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建于1990年 ,是山东省最早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之一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6年 3月 ,被湿地国际亚太组织批准为“东亚 -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首批 19个国际成员单位之一 ;1997年 3月被批准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 ,成为首批 18个国际成员单位之一 ;1998年湿地国际组织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版图、资源及科研、管理情况并入因特网 ,纳入国际监督范围。 一、自然保护区现状1 保护区的自然条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入海口处 ,北临渤海 ,东靠莱洲湾 ,介于东北亚内陆与江淮平原之…  相似文献   

2.
<正>1999年5月,泗洪县人大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11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11月经江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隶属省环保厅正处级单位。保护区总面积49 365公顷,其中核心区16 663公顷,缓冲区17 579公顷,实验区15 123公顷。保护区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拥有浮游植  相似文献   

3.
<正>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共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614个,湿地公园(含试点)213处,其中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91个,国际重要湿地41个,已初步形成了以湿地保护区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海洋功能特别保护区、湿  相似文献   

4.
《西部资源》2014,(6):79-79
<正>1.地质遗迹的基本状况不清,缺乏系统、完整、翔实的基础资料。2.地质遗迹保护区数量过少,数量仅相当于自然保护区总数的2%左右。许多有价值的地质遗迹尚未得到有效保护。3.地质遗迹破坏严重。一些重要古生物化石遗产地和重要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比较突出的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广西的许多溶洞、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地质地貌景观等。  相似文献   

5.
《西部资源》2014,(6):77-77
<正>我国对于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多是作为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中的一项保护内容。国土资源部负责对其实施监督管理。1984年前该项工作只是作为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部分保护内容;1984年后,原地质矿产部着手有计划地开展调研工作、组织制定规划及规章,使该项工作纳入正轨,先后于1987年、1995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规定》及《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  相似文献   

6.
<正>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是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海洋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坐落在广西合浦县沙田半岛东西两侧,海岸线长40.9 km,面积8 000 hm~2,其中海域面积4 970.5 hm~2,陆域面积3 029.5 hm~2,其保护对象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山口红树林保护区于1993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1997年与美国佛罗里达州鲁克利湾国家级河口  相似文献   

7.
正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的黄河入海口处,北临渤海,东靠莱州湾,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万hm~2,其中核心区面积5.94万hm~2,缓冲区面积1.12万hm~2,实验区面积8.24万hm~2。1990年东营市政府批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市级自然保护区;1991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并成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处;1992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相似文献   

8.
<正>长江新螺段白鱀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88年建立,1992年国务院【国函(1992)166】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最早在长江干流建立的就地保护白鱀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7月被接纳为首批"中国人与生物圈"成员单位,2004年进入湖北省湿地网络。1保护区基础条件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江汉平原东南部,位于长江中游新滩口至螺山江段,跨两省4县市,北岸属湖北省洪湖市,南岸分属湖北省嘉鱼县、赤壁市和湖  相似文献   

9.
一句话新闻     
内蒙古是全国地质(矿业)遗迹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截至目前,共查明地质遗迹270余处,其中独立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处区17处,已经批准建设有2个世界地质公园、5个国家地质公园、8个自治区级地质公园、4个国家级矿山公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地质公园体系。  相似文献   

10.
2005年5月,笔者有幸与古生物学专家和环保志愿者们来到了我国著名的珍稀古生物化石产地——辽宁省北票鸟化石群自然保护区,对这里的古生物化石进行了考察。辽宁北票鸟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最大的鸟化石保护区,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珍稀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  相似文献   

1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类型转换趋势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国家为了防止生态系统恶化、保护自然栖息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到2010年底已建立2588 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 149.44×106hm2,超过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土地覆盖变化作 为导致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首要因素,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文选取180个国家级 自然保护,总面积44.71×106hm2,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9.9%,全国陆地面积的4.7%,根 据各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和主要保护对象,将其划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 地生态系统、珍稀动物、珍稀植物、地质和古生物遗址、以及荒漠生态系统7类自然保护区类 型,并在此基础上按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及西南6个大区对其进行空间分析。论文 构建土地覆盖类型转换方向判别指数模型,运用生态多样性模型和斑块连通性模型,对各大 区内各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土地覆盖转换趋势进行计算。结 果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2005年时段内,18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换强度 整体呈减缓趋势,西南地区的平均转换强度最大,而华东地区的平均转换强度最小。在各类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除了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外,其他各类型保护区的土地覆盖都存在逆 向转换,但逆向转换速率总体呈减缓趋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土地覆盖逆向转换的 速度平均为0.16%/10a减少,其土地覆盖景观格局相对于缓冲区的和实验区更为稳定。生态多 样性指数和斑块连通性指数模型计算显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景观格局的生态多样 性和斑块连通性在1995-200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另外,各大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非保护区 的土地覆盖转换强度对比显示,保护区土地覆盖转换强度整体上小于非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 换强度。总之,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换处于良性变化趋势,尤其是在1995-2005年期间,保护区内的土地覆盖类型及分布逐渐趋于正向转换和稳定态势。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地质遗迹点的价值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以点面相结合的方式,较系统地开展了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区划工作。以地质地貌背景及地质遗迹分布特征作为基础,进行自然区划;采用地质遗迹等级、保护现状及可保护性等因素进行保护区划,将崆峒山地质遗迹划分为2个大区7个集中区及1个特级保护区、1个重点保护区、5个一般保护区,并针对保护开发中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为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评估了1997—2021年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探究该自然保护区建立与管控级别提升前后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并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演变的原因。结果表明:石门台自然保护区RSEI值从1997年的0.637动态上升到2011年的0.714,随着自然保护区从省级升至国家级,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2021年RSEI达到0.788;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区域占比高达64.5%,其中,缓冲区改善较为明显,变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实验区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以及核心区高海拔山脊地带;RSEI对高程的响应最为明显,300~600 m生态环境质量最好,300 m以下和超过900 m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差;当土壤酸碱度为5.3、有机碳质量分数为4.1%、黏土质量分数为32%时,RSEI最高;居民活动从外向内(即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且带来负面影响;时间上,RSEI与降水呈现正相关性,有23.6%的区域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局部年份受降水的影响较大。总体上,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好趋势明显,今后应...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自然保护区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福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及其分布,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的必要性.针对保护区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现阶段的工作重点:⑴建立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群网关系;⑵开展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与研究工作;⑶保护区群网建设与森林涵养水源的重大意义和保护区域水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效益;⑷保护区群网建设与发展循环经济;⑸主导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⑹统一落实经费筹措;⑺加强部门、人员协调;⑻配合生态省建设工作·从而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工程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尝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亚洲最大的水禽越冬地,是白鹤、东方白鹳、鸿雁和小天鹅等珍稀水禽全球最主要的越冬地之一。为保护好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好鄱阳湖珍稀水禽及其栖息地,江西省人民政府先后在鄱阳湖建立了15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2个、省级2个,其余为县级),这15个自然保护区构成了原有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由于县级保护区保护管理功能的缺失,使得原有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需要尝试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新的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由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1个保护管理(监测)站和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站共同组成,同时还包括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联合保护委员会、护鸟员和信息员队伍以及奖励机制。目前,新的网络体系存在新建保护监测站职能不明确和人员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管理功能的发挥。为更好地发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的作用,加强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6.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如何有效管理自然保护区是当前自然保护区决策者、社区居民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利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福建省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角度探讨该保护区的公共管理。研究结果显示,可以将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确定型、预期型和潜在型;其中,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为政府、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业与旅游公司,其对该保护区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关注生态价值,当地社区关注经济价值,非政府组织关注社会价值,企业与旅游公司关注经济价值。根据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结果,对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分类管理,构建合理的公共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作用赵昭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段,地理坐标为北纬27°33°—54°,东经1...  相似文献   

18.
作为福建省唯一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阐述了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分析了保护区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进一步探讨了保护区长远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9.
<正>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伊勒呼里山南麓,距加格达奇140公里,总面积229523公顷。保护对象主要是森林、沼泽、草甸和水域生态系统以及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于1999年12月建立,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河流密布,沟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  相似文献   

20.
保护区有效性评价可以为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选取能够反映湿地格局变化的指标,构建保护区湿地保护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周边地区为参照背景,利用信息熵模型,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软件,对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7年4个时期的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保护有效性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湿地保护有效性总体有所提升,比同期周边地区的湿地保护效果好;4个时期中,2005年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的相对效果最好,1995年的相对效果最差。从自然保护区的各功能区来看,核心区湿地保护的效果最好,其它依次为实验区、缓冲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