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接收函数及其非线性反演   总被引:36,自引:19,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数字台网(CDSN)记录的85个远震事件的宽频带P波波形数据和分离接收函数的最大或然性反褶方法,获得了CDSN台网10个台站不同方位的岩石层接收函数.利用这些台站不同方位的平均接收函数和非线性接收函数反演方法,获得了上述各台站下方100km深度范围内的岩石层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CDSN台网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岩石层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别.其中,拉萨台下方的地壳厚度为66kin,壳幔界面较模糊,而余山台下方的地壳厚度为34km,壳慢界面两侧速度反差明显.刮用本文方法估计的地壳厚度与已有的结果基本一致,由于CDSN台网覆盖了中国大陆的各主要构造单元,本文的结果为研究中国大陆的岩石层S波速度结构及其横向变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瑞丽-龙陵断裂两侧S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竹武  王苏  刘建华  胥颐 《地震研究》2007,30(3):223-228
利用研究区(23.9°~25.1°N,97.8°~99.0°E)内瑞丽—龙陵断裂两侧4个流动数字地震台记录到的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台站下方0~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细结构。结果如下:(1)在研究区内,以瑞丽—龙陵断裂为界,其西北侧Moho面深度为38~40km,东南侧Moho面深度约为38km。(2)断裂两侧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西北侧台站下方地壳和上地幔均存在大范围低速区;东南侧台站下方上地幔中无明显低速层,地壳内存在低速层,但范围和速度差都较小。(3)断裂两侧台站下方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的较大差异,证明它们分属不同的构造单元。(4)研究区内的S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安徽台网25个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运用频率域反褶积的方法提取接收函数,并采用H-Kappa扫描法反演得到安徽地区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与纵横波速度比。结果显示,安徽地区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大致可分为3个区域:皖西南大别山地区、皖南山区和淮河以北的皖北平原地区,其中大别山地区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位于35—39 km范围内,相对较厚;皖南地区位于33—36 km范围内;皖北以平原为主,地壳厚度位于30—33 km范围内。这一研究结果与安徽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同时,H-K扫描结果显示,安徽地区台站下方波速比基本处于1.70—1.80范围内,变化不大。在界面倾斜角度不大的前提下,利用横向均匀分层模型的波形反演实现接收函数的波形拟合,得到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计算结果显示,安徽地震监测台站下莫霍面上表面S波速度一般为3.6—3.9 km/s,而界面底部大约为4.3—4.6 km/s,莫霍面处的速度起伏变化并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2~2003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台阵实验室以唐山大震区为中心布设的40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首都圈数字台网的33个宽频带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其中72个宽频带台站下方60 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根据得到的各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结构,并综合刘启元等(1997)用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的延怀盆地15个宽频带流动台站下方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模型,给出了39°N~41°N,114°E~119.5°E区域内沿不同走向、不同深度S波速度分布.由于综合了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台站以及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本文给出了较前人同类研究空间分辨率更好的结果.结果表明: (1)研究区的速度结构,特别是怀来以东的速度结构十分复杂.在10~20 km深度范围内,研究区地壳具有高速和低速异常块体的交错结构.研究区中上地壳速度结构主要被与张渤地震带大体重合的NW向高速条带和穿越唐山大震区的NE向高速条带所控制,而其中下地壳的速度结构主要为延怀—三河—唐山地区上地幔隆起所控制.(2)研究区内存在若干壳内S波低速体,它们主要分布在唐山,三河及延怀盆地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壳内低速体伴随着壳幔界面的隆起和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3)地表断层分布与地壳速度结构分区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断层对不同块体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宝坻断裂,香河断裂和唐山断裂均为超壳断裂.(4)首都圈内大地震的分布与壳内低速体及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有密切关系.对于唐山大地震的成因,仅考虑板块作用引起的水平应力场是不够的,有必要充分重视由于上地幔变形引起的地壳垂直变形和上地幔物质侵入造成的热效应.  相似文献   

5.
接收函数方法及其新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远震P波波形数据中包含了大量地震台站下方地壳和上地幔速度间断面所产生的PS转换波及其多次反射波的信息,由此提取的接收函数是了解地壳上地幔速度细结构的重要步骤手段之一.最近几年,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两种分别对两种波形进行拟合,对反演的速度结构提供了有效的约束.地震勘探中的一些成熟技术被引进接收函数的数据处理,使其可用于地壳和上地幔主要速度界面的侧向变化研究.为增强接收函数的信噪比,将不同事件提取的接收函数进行分类,按方位角进行叠加,可以反应一些速度界面的横向变化.接收函数方法可用于PS转换震相的剪切波分裂研究.泊松比是推测地球内部物质构成的有效参数之一.接收函数方法分离出的转换波为获取泊松比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便捷途径,单一的地震台远震记录中转换波可以估计点位下面地壳Vp/Vs值.另一方面,一些最新的反演技术被引入接收函数的反演.例如,格子收索方法力图解决接收函数反演中的不稳定性和非唯一性问题,格子搜索设计比较容易地结合先验约束并保证搜索是全空间的,避免了使用任何初始模型.该方法能保证在格子的间隔和参数的限度内获得全局最小,该方法被用于中东、南美及临近地区的深部结构.相邻算法是基于计算几何的概念而构建的一种非线性反演方法.该方法避免了此前一些方法(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的一些缺陷,如大量样本的舍弃、过多参数的引进等,该算法对我国的五大连池和腾冲火山区的深部结构的反演,以及滇西地区的深部动力学研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宽频带远震体波波形反演的理论与方法 ,发展了较频率域除法运算稳定、精度高、分辨好的 ,从远震 P波波形中提取接收函数的时间域反褶积方法 ;并利用青藏高原中美合作研究计划获得的准确可靠的PASSCAL宽频带数字化远震波形数据 ,得到了可信的台站接收函数 ,反演了青藏高原的岩石圈速度结构 ,获得了对深部构造的新认识 ,为揭示青藏高原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建立大陆动力学理论提供了可靠的地球物理证据。主要工作简述如下 :(1 )系统回顾了用天然地震研究地壳上地幔构造的两种主要方法 :即体波走时反演方法和体波波形模拟方…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利用体波波形资料研究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通过引入非线性反演中的遗传算法 ,发展了一种灵活有效的体波波形反演方法。利用中国的CDSN台网和中美合作在青藏高原架设的PASSCAL临时地震台站记录的宽频带体波波形资料 ,对中国大陆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在青藏高原地区 ,通过对高原中部地区瑞利波衰减特性及相速度频散特性的测定 ,反演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的 Qβ结构和 S波速度结构 ,并对 S波速度的横向不均匀特征进行了探讨。本文对上地幔速度结构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这些…  相似文献   

8.
对南海及邻区中国数字地震台网4个台站接收到的328条长周期地震记录的面波波形进行分块波形反演.分块波形反演把大尺度的优化问题转化为小尺度的优化问题,采用非线性优化方法求解,从而得到南海及邻区22网格划分、从地表深至430km 的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并用检验板法进行了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海域、岛弧和大陆在速度分布、岩石圈和软流圈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9.
远震接收函数方法从远震P波波形中提取出台站下方主要速度间断面的信息,是研究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有效方法。该方法通过拟合转换波波形来约束间断面深度和横波速度。传统的接收函数线性反演方法强烈依赖于初始模型的选取,其反演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此新的基于非线性的反演方法逐渐发展起来,另外,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以及S波接收函数方法的提出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反演结果的非唯一性。接收函数方法在大陆区地壳结构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但对于海区和岛礁区的研究却非常缺乏,本文回顾了国内外一些岛礁区的接收函数研究实例,介绍了西沙群岛琛航岛的天然地震观测及其结果,探讨了接收函数方法在岛礁区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接收函数方法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远震体波波形数据中提取的P波接收函数和S波接收函数已经成为研究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速度间断面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P波接收函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获取地壳内部S波速度结构、地壳厚度及物质成分组成、地幔过渡带的厚度变化以及岩石圈地幔的间断面等,而S波接收函数是P波接收函数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因为在Moho和地幔过渡带之间的深度范围内,Sp转换波比来自浅部间断面的多次波到达早,而在P波接收函数中,相同深度范围的间断面的Ps转换波往往被来自浅部间断面的多次波干扰或者淹没,因此S波接收函数是目前获取岩石圈地幔深度范围内速度间断面结构(如Moho和LAB)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比面波观测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本文详细阐述了P波接收函数和S波接收函数的方法原理以及在地壳上地幔速度间断面的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利用距离2013年岷县漳县地震最近的固定台站岷县台2008-2009年的远震接收函数,确定了该地震震源区及临近区域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表明:岷县台下方地壳速度结构的横向非均匀性较强,各方位接收函数差异较大,特别是震源区与临近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别。临近区域的中下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层,而震源区中下地壳中存在明显的高速区;且震源区地壳平均波速比为1.76,上地壳的波速比仅为1.62。据此推断:震源区是坚硬的上地壳覆盖在较软的中下地壳之上,岷县漳县地震破裂有可能是下地壳流的活动导致上地壳的破裂。  相似文献   

12.
南海西沙地块岛屿地震观测和海陆联测初步结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南海西沙地块下方的地壳结构,我们在岛屿区架设了流动地震台站进行天然地震观测和海底地震仪的人工地震探测.本文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和射线追踪方法对琛航台的远震数据和海陆联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处理和分析,建立了琛航岛下方的一维横波速度模型以及横穿琛航岛的二维地壳结构模型.琛航岛顶部存在2 km厚的新生代低速沉积层,下地壳...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火山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面波层析成像和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对长白山地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火山区附近存在岩石圈减薄、上地幔软流圈增厚以及上地幔S波速度降低等与上地幔高温物质有关的现象,它表明长白山的岩浆系统一直延伸到上地幔软流圈范围。天池火山区地壳内部存在明显的S波低速层,在离天池火山口较近的WQD台附近,低速层顶部埋深约8km,厚度近20km,S波最小速度约2.2km/s。在距离天池火山北部50km的EDO台地壳中没有明显的低速层。火山区S波速度结构总体表现出距离天池越近,地壳的V_P/V_S越大,低速层的厚度和幅度增加的特征,表明天池火山口附近地壳内部存在高温物质或岩浆囊。CBS台站不同方位的接收函数及反演结果表明,地表低速层厚度以及莫霍面深度存在随方位的变化。地表低速层在南部方向明显较厚,莫霍面深度在南部天池火山口方向存在小幅度抬升。CBS台站附近特殊的近地表速度结构可能是该台站记录的火山地震波形主频较低的主要因素。天池火山口附近莫霍面的小幅度抬升意味着存在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壳幔物质交换通道  相似文献   

14.
As part of a joint Sino-U.S. research project to study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11 broadband digital seismic recorders were deployed on the Plateau for one year of passive seismic recording. In this report we use teleseimic P waveforms to study the seismic velocity structure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under three stations by receiver function inversion. The receiver function is obtained by first rotating two horizontal components of seismic records into radial and tangential components and then deconvolving the vertical component from them. The receiver function depends only on the structure near the station because the source and path effects have been removed by the deconvolution. To suppress noise, receiver functions calculated from events clustered in a small range of back-azimuths and epicentral distances are stacked. Using a matrix formalism describing the propagation of elastic waves in laterally homogeneous stratified medium, a synthetic receiver function and differential receiver functions for the parameters in each layer can be calculated to establish a linearized inversion for one-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ree stations, Wen-quan, Golmud and Xigatze (Coded as WNDO, TUNL and XIGA), located in central, northern and southern Plateau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The receiver functions of all three stations show clear P-S converted phases. The time delays of these converted phases relative to direct P arrivals are: WNDO 7.9s (for NE direction) and 8.3s (for SE direction), TUNL 8.2s, XIGA 9.0s. Such long time delays indicate the great thickness of crust under the Plateau.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ceiver function of these three station shows the tectonic difference between southern and north-central Plateau. The waveforms of the receiver functions for WNDO and TUNL are very simple, while the receiver function of XIGA has an additional midcrustal converted phase. The S 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at these three stations are estimated from inversions of the receiver function. The crustal shear wave velocities at WNDO and TUNL are vertically homogeneous, with value between 3.5–3.6 km/s down to Moho. This value in the lower crust is lower than the normal value for the lower crust of continent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strong Sn attenuation in this region. The velocity structure at XIGA shows a velocity discontinuity at depth of 20 km and high velocity value of 4.0 km/s in the midcrust between 20–30 km depth. Similar results are obtained from a DSS profile in southern Tibet. The velocity under XIGA decreases below a depth of 30 km, reaching the lowest value of 3.2 km/s between 50–55 km. depth. This may imply that the Indian crust underthrusts the low part of Tibetan crust in the southern Plateau, forming a “double crust”. The crustal thickness at each of these sites is: WNDO, 68 km; TUNL, 70 km; XI-GA, 80 km.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4, Supp., 581–592, 1992.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Bohai Bay, along with its adjacent areas, is one of the seismically active areas in North China. Understanding its crust/upper-mantl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teral heterogeneity of the medium in this are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thus improvimg the level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For years, scientists have studied the area by gravity and magnetic methods (FENG, et al, 1989), geothermal field (WU, et al, 1988; TIAN, ZHANG, 19…  相似文献   

16.
张丽晓  闫俊岗  张双凤 《地震》2022,42(1):155-168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南部, 研究该区地壳结构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河北南部及其邻区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发震机制、 发震规律。 本文收集了晋冀鲁豫交界地区两年84个地震台连续波形观测资料, 通过台站对波形互相关, 得到各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 再利用图像分析技术提取瑞利波频散曲线。 本文基于面波直接成像方法得到不同深度剪切波速度结构。 结果显示, 该区部分速度异常与该区地表地质构造单元存在相关性, 速度异常呈区域分布特征, 山区和盆地呈现非常显著的速度差异, 浅层上地壳结构速度变化特征与沉积层厚度、 结晶基底埋深等区域构造密切相关, 中下地壳及上地幔存在不规则的速度异常, 与该区的地震发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在南海纳土纳岛(Natuna Islands)建设地震台站的意义和设备.用获得的首批观测资料,分别采用接收函数方法和ScS波分裂技术反演了纳土纳地震台下面地壳的S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参数.结果表明纳土纳地震台下方地壳厚度约28 km,为典型的陆壳性质,上地幔40~50 km为低速层.纳土纳的地壳快波方向为S62°E,与GPS测量的亚洲南部巽他块体的地壳运动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8.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接收函数与环境噪声联合反演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Bayes反演理论(Tarantola,1987,2005),在接收函数非线性复谱比反演方法基础上(刘启元等,1996),本文讨论了接收函数与地震环境噪声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的联合反演.本文采用修正后的快速广义反射/透射系数方法(Pei et al., 2008,2009) 计算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 并引入地壳泊松比的全局性搜索.数值检验表明:(1)接收函数与环境噪声的联合反演能够有效地解决反演结果对初始模型依赖的问题,即使对地壳速度结构仅有非常粗略的初始估计(例如,垂向均匀模型),本文方法仍能给出模型参数的可靠估计;(2)由于环境噪声与接收函数在频带上的适配性明显优于地震面波,接收函数与环境噪声的非线性联合反演能更好地约束台站下方近地表的速度结构;对于周期范围为2~40s的环境噪声相速度频散,利用本文方法能够可靠推测台站下方0~80 km深度范围的S波速度结构, 其浅表速度结构的分辨率可达到1 km; (3)本文方法能够可靠地估计地壳泊松比,泊松比的全局性搜索有助于合理解释接收函数和环境噪声的面波频散数据.利用本文方法对川西台阵KWC05台站观测的接收函数与环境噪声的联合反演表明,该台站下方地壳厚度为44 km,上地壳具有明显的高速结构,24~42 km范围的中下地壳具有低速结构.该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泊松比为0.262,壳内低速带的泊松比为0.27.  相似文献   

19.
邓超云 《中国地震》2020,36(2):359-366
近年来,远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地下结构反演的研究中获得了众多成果。针对射线在台站下方覆盖率较差而导致远震反演方法对地壳速度约束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地壳异常体改正方法——对同一台站的相对走时残差进行求和平均去均值,消除了地壳中复杂的速度异常体对上地幔速度结构反演的干扰,反演结果具有更优的相对走时残差分布,同时反演得到的速度模型具有更小的数据方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