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生效以来,外大陆架划界工作引起了地质、法律等多学科研究者的共同关注。为论证海底扇这一特殊海底地形在外大陆架划界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全球典型的10个海底扇共同特征的统计,运用CARIS LOTS 4.0划界软件,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中2大重要地质因素——大陆坡脚位置和沉积物厚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孟加拉海底扇、蒙特利尔海底扇及印度海底扇3个全球典型的海底扇进行了外大陆架区域的划界分析,探讨了海底扇的发育及其对地貌的改造作用,以及对划界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海底扇发育的3大主要因素——构造环境、沉积物供给和海平面变化,使大陆坡脚位置的确定成为大陆架划界工作中面临的首要且关键的问题,对外大陆架的划界结果有潜在影响。而海底扇复杂的地质背景和特征,无疑对划界时使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规定条款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考虑海底扇影响的前提之下,陆坡坡脚位置会因其地形的变化向前推进或后退,峡谷和水道的分布对选区剖面确定最大坡折点的位置也会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在外大陆架划界工作中,不但需要考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法律条款,海底扇及影响其形态、分布等3大重要因素的规律性,也是未来划界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973”项目中“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与油气资源潜力”这一研究课题, 对在南海南部陆缘礼乐盆地采集的NH973-2测线进行了研究.对地震剖面的解释共划分出6个层序界面, 将地层划分为4个构造沉积单元.根据地震解释, 对不同时期断层的水平断距进行了测量及分析, 获取了与脆性拉张相关的伸展信息: 研究区的拉张作用可以分为2期, 主要的拉张作用发生在大陆裂谷阶段(古近纪), 形成了一系列的地堑—半地堑以及翘倾断块; 第2期拉张作用的时期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 断层活动强度明显变弱.在南海南部陆缘广泛发育了碳酸盐沉积, 其发育的时代和南海的海底扩张时期一致.对穿越礼乐滩区地震剖面伸展特征的分析表明, 根据断层水平断距获得脆性伸展因子与根据重力反演获得的全地壳伸展因子之间存在差异, 表明研究区的拉张在纵向上并非是均一的, 新生代的拉张经历了深度决定拉张模式.   相似文献   
3.
东海陆架盆地海相中生界及其与邻近古海洋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道反射地震、地磁、钻井资料表明,东海存在中生代地层。区域地层、古生物、古地理环境分析表明,东海陆架盆地南部赋存发育海相中生界的可能性。中生代期间,包括台西南、粤东、闽西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存在一海相沉积环境,它可能是西太平洋、也可能是从南海东部或中部经过的中特提斯洋伸向陆地的一个支角。该支角北部可能抵达东海陆架盆地南部。  相似文献   
4.
神狐-一统暗沙隆起中部新生代地层层序划分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中德合作"南海地球科学联合研究"SO-49航次所采集的地震测线,对南海北部陆缘神狐-一统暗沙隆起中部的新生代地层层序进行了划分,并与北部的珠江口盆地的层序进行了对比.共识别出SB1、SB2、SB3、SB4和Tg5个主要反射界面,对比表明:Tg 反射面为新生界基底反射,SB1、SB2、SB3、SB4相当于珠江口盆地的二级层序界面,层序界面年龄分别为:10.5 Ma 、21.0 Ma 、25.0 Ma 、39.4 Ma.在此基础上,对隆起区新生代沉积环境及其演化进行了分析,认为隆起区新生代沉积经历了断陷湖泊-滨浅海-深海相的演变过程,隆起区主要隆升时期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并就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海侵方向和隆起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南海北部下陆坡深水盆地的沉积特征和地层分布对构造环境的影响,利用973、SO49等航次所获得的地震测线,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下陆坡盆地新生代地层层序进行了划分,并与北部的白云凹陷的层序进行了对比,识别出了8套地震反射层组,自上而下地层时代分别为上新世-第四纪(N2-Q)、晚中新世(N31)、中中新世(21)、...  相似文献   
6.
大西洋中脊Logatchev热液区的地球物理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勇  和转  吴招才  黎明碧 《海洋学报》2012,34(1):120-126
利用"大洋一号"首次环球科考获得的地球物理资料,通过对多波束地形和地磁异常的解译,对大西洋Logatchev热液区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Logatchev热液喷口位于裂谷东侧的滑塌体上,处于南北地磁正负高值异常中心之间的缓冲带上,新发现的磁异常区与热液喷口区具有相似的特征,推测为未来的热液矿区。区内南西西-北东东和北-南向断裂不仅控制了基底深度和隆坳结构,也控制了超基性岩和热源磁性层的分布,因此它的形成与交叉切割的拆离断层、超基性岩、海洋核杂岩和重力滑塌有关。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在南海纳土纳岛(Natuna Islands)建设地震台站的意义和设备.用获得的首批观测资料,分别采用接收函数方法和ScS波分裂技术反演了纳土纳地震台下面地壳的S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参数.结果表明纳土纳地震台下方地壳厚度约28 km,为典型的陆壳性质,上地幔40~50 km为低速层.纳土纳的地壳快波方向为S62°E,与GPS测量的亚洲南部巽他块体的地壳运动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后异常沉降研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许多盆地都发现了裂后沉降异常,位于深水陆坡区的白云凹陷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采用盆模软件Temis Suite 2007对穿过白云凹陷的3条地震剖面进行回剥分析,观测其不同时间基底的垂向运动特征,并将其与MCKENZIE经典拉张模型计算的理论裂后沉降值进行对比,发现白云主凹中心的裂后异常沉降量最大超过2.6 km,白云南凹最大异常沉降量接近2 km,高于白云凹陷北部边缘的异常沉降。凹陷东部的裂后沉降作用强于凹陷西部。对沉降曲线的研究发现,白云凹陷在中中新世(16.5~10.5 Ma)期间有一段沉降明显加速的过程,白云南凹尤为明显,可能与南海扩张停止事件有关。白云凹陷发育了巨厚的沉积,并且呈韧性伸展状态,本文认为下地壳流可能是导致白云凹陷裂后异常沉降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对大洋钻探计划1148A井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小波变换,不同尺度的小波系数反映出了原信号中的不同周期成分,相当于不同尺度的沉积旋回.根据小波系数,共识别出了3个超层序、8个层序和25个准层序组,其中的超层序和层序分界面均能较好的与前人通过其他资料所确定的地层界面相对应,而准层序组和短期基准面变化是前人通过测井外的其他资料所未能识别出的,反映出该方法划分层序更精细.  相似文献   
10.
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作为南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记录了大陆张裂到海盆扩张的丰富信息。通过对研究区地震剖面的解释,分析了该地区新生代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同时通过平衡剖面恢复工作,建立了新生代演化模型。研究显示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新世—始新世的裂陷阶段、渐新世—早中新世的裂陷-坳陷过渡阶段以及中中新世以来的坳陷阶段。沉积环境经历了河流-湖泊、浅海和深海的演化过程。南海北部陆缘下NW-SE方向流动的地幔流的存在使得伸展活动具有由北向南发育的机制。同时陆坡区盆地(如白云凹陷)显示出韧性伸展的特征,这与地幔上涌热岩石圈伸展引起的该区域地壳强烈韧性减薄和颈缩变形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