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苏里格气田东区山_1、盒_8段储层沉积微相与地质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岩心观察、岩性分析、粒度分析、测井分析、储层地质建模等多种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区二叠系石盒子组盒8段和山西组山1段沉积微相和砂体分布规律进行研究认为:①盒8段、山1段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盒8段属于辫状河沉积相,发育河道充填、心滩、溢岸和泛滥平原;山1段发育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沉积相,沉积微相主要有河道充填、心滩、泛滥平原、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等类型;②从山1段至盒8段,沉积相带向盆地方向大幅迁移,沉积基准面总体呈现小幅上升—大幅下降—逐渐缓慢上升的趋势;③沉积微相展布研究和地质建模结果表明,储集砂体在垂直物源方向连通性较差,顺物源方向较好,与山1段相比,盒8段砂体规模和连通性均较好,是本区最有利的储集体,以此建立的储层地质模型和地质储量计算与实际生产数据符合性很高。  相似文献   

2.
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天然气的主产层位,其储集砂体受控于沉积相带的展布。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曲线等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研究区内主要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为特征,并对其沉积特征、影响其形成和发育的机理,以及岩相和砂体的展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认为该区盒8段三角洲为辫状河-浅水型湖泊三角洲,在三角洲平原相区储集砂体为分流河道沉积;而在三角洲前缘相区则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河口坝、席状砂及远砂坝等沉积微相不发育。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是我国陆上产能最大的气田,其主力产气层---二叠纪石盒子群八段岩性致密,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但S47区块作为苏里格气田西区一个重要的新区,有关沉积微相的认识仍存在分歧。在岩心观察、钻井资料及样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S47区块盒8段沉积微相,认为该区盒8段属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并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等5种微相;最有利的储集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叠置砂体,其次为河口坝砂体。沉积微相及其展布特征的新认识为该区储层预测、水平井整体开发提供了地质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苏里格大气田多成因河道砂体的分布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大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河道砂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盒8段河道砂体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的研究。详细的岩心观察和相标志研究表明,盒8下段为辫状河砂体,盒8上段为曲流河砂体,局部发育网状河砂体。岩性、岩相与砂体的含气性的关系密切,含气砂体与砂岩中的粗岩相单元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粗岩相主要发育在高能辫状水道、心滩及曲流河下部边滩内。河道砂体分布模式研究表明,盒8下段发育高能辫状河砂体与低能辫状河砂体模式,盒8上段具有北部网状河、南部曲流河的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北部石炭系—二叠系残留地层为近年来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为明确古潜山储集层沉积相带与砂体展布规律,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依据测井曲线、沉积构造、岩性特征及沉积序列等资料,对济阳坳陷北部石炭系—二叠系古潜山区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1)古潜山区石炭系—二叠系残留地层厚度变化很大,石千峰组被剥蚀殆尽;(2)石炭纪—二叠纪研究区经历了海陆交互相→海陆过渡相→河流相的演化过程,其中本溪组及太原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潟湖、潮坪及障壁岛相,山西组沉积时期发育三角洲相,以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可识别出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天然堤及泥炭沼泽等微相,而上、下石盒子组沉积时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可进一步划分为心滩、河床滞留沉积及泛滥平原微相;(3)受沉积环境演化的控制,本溪组—太原组的砂体呈斑块状展布,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的砂体呈近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对济阳坳陷北部潜山区沉积相与砂体展布规律的研究,为该古潜山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关键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程翠 《江苏地质》2015,39(1):133-137
鄂尔多斯盆地下石盒子组盒八段为延川南气田致密砂岩气主力产气层,具有较好的含气性,部分井试气效果良好。通过系统分析单井产能与沉积微相、储层地质特征之间的关系,认为单井产能受沉积微相控制明显,高产井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内。  相似文献   

7.
延川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晋西挠褶带与渭北隆起交汇处,区内2口钻井在盒6、盒8段试气获得中-高产气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气储层的沉积相类型、储集空间特征、储层物性以及影响气藏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下石盒子组产气层位一般发育在河道的砂体富集带的心滩微相,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岩屑砂岩、岩屑质石英砂岩次之。研究区河道砂体富集带在上部受泥岩封盖,侧向上受逆断层遮挡,形成岩性-地层复合型气藏。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北部石炭系—二叠系残留地层为近年来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为明确古潜山储集层沉积相带与砂体展布规律,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依据测井曲线、沉积构造、岩性特征及沉积序列等资料,对济阳坳陷北部石炭系—二叠系古潜山区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 (1)古潜山区石炭系—二叠系残留地层厚度变化很大,石千峰组被剥蚀殆尽; (2)石炭纪—二叠纪研究区经历了海陆交互相→海陆过渡相→河流相的演化过程, 其中本溪组及太原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潟湖、潮坪及障壁岛相,山西组沉积时期发育三角洲相,以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可识别出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天然堤及泥炭沼泽等微相,而上、下石盒子组沉积时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可进一步划分为心滩、河床滞留沉积及泛滥平原微相; (3)受沉积环境演化的控制,本溪组—太原组的砂体呈斑块状展布,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的砂体呈近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对济阳坳陷北部潜山区沉积相与砂体展布规律的研究,为该古潜山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关键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鄂北什股壕地区下石盒子组沉积微相及展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北什股壕地区下石盒子组作为重要的油气产层,一直以来都是油气勘探研究的重要层位,本文通过对鄂北什股壕地区伊字号、锦字号等30余口井的测井资料的详细分析,结合J1井等23口钻井岩心观察描述,根据岩性特征、沉积相及研究区内东西、南北向沉积剖面结构特征的识别,将什股壕地区下石盒子组划分为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相,并可进一步识别出泛滥平原、心滩等4类沉积微相。在下石盒子沉积演化过程中,砂体具有东西向分带,南北向展布的特征,盒1段以冲积扇沉积为主,储集砂体厚度大,河道发育规模大;盒2、3段为辫状河沉积,砂体较盒1段薄,河道规模也不断变小。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储层分布规律研究和油气勘探提供了主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0.
基于淮南煤田新集井田1001钻孔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岩心观测和样品采集,通过显微镜下鉴定、粒度分析和X射线衍射矿物成分分析,研究淮南煤田含煤岩系沉积相类型特征与演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晚石炭纪早期,海水进退频繁,发育障壁海岸和潮坪沉积体系,泥坪和混合坪微相与局限潮下坪微相共生,总体上发生3次海侵事件,代表陆表海的充填阶段;早二叠世早期,海平面下降,山西组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相,远砂坝、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及分流间湾微相共生,海陆过渡三角洲相在破坏中不断进积;早二叠世末期,下石盒子组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分流河道、天然堤、泥炭沼泽及分流间洼地微相共生,研究区进入陆相三角洲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11.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资料,结合邻区露头调查,深入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天然气主要勘探层系石炭系本溪组沉积微相及其砂体分布特征,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本溪组主要发育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及陆棚沉积体系,并进一步划分出砂坪、混合坪、泥坪、泥灰坪、障壁砂坝、泻湖泥、泥质陆棚7种沉积微相;障壁砂坝及砂坪砂体是天然气储集的骨架砂体,其发育完全受控于沉积相带的展布;本溪组主要产气层"晋祠砂岩"为障壁砂坝及潮汐砂坪成因,障壁主砂坝呈北北东—南南西展布;小砂坝则零星分布,砂坪呈北北西—南南东展布,2类砂体发育区是本溪组天然气勘探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2.
在对油水分布特征及油藏类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成藏地质条件与油藏分布叠合分析的方法,对靖边油田曹崾岘区延9油藏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延9油藏纵向上主要分布在延922层,具有明显的边水和底水,其油藏类型以构造油藏、构造-岩性复合油藏为主.延9油藏分布和富集主要受控于曲流河边滩砂体分布和规模、储层顶面构造高点分布位置、直接盖层厚度和展布特征.三者有效配置共同控制了延9油藏富集层位和地区,东部地区砂体厚度大于10 m的构造高点石油最为富集.  相似文献   

13.
致密砂岩气藏是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其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影响了致密气成藏和甜点区优选,进而制约了气田高效开发。为进一步揭示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及对致密气成藏的影响,选取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南部山1段和盒8段致密储层为例,通过岩芯观察、扫描电镜、薄片鉴定、生产和测井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储层非均质特征,探讨沉积作用和微观孔隙演化对非均质性和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多表现为层内粒度的垂向韵律性、夹层的不均匀分布、渗透率的平面分布差异等;储层非均质性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影响,沉积作用控制了水动力条件、砂体展布、厚度和砂体构型,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受岩矿组构和孔隙演化影响;不同厚度和构型的复合砂体,多样的矿物组分、孔隙结构,致密气的选择性充注,共同造成了苏里格地区致密储层的非均质性及含气性差异。复合砂体的高孔渗部位是致密气开采的甜点区,但是在优选有利区时不应只关注这些厚层的高孔渗砂体,也应关注规模小、非均质性稍强的透镜状砂体,需要充分考虑到储层非均质性对致密气成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靖边气田发现于1989年,它是我国首次在陆上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与探明的非常规隐蔽性大型岩溶古地貌气藏。2000年探明天然气储量2909.88×108m3。而后通过气田的开发及扩边勘探,又使气田面积向东延伸扩大,落实三级储量1011.4×108m3。气田主力产层由奥陶系马家沟组五1层溶斑白云岩与粗粉晶白云岩组成,具有沉积稳定、成层分布、低孔隙低渗透、低丰度、大面积、中低产、埋藏深、非常规、隐蔽性强的特点。论述了气田的发现和勘探开发历程、气藏的地质特征,以及在稳定地台区寻找海相碳酸盐岩气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基于Miall储层构型研究思想,结合岩心、测井、测试等资料,对乌南油田砂坝砂体储层构型界面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储层构型界面识别标志;在此基础上,将砂坝内部构型分为坝主体和坝侧缘,同时通过动、静态结合,明确砂坝外部构型存在孤立、视连通、左侧向叠置和右侧向叠置4种模式;纵向上发育湖退(进积)和湖进(退积)两种砂体发育模式。坝主体是主力储层,具有良好油气显示;坝主体分布面积大、出现频率高为油气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6.
靖边气田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海相碳酸盐岩气藏之一,目前勘探范围仍在不断扩大。在回顾历年勘探和研究的基础上,以靖边气田陕200井区为例,总结和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富气的主控因素,以期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合理建议。研究表明:构造演变是靖边气田成藏的前提,决定了气田的分布范围和产气层位;沟槽的分布位置和切割深度对马五气藏的富集程度有着重要影响,鼻状构造不是主控因素。沉积环境是形成有利储层岩石类型的先决条件,潮间带云坪、潮上带膏云坪和含膏云坪微相是有利沉积微相。建设性的成岩作用是形成有利储集空间的重要保证,研究区多期溶蚀、白云化等建设性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的改进较大,其中多期溶蚀作用是形成优质储集空间的主要成因。裂缝是天然气富集的重要因素,但裂缝发育程度因层位而不同。孔、洞、缝及沟槽的有效配置受构造、沉积、成岩作用的控制,每个层段的储集性能和天然气的富气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苏里格庙气田主要产气层为上古生界石盒子组盒8段,属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复合砂体近南北向展布;单砂体的厚度变化大,非均质性明显,储渗变化大。盒8段含气砂岩在AVO资料上有明显反映;在综合测井资料上,盒8段表现出自然伽玛测井值、密度测井值、补偿中子测井值都偏低,电阻率、声波时差测井值较高,出现了大幅度的自然电位异常。利用核磁共振测井技术测得苏里格庙区某井盒8段3555.9m~3559.6m为气层,3560.6m~3572m为气水层,与生产实践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8.
延9油层是靖边油田东坑大阳湾地区的主力产层.将沉积体系、低幅构造、古地貌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靖边油田东坑大阳湾地区的油藏控制因素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古地貌控制着东坑大阳湾地区延9沉积相的展布及低幅构造的形成,并通过与低幅构造、沉积砂体的良好配置,控制着油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现今构造面貌为一区域性西倾大单斜,其下古生界奥陶系主力气层为马五段马五31小层,该小层顶面构造是在极其平缓的构造背景上发育的小幅度褶皱,且局部小幅度构造与产能关系密切,是寻找高产区的有利指向。应用地震解释成果和测井、钻井资料,研究J井区主力气层马五31顶面的小幅度构造分布特征;分析马五31顶面与本溪组9号煤顶、马家沟组标志层(K1、K2)构造的相关性;总结鼻状构造的组合类型;研究鼻隆构造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总结构造圈闭与复合圈闭类型;分析小幅度构造成因动力学特征。这些认识对该井区井位部署、扩边挖潜及水平井动态调整,提高气田开发钻井成功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含油气盆地源外斜坡区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先统计研究区已知井点砂体地层砂地比值,将最小比值作为能储集油气砂体的所需最小值,圈闭出能储油砂体分布区;再通过计算得到砂体地层顶面古构造脊分布,将二者叠合部位确定为沿砂体侧向运移向断裂输送油气路径;然后计算圈出断裂侧向封闭部位,将其与能储集油气砂体分布区叠合,该叠合部位即可判定为断砂配置圈闭油气部位。笔者建立了预测源外斜坡区断裂附近油气聚集有利部位的方法,既将输送油气路径和断砂配置圈闭油气耦合部位预测为油气聚集有利部位。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源外歧南斜坡区赵北断裂附近沙一段下部油气聚集有利部位预测中。预测结果显示,源外歧南斜坡区赵北断裂附近沙一段下部油源聚集有利部位主要有2处,均分布在赵北断裂西部,与目前赵北断裂附近沙一段下部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西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源外斜坡区赵北断裂附近油气聚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