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辽阔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喜欢“旅游”的小型鱼类———鱼印,它时常吸附在大型的鲨鱼、鲸、海龟的腹部或船底,自由自在地周游四海。由于鱼印的旅行是靠吸附在其他物体上前行,自己是毫不花气力的,故人们称它为“免费旅行家”。鱼印在旅行过程中,若遇上饵料丰富的海域或见到大型鲨鱼捕捉食物时,便留下来享受一顿鲨鱼吃剩下来的“美味佳肴”。然后再另找新的航“船”,继续它的旅行,如一时搭不上“航船”,便吸附在礁石或固着的物体上,作暂短的“休息”,等待良机,继续搭“船”前行。鱼印为什么能享受“免费旅行”呢?这是由于它的身体结构所致。鱼印的第一背鳍已变成了强有力的吸盘,位于头部上面,形似一只鞋底,因此,我国沿海渔民叫它“鞋底鱼”。鱼印的吸盘上有许多带齿状边缘的横皱褶,它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在船底上就像胶粘一样牢固,渔民给它取了个美名叫它“船底鱼”,或叫“粘船鱼”。鱼印的这一奇特习性,为渔民所用。渔民捕到活的鱼印后,就把它当作一种工具来捕获海洋动物。他们把鱼印的尾部扎透,用结实的绳索穿过去,再缠上几圈把它系紧,然后栓上船尾或放在活水舱里,一旦发现海龟,立即把数条鱼印抛出去,鱼印立刻会吸附在海龟身上,渔民只要拉紧绳索,把鱼印拖到船边,海...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09,(6):8-8
科学家在缅甸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生物——德古拉鱼:它们个头不大,相貌平庸,但却称得上是“独一无二”。德古拉鱼长17毫米,周身透明,属鲤形目。与其他鲤形目鱼类不同的是,德古拉鱼上下鄂都长着“尖牙”,貌似吸血鬼。鲤形目鱼类在大约5000万年前就已经不再有牙齿,为什么德古拉鱼却将牙齿保留至今7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专家布里茨表示,德古拉鱼的“尖牙”并非真正的牙,而是从皮肤下面伸出的刺状骨。  相似文献   

3.
西方有谚语,叫做“笨得像只鱼”。在美国,人们也常常将那些笨笨的新人菜鸟称做“fish”。在人们印象中,鱼类确实是一种傻傻的动物:你喂它多少食,它就会吃多少,甚至于会自己把自己撑死;以前的某些实验表明,它们只能记住最近3秒内发生的事。但根据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鱼类甚至比一些狗的学习能力更佳。鱼儿们可以互相学习,具有长期的记忆能力,而且能够辨识对方。他们通过水中的窃听获取各类信息,一些种类的鱼甚至会使用工具。鱼类“聪明”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  相似文献   

4.
我家住在离海边只有几十米远的地方,能听见大海的浪涛声,我是闻着海潮和鱼虾的味道长大的,这种味道不在海边的人是不习惯的,他们受不了那种略带腥味的空气和海边的喧闹。而我恰恰相反,一时闻不见那种味道和渔民伯伯出海时的喧闹声,就好象少了些什么。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每年的春天,家里都要去买鱼送给爷爷和外公,因为我们老家有春天吃鱼的习惯,这时候,就比较谁最孝顺了,因为我们家住在海边,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水楼台先得月”嘛!我们总是买很大很大、很鲜很鲜的鲅鱼,那鲅鱼足有一米多长,黑亮黑亮的,可好吃啦,我最爱吃当地渔民做的一种叫作“红闷家常鱼”,做法实际也很简单,用家常面酱作佐料,用温火慢慢的炖,俗话说“千炖豆腐万炖鱼”,鱼炖的时间越长越好吃,一定不要性急。特别是用那种生铁锅做的鱼更好吃,如果再加上玉米饼子,那简直是渔家一绝。每次吃鱼,都会把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高兴得合不拢嘴。我渐渐长大了,我们仍然每年买鲅鱼到了买鲅鱼的时候了,可我纳闷,我大了鲅鱼却越来越小了呢?我不解的问爸爸:,今年又,为什么“鱼妈妈哪去啦?为什么就剩下鱼孩子了呢?吃这么小的鱼多可惜啊!”爸爸笑了笑说:“是啊孩子!我们现在吃的是子孙鱼啊!”“为什么要吃子孙鱼呢...  相似文献   

5.
徐永立 《海洋科学》1995,19(2):41-41
1994年12月28日,山东省科委邀请著名水产养殖专家李德尚教授等有关专家,在青岛组织召开了“基因工程鱼生长激素研究”成果鉴定会。与会专家们听取了由该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院重点开放实验室张培军研究员所作的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通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1.本课题选题准确,实验设计合理,所获数据可靠,技术资料齐全。已达到预定的技术指标,按计划完成了任务。2.通过研究构建了鱼生长激素基因重组质粒,实现了外源基因在工程菌中的高效表达,表达产物的产率达到每升菌液17.5mg含生长激素25%的蛋白,…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生物学家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对一个距今5.3亿年前的动物化石“华夏鳗”潜心研究,发现“华夏鳗”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原始脊索动物。是脊椎动物的早期祖先。这一研究成果将脊索动物的演化历史向前推了一千多万年。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09,(2):9-9
海底深处是一个奇幻世界,幽灵鱼正是这个世界的个奇特成员——它的眼睛可以依靠镜面成像,而非通常的单一透镜成像。深海的黑暗让一些深海鱼有管状、朝上长着的眼睛。幽灵鱼的奇特在于,它似乎有4只限睛,而有4只眼的脊椎动物通常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幽灵鱼有2只眼睛,每只眼睛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向上长,另部分向下长。研究发现,幽灵鱼眼睛中向下长的部分利用几千个微型反射晶体(作用类似于镜子)在视网膜上成像,这与典型鱼眼的单一透镜成像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8.
美国海军在历史上有过两艘名字都叫作“蝎鱼”的潜艇,在不同的时期却遭到了相同的命运。第一艘“蝎鱼”号是1942年7月20日下水,10月1日编入海军服役,代号为“SS278”,这艘“蝎鱼”号主要在太平洋海域担任打击日军舰船的作战任务。1943年7月,“蝎鱼”号攻击了由5艘驱逐舰护航的一个日军船队,击沉了其中的“阿山丸”号和“国友丸”号两艘货船,日军驱逐舰几次用深水炸弹攻击,都被“蝎鱼”号避开,“蝎鱼”号毫发无损地回到了中途岛基地,并因此战绩而获得了2颗星章。10月,“蝎鱼”号再次出战,又因显赫的战绩而获得3颗星章。12月29日,“蝎鱼”号最后一次离开珍珠港出航,5天后,“蝎鱼”号报告说艇上有一名船员骨折,要求与在附近海域的另一艘潜艇“鲱鱼”号会合并转移这名伤员,但“鲱鱼”号因海上风浪大,不安全而拒绝。在这之后,“蝎鱼”号就与人们失去了联系。美国军方认为“蝎鱼”号被日军击沉了,包括舰长施密特中校在内的5名军官和50名士兵全部阵亡。但战后在日军的档案里,却找不到任何记载。1958年,美国海军建成了一艘核潜艇,仍然命名为“蝎鱼”号,1959年12月19日,在弗吉尼亚的诺福克军港举行了下水仪式,施密特中校的女儿玛格丽特也...  相似文献   

9.
正人鱼这个形象的诞生,是人想象出来的结果。电影《美人鱼》中最搞笑的镜头非邓超饰演的地产商去警察局报案时那一段莫属。剧情中警察根据邓超的描述,画出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人鱼"形象。但其实,不论是上半身是鱼、下半身是人,还是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鱼,这些形象都已经被人创作了出来,并用在了很多游戏中。"闲极无聊"的人们还为这些形象编造了庞大的背景让它们更加真实……好吧,让我们走进这些奇怪生物的背景世界,看看谁可以迷失你的心智,让你向往成为它们之中的一员吧!(小编:还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吧,我才不愿意变成什么鱼人呢!)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里的剑鱼非常凶猛,号称大海刺客。成年剑鱼长5米,重1吨,身子浑圆,背部闪着蓝色的油光,象一枚北极星导弹。它最厉害的武器是完全骨化了的上嘴壳,长达2米,又尖又硬,当它用每小时110千米的速度冲击目标时,可以击穿5.厘米的铁皮或50厘米厚的木板,有惊人的破坏力。  相似文献   

11.
大年三十晚上吃顿团圆饭,是咱们中国老百姓过年最隆重的一件事儿。到时,家家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鱼,年年有“鱼”,年年有“余”,图个吉祥,图个喜庆。因此,鱼便成了新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因此,每到除夕,人们都喜欢买一尾活蹦乱跳的鲤鱼回家烹饪,权作年夜饭的压桌菜。  相似文献   

12.
李丽 《海洋世界》2012,(5):54-57
被冠以"活鱼雷"的剑鱼20世纪40年代,英国一艘名为"巴尔巴拉"号的油轮在大西洋行驶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细长黑色物体往船体撞来,一声巨响之后,船裂开了一个口子,海水涌了进去。  相似文献   

13.
一支在加勒比海从事科研工作的考察队,发现了一种极为罕见的鱼,在它的两只眼睛之间有一种能发光的特殊器官。至今,这种鱼只在1907年时在牙买加沿岸附近被捕获过,那时当地的渔民把它叫作“有探照灯的鱼”。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澳大利亚开展了一项特色旅游,用潜艇载着游客潜入海底的大堡礁中去,让游客通过玻璃窗一览海底景色。当然游客也可以身穿潜水衣,脚戴潜水蹼从海面上潜入海底,穿梭于珊瑚礁中,与千姿万态的鱼儿作伴,甚至让它们擦身而过。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综合性期刊——《时代》周刊,于2002年1月第一期刊登了专家撰写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作用巨大的10种食物》,文中介绍的“10种食物”是番茄、菠菜、红酒、干果、花椰菜、燕麦、鲑鱼、蒜、绿茶、蓝莓,其中就包括鲑鱼。  相似文献   

16.
1992年10月23日,美国海洋生物学家托姆教授正在佛罗里达州海岸进行海洋科学考察时,偶然间在海滩的卵石间发现了一只密封着的古老的酒瓶。他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张卷着的发黄了的纸张,详细记录了古船“玛尔达”号出事的地点和起因。信的最后有船长费尔多斯的签字。今天,人们终于了解了近3个世纪前“玛尔达”号神秘失踪的真正原因。1708年7月12日,南太平洋上风和日暖,海天  相似文献   

17.
在鱼的“王国”里,有许多鱼在许多方面与人相似,具有“人味”。它们或象人那样娓娓而歌,或象人那样彬彬有礼,或象人那样争强好胜,或象人那样见义勇为等等,不一而足,难以说尽。娓娓而歌的鱼:在茫茫大海中,有一种会唱歌的黄花鱼。每当夜幕垂临,明月当空,万籁俱寂时,人们在海湾荡舟,便能听到水下传来的黄花鱼的“歌声”。歌声时强时弱,富于节奏感,并  相似文献   

18.
朱瑾 《海洋世界》2007,(2):28-32
近年来,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水产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侵害,同时,这一系列事件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精神困扰,使不少人“谈鱼色变”;另一方面,“水产品信任危机”对于整个水产品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为此,《海洋世界》杂志采访了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殷守仁站长,他就我国水产品,特别是海产品的质量安全现状以及发展总体趋势为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变性鱼     
在浩瀚的海洋中,生活着一些神奇的变性鱼,尽管它们变性的方法不同,但都堪称鱼中一绝。在巴西海域,有一种石斑鱼,它能自然变性。当一对石斑鱼结为“夫妇”以后,在交配时,不仅双方可以相互变性,而且在一天之内,相互变来变去达四、五次之多。这在动物学上称作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在加勒比海的东部海域,有一种隆头鱼,长得相当漂亮。当它们的幼鱼刚刚孵化出来时,无一例外是雌性的,体表呈金黄色。但当它们长大以后,体色转为深蓝,并有斑马般的条纹。这时,它们都已变成了雄性。所以,隆头鱼的婚姻,永远是“老夫少妻”,“少妻”生育后也会变“老夫”。在澳大利亚沿海,有一种鹦嘴鱼,在海洋中群体生活。在它的一群鱼中,只有一条最大的雄性,其他都是雌性。当这一条雄性鱼死掉,或者被渔民捕走以后,鱼群中一条个头最大的雌鱼,便会在一个小时之内,自动转变成雄性。在印度洋中,有一种与海葵共生的雀鲷鱼。它与鹦嘴鱼相反,在一个鱼群中,只有一条雌性鱼,并由它统率,其余的全是雄性鱼。惟有这条雌性鱼无法履行职责,被迫离开时,才轮到鱼群中最强壮的一条雄鱼转变成雌鱼。□变性鱼@程军  相似文献   

20.
据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约有鱼类24000多种,其中2/3为海产鱼类,那么什么鱼是“非”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