2019剖面在距今10270~13710 a和距今4630~5400 a发育湖相沉积,距今3470~3700 a发育沼泽相沉积;距今7130~8000 a发育河流—入湖三角洲相沉积,距今3700~4630 a和距今3230~3470 a发育河流相沉积;距今8000~10270 a和距今5400~7130 a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地层缺失;表明采样剖面所在位置缺乏连续的湖相地层。晚冰期白洋淀为局地小湖沼;中全新世湖沼较发育、范围广,但也不是连续广袤的湖相沉积;晚全新世湖泊范围收缩。晚冰期和全新世白洋淀流域植被景观存在显著差异;晚冰期气候寒冷干燥,平原发育以蒿属、藜亚科、禾本科和菊科等为主的草地,周围山地森林覆盖度低;中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平原大部仍发育以蒿属、藜亚科和禾本科为主的草地,湖区水蕨和水生植物繁盛,周围山地生长松属、栎属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度增高;晚全新世气候温和偏干,平原仍是以蒿属、藜亚科和禾本科等为主的草地,西部山地生长以松属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新疆准南煤田沙县石场一带主要的含煤地层是八道湾组。本文从区域和研究区的地层、构造入手,结合研究区的煤层特征,分析了聚煤规律和控制因素,得出:古环境是提供聚煤可能性的条件,而聚煤作用的强弱则很大程度上受古构造活动的方式和强度控制。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查干敖包地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时,将本区出露的宝力高庙组划分为三个岩性段,一段为中偏碱性——酸性砖红色、紫色火山岩夹砂(砾)岩段;二段为灰色、灰紫色安山质火山岩夹碎屑段;三段以灰白色流纹质火山岩为特征,夹砂岩、泥灰岩等,砂岩含安格拉植物化石。在一段粗面岩、流纹英安岩获得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97.0±1.2、323.0±1.4Ma;为宝力高庙组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二连浩特地区大面积出露古近纪地层,古近系的伊尔丁曼哈组、阿山头组和脑木更组富含古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古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一直是内蒙古乃至亚洲地区古生物研究与地层对比和分期的重要依据,在地质工作中被广泛使用。至2016年底,二连地区古近纪哺乳动物已发现19目,56科,143种,其中在二连发现并命名的模式种就有17目44科91种。本文首次对二连浩特市古近纪哺乳动物群的组成、化石的分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合性描述。并根据已发现命名的化石材料,分析古生物群面貌和当时的古地理环境。通过汇总研究,希望为今后二连浩特地区的古生物科研、科普以及化石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中游地区分布了大量晚第四纪河、湖相交替的沉积地层,这些沉积物被广泛用于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然而,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沉积物的理、化、生指标,而忽略了沉积相变的古环境意义,这可能使古环境重建结果产生偏差。针对这一问题,选取干旱区典型内陆河——石羊河中游地区的JDT全新世沉积剖面,进行年代学、沉积相、岩性和粒度的研究,并与该区域已有的HSH全新世剖面的地球化学和古生物指标进行对比,在分析沉积相的基础上讨论二者的环境代用指标,重建石羊河中游地区全新世的古环境。两个剖面在年代和岩性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指示了石羊河中游地区约8500 cal yr BP-3000 cal yr BP以来的沉积过程。两剖面从底部到上部可分为六层:河流相沉积(F层)——河湖相沉积(E层)——湖相沉积(D层)——浅湖—风成沉积(C层)——风成沉积(B层)——风成沉积(A层),代表了不同沉积相及其转换过程。综合讨论沉积物岩性、沉积相和各种古环境代用指标认为:石羊河中游地区的沉积相体现了从河流相到湖相再到风成沉积物的变化过程,指示了全新世的干旱化过程。这与以往研究中认为石羊河流域全新世气候变化具有波动性的观点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研究沉积相变化的基础之上讨论沉积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的含义,而非简单地研究这些指标的数值,是干旱区流域性气候变化对比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西藏中部是西风与季风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以该区域当惹雍错西北部T1阶地的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光释光测年确立年代标尺,通过沉积物粒度、TOC、TN等代用指标分析,对当惹雍错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T1阶地代表了约6 ka BP~1.4 ka BP期间的湖相沉积;记录了该区域中晚全新世的两个主要气候阶段。阶段I(约6 ka BP~3.4 ka 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湖泊水位较高且稳定;阶段II(约3.4 ka BP~1.4 ka BP)气候朝着干冷方向发展,水位下降明显,并在2.4 ka BP左右达到最低水位。通过该剖面揭示的当惹雍错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与周边区域的湖泊沉积记录进行对比,表明该地区湿度变化受季风影响较为明显;为季风在高原上的作用范围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桑木场背斜北西翼的地质调查、钻井资料,运用煤田地质学、煤层气地质学研究方法,针对贵州省煤层气资源赋存资源量大,勘探程度低的问题,对区内晚二叠世煤系5号煤层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该区煤层气分布规律及勘探前景。结果表明:区内煤厚较大,有机质成熟度高,顶底板岩性以泥岩为主,且地层相对较缓,构造较简单,煤层气生储盖条件较好;5号煤层含气量主要分布于4.00ml/g·ad~8.00ml/g·ad,中部含气量较高,能达到15.00ml/g·ad;区内潜在煤层气资源量93.36×108m3,属中型规模,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植物硅酸体是填充于高等植物细胞内的非晶质硅 ,在恢复古气候方面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灵敏性 ,在黄土地层研究中可以弥补孢粉分析的不足 ,对于恢复沉积古环境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东海嵊山岛黄土剖面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发现 ,该剖面样品中含有丰富的禾本科植物硅酸体化石 ,其组合特征表明该剖面的沉积环境为干冷的生草环境。粒度组成、重矿物组合、粘土矿物、孢粉、地球化学成分和石英颗粒表面特征等分析已表明嵊山岛黄土地层和下蜀黄土同为干冷气候条件下风成堆积的产物。这一研究为我国晚第四纪风成黄土沉积范围、区域古环境变化提供了又一重要的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20.
西宁盆地晚始新世泥岩地层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宁盆地较为完整地保存着一套新生代(约55~17 Ma)地层,盆地内的水湾村附近出露的晚始新世石膏-红色泥岩旋回沉积序列,是研究晚始新世气候演变的理想地质记录。关于这套地层的沉积环境存在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关于其中泥岩地层成因的争论颇多,主要有洪积扇远端沉积、咸水深湖沉积和风积成因3种观点,差别甚大,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沉积物的粒度可以用来反演其形成时的沉积动力及沉积环境,为了明确该段地层中泥岩的沉积环境,本研究选取水湾剖面代表性泥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粒度测量及分析,结果表明,西宁盆地晚始新世泥岩沉积与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古土壤粒度特征类似,应为风积地层,而不是洪积扇远端或咸水深湖沉积。西宁盆地晚始新世风积地层的发现为盆地区域构造和古气候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