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苏联科学院汇报、地球物理类》1961年第9期,1972年第7期资料综合报道:苏联卓越的学者,苏联科学院院士奥·尤·施米特生于1891年。他在数学、地理、地球物理学、天文学等许多科学领域里的卓越成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苏联科学院汇报,地球物理类》杂志的创始人,到1956年逝世以前,他一直是该杂志的主编。  相似文献   

2.
苏联《地球物理》杂志1979年第9期刊登了索罗维也夫的文章,介绍了苏联1978年举办的一些地震及抗震建筑科学讨论会及其有关情况,摘译如下:苏联在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先后建立了专业地震研究所;而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尽管也很需要,但尚未有这样的研究机构。目前,苏联大约有60个科研单位正从事着  相似文献   

3.
苏联《地磁学与高空大气学》1979年19卷6期刊载芬克利什泰和卡姆巴罗夫合写的题为《关于地磁变化——地震前兆的研究》的文章,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4.
据苏联杂志《自然》1977年第6期刊载的短讯报道:第25届国际地质会议于1976年8月16日至25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来自78个国家的240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广泛交流了情报制定了今后的国际间科研计划,选出了会议的领导机构,会上作了1200个学术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矿  相似文献   

5.
据苏《地震学与火山学》杂志1980年第3期报道:苏科学院所属地震与抗震工程学科联合委员会于1979年5月28日至7月2日在苏联科学院兹维尼戈罗德技校举办了第4期训练班。前三期训练班(1976年在纳尔瓦,1977年在兹维尼戈尔德,1978年在埃里温)主要是研究抗震与地震区划的问题,而这一期纯粹是讲授地震学本身的问题。本期共12讲(每讲2小  相似文献   

6.
苏联杂志《火山与地震》1979年第2期刊载署名报道,介绍了1978年3月在东京举行的国际地球动力学会议概况,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7.
《地震》1982,(1)
为方便广大地震科学工作者在地震预报研究工作中参考有关天文资料,本刊继1980年地球动态资料(本刊1981年第6期)之后,刊出1981年上半年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数据及地极坐标值,并增加太阳活动资料(太阳黑子相对  相似文献   

8.
《苏联科学院报告文集》1980年第252卷3期登载题为《高频脉动时间变化谱中日月潮的周期性》的文章,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9.
苏联《经济与工业生产组织》杂志1988年第8期刊登的地质矿物学博士察廖夫和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北方开发问题研究所(秋明)技术学副博士波维列伊科撰写的题为《预测明天:避免灾难性事件》的文章指出,如果苏联不注意已经发生的小的但令人不安的事件,并且再次忽视科学预测,整个秋明石油天然气田在最近几年便可能发生灾难性事件。现将文章有关段落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0.
苏联《文摘》杂志1979年第3期17页地球物理类中登载一篇题为《二十世纪全球地震构造发展最主要的时空规律》的摘要,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公元1000年以来,中国华北地区强震存在4个活动期,本文以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分析了华北地区4个活动期的地震主体活动区,第3、第4活动期的时间韵律特征,第4活动期的期幕划分的基础上,对第4活动期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第4活动期主体活动区位于河套地震带和河北平原地震带,华北地区第3和第4活动期分别具有54年周期、42年周期的时间韵律特征以及具有起始→加速→高潮→减速→结束的5阶段特征,第4活动期已经历了5个活跃幕,未来几年华北地区或将迎来第6活跃幕。  相似文献   

12.
薛艳  姜祥华  刘桂萍 《地震》2020,40(2):1-17
华北地区历史强震活动频繁, 但自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后至今6级以上地震平静近22年。 大家对该区域未来6级以上地震危险趋势非常关注, 且有不同观点。 本文分析了该区6级以上地震活跃—平静周期性, 运用小波变换技术对周期成分进行了定量计算; 对比研究了活跃期与平静期之间的过渡阶段(本文称其为过渡幕)地震活动特点及其持续时间; 从1999—2018年地震应变释放率与第Ⅲ、 第Ⅳ活跃期、 第3平静期和第Ⅳ活跃期内第3、 第4平静幕的对比、 平静幕持续时间的统计特征、 当前华北地区显著的5级地震平静以及该区6级和7级以上地震前5级以上地震活动状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支持当前华北地区进入平静期的依据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根据苏联近十几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文章和专著综合、归纳、整理而成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苏联地震观测技术的现有水平、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本文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地震仪; 第二部分电流计记录方法的新发展; 第三部分地震信息采集和处理自动化; 第四部分地震观测系统的系统研究。各部分内容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一个部分之后都附有这一部分的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4.
1984年11月6日是萨多夫斯基院士的八十寿辰。他是苏联卓越的地球物理学家和爆破物理学专家。他领导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地球物理研究所近25载。萨多夫斯基1930年到苏联科学院地震研究所任职,并开始研究爆破的力学作用。不久,他领导了苏联的爆破工程,把科学研究与苏联爆破工业等机构的工作结合起来。他在爆破力学作用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成果,制定了爆破工程的地震安全区规范。可以毫不夸  相似文献   

15.
苏联《文摘杂志(地球物理学部份)》1979年第2期13页转载《亚美尼亚科学院报告集》1978年66卷4期235~242页塔姆拉江写的题为《1975~1976年世界强震在昼夜内分布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文的摘要,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地震学报》2005,27(6):698-698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国内外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象,本刊每年在第6期上刊登两幅上一年的地震震中分布图.地震资料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七室,由陈培善研究员提供.  相似文献   

17.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6,28(6):675-675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国内外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象,本刊每年在第6期上刊登两幅上一年的地震震中分布图.地震资料来源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由陈培善研究员提供.  相似文献   

18.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7,29(6):670-670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国内外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象,本刊每年在第6期上刊登两幅上一年的地震震中分布图.地震资料来源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由陈培善研究员提供.  相似文献   

19.
1980年度全世界6级以上及重要地震综合汇编一览表的上半年部份已在本刊1981年第4期刊载,现再将下半年部份汇编刊载在本期。表中“测定机构”和“资料来源”两栏内的英文缩写字母所代表的有关专业单位以及有关期刊杂志和通讯社,分列如下,以供查阅。  相似文献   

20.
第27届国际地质会议于1984年8月4—14日在莫斯科召开,正像近年来许多其他地球科学会议一样把地震预报也列为一项专题。提交这次会议的论文中有5篇是苏联科学家基于水文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提供了苏联在这一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内某些当前见解。某些科学家认为水文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短期预报非常有效,而另一些学者则持怀疑态度。约在20年前,苏联、日本、中国和美国就开始实际的努力尝试,以适当的精度来预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苏联的研究是由19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