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东川式铜矿”的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龚琳  王承尧 《地质科学》1981,(3):203-211
云南东川地区,元古界昆阳群落雪白云岩中规模巨大的层状铜矿,1941年由谢家荣命名为“东川式铜矿”[1],用以代表与闪长岩有关的岩浆热液矿床。李洪谟、王尚文(1941年)、孟宪民等(1948年)[3]对这一成因观点都有详细的论述。1960年后,孟宪民指出,东川铜矿可能为沉积成因。笔者在东川白锡腊、因民、落雪、汤丹等地,发现铜矿床中保留了很多沉积成岩的标志,同时根据脉状铜矿是变质脉、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小于层状铜矿等特征,从而提出了沉积变质的成因认识。1975年,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提出此类矿床应更名为火山—沉积—浅变质矿床[4]。近年来,通过对含矿层的岩相和岩石学的研究、铜矿与藻类叠层石关系的研究,笔者认为,“东川式铜矿”的成因不是单一的,是沉积成岩、蒸发成岩、变质改造等多成因、多阶段形成的一种复合矿床,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云南东川铜矿因民组紫红色砂泥质白云岩和落雪组底部马尾丝铜矿石以及少量的大姚铜矿矿源层,铜矿石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东川铜矿和大姚铜矿矿源层中的铜均主要呈吸附态形式存在于岩石中  相似文献   

3.
滇中中元古代早期铜铁矿床的成矿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君烈 《云南地质》1995,14(4):291-303
滇中中元古代早期铜铁矿床的成矿类型罗君烈(云南省地质矿产厅)1区域成矿模式谢家荣先生于1941年首先提出并命名“东川式铜矿”一词,其原意是指赋存于前寒武系昆阳群落雪组白云岩中规模巨大的层状铜矿。尔后,大多数地质工作者沿用这一名称,并将其涵意扩大到整个...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氧同位素及稀土元素组成等方面论证东川铜矿含铜“礁—硅岩组合”中的含铜硅质条带—硅质白云岩为海底喷流热水沉积成因;提出了该类层状铜矿的深源含铜富硅混合热液海底喷流—生物富集的沉积成岩成矿模式。并提出东川落雪式层状“马尾丝”铜矿含矿岩系为“含铜礁—硅岩组合”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5.
从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氧同位素及稀土元素组成等方面论证东川铅矿含铜“礁-硅岩组合”中的含铜硅质条带-硅质白云岩为海底喷流热水沉积成因;提出了该类层状铜矿的深源含铜富硅混合热液海底喷流-生物富集的沉积成岩成矿模式,并提出了东川落雪层状“马尾丝”铜矿合矿岩系为“含铜礁-硅岩组合”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6.
孟宪民将赋存于东川元古代昆阳群落雪白云岩中的层状铜矿命名为“东川式铜矿”。该类矿床广泛分布于康滇地轴昆阳群(会理群)落雪组地层中(图1),并严格受一定的岩性地层组合控制,基本上是沉积变质的或火山沉积变质的成层矿床。简而言之,就是一定层位的矿床。据此,笔者将这类矿床更名为“东川式层控铜矿”。此类矿床在成岩阶段就已基本形成,尔后经受各种地质作用(区域变质、地壳运动、次火山一岩浆  相似文献   

7.
冉崇英 《沉积学报》1986,4(2):81-82
云南东川昆阳群落雪组中的藻叠层石按其总的立体形态可分为层状、柱状和球状三类,各类再依据其形态变化细节又分为若干型(表1)。一些研究者认为藻叠层石的形态变化与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即其形态类别具有指示沉积相环境意义。根据东川落雪组的沉积特征,笔者对藻叠层石的形成环境有如下认识:层纹型通常形成于闭塞的潮间带上部且延伸至潮上带碳酸盐泥坪。本区一部分层纹型叠层石产于红色白云岩中,并见石膏晶体伴生,显示是超咸化水域,有暴露标志。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40Ar-^39Ar真空击碎技术和阶段加热技术,测定了采自落雪矿的“东川式”层状铜矿之两个石英样品的年龄,获得了810-770Ma的^40Ar-^39Ar等时线年龄,这是首次获得的“东川式”铜矿的成矿年龄。这些年龄与作者以前获得的脉状铜矿石英的年龄范围一致,远远小于赋矿围岩落雪组的年龄,研究结果表明“东川式”层状铜矿并非沉积成因,与脉状铜矿一样,也是热液成因,并且再次证实晋宁-澄江期是东川铜矿的主要成矿期。  相似文献   

9.
东川式层状铜矿的沉积-改造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东川式层状铜矿的成因,前人多持“沉积-变质”观点。通过研究,本文提出“沉积-改造”成因的新认识。新观点认为,沉积阶段铜不是在落雪组富集,而是在因民组红层中富集。在成岩阶段或成岩后,沉积岩中的水分被裂谷的高热流所加热,并由于深断裂的减压作用所驱动而产生对流循环。这种盐度较高的热液能淋滤汲取因民组中的铜质,并在断裂带附近向上运移。当含铜热液上升到达落雪组底部时,便与那里由细菌还原的硫结合形成硫化物沉积,形成层状铜矿。这个由热液将因民组(矿源层)中的铜转移到过渡层和落雪组底部(赋矿层)中成矿的过程,就叫做“改造”作用,它既不同于成岩作用也不同于变质作用。本文由此总结了东川式层状铜矿的成矿模式为“红层预集—改造热液转移—藻白云岩成矿”。  相似文献   

10.
东川式层状铜矿的沉积-改造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东川式层状铜矿的成因,前人多持“沉积-变质”观点。通过研究,本文提出“沉积-改造”成因的新认识。新观点认为,沉积阶段铜不是在落雪组富集,而是在因民组红层中富集。在成岩阶段或成岩后,沉积岩中的水分被裂谷的高热流所加热,并由于深断裂的减压作用所驱动而产生对流循环。这种盐度较高的热液能淋滤汲取因民组中的铜质,并在断裂带附近向上运移。当含铜热液上升到达落雪组底部时,便与那里由细菌还原的硫结合形成硫化物沉积,形成层状铜矿。这个由热液将因民组(矿源层)中的铜转移到过渡层和落雪组底部(赋矿层)中成矿的过程,就叫做“改造”作用,它既不同于成岩作用也不同于变质作用。本文由此总结了东川式层状铜矿的成矿模式为“红层预集一改造热液转移一藻白云岩成矿”。  相似文献   

11.
燕辽地区蓟县系隐藻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辽地区蓟县系地层主要属于次稳定型内源建造类的藻礁碳酸盐建造[1]。它以发育隐藻(礁)碳酸盐岩(叠层石)为主要特征。这类碳酸盐岩不仅是沉积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且在研究建造性质、成因环境以及经济地质学方面,均有重要意义。现已发现油气、Pb、Cu、Zn、Mn、Fe、S及磷块岩矿床等及隐藻碳酸盐岩(叠层石)有直接关系。如:长城系叠层赤铁岩、高于庄组的叠层硫铁岩、陡山坨组的叠层磷块岩、东川落雪组叠层铜矿密两两比系的叠层铅锌矿、卡拉套下寒武统的叠层锰矿等。显然研究叠层石成因环境对揭示这些矿床成因和控矿条件是十分重要的。在燕辽地区雾迷山组地  相似文献   

12.
汤丹铜矿是东川矿区探明的大型铜矿床之一,已探明铜储量超过129万t。矿床位于东川矿区东南部,是典型的东川式铜矿床。铜矿体主要赋存于落雪组白云岩中,少量矿体赋存于黑山组碳质板岩中。矿石类型按产状主要分为2种:一种为产在白云岩中的层状铜矿石,矿石矿物以斑铜矿、黄铜矿、辉铜矿为主;另一种为与菱铁矿和石英共生的脉状富矿石,矿石矿物主要为斑铜  相似文献   

13.
钟寿华 《云南地质》1993,12(1):123-125
东川—易门地区位于东经103°00′—104°00′、北纬24°40′—26°020′的范围内,总面积约17000km~2。地处扬子准地台的康滇地轴中部,出露的最老地层为昆阳群。昆阳群赋存铜、铁矿床,“东川式铜矿”就产于其中的因民组和落雪组中。对昆阳群及其顶界面的空间分布进行调研,无论对基础地质研究还是在铜、铁矿产找矿都很有意义。本文根据重力场资料,以密度为依据,对昆阳群上界面进行反算,从而试编“重力推测昆阳群顶界等深度图”,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四川会理黎溪地区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铜矿产地,区内主要分布有两种类型铜矿床:一是以拉拉铜矿为代表的赋存于河口群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岩系的IOCG矿床(Zhu和Sun,2013),二是以黑箐铜矿为代表的赋存于东川群落雪组白云大理岩中的黎溪铜矿(盛东劲,1984)。其中,后者包括黑箐、中厂、铜厂沟等13个小型矿床和矿点(仇定茂,1989),原被认为是喷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矿床地质特征总结和成矿要素的分析研究, 提出了与云南东川昆阳群大营盘地层有关的“观音山式”铜矿新类型, 刷新东川地区铜矿成矿系列及矿床类型。认为东川老矿区新类型铜矿有广阔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6.
陈天佑 《云南地质》1993,12(1):126-129
东川矿区地质及矿产调查研究工作开始较早,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也还有一些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简评各阶段地层研究成果,提出存在问题,供参考。 (一)东川矿区地层研究简况及评述(表1) 据文献记载,早在1898—1938年,先后有法国人勒克莱、戴普拉及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丁文江、黄懿、朱熙人、谢家荣等对矿区作过地质矿产调查。由于资料保存不全,又不易查找,故难以评述。 1944年,孟宪民教授等填制了东川矿区1:20万地质图及落雪—因民区1:2万地质图,  相似文献   

17.
<正>位于扬子西缘的康滇地区是我国著名的Fe-Cu成矿带,已查明数十个IOCG型和SSC型矿床(Zhao and Zhou,2011)。这些矿床都赋存在约17亿年的一套古元古代古火山-沉积地层中,区域上主要有大红山群,河口群和东川群。东川地区以发育典型的SSC型矿床闻名,较早的研究结果将该类矿床总结为"东川式铜矿",比较典型的有汤丹,因民和落雪等矿床。实际上,在这些SSC型铜矿附近也发育大量与基性侵入体  相似文献   

18.
因民铜矿床是云南省东川铜矿田中一个重要的矿床,发育有两种矿化类型,分别为赋存于因民组中的稀矿山式铜铁矿体以及赋存于落雪组地层中的东川式铜矿体。文中采用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并结合相关热力学计算,探讨含矿岩系因民组及落雪组的岩石特征、沉积环境、构造背景及其铁、铜迁移机制和富集机理。结果表明,因民组及落雪组中以白云岩、硅质白云岩为主,并含少量白云质砂岩,综合100(Fe_2O_3/SiO_2)-100(Al_2O_3/SiO_2)、Fe_2O_3/TiO_2-Al_2O_3/(Al_2O_3+Fe_2O_3)、La-Th-Sc及Th-Co-Zr/10关系图解,指示因民组及落雪组具有大陆边缘区的沉积特点。V/Cr、V/(V+Ni)及Ce/La氧化-还原环境判别图显示,因民组及落雪组整体形成于贫氧过渡状态下的深水-半深水沉积环境。热力学计算表明,在流体迁移过程中,铁、铜主要以氯的络合物形式进行迁移,当成矿流体运移到表层与含硫碱性较还原性水体发生混合时,导致成矿体系温度、Eh和f(S_2)降低,pH值升高,铜、铁络合物发生失稳,先后生成磁铁矿、赤铁矿等氧化物以及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等硫化物,在因民组及落雪组中分别形成稀矿山式铜铁矿体和东川式铜矿体。  相似文献   

19.
肖剑  赵志丹  祝新友  张雄  曾瑞垠  张敏 《岩石学报》2021,37(4):1270-1286
东川式铜矿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中北部的康滇地区,属于典型的沉积岩型容矿铜矿床,以东川地区的东川铜矿床铜储量最大。东川群是东川式铜矿的主要赋矿围岩,查明东川群物源对于识别沉积作用的源区、沉积构造环境和Cu成矿作用以及对于研究沉积岩型容矿铜矿床的成矿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东川地区东川群的因民组、黑山组、青龙山组样品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定年和原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东川群绝大多数碎屑锆石属岩浆锆石,且来自S型花岗岩源区。所有锆石显示了~2.7Ga、~2.5Ga、~2.2Ga、~1.8Ga和~1.5Ga等5个年龄峰值,首次确定青龙山组最大沉积年龄为~1220Ma。东川群含矿地层成岩和成矿物质具有二元特征:地层主体成分来自于毗邻的哥伦比亚造山带的S型花岗岩,而金属Cu应为同一造山带内先期存在的Cu矿床或者富Cu岩石经过剥蚀、搬运和沉积成矿作用富集的。  相似文献   

20.
东川矿区“小溜口组”地层特征及与因民组的接触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东川矿区落因背斜轴部中元古界昆阳群因民组之下发现一套浅变质的海相钠质火山-沉积岩系(暂名“小溜口组”),用Sm-Nd法测得火山岩的同位素年龄为2324Ma。从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等特征看,它和中元古界昆阳群差异明显。“小溜口组”与上覆因民组之间多数为不整合接触,仅在落雪人民凹2800坑道见断层接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