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7 毫秒
1.
泥石流易损度(危害性)评价是泥石流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熵值法和突变理论的泥石流易损度评价方法,采用客观的熵值法判断指标间相对重要程度,利用突变级数法计算突变级数值进行评价,方法理论基础牢固且避免了确定指标权重值的弊端.以吉林省和龙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的10条泥石流易损度评价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数据获取、标准化和评价过程简便,易损度等级以轻度和中度为主的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该方法经过完善指标体系后可更加合理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因此,基于熵值法和突变理论的泥石流易损度评价方法是可行的、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在以高质量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亩均效益评价机制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微观层面进行开发区不同产业企业用地效益评价,为政府管理低效用地提供依据。采用目标值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借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应用综合评价法确定企业评价值,使用自然间断点法将用地程度分为低效、一般、适度和高效四个区间。结果显示:评价得分均值最高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评价得分均值最低和低效利用占比最多,工程技术低效用地占比最少,新材料一般利用占比最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适度利用占比最多,节能环保高效利用占比最高;六类产业用地程度在四个区间分布较均衡,一般利用和适度利用为最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产业间与产业内的企业土地利用效益差距显著,产出强度和税收是用地效益差异的关键。文章据此提出建议:建立企业管理数据库;运用微观层面的评价体系,并依据产业均值进行用地指标调整;产业升级与产业链完善,是推进工业用地高质量利用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泥石流易损度(危害性)评价是泥石流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熵值法和突变理论的泥石流易损度评价方法,采用客观的熵值法判断指标间相对重要程度,利用突变级数法计算突变级数值进行评价,方法理论基础牢固且避免了确定指标权重值的弊端.以吉林省和龙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的10条泥石流易损度评价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数据获取、标准化和评价过程简便,易损度等级以轻度和中度为主的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该方法经过完善指标体系后可更加合理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因此,基于熵值法和突变理论的泥石流易损度评价方法是可行的、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在传统AHP法确定富水性预测评价指标权重时,采用1~9、0~2、0.1~0.9标度法构建判断矩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入了新的五标度法。使得在构造判断矩阵时,更加符合专家打分心理,也避免了信息量丢失以及对原始判断矩阵进行间接的数学处理或变换。应用改进的Weber-Fechner定律评价数学模型,对葫芦素井田延安组三段3-1煤层顶板砂岩富水性进行预测评价。结果表明,改进的AHP法确定富水性预测评价指标权重时是有效的,同时也为富水性预测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水质评价中熵权反映了各项评价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为分析熵权对指标极差变化的敏感性,采用VisualBasic编程和曲线拟合的方法,对单指标和多指标极差变化对权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指标最大值、最小值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样本数的增加,各指标权重虽有变化,但变幅较小,可见小样本求得的熵权可以反映指标的重要性.当样本数确定时,仅改变单项指标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越小越优型指标的权重对最大值变化的敏感性大于对最小值变化的敏感性.多项指标同倍数增大时,2倍最大值是权重变化的特征点.  相似文献   

6.
将改进后的灰色关联法应用于赤峰市宁城县水源地地下水水质评价中,通过对检测数据处理,决策矩阵构建,熵权改进,关联度计算等步骤,综合评价了6个取样点水质类别,并与F值评分法评价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法考虑了水质分级界线的过渡性和不同的评价指标对地下水水质权重的影响,评价结果比F值评分法更具有综合性。  相似文献   

7.
新疆莎车县崩塌灾害频发、多发,对该地区造成严重影响。结合现场勘查和遥感解译,选取与崩塌灾害发育相关的坡度、坡向、与河流距离、地貌类型、与断层距离、岩性、NDVI及与道路距离等8个致灾因子,运用层次分析-熵值定权法模型对崩塌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研究发现:(1)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大多分布在达木斯乡、喀群乡和霍什拉甫乡,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78%和16.41%;(2)研究区崩塌灾害主要在西部山区沟谷内呈线性分布;(3)基于层次分析-熵值定权法易发性评价模型AUC值为0.909,实际对比显示评价结果较准确客观,结果可望为新疆莎车县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裴颖  孙丽荣  王萍  王剑  张译心  陆宝宏 《水文》2022,42(2):48-53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构建了包含自然条件、生活用水压力等11个要素及19个指标的供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鄂北水资源利用情况与供水特征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耦合得出指标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研究区供水安全程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2019年和2...  相似文献   

9.
张佳琦 《地下水》2011,33(5):179-180
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构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陕西2005年到2008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陕西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应引起水资源相关部门的重视,要科学规划、管理,保证水资源可持...  相似文献   

10.
泥石流危险度的划分是泥石流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泥石流危险度的确定对于泥石流整体特征的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熵值-理想点法建立了泥石流危险度划分模型,选取流域面积、主沟长度与泥石流沟相对最大高差等10个评价指标。利用现场3条泥石流沟作为工程评价对象,通过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采用理想点法进行泥石流危险度的划分研究。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泥石流沟2与3属于高危险度(贴近度为0.79与0.83),泥石流沟1属于中危险度(贴近度为0.82)。泥石流危险度与现场情况及已有研究资料基本一致,证明了该法在泥石流危险度划分中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社会经济和人口变化,基于云平台实现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提取,可以高效准确地对长时间序列大范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情况进行动态变化监测,为城市的管理和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利用NPP/VIIRS(suomi national polar orbiting partnership/ 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年度平均夜间灯光数据和阈值分割法提取城市区域,获得3 142景覆盖东北三省城市的Landsat影像;在原始光谱波段的基础上构建指数、纹理和地形特征,利用SEaTH算法进行特征优化,根据JM距离的取值将特征数量从20个精简到12个;在城市区域中利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算法结合最优特征对Landsat月度合成影像进行再次分类,更加精确地提取建设用地。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城市建设用地提取平均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6.19%、0.92,有较高的效率和可靠性;1989—2019年东北三省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扩张49.07%,省会城市中沈阳扩张速率较快,长春次之,哈尔滨最慢;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是推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许烨霜  马磊  沈水龙 《岩土力学》2011,32(Z1):578-0582
20世纪90年代上海中心城区的地面沉降在地下水开采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出现了新一轮的增长。与此同时,上海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通过对中心城区地面沉降量与工程建设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心城区的地面沉降量与工程建设具有相关性。目前城市化建设引起地面沉降的现象已受到关注,但尚缺乏对城市化进程引起地面沉降机制的系统研究。针对上海市城市化进程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城市化进程引起的沉降包括建筑物荷载及交通荷载等外荷载引起的沉降,基坑开挖、降水及隧道施工等工程施工引起的土体压缩,以及隧道渗漏,周边地区对地下水补给量的减小,地下构筑物挡水效应等引起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而诱发的沉降  相似文献   

13.
密婷 《山东地质》2010,(8):57-58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该文根据河东区集体建设用地的现状,分析了影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确权登记、建立城乡统一的交易市场、完善流转程序、规范流转收益等破解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难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强调研究地质环境~工程设施系统的协调稳定性出发,建议在研究、分析地质环境对城市建设的适宜性和适应性基础上,以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作为其质量评价指标。而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可由研究、分析地壳稳定性,地面稳定性和地基稳定性等综合进行评定。文中初步提出了地壳、地面及地基稳定性级别划分的原则和标准,也提出了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的简单判别式,并附一实例。该方法对地震区城市工程地质环境区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将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山东省2002-2008年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分析了全省耕地、人口变化趋势,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SPSS定量分析了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依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重点进行了人口、经济和城市建设等因素的驱动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DEM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GIS手段对贵阳地面坡度、破碎程度等地貌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并指出贵阳城市形态、用地供给条件、道路系统和绿地系统等布局和建设都受到喀斯特地貌的影响。贵阳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地下喀斯特发育、灾害隐患多,导致城市空间布局分散、城市用地供给量少质差、道路和绿地系统建设难度大;而用地条件差和组团式分散布局特征又使城市化经济成本偏高,这些问题将给贵阳城市的发展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应强化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选择紧凑型城市结构、公交优先的交通模式等策略,以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状况和降低城市化经济成本,此外,还应注意加强城市地貌环境管理,并对城市不同区域进行空间管制,以保证城市与地貌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市县是落实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单元,市县级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可为国土资源与空间更精细化的管理提供有效支撑。本研究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构建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宜昌市农业生产适宜性及城镇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划分出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5类区域。结果表明宜昌市适宜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为3412 km2,不适宜土地面积为7143 km2;适宜进行城镇建设的土地面积为748 km2,不适宜土地面积为14679 km2。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均呈现出典型的区域特征,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区,区域整体的国土空间开发条件好;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区域整体的国土空间开发难度大。适宜性评价结果与规划数据有部分出入,与土地利用现状相差不大,农业生产适宜等级的土地面积比耕地保有量红线面积多132 km2,分布于农业生产适宜和较适宜区的现状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3.98%;城镇建设适宜等级的土地面积比建设用地底线面积少611 km2,分布于城镇建设适宜和较适宜区的现状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7.99%。将评价结果叠加在谷歌卫星图上,在空间上观察是否与土地现状一致,结果表明农业生产适宜区的评价结果准确率达100%,不适宜区的准确率为93%;城镇建设适宜区和不适宜区评价结果准确率达100%。  相似文献   

18.
库尔勒市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库尔勒市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以及2015年6个时期的Landsat TM/ETM+影像作为基础数据,借助ENVI 4.5、Arc GIS 10.1等专业软件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和空间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库尔勒市近25 a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城市空间扩展趋势及演变过程、城市重心转移方向及距离和城市空间扩展形态变化特征等。研究表明:近25 a间库尔勒市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年均增加速率为15.18%。耕地和未利用地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贡献较大。城市向东南方向扩展,城市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了总共2 118.46 m。城市空间扩展紧凑度呈下降趋势,分形维数呈上升趋势,表明城市空间扩展趋于结构疏散化、形状复杂化。针对于以上特征及扩展趋势,分析了库尔勒市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因素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是破解保障与保护"两难"困境的根本出路,根据山东省临沭县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情况,综合分析增减挂钩工作现状及特点,对如何实施好增减挂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制定合理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政策措施,在建设用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德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度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