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从我国南海大眼鲷科(Priacanthidae)的两种大眼绸——长尾大眼鲷(Priacanthus tayenus)和短尾大眼鲷(P.macracanthus)上发现了一种匹里虫(新种),定名为大眼鲷匹里虫(Pleistophora priacanehusis sp. nov.)。本文报道了感染鱼的征象、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感染部位和对寄主的影响、季节分布和性别差异的情况,并对大眼鲷匹里虫的孢囊、孢子、产孢体、新种的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前曾报道(Hua 1981,Hua &Dong 1983)大眼鲷匹里虫以孢囊型寄生于长尾大眼鲷和短尾大眼鲷的胃、幽门垂、肠道、肠系膜、性腺、肝、脾、腹壁肌肉等部位,孢子有大、中、小三种形态。  相似文献   

3.
1977年以来,作者之一先后在大眼鲷类体内发现两类孢囊和大、中、小三类孢子,由于条件限制,前曾把这三类孢子,作为一连续体而描述为同一种,命名为大眼鲷匹里虫[Pleistophora priacanthusis(Hua,1981),Hua&Dong,1983]。通过对其卵片发育、孢子形成和孢子内部结构的电镜观察,发现这些孢子在结构上和发育过程方面都有明显差异,是属于不同属,不同种的微孢子虫。上述大、中类孢子属于匹里虫属无误,而最小一类孢子按其孢囊、孢子特征和发育过程,可能为一新属新种,拟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故暂列于收集群中。由于标本在湛江采集到,建议命名为湛江微孢虫(新种)(Microsporidium zhanjiangensis sp.nov)。本文描述了上述两种微孢子虫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结构和部分营养期及其区别,在讨论部分与已知寄生鱼类的有关属种作了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4.
运用RAPD技术对笛鲷属3种鱼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RAPD技术,从9个系列180种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种,对笛鲷属的画眉笛鲷(Lutja-nus vitta)、金焰笛鲷(Lutjanus fulviflamma)_,金带笛鲷(Lutjanus vaigiensis)进行种群内及种群间遗传学分析,并利用UPGMA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三种鱼的种内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画眉笛鲷0.1949,金带笛鲷0.1107,金焰笛鲷0.1673;三者的多态位点比例(P)分别为69.4%、47.8%和59.0%;金带笛鲷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且金带笛鲷与金焰笛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三种鱼共检出10个可作为种的特异性鉴定的条带,可用于种质鉴定。  相似文献   

5.
4种鲷科鱼种内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保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真鲷(Pagrosomus major)、黄鳍鲷(Sparus latus)、黑鲷(S.macrocephalus)和平鲷(Rhabdosargus sarba)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 405bP序列进行测定。结果发现,4种鲷科鱼种内碱基的变异较低,真鲷为0.25%,黄鳍鲷为0.74%,黑鲷和平鲷均为0;真鲷有4种单倍型,黄鳍鲷有2种单倍型,黑鲷和平鲷分别为1种单倍型,且单倍型间变异位点很少,真鲷有3个变异位点,黄鳍鲷仅有1个变异位点,而黑鲷和平鲷无变异位点。结果表明,细胞色素b基因在这4种鲷科鱼种内是相当保守的。  相似文献   

6.
根据20世纪90年代及60年代的生物学资料,运用体长频率分析法估算短尾大眼鲷的生长和死亡参数。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L∞=31.5cm,K=0.60,t0=0.44;体重的生长拐点为1.39龄;瞬时总死亡率(Z)、瞬时自然死亡率(M)和瞬时捕捞死亡率(F)分别为2.94,1.07和1.87。当前开发率为0.64,处于资源过度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7.
采用404^◇/200mm底拖网,在南海北部进行进行200n mile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调查,油量其渔获11种经济鱼类的体长数据,统计其没达到最小可捕规格所占比例。结果表明,渔获中末达到最小可捕规格的幼鱼比例很大,北部湾,带鱼、短尾大眼鲷和白姑鱼四季平均末达到最小可捕规格的幼鱼超过30%;海南岛以东,花斑蛇鲻、带鱼、短尾大眼鲷、长尾大眼鲷和白姑鱼未达到最小可捕规格的幼鱼超过30%。同时提出了改进措施,即保留该网型,放大网目尺寸或将放大后的囊网网目改为方形网目;淘汰该网型,改囊网网目为方形网目、网目尺寸符合国家标准的四片式拖网网型。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种群累积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和小球藻(Chorella vulgar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等不同饵料微藻对L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tipicus)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rotundiformis)生长的影响,探讨这两种轮虫在生态条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L型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对盐度的适应有显著的差异,生长的最适盐度分别为15和20,大水体培养时,其适宜生长的盐度范围分别是15~20和10~30。饵料微藻对L型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生长的影响一致。小球藻培养效果在4种饵料微藻中最好,其生长率明显高于微绿球藻和亚心形扁藻,波吉卵囊藻培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铜、锌、镉、铅离子及其混合液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的急性毒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u^2 、Zn^2 、Cd^2 、Pb^2 对壶状臂尾轮虫的24h LC50分别为83.18μg/L、4.27mg/L、7.60mg/L、23.44mg/L,将4种离子按照质量比120:20:6:1的比例配成混合金属溶液,其混合液对壶状臂尾轮虫的24h LC50为0.42mg/L。  相似文献   

10.
描记采于云南省沪西县城郊龙潭及阿庐古洞的金线喜巴属一新种,命名为阿庐金线喜巴Sinocyclocheilus aluensis Li et Xiao sp.nov。新种在外形上与狭孔金线喜巴S.angustiporus Zheng et Xiao(1985)相近,但有下列特征与之区别:1)新种头长显著大于体高;后者头长约等于体高。2)新种背鳍起点至吻端的距离大于至尾鳍基的距离;后者正相反。3)新种鳃孔大,上角超过眼上缘水平线;后者鳃孔小,上角低于眼上缘水平线。4)经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测定,两者分子遗传距离为3.0%,提示是两个独立种。  相似文献   

11.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从20对西大西洋笛鲷(Lutjanus campechamus)的微卫星引物中筛选适用于红鳍笛鲷(L.erythopterus)、勒氏笛鲷(L.russellii)、紫红笛鲷(L.argentimaculatus)和约氏笛鲷(L.johnii)基因组分析的微卫星引物,分析4种笛鲷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生。经反应条件的优化,从20对引物中筛选出17对可稳定扩增出特异片段的引物。通过测序证实扩增产物含微卫星位点后,以该17对引物对4个种的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16对可在约氏笛鲷、勒氏笛鲷、紫红笛鲷基因组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分别有65%、65%、60%呈现出种内多态:15对可在红鳍笛鲷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并且全部呈现出种内多态。四种笛鲷中,红鳍笛鲷的多态性最高,高度多态基因座占检测座位的66.67%;勒氏笛鲷的多态性最低,低度多态基因座占43.75%。获得3个种间特异性分子标记。用风和DA两种方法计算4种笛鲷的遗传距离,构建了系统发生树。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从20对西大西洋笛鲷(Lutjanus campechanus)的微卫星引物中筛选适用于红鳍笛鲷(L.erythopterus)、勒氏笛鲷(L.russellii)、紫红笛鲷(L.argentimaculatus)和约氏笛鲷(L.johnii)基因组分析的微卫星引物,分析4种笛鲷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生。经反应条件的优化,从20对引物中筛选出17对可稳定扩增出特异片段的引物。通过测序证实扩增产物含微卫星位点后,以该17对引物对4个种的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16对可在约氏笛鲷、勒氏笛鲷、紫红笛鲷基因组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分别有65%、65%、60%呈现出种内多态;15对可在红鳍笛鲷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并且全部呈现出种内多态。四种笛鲷中,红鳍笛鲷的多态性最高,高度多态基因座占检测座位的66.67%;勒氏笛鲷的多态性最低,低度多态基因座占43.75%。获得3个种间特异性分子标记。用DS和DA两种方法计算4种笛鲷的遗传距离,构建了系统发生树。  相似文献   

13.
描记采于云南省沪西县城郊龙潭及阿庐古洞的金线鲃属一新种,命名为阿庐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aluensisL ietX iao sp.nov。新种在外形上与狭孔金线鲃S.angustiporusZhengetX iao(1985)相近,但有下列特征与之区别:1)新种头长显著大于体高;后者头长约等于体高。2)新种背鳍起点至吻端的距离大于至尾鳍基的距离;后者正相反。3)新种鳃孔大,上角超过眼上缘水平线;后者鳃孔小,上角低于眼上缘水平线。4)经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测定,两者分子遗传距离为3.0%,提示是两个独立种。  相似文献   

14.
对真鲷 (Pagrosomusmajor)、黄鳍鲷 (Sparuslatus)、黑鲷 (S .macrocephalus)和平鲷 (Rhabdosar gussarba )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 4 0 5bp序列进行测定。结果发现 ,4种鲷科鱼种内碱基的变异较低 ,真鲷为 0 .2 5% ,黄鳍鲷为 0 .74 % ,黑鲷和平鲷均为 0 ;真鲷有 4种单倍型 ,黄鳍鲷有 2种单倍型 ,黑鲷和平鲷分别为 1种单倍型 ,且单倍型间变异位点很少 ,真鲷有 3个变异位点 ,黄鳍鲷仅有 1个变异位点 ,而黑鲷和平鲷无变异位点。结果表明 ,细胞色素b基因在这 4种鲷科鱼种内是相当保守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 4 0 4 ◇/2 0 0mm底拖网 ,在南海北部进行进行 2 0 0nmile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调查 ,测量其渔获 11种经济鱼类的体长数据 ,统计其没达到最小可捕规格所占比例。结果表明 ,渔获中未达到最小可捕规格的幼鱼比例很大 ,北部湾 ,带鱼、短尾大眼鲷和白姑鱼四季平均未达到最小可捕规格的幼鱼超过 30 % ;海南岛以东 ,花斑蛇鲻、带鱼、短尾大眼鲷、长尾大眼鲷和白姑鱼未达到最小可捕规格的幼鱼超过 30 %。同时提出了改进措施 ,即保留该网型 ,放大网目尺寸或将放大后的囊网网目改为方形网目 ;淘汰该网型 ,改囊网网目为方形网目、网目尺寸符合国家标准的四片式拖网网型。  相似文献   

16.
根据体侧纵带颜色差异,暂将画眉笛鲷(Lutjanus vitta)分为黄带画眉笛鲷和褐带画眉笛鲷,应用RAPD技术,选用22个引物对黄带画眉笛鲷与褐带画眉笛鲷进行遗传多样性及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黄带画眉笛鲷与褐带画眉笛鲷的遗传距离为0.832 9,其多态位点比例(P)分别为66.99%和85.28%,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161 7和0.289 3,种内遗传距离(D)分别为0.243 5和0.431 9,表明褐带画眉笛鲷的遗传多样性比黄带画眉笛鲷丰富。共得到OPP14-629bp和OPP14-674bp等11个特异性分子标记,可用于两种笛鲷的鉴定。  相似文献   

17.
珠江水系贺江段近年出现严重危害网箱养殖和江河鱼类资源的大型寄生虫病害.初步鉴定该虫隶属于甲壳纲.等足目.鳃虫科.细角鳃虫属.是国内新发现的淡水鱼类寄生虫。用该虫对草鱼、银鲫、麦鲮进行人工感染.结果表明:该虫具有很强的寄生能力.累积感染率为76.2%~100.0%;对寄生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以寄生在鳃部的比例(55.6%~72.0%)最大.胸鳍(11.7%~28.8%)次之;对试验鱼有较强的致死性;该虫吸血后体长(L)增长较大.体宽(W)基本不变;从寄主体上主动脱落的虫体,其L/W的增长率(16.32%~18.00%)较大,而一直寄生在寄主身上的虫体.其L/W的增长率则因各自摄食量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描记采于贵州省荔波县茂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一地下河中的金线鲃属一新种,以采集地县名命名荔波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liboensis.sp.nov。新种外形与广西凌云金线鲃相似,但前者鳃耙少,仅4—5,后者9—10;前者眼间距较窄,头长为眼间距的3.4~3.6倍,后者2.4~3.0(2.8)倍;前者尾柄较细,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8倍,后者1.3~1.6(1.46)倍;前者侧线鳞与体鳞一致,侧线上下鳞分别为28—30和16—18,后者侧线鳞大于体鳞,侧线上下鳞为14—17和8一ll。  相似文献   

19.
对寄生在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aquatilis Reeve)贝壳上的凿贝才女虫(Polydora ciliata)进行了观察,将其发育过程分为卵、胚胎、幼虫和成虫4个阶段,并对这4个阶段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描述和讨论。由于凿贝才女虫寄生,九孔鲍贝壳内侧形成弯曲的管道和隆起,其外套膜被破坏,严重影响了九孔鲍生长,甚至导致其死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矢耳石地标法在笛鲷种内及种间中的判别作用。【方法】利用2017年购自广西北海、海南文昌、广东阳江的87尾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和76尾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成鱼的矢耳石样本,基于地标点法分析耳石的形态差异,运用判别分析检验耳石形态差异在2种笛鲷的种间和同种不同群体间的判别功效。【结果】位于听沟前中部交叉点的两个地标点10、11贡献较大,解释了耳石形态变异的64.88%~65.85%,表明两种笛鲷耳石形态的种间差异和种内群体差异主要集中于听沟前中部。基于耳石形态的地标点方法对2种笛鲷的种间判别成功率为97.4%和100.0%;红鳍笛鲷和紫红笛鲷的种内不同群体判别成功率分别为85.7%、83.3%、80.0%和94.1%、78.1%、81.5%。【结论】矢耳石地标点法可作为2种笛鲷种间和种内判别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