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混合像元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基于高光谱影像的地物识别和分类精度,而且已成为遥感科学向定量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以扎龙湿地为试验区,以环境一号卫星采集的高光谱影像为数据源,分别采用传统的全约束最小二乘光谱解混算法(fully constrained least squares spectral unmixing algorithm, FCLS)与基于稀疏约束最小二乘光谱解混算法(sparse constrained least squares spectral unmixing algorithm, SUFCLS)实现了试验区湿地的精细分类,并对两种分类结果的表现及其分类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UFCLS算法能够自适应的从光谱库中选择场景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组端元,并将此端元的组合应用于传统的全约束最小二乘光谱解混中实现不同湿地类型丰度的提取,该算法充分考虑了端元的空间异质性,弥补了FCLS算法在端元选取过程中的不足。精度验证结果表明与FCLS算法相比,SUFCLS算法分类结果的均方根误差更小,丰度的相关系数更高,因此该方法对于提高湿地解混精度以及实现湿地精细化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极端干旱区荒漠稀疏河岸林遥感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以位于极端干旱区的塔里木河干流中下游地区为例,基于Landsat TM影像,结合决策树分类、几何光学模型与光谱角匹配,解决混合像元信息分解,实现干旱区稀疏荒漠河岸林类别识别。首先从遥感视角的角度,将地物分解为目标和背景,提出塔里木河干流荒漠河岸林植被分类系统;其次以多变量决策树法将非荒漠植被信息剔除,采用几何光学模型模拟各类荒漠植被的像元光谱,最后以光谱角匹配的方法将荒漠植被进一步进行分解,得到塔里木河干流中下游地区典型研究区的植被分类专题图,分类精度结果表明:基于混合像元分解与几何光学模型的分类方法总精度达到了79.43%,Kappa系数为0.718,表明分类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3.
像元信息分解和决策树相结合的影像分类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像元信息分解和决策树相结合的遥感自动分类方法。选择广州市番禺区作为研究区。用像元信息分解和多变量决策树法把TM影像分为水体、植被、水泥地、土壤4种基本组分,分离成4类树枝;分别以4种基本地物组分作为分类掩膜,采用BP神经网络分类、形状指数提取、光谱特征提取等复合方法进行分枝,并开展野外遥感调查,以提高和验证分类精度。结果表明:该方法保证了分枝时地物的纯洁度,有效地避免了地物提取时多余信息的干扰和影响,提高了分类精度。结合实地调查数据与最大似然分类算法进行对比实验,表明该模型比最大似然总体分类精度高16%。  相似文献   

4.
以广西桂林会仙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为研究区,结合SegNet和低空无人机影像,构建会仙岩溶湿地地物信息提取模型,探讨多分类SegNet模型与融合单分类和双分类SegNet模型分类结果的差别,分析epoch参数设置对模型分类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分类SegNet模型对会仙岩溶湿地地物的分类结果的Kappa系数和F1分数分别为0.59和0.67,融合单分类和双分类SegNet模型分类结果的Kappa系数和F1分数分别为0.68和0.79;与多分类SegNet模型分类结果精度相比,融合多个单分类和双分类SegNet模型分类结果的F1分数明显增大。因此,融合多个单分类和双分类的SegNet模型更适用于提取会仙岩溶湿地地物信息;构建更优的会仙岩溶湿地地物提取SegNet模型,设置epoch值为10相对更合适。  相似文献   

5.
面向对象的湿地景观遥感分类——以杭州湾南岸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利江  曹宇  胡远满  刘淼  夏栋 《湿地科学》2012,10(2):206-213
在ENVIEX软件的Feature Extraction平台上,利用LandsatTM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杭州湾南岸地区湿地景观进行遥感影像分类;通过与基于最大似然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支持向量机法等传统像元方法的相应分类结果进行比较,系统分析了面向对象方法在中低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湿地景观生态分类中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①较之单一依据像元光谱值进行分类的传统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综合考虑了对象的光谱、空间、纹理、色彩等多种属性特征,因而对于类型复杂多样、分布界限模糊、光谱混淆与混合像元现象严重的沿海滩涂、湖泊、河流等湿地景观具有更好的鉴别能力,也因此获得更高的分类精度(研究区景观分类总精度为88.80%,Kappa系数为0.8765);②面向对象方法在分类中提取的是由同质性像元组成的"对象",且在合理的影像分割下得到的对象破碎化程度较低,因而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小分类结果中的"椒盐噪声"干扰;而基于像元方法提取的景观类型以离散像元形式组成,难以清晰表征景观的边界、形状等信息,所以分类结果中会有明显的噪声现象;③影像分割在运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遥感影像分类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实验结果表明,60%的分割尺度和归并尺度组合较有利于中低分辨率影像的遥感分类;④面向对象分类过程中诸如影像分割精度的评价、最优分割尺度的选取、特征空间的优化等问题,则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MODIS在三江平原湿地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湿地研究的关键在于定量化获取和分析湿地信息,特别是湿地分布信息。以三江平原为例,结合湿地的光谱特征和时相特征,利用多时相MODIS数据,采用MNF(最小噪音分离变化)技术和非监督分类获取了研究区湿地分布,其精度达79%。研究表明,利用MODIS数据可以有效提取湿地分布。  相似文献   

7.
由于影像空间分辨率的限制,利用遥感影像反演植被覆盖度时,像元内通常存在植被与其他地物混合的现象。此外,受到物理属性、地形、阴影等因素的影响,植被内部存在较大的光谱差异。混合像元的存在,以及植被内部光谱变化较大都将导致植被覆盖度反演精度降低。本研究基于Sentinel 2A遥感影像,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谱归一化的光谱混合分析方法,以期解决植被内的光谱差异以及与其他地物的混合问题。首先,对端元矩阵与遥感影像进行归一化预处理,以减弱植被内的光谱变化;然后,采用全约束最小二乘法(FCLSU)、部分约束最小二乘法(CLSU)、扩展线性混合模型(ELMM)三种混合像元分解算法来定量分析植被与其他地物的混合状态。在验证解混算法精度时,采用无人机高分影像分类结果作为植被覆盖度参考影像,并对归一化前后的精度进行对比。光谱归一化前,ELMM和CLSU的R和RMSE都接近0.903和0.353,FCLSU的R和RMSE为0.869和0.434。光谱归一化后,三种算法的R和RMSE都接近0.91和0.2。试验结果表明:端元和影像进行归一化后,降低了光谱变异性,三种算法的解混精度在整体上提高较大,且对四川丘陵地区的植被覆盖度的反演结果接近真实值。  相似文献   

8.
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低洼地区的基塘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人工复合农业生态系统。通过水陆交互作用和能量多级利用,基塘系统创造出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掌握基塘系统土地利用的类型、面积和比例关系,有助于了解和分析基塘系统的现状及其生态模式和功能。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西南部为研究区,利用高空间分辨率WorldView-2卫星影像数据,采用结合面向对象分类和基于像元的混合分类方法,提取基塘系统中的塘面和基面(基面又细分为道路、植被和裸土等);从分类特征组合与分类器两个方面,通过对比分析,筛选出基塘系统遥感影像分类的最优方法;根据最优分类结果,计算出塘基与塘面的面积比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分离的塘面和塘基的总体精度为82.2%;在基于像元进一步对塘基进行分类的过程中,结合8个多光谱波段光谱反射率平均值、影像亮度值和8个红边波段指数特征组合方式的随机森林分类器的分类精度最高,达到85.6%;得到的基-塘面积比例约为4.9∶5.1,植被-塘面的面积比例约为3.5∶6.5。提出的结合面向对象和基于像元的混合分类方法能够对基塘系统进行精细的遥感影像分类,能准确估计基塘系统中各地物的面积和基-塘比例等指标,并为基塘系统生态功能的调查和基塘系统的合理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基于混合像元分类的城市地表覆盖时空演变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可能性理论和中心点聚类方法的原理,提出可能性C中心点(PCRMDD)聚类方法.运用该法对上海市中心城区Landsat ETM+遥感影像进行混合像元分类,并自动获取地物端元盖度分布图及影像端元光谱,解混精度的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噪声环境下获得精度较高的分类结果和端元光谱信息.根据各时期研究区域的地表覆盖分类结果,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进一步探讨在城市化过程中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格局,揭示城市用地空间扩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利用ASTER数据,基于The Environment for Visualizing Images(ENVI)ZOOM 软件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影像分割技术与规则创建相结合方法,提取了珠峰保护区核心区的灌丛植被类型.在对影像进行去阴影处理和各种辅助信息融合的基础上,使用Feature Extraction模块对影像进行分割,基于分割对象的高程、NDVI、纹理和光谱信息创建了适合研究区的灌丛提取规则.研究表明:该分类方法不仅能够克服传统基于像元分类方法中的"椒盐效应"问题,而且能够综合利用辅助信息(DEM、NDVI等)和地物本身的信息(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等),有效提高解译精度.以已有数据对分类结果进行了检验,分类精度达84 7%,分类结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吴健生  潘况  彭建  黄秀兰 《地理研究》2012,31(11):1973-1980
土地利用分类精度直接决定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相关研究的准确性,而基于决策树的遥感影像分类是近年来提高土地利用分类精度的重要方法。QUEST决策树在影像解译和空间表达方面,运算速度和分类精度均优于普通CART等决策树方法。本文以云南丽江地区为例,应用QUEST决策树分类方法,对该地区的Landsat TM 5影像图进行分类,同时将地形因素、植被指数作为地学辅助数据的因子添加到分类波段中,进行不同特征融合,来处理目标类别间的非线性关系,该方法在处理图像理解知识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同时与普通决策树分类法的遥感影像分类的结果相比较,Kappa系数值从原来的0.789提高到0.849.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地区,针对TM影像数据,选择基于QUEST决策树分类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精度。  相似文献   

12.
结合多尺度纹理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决策树分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地物具有多尺度特点,遥感影像包含的地物纹理信息很难用单一尺度来描述。通过选择最佳纹理尺度组合,利用光谱数据结合多尺度纹理对高分辨率影像进行决策树分类。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多尺度纹理的高分辨遥感影像决策树分类,能够更好地描述地物并有效解决光谱数据分类中存在的地物破碎问题,其分类精度为81.7%,kap-pa系数为0.78;与光谱数据分类和结合单尺度纹理数据分类结果比较,分类精度分别提高了11.2%和6%,该方法有助于提高高分辨率影像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决策树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基于决策树分类算法在遥感影像分类方面的深厚潜力。探讨了3种不同的决策树算法(UDT、MDT和HDT)。首先对决策树算法结构。算法理论进行了阐述:具体利用决策树算法进行遥感土地覆盖分类实验,并把获得的结果与传统统计分类法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决策树分类法相对简单,明确,分类结构直观,有诸多优势。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影响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同时又是受其影响的结果。LUCC研究对于开展生态环境变化及气候变化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境外LUCC研究中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效率低的问题,探索一种适用于大数据量而又精度较高的分类方法。以额尔齐斯河国外部分-斋桑湖流域为研究区域,以1990年及2007年的Landsat TM/ETM+夏秋季影像以及DEM作为数据源,综合利用影像光谱、纹理信息参与到决策树构造中,进而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分别提取这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空间分布信息,最后分析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状况。实验结果表明:(1)光谱与空间纹理信息参与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2)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发现,近20年来该区域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耕地和灌木林地大面积减少,而低覆盖度草地和未利用地却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土壤类型遥感识别推理决策器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付炜 《地理科学》2002,22(1):72-78
介绍了干旱区土壤类型遥感识别推理决策器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方法。在用TM遥感图像对土壤类型进行非监督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正向推理与逆向推理相结合的推理机制,对土壤类型进行分类识别决策。用知识表示的产生式规则与框架式规则相结合的数据结构表示土壤学专家的土壤分类识别知识。用像结构模式建立了土壤分类识别的规则,构造了土壤分类判决树,并用典型像例模式进行了各类型土壤判据文件的组织。用该方法对新疆天山北麓阜康试验区的土壤分类识别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类精度可靠,为干旱区土壤分类识别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rough set approach to discover classification rules in real‐valued spatial data in general and remotely sensed data in particular. A knowledge induction process is formulated to select optimal decision rules with a minimal set of features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for a remote sensing classification task. The approach first converts a real‐valued or integer‐valued decision system into an interval‐valued information system. A knowledge induction procedure is then formulated to discover all classification rules hidden in the information system. Two real‐life applications are made to verify and substantiate the conceptual arguments.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can effectively discover in remotely sensed data the optimal spectral bands and optimal rule set for a classification task. It is also capable of unraveling critical spectral band(s) discerning certain classes. The framework paves the road for data mining in mixed spatial databases consisting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相似文献   

17.
The knowledge of the transportation mode used by humans (e.g. bicycle, on foot, car and train) is critical for travel behaviour research, transport planning and traffic management. Nowadays,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have replaced traditional survey methods (paper diaries, telephone) because they are more accurate and problems such as under reporting are avoided. However, although the movement data collected (timestamped positions in digital form) have generally high accuracy, they do not contain the transportation mode. We present in this article a new method for segmenting movement data into single-mode segments and for classifying them according to the transportation mode used. Our fully automatic method differs from previous attempts for five reasons: (1) it relies on fuzzy concepts found in expert systems, that is membership functions and certainty factors; (2) it uses OpenStreetMap data to help the segmen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process; (3) we can distinguish between 10 transportation modes (including between tram, bus and car) and propose a hierarchy; (4) it handles data with signal shortages and noise, and other real-life situations; (5) in our implementation, there is a separation between the reasoning and the knowledge, so that users can easily modify the parameters used and add new transportation modes. We have implemented the method and tested it with a 17-million point data set collected in the Netherlands and elsewhere in Europe. The accuracy of the classification with the developed prototype, determined with the comparison of the classified results with the reference data derived from manual classification, is 91.6%.  相似文献   

18.
基于C5.0决策树分类算法的ETM+影像信息提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C5.0决策树算法对ETM 影像进行信息提取,通过与其他分类方法提取结果的对比,得出C5.0决策树分类算法精度较高。大气校正与数据融合可明显提高分类精度,利用经过NDVI、NDBI、缨帽变换处理后的影像组合数据进行信息提取可进一步提高分类精度。研究发现,C5.0决策树算法用未处理的资料生成决策树的效果较差,而经大气校正和数据融合后计算出NDVI、NDBI及缨帽变换的前3个分量的组合数据生成的决策树深度最小,并且分类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森林分类提取及生态价值估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北京通州新城区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信息论的决策树分类方法,以提取Aster遥感影像中城市森林平面量,改善传统分类方法仅利用影像光谱特征信息的不足,高分辨率影像和地面调查数据验证显示其分类精度达84.6%.结合分类影像图,引入城市森林生态价值评估模型(CITYgreen模型)估算出通州新城区森林的生态价值约为598.87万美元.研究表明,该方法适合大面积区域的城市森林分类提取及其生态价值估算.  相似文献   

20.
遥感影像解译中的决策树分类法一般是引入NDVI植被指数、亮度阈值法、DTM、空间结构、纹理、和其它一些地貌特征来实现地物类别的分离;而传统的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是直接基于像元的亮度值而进行的分类,两者各有优缺点。将两者在遥感影像解译中结合使用,建立统一的分类模型,并以皖东地区TM影像为例进行了分类实验,结果证明,采用该模型分类比单一的最大似然法分类精度提高了4.45%,Kappa指数提高了0.107,该模型能有效地提高影像分类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