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雾、露、霜、冰针、雾凇、吹雪、雪暴都不是降水天气现象,但它们的出现,会对降水和蒸发产生一定的影响,尤以吹雪和雪暴为甚.当然,除了吹雪和雪暴外,如它们单独出现,不管其量多少,都按对降水和蒸发无影响来处理,换句话说,可以无视它们量的存在.但吹雪和雪暴的情形就不同了,处理得不适当,就可能影响降水和蒸发量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四川省145个气象台站1981~2013年连续人工观测资料,对34种天气现象发生日数和概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除极光外,四川省共观测到33种天气现象,露和轻雾日平均发生频率大于40%;雨和阵雨日平均发生频率大于20%;结冰、霜和雷暴日平均发生频率大于10%。露、霜、结冰、雷暴、闪电、大风、积雪、雨、阵雨、雨夹雪、雪11种天气全省各站均有发生,而雨凇、雪暴、吹雪、龙卷仅在个别站点发生。液态降水、雾、轻雾、霾、浮尘、烟幕、露均是盆地内多于高原,而混合降水、固态降水、扬沙、沙尘暴、吹雪、雪暴、雷暴、霜、大风、结冰、积雪、冰针、龙卷、尘卷风则是川西高原多于盆地。   相似文献   

3.
利用卫星遥感和常规观测的积雪资料分析吉林省积雪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卫星遥感和常规观测的积雪资料,分析吉林省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且通过对卫星遥感和常规观测的积雪资料对比分析表明:两类资料对吉林省积雪的反映存在一定差异,分别存在一些不足,只有将卫星遥感和常规的积雪观测结合使用,才能较好地分析积雪。  相似文献   

4.
文章统计新巴尔虎右旗1961—2010年的吹雪和雪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与吹雪和雪暴发生有关的气象因素和发生这种天气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吹雪和雪暴的发生与风速、气温和雪面状态有很大的关系。在同样的气温和雪面状态下吹雪雪暴发生概率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气温的上升发生吹雪雪暴所需的临界风速越大。吹雪和雪暴发生的环流天气类型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高空冷涡底部型和高空低槽型。成因机制方面主要分析了高低空急流和散度。  相似文献   

5.
对青藏高原积雪和热带东太平洋Nin03区海温进行小波分析,讨论它们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在年际变化中,积雪的主要周期是准两年振荡和准6~7年振荡,海温的主要周期是ENSO振荡和准两年振荡。积雪的年代际变化存在准10~12年和准22~24年振荡,海温存在准14~16年和准34~35年振荡。此外积雪和海温均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了一次年代际气候跃变现象。积雪由少雪期向多雪期转化,海温从冷水期演变成暖水期。本文还建立了青藏高原积雪和Nifi03区海温与中国夏季降水各时间尺度的相关模型。不同时间尺度的积雪、海温和降水的相关场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它们在有的地区相互加强,有的地区相互减弱。积雪和海温的年代际气候跃变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程度在某些地区高于年际变化。个例分析表明,利用青藏高原积雪和Nin03区海温多时间尺度变化可以较好地拟合出中国夏季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所以在做中国夏季降水预报时,不同因子、不同尺度的作用府当分开考虑。  相似文献   

6.
MODIS积雪遥感监测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华  沙依然  黄镇  李聪  王蕾 《气象》2007,33(3):114-118
利用MODIS高光谱、多波段资料和气象台站观测资料,以逐步判别与Bayes判别等数学统计的方法结合不同目标物的光谱特性,同时考虑下垫面条件和季节等对积雪深度分布的影响,建立MODIS积雪深度回归模型;以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采用Microsoft Visual C++.NET软件开发工具,通过“类”概念的设计方法,建立MODIS积雪遥感监测业务系统,计算出积雪面积、覆盖度、各层雪深、雪水当量等多个反映测区积雪总量的物理参数,制作出各类积雪产品。该系统投入业务试运行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并在2006年度冬季北疆地区雪灾监测服务和2006年新疆春季洪涝灾害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天山山区1961-2013年60个气象站点实测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积雪深度等气候资料,结合时间序列分析、空间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等方法,全面精确地获取了天山山区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积雪的通径影响。结果表明:天山山区气候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整体增暖、局部变湿与黯化;气候变暖导致天山山区固态降水(降雪)保证率明显降低,尤其是低海拔区域。各气象要素对积雪不仅存在直接的单因素影响而且各气象要素之间还存在间接的相互交叉、相互联结的多因素影响。单因素影响通径分别为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对积雪深度的3条直接影响通径;多因素影响通径分别为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通过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对积雪深度产生的6条间接影响通径。最终结果表明气温是积雪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效应远远大于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积雪对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系统地回顾了青藏高原积雪对天气气候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了评述。认识到积雪增加将导致亚洲夏季风减弱或爆发推迟,这是通过积雪-季风关系实现的。对反射率和融雪的相对重要性,尚未有一致意见。高原积雪作为一种重要的陆面强迫因子,和副高、阻高、冬夏季风、ENSO、海温等影响中国天气气候的因子有密切关系。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积雪却出现了增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原积雪年代际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我国近年来“南涝北旱”雨型的原因,同时有利于雨型反转时间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欧亚大陆积雪与亚洲季风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琨  武炳义 《气象科技》2009,37(3):263-270
系统回顾了欧亚大陆积雪和亚洲季风之间联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评述。积雪可以显著影响地表温度、土壤湿度以及地表辐射状况,从而影响亚洲夏季风的建立和发展。普遍认为,积雪增加会导致亚洲夏季风减弱或者爆发推迟,在众多诊断分析和模拟研究中都发现了这种积雪和季风的负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不同区域的积雪以及雪盖或者雪深都对亚洲季风有不同的影响,而且积雪和季风之间的关系也存在年代际的变化。积雪和亚洲季风的联系还受到ENSO以及北大西洋涛动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工作中,有关积雪和季风的关系以及积雪影响季风的机制和过程,还存在很多的分歧和疑问,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积雪深度的变化受到多种气象因子共同影响。基于天山积雪雪崩站观测的水文气象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标准化处理、通径分析等方法探索气象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积雪深度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融雪期大气温度、净辐射、相对湿度等6个气象因子对积雪深度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净辐射与积雪深度相关程度最高。气象因子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相对湿度与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54,相对湿度与降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通径系数反映独立气象因子对积雪深度的直接影响程度,间接通径系数反映独立气象因子在其他气象因子的影响下对积雪深度的间接影响程度。根据积雪深度决定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以得到,对积雪深度变化贡献力由大到小的气象因子依次为:净辐射、地表温度、大气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积雪深度的剩余系数为0.353,说明除了本研究的6个气象因子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影响积雪深度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积雪的定义是雪覆盖地面达到气象站四周能见面积一半以上。由于本站四周能见面积冬季大部分地表被冬小麦所覆盖,因而给观测员判断是否有积雪增加了难度。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雪下得较大,气温、地温也不高(不满足随下随化的条件);另一方面从气象站向四周望去仍绿油油一片。走近大田观测麦根部垄畦问已存在积雪。这种上青下白或远看青近看白的现象,在积雪开始融化时也会出现(麦梢积雪先融化露青,麦根部融化完要滞后数天)。这种情况如果判定无积雪,显然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61-2006年全疆32个测站的逐日积雪深度资料,使用一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滑动平均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北疆区域积雪开始时间、积雪结束时间、相对积雪期和绝对积雪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积雪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相对积雪期和绝对积雪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前3种差异主要是由地形高度变化引起的。积雪开始时间和相对积雪期各测站基本呈上升和下降趋势,积雪结束时间和绝对积雪期趋势变化的空间分布较为类似,伊犁河谷地区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995年以后,积雪开始时间呈上升趋势,而积雪结束时间、相对积雪期和绝对积雪期均呈下降趋势。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表明,积雪开始时间和相对积雪期及绝对积雪期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可以通过积雪开始时间的早晚,大致预测相对积雪期和绝对积雪期的长短。  相似文献   

13.
利用SSM/I数据判识我国及周边地区雪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积雪参数是气候学和水文学研究中所需的重要物理量, 确保积雪参数测定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对于气候学研究、水文应用以及防灾减灾都非常重要。利用微波数据可获取有云存在时的积雪覆盖图, 遥感雪深和雪水当量信息。采用微波数据判识雪盖并得到积雪状态 (干、湿) 信息, 不仅可以弥补利用光学遥感数据判识雪盖的不足之处, 而且也是利用微波数据反演雪深和雪水当量参数必需的先期工作。该文介绍利用SSM/I的多频双极化微波数据开展我国及周边地区积雪判识方法研究的结果。分析国外全球判识方法的雪盖判识结果指出, 国外算法易在青藏高原等地区将冻土误判为积雪, 造成雪盖面积的偏高估计。研究给出了在我国及周边地区 (17°~57°N, 65°~145°E) 利用SSM/I数据判识积雪的改进方法, 在完成积雪判识的同时还给出了雪深和积雪状态的定性信息, 与已有全球雪盖判识方法相比有较大改进, 大大减小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冻土对积雪判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鄂西北两次强降雪的滴谱特征和积雪深度预估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德俊  熊守权  柳草  万霞  袁正腾  王慧娟 《气象》2014,40(5):612-618
利用丹江口站Thies Clima激光雨滴谱仪(TCLPM)和地面人工加密观测资料对2010年12月14—15日和2012年1月20—22日两次强降雪天气滴谱演变特征及预估积雪深度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激光雨滴谱仪能自动识别降水相态,结合地面人工加密观测结果,气温高于0.7℃,降水相态为雨,低于0.7℃为雨夹雪,低于-0.5℃为纯雪,同时发现地面温度低于0.5℃,地面开始有积雪,且这两次过程地面风速比较低有利于地面积雪;(2)激光雨滴谱仪还可以很好地监测强降雪天气滴谱特征演变规律,回波强度(Z)、平均直径(D_m)、降雪粒子水含量(W)、数浓度(N)随降雪强度增强而增大,且两次过程中D_m、Z、N、W均与地面积雪速率(VSD)均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W与VSD相关性更好,分别达到了0.844和0.926;(3)选取降雪粒子水含量W与地面积雪速率进行一阶拟合,得出地面积雪速率预估方程,通过纯雪阶段地面积雪速率预估值(VSDF)和地面积雪深度预估值(SDF)与利用雨滴谱仪实测资料反演的VSD、SD两者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两者非常接近,说明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预估地面积雪速率和积雪深度,其结果可以再现地面积雪跃增的主要时段。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地面站积雪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63,自引:10,他引:6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选取了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境内的72个气象站逐日观测的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积雪的年变程并不完全一致,高原东南缘的积雪主要发生在3月份;高原东南和东北部的积雪一年有两个高值区:前冬10~12月,后冬2~4月;高原中部和西南部的积雪主要在隆冬12~1月;中部一些站点的积雪一年存在3个峰值:10月、1月和5月.青藏高原的积雪主要发生在10月至5月份,9月和6月的积雪相对来说很少,7月和8月基本无积雪.高原沿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以及喜马拉雅山坡的站点最早开始有积雪,8、9月份就会有积雪产生,并且这些地区最迟有积雪的月份也较晚,6、7月份还会有积雪存在;而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到湟水流域、沿雅鲁藏布江的河谷地带积雪出现得晚(10、11月),最迟出现积雪的月份却要早(5、6月份),雅鲁藏布江东段地带甚至最迟出现积雪的月份要提前到3、4月份.高原积雪存在三个高值中心:一是由喜马拉雅山脉北麓沿线各站组成的南部高值中心;二是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东段山区;三是位于高原东部的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地区.青藏高原积雪总的来讲呈平缓的增长态势,20世纪60年代初积雪稍偏多,20世纪60年代中到20世纪70年代中是积雪偏少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是积雪偏多期.从20世纪60年代中到20世纪80年代末,积雪明显增加,20世纪90年代积雪又表现出减少的趋势.高原冬春多雪年为1983、1978、1982、1998、1993、1962、1968、1989、1995、1990;冬春少雪年为1965、1999、1984、1969、1985、1971、1976、1967、1960、1991.  相似文献   

16.
大雪覆盖的高山上 ,积雪像银色的河流飞落直下 ,这就是白色恶魔———雪崩 ,它不知吞噬了多少无辜的生命。 2 0 0 2年 8月 7日 ,北大登山队 (山鹰社 )在利用暑期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途中 ,在海拔 6 70 0 -6 80 0米即将到达顶峰时 ,遭遇雪崩 ,就此 ,5名风华正茂的北大学子 ,在圣洁的雪山上长眠了。何为雪崩 ?在中高纬度山区覆盖着多年积雪的山坡上 ,由于大量积雪 ,在坡度较陡 ,或者岩石较为光滑的地方 ,积雪本身向前滑动分力大于下垫面摩擦力的时候 ,就会发生雪的滑坡和雪的崩塌 ,这就是雪崩。根据研究 ,雪崩一般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叫冷雪崩…  相似文献   

17.
黄山冬季气温分类及雪、雨凇和雾凇的气候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用对应分析方法对黄山1956~1996年冬季气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Ⅰ类冬季气温特点,后冬冷于前冬,隆冬气温很高,冬季气温低;Ⅱ类特点,前冬暖后冬冷,隆冬气温很低,冬季气温正常;Ⅲ类后冬暖前冬冷,隆冬气温偏高,冬季气温高。Ⅰ类冬季降雪、积雪、雨凇和雾凇日数多;Ⅱ类冬季积雪日数多,降雪、雨凇和雪凇日数少;Ⅲ类冬季降雪日数正常,雨凇日数偏多,积雪和雾凇日数偏少。各类冬季降雪、积雪、雨凇和雾凇日数的冬季月分布差异明显。ENSO对黄山冬季气温有明显影响,ElNino年黄山多为暖冬年份,冬季平均气温正距平百分比18.8%。关于中高纬度和极区环流与黄山冬季气温关系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利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68个气象测站1961-2007年逐日积雪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春季积雪日数变化及其异常偏多、偏少年的环流特征,还深入分析了春季积雪的多少对北半球夏季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原春季积雪日数偏多、少年,在500 hPa高度场上欧亚(东半球)地区中高纬度虽然均表现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但积雪日数偏多、少年槽脊的位置和强弱明显不同。同期春季,当高原春季积雪日数偏多(少)时,500 hPa环流场上冰岛低压偏强(弱)、蒙古高压偏强(弱)、印度低压偏弱(强)。高原春季积雪与夏季北半球的主要大气活动中心和影响中国夏季气候的主要大气环流系统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当高原春季积雪日数偏多(少)时,夏季500 hPa环流场上东亚地区易(不易)形成阻塞高压,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易(不易)偏南。这种关系说明高原春季积雪有一定前兆意义,对中国短期气候预测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型及其与冬、夏大气环流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 ECMWF1 979~ 1 993年 2 .5°× 2 .5°的网格点积雪深度资料 ,研究了较为细致的积雪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 ,揭示了欧亚大陆冬季积雪的异常空间分布型 ;并采用 SVD方法研究了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型与冬、夏大气环流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 :欧亚大陆冬季积雪深度存在典型的异常空间分布型 ;积雪的异常分布型与冬、夏大气环流之间均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型与大气 EU遥相关型存在明显的同时性相互作用 ,大气 EU遥相关型有利于冬季积雪异常分布型的出现和维持 ,而积雪异常分布型对大气 EU遥相关型的发生起一定的作用 ,进而对冬季风活动产生影响。冬季积雪的这种异常分布型与夏季大气环流 ,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夏季大气环流 ,也存在一定的联系。积雪异常分布型可以通过影响副热带高压的南北进退 ,对东亚季风及中国夏季雨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吐鲁番盆地与塔里木盆地一旦出现连续较长时间的积雪,气温将骤降并同时维持相当一段时间的严寒天气.本文对这种沙漠盆地的严寒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从太阳辐射收支平衡的角度对这种严寒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浅析,试提出一个对气温进行估算的关系式. 一、统计事实吐鲁番站位于吐鄯托盆地的中部,一般情况下,只有很少年份才能形成连续一个月以上的积雪.本文中所出现的连续积雪就是所有时段内的每一天都存在积雪,没有某一天积雪间断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