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武威绿洲位于河西走廊东部,南依祁连山,北临腾格里沙漠,是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精华地带,素有“银武威”之称。本文拟从土地类型研究入手,探讨该区土地合理利用问题。一、土地类型的形成与分异因素土地类型是在大气候水热条件的制约下,由中小地貌、地面组成物质、地方气候和小气候、地下水与地表水以及相应的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以及  相似文献   

2.
中国1:100万地貌图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地貌是最基本要素之一。地球的形状直接控制着地表热量的分布,而海陆的差异和山川起伏,又控制着水分与热量的重新分配。因此,在一定区域内地貌与其它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相互关系中,地貌条件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有些地貌现象动态变化格外明显,如水土流失、山崩、泥石流、风沙移动等,不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小河流气候和下垫面与产汇流过程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340个中小河流域80个气候和下垫面因子,探讨了水文模型模拟效率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分析了产汇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如下:① 同类型气候和下垫面因子存在显著相关,不同类型环境因子相关系数相对较低;中国中小河流域大致可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② 将环境因子分类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方差解释率显著增加,气候、植被和土地利用、土壤、地形的流域分类效果较好,地貌和地质、人类活动和流域形态的分类效果不理想;③ GR4J模型在中国河流的适用性良好,模型效率显著相关的因子主要集中在气候、植被和土壤,其中影响最大的气候和下垫面因子为干燥度、黏土含量和叶面积指数;④ 水文模型参数中,产流水库容量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地貌、土壤、地形、人类活动和流域形态;地下水交换系数影响因子为地貌和地质、地形、人类活动;汇流水库容量影响因子主要有植被、土壤、地貌和流域形态;单位线汇流时间的影响因素集中在气候、土壤和流域形态。  相似文献   

4.
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江河源区地理学与水文学界定的基础上,在明确界定源区范围四大原则与依据的前提下,文章综合分析了长江黄河源区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植被分布以及水文水系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综合确定了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研究的范围。以达日水文站为界,以上区域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的源区范围,流域控制面积约4.49×104 km2, 源区为高原湖泊沼泽地貌,地形平缓, 高寒半干旱气候, 受水热条件控制植被主要为草原化草甸;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研究的源区以聂恰曲汇口为界,流域控制面积约12.24×104 km2。长江源区为高平原丘陵地貌,地形变化和缓,气候为高寒干旱半干旱气候,因范围广阔,分布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  相似文献   

5.
山东湿地植被类型和演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山东湿地共分布有湿地高等维管植物70科277种、苔藓植物12科24种,在植物种类组成上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等最为丰富。植被类型有灌丛、灌草丛、草甸、盐生、沙生、沼生和水生植被等7种。湿地植被的分布既受地理位置、气候、海拔等影响,又受制于水分、土壤和土壤含盐量等因素。湿地演替是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即随着湿地的发育,特别是土壤水分和营养的变化,导致植物种类和群落发生改变的过程。湿地植物群落演替是气候、水文以及地貌、土壤等自然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客观反映了湿地的形成、发育与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6.
地貌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对生产布局和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产生间接影响。区域地貌环境分析,主要是综合分析地貌环境条件在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有利程度,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性。一、泉州地貌的基本特征与地貌分区1.地貌基本特征(1)受三组断裂带控制,山脉、河谷和岸线沿构造线发育,地势由西北向东南下降,有明显的展状地貌空间结构内力作用对泉州地貌的形成和发育产生深刻影响。本市断裂发育,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组断裂带:北东向的福安—南靖、松溪—南靖和长乐—南澳…  相似文献   

7.
王在高  梁虹  杨明德 《地理研究》2002,21(4):441-448
影响流域的枯水径流及其变差系数的因素很多 ,如气候、岩性、地貌、植被、土壤等。本文借助于GIS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 ,对喀斯特流域地貌类型进行划分和数字化 ,并通过聚类分析把各流域按地貌类型的差异进行归类 ,研究不同地貌类型及其空间配置的差异与枯水径流特征值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揭示地貌类型的差异对流域枯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太白山高山带环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比国内外关于高山带景观划分的多种观点,采用气候树线以上部分为高山带的划分方法,重点讨论太白山高山带自然环境,包括第四纪冰川遗迹和现代冰缘作用影响下的高山、亚高山地貌,研究区内主要气候要素的分布状、特别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配分布格局,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异,以及在这种环境条件下高山带的植物区系和植被分布格局。太白山高山带的各种环境要素之间密切相关,是表现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其自然环境特点及变化值得密切关主。  相似文献   

9.
陆面过程在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土壤水文过程是陆面过程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陆面模式中土壤水力学参数仅依赖于土壤质地,并未考虑植被类型对其影响,这与自然过程不符,从而导致对大规模植被恢复的水文、气候效应认识不充分。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参数的影响,改进陆面模式中土壤参数的精度,论文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已发表的植被恢复下土壤物理参数的测试分析数据,从中提取了采样点经纬度、土壤质地、植被类型、恢复年限、坡度、孔隙度等信息,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植被恢复可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明显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土壤黏粒含量,降低砂粒含量,显著提高土壤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和持水能力。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这种作用也增强,恢复至林地阶段达到最高,并且阔叶林的作用要强于针叶林。随林龄增长,土壤孔隙结构和入渗性能都明显改善,土壤的持水性得到增强。研究明确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参数的影响,为更好地研究大规模植被恢复对地表水分通量的影响及其气候效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土壤特性和植被分布具有区域性,不同流域土壤有效厚度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土壤蓄水容量和陆面水碳等通量的时空分布。以湿润地区的东江流域,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淮河流域以及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LPJ动态植被模型,以水量平衡为目标率定土壤有效厚度,分析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土壤有效厚度以及土壤蓄水容量和陆面水碳通量(径流量R,实际蒸散发量ET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结果表明:东江、淮河、泾河流域的土壤有效厚度分别为70 cm、90 cm和140 cm,土壤有效厚度和蓄水容量随着气候干旱程度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效厚度的修正有效减低该模型水平衡误差,对陆面水碳通量模拟结果的影响程度与区域气候条件有关,湿润地区多年平均径流深和实际蒸散发修正前后变化显著,半湿润、半干旱地区NPP变化显著。研究成果为提高LPJ模型在不同气候区应用可靠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生物与土壤     
Q948.22005032127五大连池火山区土壤和植被分布与特征=Distributionand featuresonsoilandvegetationofFive linked great poolLake volcanodistrict/张树民,陈黎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86~88根据五大连池火山区独特的火山地貌及其生态条件,研究了新期火山与石龙熔岩台地、老期火山与盾状和坡状熔岩台地、河溪低地、湖泡河溪水域区的土壤和植被类别分布与特征;提出了土壤和植被独特的发生演化生态系列土壤和区内保护植被和土壤的保护建设.参6(盛春蕾)Cha Q948.1132005032128土壤盐渍化对盐生植被的影响/徐恒刚,刘书润∥…  相似文献   

12.
湿地植被格局成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被格局是指植被在生活空间中的位置和布局状况,是物种生物学特性和外界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湿地植被在景观上总是沿着某个环境梯度呈较明显的带状分布特点,但是关于带状分布形成的机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大量事实表明,湿地植被格局不仅受制于湿地自身自然环境状况(包括非生物和生物因素),同时也取决于湿地植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并且受到人类干扰活动的影响.具体成因如下: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和土壤等,这些因素通过对水、热、光和营养等因子的分配而在不同尺度上影响湿地植被的组成和分布,其中,水位和盐度梯度分别是淡水和盐沼湿地植被格局形成的主导因子.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竞争和植食作用,高竞争力物种采用迅速繁殖和扩散的策略成为优势物种直接影响植被的分布,植食作用则可能通过改变植物间竞争关系而影响植物分布.物种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胁迫忍耐力及繁殖和定居能力等,如洪水忍耐力高的物种往往分布在最高水位的区域,繁殖和定居能力强的物种能使自身在复杂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相互关系来影响植被分布格局.针对当前研究的现状,今后的研究应在淡水湿地系统植被成因,生物因素如植物间相互作用以及植物自身关系的权衡对格局的影响,微生物作用对植被格局的影响,野外控制实验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浙江自然地理环境与采石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伟忠 《地理学报》2010,65(9):1099-1110
浙江是石材大省,采石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陆续发现多个古代采石遗迹。浙江采石文化是在浙江特有的地质、地貌、水系、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浙江的地质条件是区域采石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格局对采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山地丘陵本身就是潜在的采石场所,蕴藏着丰富的石材资源,平原中的孤丘、平原与山地丘陵过渡地带以及盆地边缘地带常常分布有采石场,而特殊的河口地貌、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和数量众多的岛屿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采石文化产生影响。纵横交错的水系为石材的运输提供了便捷,有利于采石文化的传播,而河流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采石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特殊的沿海气候条件也会对采石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采石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影响并且改变当地的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人类的采石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主要是通过采石场景观的形成和石材的使用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地貌对生态系统模式和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能调节有机体的分布和活动过程只了解景观类型、变化过程、与历史的关系作为推测几个时期和地区生态系统的规模是困难的。地貌,像泛滥平原和扇形冲积地;造貌运动,像河流的侵蚀和堆积,都对该地生态系统的发展以及物质和能量流动有着重要作用。在较长时间中,造貌运动形成了地貌;而在较短时间中,地貌可作为调节造貌运动范围和速度的因子。生态系统与地貌、造貌运动密切相关。造貌运动的历史可直接从植被的组成和结构中反映出来,因为这些地方是造貌运动与植被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植被建成以前就开始了造貌运运,或是与植被同时巧妙的作用。造貌运动能通过调节一个景观(或一个地形系列)中的土壤特征而对植被分布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北内陆河流域土地荒漠化概念模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李香云 《中国沙漠》2003,23(2):187-190
土地荒漠化是西北内陆河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荒漠化问题及其成因研究的成果分析,认为土地荒漠化是地域内由植被、地质地貌、水文水资源、气象气候和土壤五大因子组成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中不仅每个因子都是具有自身变化规律的相对独立的个体,因子间也具有复杂的反馈关系。人类活动通过改变自然因素而对荒漠化产生作用。不同的自然因素,人类活动方式不同。由此构建土地荒漠化模型。这一模型具有概念明晰、易于确定人类因素和自然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程度及易于实现等特点。进一步给出了可实现的量化模型。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中东部植被覆盖对水热条件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植被覆盖的变化常是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分析植被对水热条件的响应关系有助于认识人类活动在地表植被变化中的作用程度。本文旨在结合1982~200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OAA卫星的AVHRR 植被指数(8km),对气象站点分布相对密集的青藏高原中东部的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空间变化同水热条件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水热有关指标的趋势面模拟、植被类型比较和样带分析,表明:在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水热条件组合较好(如常绿针叶林)或较差(如荒漠半荒漠)的区域,多年平均的NDVI旬值同水热条件的相关性不强;而范围广阔的水热条件组合中等区域(如高山草甸/草原)同水热条件相关性很高;青藏高原周边区域植被对水热条件相对不敏感,而高原主体部分植被覆盖同水热的相关性则很高(0.75以上);此外,海拔对热量条件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覆盖。  相似文献   

17.
在野外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五台山冰缘地貌植被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将五台山冰缘地貌植被分为13个群丛,13个群丛是不同冰缘地貌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各群丛的群落学特征与冰缘地貌生境有密切的生态关系。DCA样方排序结果和种排序结果表明,五台山冰缘地貌植物群落分布格局是土壤、水分、热量等综合环境因子决定的。而不同冰缘地貌上植物群丛优势种的分布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植物群丛类型的分布格局,反映出植物群落类型和物种分布随冰缘地貌类型及环境梯度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域土地类型基本分级与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元村  程维明  朱会义 《地理研究》2013,32(11):1979-1986
土地类型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反映中小尺度地段分异规律及其综合体整体特征。按北京市地段复杂层次和满足不同管理级别的应用需求,将北京市域土地类型从高级至低级划分出4 个基本级次,即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组—土地相。不同级次划分指标是:土地类以地貌成因形态、土壤亚类、地带性植被生活型的综合为指标;土地型划分指标为中地貌形态、植被生态型、土壤成土条件的综合,突出植被生态型与土壤物质来源的耦合;土地组划分指标为坡向相同小地貌、相同土体构成与植被群系(或群系组)的综合;土地相划分指标为坡向坡度相同地貌面、相同根系土壤活动层、相同土壤含水量、相同植被群丛(组)和相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耦合。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化已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气候变化对陆地植被以及土壤的影响研究已经广泛开展。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气候变化对植被和土壤影响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气候变化给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大量野外定量分析以及经验模型预测等方法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陆地植被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植被分布范围、生产力以及多样性的改变。气候变化也会使土壤基本性质发生变化,同时土壤作为全球碳循环过程中重要的中间碳库,土壤有机碳库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候变暖与土壤有机碳库的分解互为反馈。  相似文献   

20.
土壤厚度信息对土壤碳储量估算、水文-生态过程模拟等有着重要影响,但我国北方石质山区缺乏现势性好、分辨率高的土壤厚度分布数据及其快速获取方法。基于北方石质山区土壤厚度的分布特点,先将地貌信息和植被类型叠加生成制图单元,再根据每类单元的特征,针对性地选取地形参数和地表覆被参数作为指示土壤厚度空间分布的环境变量,结合少量土壤样点,依据模糊推理模型,构建了基于分层制图策略的土壤厚度空间推测方法。以河北省滦平县虎什哈流域为例,利用从ASTER GDEMs提取的地形变量和从我国环境减灾卫星影像(HJ-A)提取的地表覆被信息对土壤厚度进行了推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度较高,是利用免费地形和遥感数据进行低成本快速土壤制图的实用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