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一次暴雨过程分析与暴雨落区预报失误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次高空槽和华北气旋影响的暴雨、局部大暴雨落区预报出发,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欧洲中心(ECMWF)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2011年7月29-31日辽宁一次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暴雨预报不仅要考虑高层形势、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大尺度环流形势的变化,也要考虑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易产生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此次辽宁暴雨过程中在高空槽和华北气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激发了中尺度气旋,中尺度气旋的强度和移动路径是预报此次暴雨、局部大暴雨落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分别用暴雨开始前和暴雨刚开始两个探空时次的天气尺度初值场作1982年6月19~20日鄂东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模拟预报.前者相当成功,后者完全失败.探究其原因说明中尺度数值预报可以用天气尺度初始场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模式初始时刻在关注的区域及其附近不存在即将造成或已经造成强降水的强中尺度扰动.如若不然,则可能由于模式起转(Spinup)的延误,实际存在的中尺度扰动对天气尺度变化的强大反馈作用不能体现,会使天气尺度的预报从一开始就显著歧离实际,其带来的结果不是中尺度时、空细节的预报误差,而是全区域性的预报失败.这个试验还进一步证实伴随暴雨的强非绝热反馈作用是暖切变型梅雨锋发展和准静止持续乃至周边区域形势维持的最重要的直接因子.  相似文献   

3.
基于非静力模式物理扰动的中尺度集合预报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GRAPES中尺度有限区模式作为试验模式, 从模式的不确定性方面来构造中尺度的集合预报, 重点考虑物理因子与初始条件的扰动作用。针对2004年7月10日北京城区的突发性暴雨过程进行了36 h的集合预报试验。结果表明:GRAPES模式可有效地捕捉到中尺度过程的信息; 中尺度集合预报是可行的, 可改进中尺度暴雨过程落区、强度的预报; 不同集合方案的预报结果各不相同, 同一方案各个成员的预报结果也有差异, 即存在适宜的离散度; 在离散度分析中发现在北京附近存在一个明显大值区, 且在大气中低层的垂直结构表现出一致性, 表明这一区域的预报不确定性很大。从集合检验结果中得到:单纯考虑模式物理扰动来构造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有一定难度, 当加入初始场不确定信息后, 同时考虑模式的不确定性和初始场的不确定性, 有助于捕捉更多的中尺度系统的不确定信息, 有助于构造更为有效的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4.
城市边界层过程在北京2004年7月10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35,自引:8,他引:27  
从大量的观测事实入手,结合简要的理论分析,揭示发生在北京城区的一次相对孤立的β中尺度对流暴雨系统的启动机制以及城市边界层在这次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 2004年7月10日北京暴雨前后,局地水汽和天气尺度低空水汽输送条件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天气尺度系统的垂直运动对这次北京局地暴雨是存在抑制作用,至少没有明显的帮助.这一点与区域性降雨带中出现的中尺度暴雨中心具有明显区别.(2)暴雨发生在偏南暖湿气流中,首先,可能是位于北京西南的河北涞水和易县附近强雷暴群激发的重力波传播,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MYTRONS系统在长江中游地区暴雨研究的成果和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该系统的建成,使预报员以高时空分辨率识别出中尺度系统客体的存在及动态演变,提高了对暴雨发生和发展过程的认识,增强了灾害性暴雨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6.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结合加密自动站、多普勒雷达、卫星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对2018年9月16-17日长三角地区一次典型的秋季台风倒槽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大暴雨是在远距离台风倒槽、低空急流和高空槽共同影响下,由冷暖空气持续交汇激发的4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造成.第一阶段长江口区强暴雨发生在3号云团快速增强期...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形和热岛效应对一次β中尺度暴雨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吴庆梅  杨波  王国荣  何娜 《气象》2012,38(2):174-181
针对2010年7月9日北京地区一次典型的β中尺度暴雨过程,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风廓线雷达数据以及VDRAS(Variational Doppler Radar Analysis System)提供的精细化分析资料,研究了本次过程中地形、热岛效应以及两者相互作用对暴雨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形的抬升作用对暴雨有明显的增强作用,降水过程中有地形雨带的生成;降水前城区热岛效应明显,由此造成的风场垂直切变和边界层辐合为β中尺度系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和加强条件,边界层辐合线的位置对暴雨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降水在西部山前城区发生后低层偏东风与降水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正反馈,是β中尺度暴雨得以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黑龙江省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对2003年8月22-23日区域性暴雨过程预报的质量。分析结果认为:该模式的降水预报对降水过程的开始、结束、落区和强度的预报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全省82个站的分级降水预报的成功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十左右;扣除气候概率预报和盲目预报的成功机会,这个结果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预报技术;根据TS评分、漏报率和空报率的统计,模式直接输出的小雨和中雨预报结果很有价值,大雨还可以参考应用,而仅靠简单插值直接利用输出结果作暴雨预报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应该利用该模式同时输出和计算的物理量进行再分析确定暴雨的发生和落区。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对黄土高原γ中尺度致洪暴雨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7月18日黄土高原发生的一次γ中尺度致洪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00~200 h Pa深厚低涡和低层切变是这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发生前暴雨区大气层结对流不稳定增强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增长为强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暴雨发生前地面图上生成的湿焓高能中心、850 h Pa和700 h Pa等压面上生成的对流涡度矢量垂直分量高值中心和暴雨落区形成很好的对应关系;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中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加强对强降水有直接影响;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雷达回波图上体现为多个对流单体组成的带状回波,影响暴雨区的对流单体回波中心强度50 d BZ,径向速度场分析表明γ中尺度气旋性辐合的生成和维持为暴雨的持续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8.19”西北东部大到暴雨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MICAPS系统T213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实况观测资料,对2004年8月19日发生在西北地区东部的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发现: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的西伸,是一次较典型的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型暴雨。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中低层的水汽输送十分充沛,并在甘肃河东和宁夏形成辐合。运用三重嵌套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两种方案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运用四维资料同化后的方案在形势和降水预报方面优于未进行资料同化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宗志平  陈涛  徐珺  关月 《气象》2013,39(5):567-576
利用常规观测和雷达、卫星等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配置、对流活动特征以及预报检验等方面对2012年初秋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两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重点对直接造成暖区对流性暴雨的MCS活动特征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两次暴雨过程在天气系统配置上,都具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稳定、高原槽活跃,以及低层有西南涡生成等共同特点;但由于副高脊线的位置差异、西风带短波扰动强度差异等原因,造成系统移动速度以及降水落区的显著区别.在这两次暴雨过程中MCS都较为活跃,第一次降水过程中的MCS较为稳定,系统移动相对缓慢;第二次过程中出现了MCC,局部单点雨强突出,移动速度也相对较快.分析表明第一次过程湿层相对深厚,对形成强降水非常有利,而第二次过程中垂直切变相对较强,高层存在明显干层,从而形成了更强的层结不稳定性,有利于强对流风暴的形成.两次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暖区对流性质,不稳定性、LLJ急流轴位置在判断初始对流启动位置上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针对这两次过程的预报检验表明,数值模式在反映暖区对流上存在明显缺陷,而预报员在建立精细化的中尺度天气概念模型指导下,主观预报能够在一定程度对数值预报做出订正,提高对暖区对流性降雨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WRF的ARW动力框架下,利用T639和GFS两种不同的大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做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对2011年5月13日雷州半岛一次锋面低槽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一次模拟预报试验.为今后中尺度模式产品在城镇精细化预报业务中的应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3.
杜小玲 《气象》2013,39(7):861-873
利用NCEP每日4次1°×1°格点分析资料、FY-2E逐时TBB资料、MICAPS格式高空、地面观测及贵州省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2年发生在贵州的15个暴雨日进行分类.分类的原则是从地面冷空气影响的角度来把握,文章归纳出2012年出现的三类主要的暴雨过程:辐合线锋生型暴雨、辐合线锋生+冷锋型暴雨、梅雨锋西段暴雨.利用MICAPS 3强天气分析工具对三类暴雨的典型个例开展了中尺度环境场分析,并基于“配料”的思路分析了三类暴雨的水汽条件、稳定度条件及触发抬升条件.最后根据不同环境场提出了各类暴雨过程的预报着眼点,为今后的暴雨预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云南冷锋切变型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资料,通过中尺度滤波方法,提取云南冷锋切变型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降水系统,对其有关物理量的特征及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通过中尺度滤波方法,可以从常规的数值预报产品资料中有效分离出直接导致暴雨的中尺度天气系统,通过对这些中尺度系统的分析及追踪,可以为暴雨预报提供更为客观的预报依据;水汽的强辐合时段与暴雨降落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落区比水汽的强辐合区域要稍偏向于水汽输送的下游方向;在该型暴雨的发生过程中,北部冷平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南部暖平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一次500hPa青藏高压前部的突发性强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揭示了暴雨产生的环境场特征。利用带通滤波方法,分析了与暴雨天气密切相关的中尺度系统及发展机理,获得了一些对业务预报有指导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2002年7月30日凌晨到8月1日上午,发生在盆地西部的一次局地性很强、强度大、演变特殊的持续性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学条件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对局地暴雨最大难点--落区进行中尺度滤波探讨,并对造成降雨的次天气尺度影响系统进行了追踪.事实说明,目前数值预报水平已有了较大提高.利用数值预报场进行中尺度滤波已经成为可能,对中尺度分析的成功率已经高于其它方法.  相似文献   

17.
0103号台风"榴莲"强度变化特征及暴雨成因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姚才 《热带气象学报》2003,19(Z1):180-188
应用天气图、探空资料、台风年鉴,逐小时降水和TBB资料,对0103号台风登陆后强度的变化和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0103号台风暴雨过程是由两次中尺度暴雨过程构成的,分别发生于迅速减弱和持续阶段.通过对200 hPa西风槽的发展,低空急流和热带对流云图以及台风登陆前后台风和暴雨区热力、动力场特征的分析,取得一些初步的结果,这些结果将对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预报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王芹 《湖北气象》2006,(3):24-26
2005年7月7~10日,襄樊境内出现了连续性暴雨和大暴雨,个别县市出现特大暴雨,该文对这次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对基于T213数值预报产品的强降水预报模型的预报结果进行了评估。分析表明:对流层中低层的中尺度切变、东北冷涡、高原暖涡是该次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中层切变线上分布不均匀的辐合区、中低层正涡度区、高层负涡度区以及明显的垂直上升运动,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重要动力条件;强降水预报模型对这次暴雨过程在时段上有较强的预报性,但在定点预报方面存在不足,其预报范围较实况偏大。  相似文献   

19.
河南“75.8"大暴雨的中尺度集合预报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谭燕  陈德辉 《气象》2008,34(9):10-21
发生在河南的"75.8"特大暴雨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受灾程度最严重的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其造成的人员伤亡与唐山地震相当,造成的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我国气象学家对此展开过大量的研究,其可预报性问题一直都受关注.尝试采用近年来在预报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的中尺度集合预报技术,以GRAPES中尺度有限区模式作为试验模式工具,针对此次过程展开两组试验.试验1主要着眼于对暴雨有较大影响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分别从对流激发和大尺度环境场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对其中一些经验性参数在合理取值范围内给予调整,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表征模式的不确定性,来构建集合成员.试验结果表明:对流参数化方案中不同的参数对降水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空间上对于降水落区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对降水强度的改善却很明显,集合平均对强暴雨中心的体现有积极作用,平均后的暴雨区最大降水量预报为90mm/24h,比"确定性"预报(控制试验)值70mm/24h改善了约30%,最佳的单个成员的暴雨区最大降水量预报值(120mm/24h)比控制试验预报(70mm/24h)提高了70%;时间上看,不同的参数会影响到积云对流的激发,使得降水发生的时间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后续降水的发展.试验2利用模式不同分辨率和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的组合来构造集合成员,进行中尺度集合预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简单的集合平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降水强度,与高分辨率模式预报结果比较,暴雨中心降水量约提高了20%~30%.可见:集合预报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模式不确定性的影响;对流参数化方案和经验性参数的差异、模式分辨率的差异确实对模拟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98.7”武汉市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徐双柱 《气象》2002,28(7):54-57
使用红外云图、雷达回波、武汉市城区自动雨量站和地面中尺度观测资料,对1998年7月21-22日武汉市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概括了武汉市特大暴雨的时空分布,云图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以及中尺度天气系统。为此后进行武汉市特大暴雨的预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