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北廊坊市连续重污染天气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廊坊市空气污染资料及逐小时风向风速、相对湿度、气压等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廊坊市该期间发生的17次连续3 d及以上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7次连续重污染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1~3月和11~12月,1月最多,最长连续时间长达7 d;(2)连续重污染天气过程中,首要污染物主要是细颗粒物PM2.5;有高污染浓度持续日和高污染浓度间断分布日2种情况,平均浓度分别达到314μg/m3和193μg/m3,高污染浓度持续日的比例达60%;(3)500 h Pa高空廊坊市处于高压脊前西北偏西气流中,地面分别位于弱高气压场区及低压场(倒槽)区是连续重污染天气过程最主要的2类配置类型,后者是6级空气严重污染的主要控制形势;(4)连续重污染天气形成的气象条件是:廊坊市地面风向为西南风至偏西风或者为偏东风至东南风,风力≤2级;2~3月│ΔP3│≤3.0 h Pa,其余月│ΔP3│≤2.0 h Pa;相对湿度在40%~95%之间;日降水量≤0.6 mm,近地层有逆温层存在,平均高度900 h Pa以下,厚度≥10 h Pa,逆温层强度≥1℃;(5)当廊坊市地面处于低压场(倒槽)控制下,逆温层高度在925 h Pa以下、厚度≥20 h Pa及逆温层强度≥3℃,有利于严重污染天气的形成,若同时廊坊市地面风向为东北风至偏东风、风力为1级,相对湿度≥50%,则有利于高污染浓度持续日的形成和发展;(6)2014年2月11~15日河北省区域性空气重污染的演变状态及利用美国NOAA的Hysplit-4模式计算得到的空气质点的后向轨迹表明,燕山、太行山山脉的阻挡以及河北省和周边重污染区域分布导致的污染物区域输送是廊坊市连续重污染天气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利用乌鲁木齐市气象站195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逐日气温资料,以日最高气温及其升温幅度为指标,整理出乌鲁木齐市近65年升温过程数据库,将升温过程分为Ⅰ级(弱)、Ⅱ级(中等强度)、Ⅲ级(较强)、Ⅳ级(强)以及Ⅴ级(极强)5个等级,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各级升温过程发生频数、持续日数、过程不同时段升温幅度、过程最高气温、过程最高气温距平偏高幅度等要素气候特征。结果如下:(1)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出现升温过程5677次,平均每年87.3次,其中Ⅰ级(弱)升温过程占67.8 %。升温过程发生频数的季节分布较均匀,但在春季相对较多。近65年来,年平均升温过程发生频数在7个年代际中差异不大,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2)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5677次升温过程的平均持续日数为2.14?d,其中持续1 d的过程占43.0 %。随升温过程等级由Ⅰ级到Ⅴ级提高,过程持续日数最高出现频率也从1?d过渡到3?d。升温过程持续日数在春季4、5月份最长。(3)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过程升温幅度平均为5.76℃,在春季最大、秋季最小。Ⅳ级(强)以及Ⅴ级(极强)的过程升温幅度最大的月份分别是5月和3月。65年来,乌鲁木齐市升温过程的最大24h、48h和72h升温幅度平均值分别为3.72℃、6.12℃和8.23℃,最大24 h升温幅度在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最大48 h和72 h升温幅度都是在春季最大、秋季最小。(4)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升温过程的最高气温平均值为14.52℃,在夏季7、8月最高,在冬季各月最低,带有显著的季节背景特征。过程最大日气温距平的平均值为2.93℃。Ⅳ级(强)和Ⅴ级(极强)升温过程的日气温距平偏高幅度最大月份分别出现在1月(11.73℃)和12月(19.10℃)。  相似文献   

3.
选取遵义市13个国家站2010—2019年逐日日最低气温资料,将降温过程分为弱降温、较强降温、强降温、寒潮4个等级,分析了各级降温过程的频次、持续日数、降温幅度、过程最低气温、空间分布等特征。分析表明:(1) 10 a来遵义市共发生降温过程11 915站次,平均每站每年91.7次,以降温幅度在6℃以下的弱降温为主。(2)近10 a遵义市平均过程降温幅度为3℃,平均过程最低日低温11.9℃,持续时间在1~10 d之间,寒潮、强降温、较强降温持续天数以2~3 d为主,弱降温过程大多持续1 d。(3)不同等级降温频次空间分布与地形相关,较强降温以上的降温过程主要集中出现在遵义市娄山以南地区,弱降温主要出现在娄山山区及其西北部。(4)寒潮、强降温、较强降温主要出现在春秋季,寒潮主要出现在3月份,而弱降温在夏季发生频次较高,4月份是遵义市降温最剧烈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对豫西1949-2008年龙卷风的有关史料调查分析表明:豫西(多丘陵山地)发生龙卷风的概率相对全省较低,富士达分级F0级17次,F1级12次,F2级仅有2次;90年代龙卷风发生较多,主要集中在6-8月,一天之中多出现在下午至傍晚;风力一般都在10级以上,持续时间8-60 min不等,平均25 min.豫西的龙卷风各有2个县(市)发生过4次和3次,7个县(市)发生过2次,11个县(市)发生过1次,其余33个县(市)没有龙卷风的相关记录.在豫西只有相对比较开阔、平坦的地域才可能促生龙卷风.  相似文献   

5.
目录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重要天气过程概述江西省气象台包慧濛1大雾过程2021年1—3月,江西省区域性大雾(15站以上)共出现16 d,其中全省单日40站以上大雾有1 d(表1)。连续3 d以上大雾4次,分别为1月22—24日、2月12—14日、3月4—6日、14—18日。2强冷空气过程1—3月全省有2次较强冷空气过程。1月5—8日先后受两股冷空气影响,全省出现一次降温、降雪、大风天气过程,过程降温达6—8℃,70个县(市、区)出现降雪,局部地区出现中到大雪,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1—2020年贵州省降雪日数、初始日期、终止日期资料,分析了贵州降雪的气候特征,以及降雪日数与海拔高度、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 贵州降雪日数西北多、南少,大值中心位于贵州西北部;降雪日数整体偏少,呈逐渐减小的趋势,2012年为突变点,整体上降雪日数每10 a减少1.6 d。降雪从11月开始出现,持续到次年3月,主要集中在冬季;开始时间集中在08—10时和20—21时;降雪具有明显的间歇性特征,降雪天气过程中仅发生1次降雪的占全部降雪过程的48.1%,主要在贵州南部,持续3 d及以上的过程集中在贵州中北部。2) 降雪初始日期集中在12、1月,最早11月;终止日期集中在2、3月,最晚4月。贵州中北部开始降雪多为12月,终止降雪多为2月;南部初始多为1月,终止降雪多为1—2月。贵州中北部降雪期更长,开始到结束间隔约为60—129 d,而南部大部为40 d以下,全省平均54 d。3) 降雪日数随着海拔高度每升高100 m增加2.3 d,纬度每增加1°增加11.4 d。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0—2020年FAST周边最近的克度、塘边、董架3个区域自动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及暴雨日逐小时降水量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FAST周边暴雨发生特征、强度、月际变化、小时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FAST周边各站发生暴雨43~47次,大多数为对流性或混合性降水,暴雨持续时间总体较短,多数情况为1~2 h。暴雨主要发生在夏秋季,最易发生的月份是6月,最易发生的暴雨雨量是50~100 mm,暴雨在夜间至清晨(22时—06时)最易发生。各站1周内发生2次暴雨的有5~9次,1个月内发生3次暴雨的有4~6次,连续3次暴雨发生的最短时间为11~13 d。近11 a中,FAST周边各站发生大暴雨以上降水5~7次,其中最大雨量为2014年7月4日FAST东北面克度站205.1 mm。  相似文献   

8.
平凉市崆峒区夏季高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平凉市崆峒区1951~2006年夏季(6~8月)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高温过程的特征。结果表明:崆峒区平均每年发生3.5次高温天气,最多可发生18次高温天气。近56 a共出现了6次持续4~9 d的高温天气过程;1997年以来是高温频繁发生期;年高温日数与6~8月平均气温、总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6~8月总降水量呈反相关。持续高温与东亚上空500 hPa的新疆暖高压脊或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贵州气象》2007,31(6):50-56
新业务技术体制下气象信息系统建设思考…………………………………………………(1~3)贵州省天气轨道简介………………………(2~3)贵州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业务现状与展望(3~3)…………………………………………………贵州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4~3)贵州气候业务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5~3)研究论文·技术报告SVD方法在前期500hPa环流与贵州春季降水关系中的应用……………………………………(1~6)贵州西南地区一次中-β尺度暴雨天气成因探讨…………………………………………(1~10)对流层温度场的气候特征分析…………(1~1…  相似文献   

10.
该文采用2007—2016年贵州84县(市)站的10 min平均风数据,针对中国气象局预报员预报技能竞赛方案中对风场要素的考试要求,分别从各季度和不同类型暴雨过程的角度分析了贵州省84县(市)站的08—08时日最大风的特征,初步得到以下结果:(1)日最大风力各季平均以2~3级风为主,主导风春、秋季与贵州西部准静止锋的风场分布相似,夏季为偏南风,而冬季为东北风。(2)全省只有少数站点发生过6级及以上的大风,且几乎都发生在非暴雨过程中。除了冬季以外,大部分站点无静风出现,暴雨过程中静风更少发生;(3)暴雨过程中的平均日最大风力等级与季平均基本一致,冷锋低槽型暴雨的主导风向与相应季节的分布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选取遵义市13个国家站2010—2019年逐日日最低气温资料,将降温过程分为弱降温、较强降温、强降温、寒潮4个等级,分析了各级降温过程的频次、持续日数、降温幅度、过程最低气温、空间分布等特征。分析表明:① 10 a来遵义市共发生降温过程11 915站次,平均每站每年91.7次,以降温幅度在6 ℃以下的弱降温为主。②近10 a遵义市平均过程降温幅度为3 ℃,平均过程最低日低温11.9 ℃,持续时间在1~10 d之间,寒潮、强降温、较强降温持续天数以2~3 d为主,弱降温过程大多持续1 d。③不同等级降温频次空间分布与地形相关,较强降温以上的降温过程主要集中出现在遵义市娄山以南地区,弱降温主要出现在娄山山区及其西北部。④寒潮、强降温、较强降温主要出现在春秋季,寒潮主要出现在3月份,而弱降温在夏季发生频次较高,4月份是遵义市降温最剧烈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1大雾过程2004年10~12月,我省出现大雾的日数(全省每日15站以上大雾)共有7d。与常年相比,属略偏少(表1)。2强冷空气过程2004年10~12月,我省共出现3次较强冷空气。与常年相比,强度偏弱(表2)。3暴雨过程2004年10~12月,我省未出现10站以上的暴雨日。仅在11月13日,九江市北部出现5站暴雨。4大雪过程12月27日晚到28日,我省出现了明显的降雪天气。其中南昌、宜春、上饶、吉安、抚州、萍乡、新余、鹰潭等8市普降中~大雪,降水量为10~20mm,积雪深度有42个县市≥2cm,12个县市≥10cm。表1大雾过程一览表序号日期站数(站)主要落区111月6日43中北部211月…  相似文献   

13.
重要天气过程概述1大雾过程2019年1—3月,江西省区域性大雾(15站以上)共出现31d ,较历史同期显著偏多。全省单日出现40站以上大雾有7d(表1);连续3 d以上出现大雾4次,分别是2月5—7日、24—27日、3月6— 13日、28—31日。  相似文献   

14.
1  2 0 0 2年沙尘暴发生情况2 0 0 2年 ,内蒙古自治区共出现 8次区域性沙尘暴天气。其中春季 (3~ 5月 )出现 7次 (3月 5次 ;4月 2次 ;5月没有出现 ) ;初冬出现 1次。出现时间分别为 3月 15~ 17日、3月19~ 2 3日、3月 2 4日、3月 2 9~ 30日凌晨、3月 31日午后、4月 6~ 8日、4月 13~ 15日以及 11月 10~ 11日。春季第一场沙尘暴出现在 3月 15~ 17日 ;最强的一次出现在 3月 19~2 3日 ;春季沙尘天气结束日比往年提前。2  2 0 0 2年沙尘暴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2 .1  2 0 0 2年内蒙古自治区沙尘暴发生特点1.出现时间略晚。历史上沙尘暴一…  相似文献   

15.
1强对流天气过程2003年4~6月,我省共出现2次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过程:(1)4月12日08时~13日08时,有17个县市出现了8~11级雷雨大风(资溪风速最大,达30m/s)、冰雹(赣州市冰雹直径最大,达30mm)和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其中弋阳同时遭到雷雨大风(22m/s)、冰雹(直径12mm)和强降水的袭击。(2)5月6日,全省有15个县市出现了8级以上雷雨大风,有9个站出现了强降水。2强冷空气过程2003年4月1~4日,我省出现了1次强冷空气过程,过程降温幅度达9~11℃。3暴雨过程2003年4~6月,我省暴雨频繁,共出现12次10站以上的暴雨日,4月10~13日、5月12~17日和6月24~2…  相似文献   

16.
<正>1大雾过程2019年1—3月,江西省区域性大雾(15站以上)共出现31 d,较历史同期显著偏多。全省单日出现40站以上大雾有7 d(表1);连续3 d以上出现大雾4次,分别是2月5—7日、24—27日、3月6—13日、28—31日。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60—2013年湖南88个台站逐日降水数据,采取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4 a湖南区域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从时间变化上看,近54 a湖南区域暴雨日以6月208 d为最多,1月0 d为最少;夏季、春季、秋季及冬季区域暴雨日数占总日数的百分比依次为60%、29%、10%及1%。暴雨日数、暴雨强度均值突变点分别为1994年、1995年,暴雨初日的均值突变点为1983、1994年,暴雨终日无均值突变;暴雨日数与暴雨强度(暴雨发生终日)总体上呈上升(后延)趋势。基于突变点分段线性趋势分析表明,仅暴雨日数在1994—2013年及暴雨强度在1960—1994年期间呈显著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区域暴雨强度及其与非区域暴雨强度的差值、区域暴雨持续2日或以上的暴雨强度及其与单日暴雨强度的差值的大值区主要位于湘西北及湘东南,小值区主要位于湘西南-湘东北的带状区域;全部站点的区域暴雨强度均大于非区域暴雨强度,89%的台站持续2日或以上的区域暴雨强度大于单日区域暴雨强度。区域暴雨、总体暴雨的台站暴雨最长持续日数分别为1~4 d、2~4 d,均集中在2~3 d且其站数占总站数的百分比分别为97.7%、96.6%。  相似文献   

18.
1大雾过程2003年1月我省出现大雾日数特多,且范围大。全省每日15站以上大雾日共14d,分11月4日5921月11日5831月12日4041月17日3751月19日3961月23日49别是4、8、10~13、16~21、23和28日(表1)。2强冷空气过程2003年1~3月我省共出现1次寒潮、2次强冷空气过程(表2)。3暴雨过程2003年1~3月我省10站以上暴雨过程较少,仅有1次(表3)。4大雪过程受冷空气影响,2003年1月6~7日我省中南部地区出现了1次较明显的降雪天气过程。积雪深度一般为5~15cm,局部达17~23cm。另外,赣州市的石城、兴国、宁都、于都、大余、信丰还出现了4~10mm的冻雨。5大风…  相似文献   

19.
秋冬大白菜生产是解决贵州冬春叶菜淡季供应的关键,受冬季低温雨雪天气的影响,冻害制约着秋冬种反季节大白菜的品质和产量。研究贵州秋冬种大白菜低温冻害指标,可为大白菜低温冻害的灾害预警、种植区划和反季节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试验研究以贵州省普遍种植的大白菜品种"鲁白六号"为试验材料,在莲座期将其置于人工气候室,设置5个不同的恒定低温,根据自然条件下低温天气过程气温日变化规律设定4个动态低温变化,分别进行低温胁迫处理,探讨冻害与低温强度及其持续时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大白菜低温冻害指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秋冬种反季节大白菜莲座期长时间低温冻害临界温度是-4℃,持续时间为10 h。动态低温轻度冻害指标是日最低气温-2~0℃,持续时间2 d以上;动态低温中度冻害指标是日最低气温-4~-2℃,持续时间1-2 d;动态低温重度冻害指标是日最低气温-4~-2℃,持续时间2-3 d;动态低温极重冻害指标是日最低气温-6~-4℃,持续时间2 d以上。  相似文献   

20.
1大雾过程2003年10~12月,我省出现大雾的日数(全省每日15站以上大雾)共有5d,与常年相比属偏少(表1)。2降水过程2003年10~12月,我省降水明显偏少,未出现10站以上的暴雨过程,仅在12月19~20日赣北局部出现大~暴雨,上饶、抚州出现7站暴雨。3强冷空气过程2003年10~12月,我省共出现2次寒潮、1次强冷空气,1次较强冷空气过程(表2)。表1大雾过程一览表序号日期站数主要落区111月13日18站赣北211月30日52站全省312月1日27站全省412月13日18站中部512月17日15站中部表2寒潮、强冷空气过程一览表日期过程降温幅度过程最低气温与历史同期比较10月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