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荆江段九曲回环,流域内河网密布、湖泊纵横,孕育出了典型的江汉平原沿江湿地生态环境。洪湖,是我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省第一大湖,“国际重要湿地”;天鹅洲麋鹿、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守护着两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此外,“稻虾共生”、“双水双绿”、生态立体农业等湿地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均缘起江汉平原。江汉平原沿江丰富的湿地资源在发展农业、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沿江湿地生态环境破坏与退化风险也突显出来,直接威胁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沿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气象服务工作,助力长江大保护。荆州市气象局依托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长期关注湿地生态保护与湿地农业发展气象服务,近年来,通过开放合作、融合发展,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湿地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围绕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与农业影响评估、生态功能修复气象评价、平湖湿地涝渍地开发、农业面源污染气象风险监测预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气象保障、湿地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评估、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气象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发挥了气象职能作用。本期的主题为长江生态气象,主要汇总了荆州市气象局牵头成立的“江汉平原生态气象遥感监测技术协调创新中心”各成员单位在湿地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既有区域代表性,又可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湿地生态保护气象服务工作的参考,服务“共抓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2.
主编语     
正与长江相连的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从地理角度看也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物,湖北省位于洞庭湖以北,故名为湖北,湖南省境绝大部分位于洞庭湖以南,故称为湖南。为了加强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平衡该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201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岳阳市作为拥有洞庭湖水域面积近60%的沿湖城市,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岳阳市气象局近年来在水体气象监测、水上气象服务、湿地生态观测、城市防汛预报预警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湖区特色的工作。本期以"刊中刊"形式推出的"洞庭湖生态气象"主题专辑,刊登了以岳阳市气象局科技人员为主开展的与洞庭湖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洞庭湖湿地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P72);在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生态气象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探讨了生态学、气象学与生态气象学的发展历程,并给出了目前常见的几种生态气象学的定义;其次,对国内外生态气象学的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主要介绍了国际上开展的与生态系统有关的许多观测计划和研究试验,以及国内不同部门开展的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状况,并分析了我国气象部门生态气象业务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再次,分析了生态气象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报告表明,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气候变化的总体效应为弊大于利;人类必须通过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负面效应.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要素如何变化,相关生态现象与生态过程机制如何,生态问题及其机制如何,均需要全面监测及综合评价才可能通过构建模型、建立基准进行风险预警.这也是目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及维护生态稳定性的客观需要.生态要素影响并制约着区域气候特征,而特定气候也不同程度地反馈于生态过程,产生不同的生态效果,这些问题的本质就是生态气象耦合关系问题.生态气象就是在生态学及气象学交叉与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学科,并结合相关学科及遥感等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学科内涵.未来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及预警将全面展开,生态科学研究与气象业务服务也将紧密融合,生态气象评估方法趋于规范化与标准化,"互联网+"理念将促进"生态物联网"与生态气象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本研究对于美丽中国及生态文明建设(ECC)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生态气象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怀亮 《河南气象》2008,31(1):75-79
首先探讨了生态学、气象学与生态气象学的发展历程,并给出了目前常见的几种生态气象学的定义;其次,对国内外生态气象学的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主要介绍了国际上开展的与生态系统有关的许多观测计划和研究试验,以及国内不同部门开展的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状况,并分析了我国气象部门生态气象业务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再次,分析了生态气象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2018年4月19日,来自武汉大学、湖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学者,来自洪湖湿地和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的工程师,以及来自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荆州市气象局的气象工作者齐聚荆州,江汉平原生态气象遥感监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宣告成立。牵头成立这样的创新中心,荆州市气象部门意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受邀而来的十余家单位中,有理论研究的“大牛”,也有奋斗在生态保护一线的“老手”,还有熟悉生态服务需求的气象“老兵”。在这个创新中心,通过多方交流合作,一线需求、气象服务、理论研究可以有机融合,多方力量相互推动,打造一个良性发展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7.
生态气候学将生态学和气候学的相关领域进行交叉集成研究,有望弥合气候学和生态学两个学科之间的鸿沟,特别有助于气候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理解如何在气候模式中利用植被过程数据。北京师范大学延晓冬教授等翻译的《生态气候学:概念与应用(第二版)》(气象出版社,2017年出版),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原著Ecological Climat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Second Edition)于2 0 0 8年由C a m b r i d g e University Press出版。该书的作者Gordon B.Bonan是NCAR(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的交互。该书作为Bonan的代表作,把生态学和气候学的相关领域合并成生态气候学交叉集成研究,涵盖了生态学、气候学领域的诸多方面内容,如生态特征、植被与气候的交互作用、水与能量平衡、植物过程(如光合作用和植被冠层过程)。本书引入了一个跨学科的框架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回顾了基本的气象、水文和生态概念,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影响气候和受气候影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特别地,这本书的关键主题是陆地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如何对气候产生影响。这一主题与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的“气候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第一版相比,在第二版中,作者采用的写作风格更加通俗易懂。在每一章的结尾都提供了习题,答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这些习题可以很好地测试读者对每一章的理解程度。本书包括七个部分,一共30章。第一部分(第2~3章)介绍了地球系统及其组成(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等)、全球循环。第二部分(第4~8章)深入研究了全球物理气候学,包括对地球气候、气候变异和气候变化机制的研究。第三部分(第9~10章)是关于土壤过程的,包括土壤物理和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第四部分(第11~15章)介绍了水文气象学,从基础知识(比如陆地水循环和流域水文)开始,然后引出主题(地表能量通量和湍流通量)。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气象》2006,(3):F0002-F0002,F0003
受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委托,黑龙江省气象局、气象学会承办第25届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的组织工作。根据黑龙江省天气气候、生态特点,本届夏令营活动的主题:“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于7月26日至8月1日在黑龙江省举办,来自全国15个省市近200名青少年参加了此次夏令营。  相似文献   

9.
本刊记者王淑民报道:中国气象学会第24届农业气象学委员会暨’99学术交流会于1999年8月21-24日在乌鲁木齐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位代表参加会议。农业气象学委员会副主任郑大伟教授主持开幕式,农业气象学委员会主任李湘阁教授致开幕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魏柳根和自治区气象局局长、新疆气象学会理事长徐羹慧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词。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56篇,内容涉及遥感与GIS技术应用、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灾害、农业气候和气候变化、农气适用技术等方面,基本反映了90年代我国农业气象科研和业务工作的水平。有…  相似文献   

10.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1997年世界气象日的活动主题是:“天气与城市水问题”。围绕这一主题,浙江省气象局和省气象学会于3月23日在杭州市武林广场举办丁气象科技义务咨询宣传活动。邬宗汉副局长接待了浙江省电视台和浙江教育台记者的现场采访。来自省气象台、省气科所、省影视中心及杭州市自来水厂的9位专家现场回答了广大群众提出的问题,内容包括天气与水的关系、未来天气展望、天气预报的制作、天气与健康的关系等等。现场展出了9幅图片资料、散发了天气和城市水问题“3.23”世界气象日专刊1000余份和气象历书600份,电脑演示了极轨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应用成果,现场演播了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基于生态系统生产力指数(EPI)、稳定性指数(ESI)和承载力指数(EBCI),构建遥感综合评价模型,就洱海流域2005—2020年的生态系统质量进行量化研究,并分析其变化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洱海流域生态系统质量综合指数(EQCI)均值为56.49(总分100),EPI、ESI和EBCI三项指数均值分别为49.05、74.16和56.97,可见洱海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好,16 a间EPI、ESI、EBCI和EQCI均呈上升趋势。不同生态系统间,生态质量水平从大到小为:森林>草地>农田>城镇>湿地>水体。当土地类型转变为城镇类型会对生态系统质量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草地、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中气温和降水与EQCI多呈正相关关系,城镇生态系统中气温与EQCI多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 0 4年4月1 0~1 4日,由中国气象学会第2 5届台风委员会和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联合主办,浙江省气象局、上海市气象局、广东省气象局和上海台风研究所协办,浙江省舟山市气象局和岱山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在浙江省岱山县顺利召开。本届会议组委会主席、台风委员会主任委员端义宏主持了会议的开幕式,组委会名誉主席、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联寿院士致开幕词,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伍荣生院士到会指导,并在开幕式上讲了话。来自各省、市气象部门及军队、院校从事台风业务预报和从事理论研究的近1 2 …  相似文献   

13.
正1.《沙漠与绿洲气象》(原《新疆气象》)由新疆气象局主管,新疆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沙漠与绿洲气象》以创新性、学术性、实践性、先进性为特色。主要发表干旱和半干旱区的沙漠、干旱、绿洲、冰川、生态环境、农牧业气象以及天气气候变化与预测、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和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与进展,报道气象科技信息和动态。  相似文献   

14.
正1.《沙漠与绿洲气象》(原《新疆气象》)由新疆气象局主管,新疆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沙漠与绿洲气象》以创新性、学术性、实践性、先进性为特色。主要发表干旱和半干旱区的沙漠、干旱、绿洲、冰川、生态环境、农牧业气象以及天气气候变化与预测、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和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与进展,报道气象科技信息和动态。  相似文献   

15.
正1.《沙漠与绿洲气象》(原《新疆气象》)由新疆气象局主管,新疆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沙漠与绿洲气象》以创新性、学术性、实践性、先进性为特色。主要发表干旱和半干旱区的沙漠、干旱、绿洲、冰川、生态环境、农牧业气象以及天气气候变化与预测、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和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与进展,报道气象科技信息和动态。  相似文献   

16.
<正>1.《沙漠与绿洲气象》(原《新疆气象》)由新疆气象局主管,新疆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沙漠与绿洲气象》以创新性、学术性、实践性、先进性,为特色。主要发表干旱和半干旱区的沙漠、干旱、绿洲、冰川、生态环境、农牧业气象以及天气气候变化与预测、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和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与进展,报道气象科技信息和动态。  相似文献   

17.
由国家环保总局外经办、内蒙古气象局、内蒙古环保局共同主办的“气候变化与中国关键生态系统:影响与适应”专家研讨会于2007年10月9—10日在呼和浩特内蒙古新城宾馆举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四川气象》是四川省气象局和四川省气象学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技术刊物。辟有:天气分 析与预报、气候分析、农业气象、大气探测、气象通信、学术讨论、气象服务、气象科技产 业、专题报导、各地灾情、科技动态、工作论坛、科普窗、百花园等栏目。   《四川气象》国内外公开发行,同时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和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四川气象》为季刊,季末发行,每册定价4.5元,全年 价为18元。可订全年,也可破季订阅。只需将订刊费(不收邮寄费)寄往《四川气象》编辑部 ,注明订刊期数,写明收刊人地址姓名,我们在收到汇款后,即寄回正式发票(收据),并按 时寄出所订阅刊数。   订刊费请寄:四川成都光华村街6号四川省气象局《四川气象》编辑部, 邮编610072  相似文献   

19.
李萍阳 《气象》2010,36(2):136-141
第18届国际生物气象会议于2008年9月22—26日在日本东京举行。通过简要介绍了这次会议的情况,概括了近年来生物气象研究的进展与动向。从ICB2008各会场的交流内容和讨论可以看出,未来生物气象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人类生物气象学领域的热浪与健康预警系统、医疗气象、室外工作热环境评价及医疗天气预报研究与应用。(2)城市气候特征与评价及减缓措施研究。(3)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4)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5)动物对气象条件和气候变化的响应。(6)污染物跨国输送与国际环境合作研究。加强我国的生物气象研究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可以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八五”时期,贵州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省农业气象中心)的科研工作在中国气象局、贵州省科委和贵州省气象局的大力扶持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及现代化业务建设的需要,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参照研究项目指南,充分调动全所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认真组织技术力量上课题,五年间共承担中国气象局、贵州省科委、贵州省气象局及横向研究课题74个,总计投入科研经费76.75万元,研究领域涉及天气学与动力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农业气象、计算机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