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其荣  唐昭等 《湖南地质》2001,20(1):33-36,40
因蒸压法生产高强石膏,尾矿率在20%以上,若丢弃,既浪费资源,增加生产成本,又造成新的环境污染,本文从研究尾矿赋存状态和化学成份着手,根据高强石膏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温度、时间,压力,真空度)可互相转化的理论,采用不同的催化转晶工艺,生产出了超过国家标准的产品,经一年多的工艺性生产证明,该研究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辽宁本溪晶花洞发育于中奥陶世马家沟组(O2m)厚层灰岩中,主要受近SN、NE断裂控制,沿近SN断裂发育高度不同的4层洞穴。洞内沉积物以化学沉积为主,机械沉积较少。通过测定洞内外的温度、湿度及CO2含量,对比研究发现洞穴封闭性较好,与外界大气循环较差。在与洞外干河河流阶地的高程及形成时代上的对比研究基础上,结合主洞所采年龄样的铀系法测年(111.5±5.3 ka),初步推断晶花洞主洞发育于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3.
瑶岗仙钨矿床的晶洞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依壤 《湖南地质》1995,14(4):226-234
瑶岗仙黑钨矿床石英脉的地质特征、晶洞类型、含晶标志,分布规律以及晶洞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矿区第Ⅱ成矿期矿脉的晶洞规模,分布、优美晶体、晶簇天然观赏矿物的成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经济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紫龙晶”的宝石学名称为查罗石。目前,在珠宝市场上有一种与“紫龙晶”的结构较相似的宝石产品——“绿龙晶”,很多商家将其作为“紫龙晶”销售。为了验证“绿龙晶”与“紫龙晶”是否为同一宝石品种,对两种样品进行了常规宝石学测试、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颜色与硬度上有很大的差异,其结构、密度和折射率等基本相同;“紫龙晶”样品的主要矿物组成为查罗石,“绿龙晶”样品的则为绿泥石,两者并不属于同一种宝石。  相似文献   

5.
杨传红 《广西地质》1995,8(2):65-70
石膏矿开采过程中抛弃的大量膏泥,尚含有部分石膏。本文从试验结果出发,论述通过简单的“擦洗-脱泥”工艺流程,可回收供水泥工业用的石膏,变废为宝,缓解石膏供应紧张矛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湖南锡矿山锑矿床中发现了两种罕见的氢氧氟化物矿物——氟铝石膏和氟铝钙矿。氟铝石膏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粒状,粒径为1—10,化学成分近于其理论值,计算得出的晶体化学式与其理想式十分近似,X射线粉晶衍射数据、差热曲线和红外光谱与国外已发现矿物的特征基本一致。氟铝钙矿在电子显微镜下呈自形板状或片状,粒径为2-5,化学成分和晶体化学式更接近于其理论值和理想式,X射线粉晶衍射数据和差热曲线同已知者相近。红外吸收光谱属首次获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硬石膏是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中常见的少数几种透明矿物之一,是流体包裹体研究的主要对象。对Juan de Fuca洋脊Endeavour段的黑烟囱样品中硬石膏流体包裹体的显微观察发现包裹体内含有石膏子晶。显微测温研究也发现包裹体冷冻到-50℃后,再放置12小时,通常会发育新的石膏子晶。通过反复测定石膏子晶生成前后冰点的变化,发现石膏的生成使得冰点大幅降低,相应地提高残留流体的盐度(上升0.32%~1.6%NaCleq.)。流体包裹体中石膏生成是硬石膏水化和硬石膏溶解造成溶液过饱和沉淀石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硬石膏水化起了主要作用,溶液过饱和沉淀石膏为硬石膏水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冷冻条件下和/或储藏时间越长,硬石膏水化对盐度的影响越大。加热包裹体到130℃能使石膏分解,释放出所结合的水分子,恢复包裹体的原始盐度。而石膏的生成对均一温度的测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林仲虔 《矿物岩石》1995,15(4):38-43
赤水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气藏是1991年初发现的,其储层主要发育在雷一^1中段。储集岩主要为溶孔粉晶云岩,储集空间为晶间孔、晶间溶孔及溶孔。受沉积环境控制,成岩早期的淡水溶蚀作用是形成储集性的主要原因,导致雷一^1亚段的储层具明显的成层性,而印支期抬升引起的风化淋滤作用进一步改善了储集性。成岩期的石膏充填则是使储集空间遭破坏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四性研究”,充分利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各种微电  相似文献   

9.
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晶洞花岗岩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华山地质公园内首次发现了晶洞花岗岩。晶洞多呈圆球状,大小不一,常呈串珠状发育,其内大都发育完整的水晶。九华山晶洞花岗岩的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区内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演化过程,并为地质公园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0.
新疆大卡拉苏花岗伟晶岩锥状绿柱石矿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界中绿柱石多为柱状,往往呈杂乱无序状晶出,锥状绿柱石非常少见。大卡拉苏花岗伟晶中的六方锥状绿柱石,垂直花岗伟晶岩脉壁定向晶出,与熔浆期后钠质交代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左庄石膏矿区已发生过3次地面塌陷灾害,但井下调查发现采空区并未塌陷,作者根据矿区地质条件、矿体赋存状态、采矿方法及井巷工程布置等,分析认为致灾原因是矿山在建设初期将井巷工程布置得太靠近地表,在矿床回采时揭穿采空区顶板接触到第四系覆盖层,孔隙潜水携带泥砂流入矿坑发生潜蚀作用,在采空区顶板与第四系覆盖层之间形成“天窗式”砂漏,并逐渐在松散覆盖层中形成土洞,土洞塌陷后引发地面塌陷,形成“似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并由此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福建鹭峰山晶洞花岗岩的岩相学及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并与台湾东部地区同时代的岩浆岩进行简要对比,探讨闽台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特征及构造环境。鹭峰山岩体主要为中细粒晶洞碱长花岗岩,且具有特征性的晶洞构造,属A型花岗岩。鹭峰山晶洞花岗岩三个代表性岩石样品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4.5±1.0 Ma、81.8±0.6 Ma和84.9±0.5 Ma,结合其他晶洞花岗岩体的年龄资料,认为长乐—南澳断裂带南东侧晶洞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93.8~81.8 Ma,属晚白垩世。岩浆作用具向东迁移现象,可能受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撤作用控制。该次构造岩浆活动与台湾东部酸性岩浆作用属同一构造岩浆事件。  相似文献   

13.
沂源龙泉石膏矿是近几年山东省内勘查评价的几处寒武纪一奥陶纪海相碳酸盐岩系型石膏矿之一,这类矿床的发现及勘查评价,为省内石膏矿资源勘查与开发规划部署提供了新线索。沂源县龙泉石膏矿产于寒武纪长清群朱砂洞组丁家庄段,自下而上分3个矿层,呈不规则的层状、似层状,以第I矿层规模最大;最大厚度13.98m。矿石自然类型以块状、网脉状—块状石膏为主,其次为网脉状—浸染状石膏、硬石膏和纤维状石膏。沂源龙泉石膏矿含矿层位及矿层分布比较稳定,矿床规模较大。  相似文献   

14.
贵州绥阳双河洞系的发育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陈建庚  张英骏 《中国岩溶》1994,13(3):247-255
绥阳双河洞是发育在早古生代白云岩体内的多层多支,并彼此有水力联系的复杂洞群,根据贵州洞穴协会实测,洞长达35.2km。文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主要洞道的分布与特征,研究了洞穴发育与硫酸盐岩及含SO地下水的密切关系,并探讨了石膏源及洞穴发育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距镇江乔家门西北(?)公(?)发现一晶洞。晶洞东西长70米,南北宽约10米,共有11个厅室。厅室中制满了晶莹剔透、如云如雪、千姿百态的方解石石花。特别是东西两端的“飞龙”大厅和“龙宫”大厅,更是光灿夺目、绚丽多姿。顺如宫灯,底如珊瑚、壁如龙鳞等奇特的造型,(?)如“龙宫”和“水晶世界”“。据有关专家认为:这么大范围方解石晶体密集的晶洞.国内罕见,它不但具有一定的旅游观赏价值,而且只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一、溶洞形成的条件彭公山晶洞发育在石炭系黄龙组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中。地表又分布了大片的三叠系青龙组灰岩(?)这些碳酸盐岩石,既是岩溶形成的必要条件,又是岩溶沉积物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6.
关于碱性花岗岩H同位素组成及其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辉 《地球化学》1995,24(2):193-195
关于碱性花岗岩H同位素组成及其有关问题的讨论陈辉(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地球化学》1992年第1期刊载了李培忠等[1]所写《黑龙江碾子山晶洞碱性花岗岩氢同位素组成与岩浆去气作用》一文(以下简称李文)。李文认为,"碾子山晶洞碱性花岗...  相似文献   

17.
崂山花岗岩晶洞与天然石臼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种基岩表面石臼状微地貌(天然石臼)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由此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再度掀起争论.关于天然石臼成因大体有:壶穴说、冰臼说、风蚀穴说、风化坑说,等等.显然,在不同情况下,其成因可能是不同的.笔者对青岛崂山考察发现,这里的晶洞花岗岩本来原生洞穴(晶洞或气泡洞)非常发育,它们对天然石臼的形成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穿地壳岩浆系统理论和晶粥模型为研究中国东南部白垩纪岩浆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大衢山岩体位于浙闽沿海东北部,主体由钾长花岗岩组成,其中发育大量暗色微粒包体(MME),局部可见中—基性岩脉穿插其中,潮头门附近出露少量二长岩。MME具细粒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大衢山岩体出露的钾长花岗岩、MME、二长岩、中—基性岩脉均结晶于~100 Ma。钾长花岗岩硅含量较高(SiO2=68.45%~73.82%)。岩体东端可见不含MME的晶洞花岗岩(DQS-7),具有更高硅含量(76.27%),其全岩化学成分与Sr-Nd同位素组成与大衢山周围同期出露的高硅花岗岩体(SiO2>75%,小洋山岩体,普陀山岩体等)类似。大衢山钾长花岗岩中可见斜长石、钾长石聚晶,与大衢山晶洞花岗岩及周边高硅花岗岩具有Ba、Sr、P等微量元素“互补”的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研究显示大衢山钾长花岗岩是由受到岩浆补给的起源于古老地壳基底重熔的长英质岩浆,经分离结晶和高硅熔体抽离后的残余堆晶固结而成,而高硅熔体形成了大衢山晶洞花岗岩及周边高硅花岗岩。大衢山基性岩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  相似文献   

19.
水溪庙不对称层状伟晶岩-细晶岩岩脉生根于黄玉钠长石花岗岩中,其底板部分多以钠质细晶岩为主,顶板部分多以钾硅质伟晶岩为主,中间部分则往往以上述二种岩性的韵律式互层为主。笔者认为,岩脉的母岩浆应该与黄玉钠长石花岗岩的母岩浆相同,是一种富含F、Na的残余花岗质熔浆。岩脉自底板至顶板在组分和结构上的规律性变化,与这种特殊熔浆在岩脉环境下的分异演化、F含量的涨落和黄玉的周期性晶出以及熔浆结晶的动力学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对大兴安岭中部济沁河林场地区晶洞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并对其成岩时代、成因及构造意义进行讨论.从阴极发光图像上来看,该晶洞二长花岗中锆石具有典型岩浆成因的振荡生长环带,高Th/U比值也印证了其岩浆成因.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岩体形成于113.1~115.1 Ma的早白垩世晚期.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的特征,Eu异常较小,弱过铝质,富集U、Th,强烈亏损P和Ti,微量元素中富集Rb、Th、La、Zr、Hf,而亏损Ba、Sr、P、Ti.上述特征表明晶洞花岗岩是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其形成于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北美板块和古太平洋板块四者汇聚之后的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