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兰州—民和盆地恐龙足印化石形态具很大的不同。恐龙足印化石形态与古环境紧密相关。盆地扩张时期的滨岸环境是恐龙足印化石赋存的最佳环境。  相似文献   

2.
兰州-民和盆地恐龙足印化石及其赋存层位的特征表明,恐龙生息与早白垩世沉积环境和构造作用关系密切。盆地扩张时期出现的湖沼环境和构造稳定时期是恐龙生活的最佳时期和场所。  相似文献   

3.
兰州-民和盆地恐龙足印化石及其赋存层位的特征表明,恐龙生息与早白垩世沉积环境和构造作用关系密切。盆地扩张时期出现的湖沼环境和构造稳定时期是恐龙生活的最佳时期和场所。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发现大型蜥脚类恐龙足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远生  李大庆  彭冰霞  雷汝林  白仲才 《地球科学》2002,27(4):367-372,T001
甘肃永靖盐锅峡下白垩统河口群盐锅峡组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 .初步调查发现了 10个化石点 2 93个足印化石 .其中在 1号点 6 0 0m2 的发掘面上 ,保存有 7组蜥脚类 138个足印、9组兽脚类 6 0个足印、1组鸟脚类 3个脚印和 1组翼龙类 11个足印 .7组蜥脚类足印形成4组保存完好的行迹和 3组的足迹组合 .最大的蜥脚类足印化石前脚 790mm× 112 0mm ,后脚 15 0 0mm× 14 2 0mm ,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足印之一 .盐锅峡蜥脚类恐龙足迹可以分为 3种类型 :第 1类足迹前脚为新月形 ,后脚为椭圆形 ,前后足印不重合并均向外偏转 ;第 2类足迹前脚为半圆形 ,后脚为椭圆形 ,前后足印部分重合 ,后脚印向外偏转 ;第 3类足迹前脚半圆形 ,后脚U形 ,前后足印明显分离并均向外偏转 .蜥脚类恐龙足迹向外偏转反映恐龙成“外八字”型行走 ,这种行进方式可能与其巨大的体重有关 .根据计算 ,盐锅峡蜥脚类恐龙臀高最小为 3.0 4m ,最大可达到 5 .3m .恐龙行走的速度 2 .3~ 3.4km/h .古环境、古地理分析认为白垩纪甘肃兰州—青海民和一带为一内陆淡水湖盆 .盐锅峡一带的恐龙足迹化石就发现于最近湖中心的“雾宿山古岛”西侧湖岸上 .虽然白垩纪当地气候并不湿润 ,但湖岸地区草肥水美 ,是恐龙及其他陆生生物的乐园 .  相似文献   

5.
甘肃永靖县盐锅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1号点的最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庆  杜远生等 《地球科学》2001,26(5):512-512,528
自 2 0 0 0年报道了甘肃省永靖县发现早白垩世恐龙足迹之后[1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甘肃省省长基金的支持下 ,笔者进一步组织了恐龙足迹的发掘、调查和研究 .目前盐锅峡一带约 2km2 的区域内 ,发现 1 0个恐龙足迹化石点 ,并对其中 3个化石点进行了发掘 ,发现 2 6 8个足印 .其中恐龙足迹保存最好、发掘面积最大的是 1号点 ,发掘面积约 6 0 0m2 ,保留恐龙足迹 1 7组 ,足印 1 87个 (图 1a) .2号化石点发掘面积约 70m2 ,发现恐龙足迹 1 7组 ,足印化石 5 1个 .3号化石点发掘面积约 5 0m2 ,发现足迹化石 2组 ,足印 4个 .其他 7个点未发掘…  相似文献   

6.
詹瑜 《江苏地质》2015,39(2):207-210
主要论述了江苏东海南古寨村一带产恐龙足印化石地层的岩石地层归属和地质时代,认为这套地层应归于大盛群,而不宜归于青山群或孟疃组,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江苏东海南古寨村一带大量恐龙足印化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江苏不产恐龙化石的空白,而且也为该县增添了新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7.
主要论述了江苏东海南古寨村一带产恐龙足印化石地层的岩石地层归属和地质时代,认为这套地层应归于大盛群,而不宜归于青山群或孟疃组,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江苏东海南古寨村一带大量恐龙足印化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江苏不产恐龙化石的空白,而且也为该县增添了新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在宁夏固原首次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该恐龙足迹化石分别为鸟脚类恐龙足迹和蜥脚类恐龙足迹,均发现于早白垩世李洼峡组沉积地层中。其中的鸟脚类恐龙足迹命名为六盘山宁夏足印 ( Ningxiapus liupanshanensis ichnogenus et inchnosp. nov. ) 。六盘山宁夏足印长与宽之比为1. 22; 第I 趾纤细,短于第IV 趾; 第II 趾与第III 趾之间夹角为35°,第III 趾与第IV 趾之间夹角为45° 等特征区别于其他鸟脚类恐龙脚印。新发现的蜥脚类恐龙以足迹化石形式保存,其前、后足印的长度大小分别为36 cm 和15 cm,应为中等大小的蜥脚类恐龙所留下。这些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为研究该地区的古生物地理及古生态的恢复以及为将来在该地区发现恐龙骨骼化石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白垩纪四足动物足印的生物地层学、生物年代学与遗迹相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全球范围来看,白垩纪四足动物的足印多数是非鸟恐龙与鸟类留下的痕迹;少量足印来自翼龙、鳄鱼、龟、哺乳动物和其他四足动物。白垩纪的足迹化石以东亚(尤其是中国和朝鲜)和北美西部的最为人所知。南美(主要是阿根廷和巴西)也有一定数量广泛分布的足迹化石,欧洲、非洲与澳大利亚的白垩纪足迹组合则鲜为人知。以白垩纪四足动物的足印记录为基础,我们对两个全球足印生物年代重新进行了检查。早白垩世生物年代以蜥脚类与鸟脚类的足迹为特征。晚白垩世生物年代中的蜥脚类足迹较少,但是鸭嘴龙、暴龙和角龙的足迹增多了。另外,白垩纪足印化石的记录中记载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地层学信息,如北美白垩纪中期蜥脚类恐龙的消失,以及白垩纪末恐龙的绝灭。越来越多来自东亚的白垩纪足印记录使我们对更精细的地方性白垩纪足印生物年代学有了初步印象。因此,以地方性四足恐龙(包括鸟类)遗迹属的地层分布为基础,可以识别出三个或四个足印生物年代。种类丰富并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东亚的白垩纪鸟类动物的遗迹群,可能指示白垩纪时东亚存在着一个独特而繁盛的鸟类动物群。以足印化石为基础的这一假说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10.
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发现于甘肃马鬃山地区公婆泉盆地和俞井子盆地的恐龙化石进行了总结。基于恐龙化石的产出层位和组合成员的相似性,将两地的恐龙归入同一个恐龙化石组合——马鬃山恐龙化石组合,其时代为早白垩世阿普特中晚期—阿尔布早中期。另外,通过与辽西热河生物群早白垩世的恐龙化石进行对比,归纳出该组合的特点。马鬃山恐龙化石组合对深入研究中国北方早白垩世恐龙化石的演化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汝阳恐龙化石群地质公园是一座以恐龙化石群为主,以花岗岩地貌景观、典型层型剖面为辅,水体景观与生态人文景观相互辉映的综合型地质公园。它们以大量的信息和物证,准确地记录了该地区地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地理的演化变迁过程和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活动等。特别是恐龙化石群的发现为研究我国乃至亚洲白垩纪蜥脚类恐龙的分布、分类、迁徙演化和绝灭及古地理环境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左权  靖伟德 《吉林地质》1995,14(1):71-73
应用医疗CT扫描法观察恐龙蛋化石,可清晰地分辨出卵形,卵壳,卵蛋白,卵黄及充填的矿物等结构,并可测出各部具体数据,为恐龙蛋化石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重庆綦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綦江地质公园发育木化石、恐龙足迹、恐龙骨骼化石、鱼化石、沉积构造、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景观,木化石和恐龙足迹为园区的导向型景观。木化石分布在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上部砂岩层中,砂岩层含钙质结核,在约300×200m2的砂岩层内共埋藏有60多根木化石,其中一半木化石为钙化作用形成。恐龙足迹集中分布在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砂泥岩层中,岩层发育交错层理、波痕和泥裂。在夹关组的3个层位中共发现329个恐龙足迹,其分别属于甲龙类、鸟脚类和兽脚类。园区地质遗迹分布在一套河湖相沉积层中,其形成于内陆河湖网形成之时(如木化石),并随着四川盆地周围的湖泊系统解体而发展(如恐龙足迹),最终随着河流由堆积作用为主的阶段转变为以侵蚀作用为主的阶段而减弱(如丹霞地貌)。白垩纪上统夹关组的恐龙足迹群形成于干热的环境,多类型的恐龙足迹集中分布反映了白垩纪晚期(夹关期)恐龙种群的丰富,恐龙足迹的发现为区域内寻找白垩系地层的恐龙骨骼化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恐龙蛋化石埋藏丰富,分布广泛。迄今为止,已报道有14个省(区)发现恐龙蛋化石。尤其在浙江天台盆地、山东莱阳盆地、广东南雄盆地以及河南西峡和淅川盆地等晚白垩世陆相红层中发现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同时也发现大量共生的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中国恐龙蛋化石具有数量大、种类多、保存好、分布广、时代跨度大等特点,因此恐龙蛋可以作为中国白垩纪陆相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化石之一。本文在建立天台盆地赖家组和赤城山组的岩石地层、年代地层和恐龙蛋生物地层层序框架的基础上,重点对比讨论了我国几个主要含恐龙蛋沉积盆地的恐龙蛋类群组合序列及其对应的地层关系。同时,对我国周边相邻地区如蒙古、韩国和印度以及其他各个大陆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初步对比讨论。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与我国其他几个主要的恐龙蛋化石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相比较而言,天台恐龙蛋化石群和南雄恐龙蛋化石群组合特征鲜明,前者主要以网形蛋类和蜂窝蛋类为主,后者以长形蛋类为优势类群,结合天台盆地陆相红层中多个凝灰岩夹层获得的98~91Ma和南雄盆地67Ma的同位素年龄,据此,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代表了晚白垩世早期的恐龙蛋组合,而南雄恐龙蛋化石群则代表了晚白垩世晚期的恐龙蛋组合。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与莱阳恐龙蛋化石群明显不同,莱阳盆地的主要蛋化石类型——圆形蛋类和椭圆形蛋类在天台盆地至今没有被发现。但莱阳恐龙蛋化石群与南雄恐龙蛋化石群比较相似,如莱阳盆地金刚口组以椭圆形蛋类为主,含有少量的长形蛋类,而南雄盆地以长形蛋类为主,含有少量的椭圆形蛋类,其中金刚口椭圆形蛋、薄皮椭圆形蛋、长形长形蛋和安氏长形蛋等2属4种蛋化石在两个盆地均有发现。此外,在莱阳盆地王氏群中下部的将军顶组还发现了相对原始的网形蛋类。综合以上分析,莱阳恐龙蛋化石群大致介于晚白垩世早期的天台恐龙蛋化石群和晚白垩世晚期的南雄恐龙蛋化石群之间,更接近于南雄恐龙蛋化石群,时代应为晚白垩世中晚期。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与西峡恐龙蛋化石群非常相似,在科一级分类单元中,至少有巨型长形蛋类、蜂窝蛋类和棱柱形蛋类等6个蛋科在两个盆地中均有发现,尤其是巨型长形蛋科仅在天台和西峡两个盆地中有化石记录,其中西峡巨型长形蛋这一蛋种同时产于西峡盆地走马岗组、赵营组和天台盆地的赤城山组。西峡盆地发现的其他一些蛋化石也可以归入到天台盆地新建立的一些蛋化石类型中。据此推断,走马岗组和赵营组与赤城山组的层位可能大致相当。虽然我们对西峡盆地已报道的部分恐龙蛋化石进行了初步厘定,但鉴于西峡盆地大量恐龙蛋化石的形态学和分类学尚存在较多的问题,两盆地的详细对比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与淅川盆地的恐龙蛋化石组合差别很大,相应的淅川盆地的恐龙蛋类群与相邻的西峡盆地的差别也较大,此外,在淅川盆地高沟组发现有树枝蛋类,这一类蛋化石在天台盆地未发现,据此推测淅川盆地的时代应晚于天台盆地和西峡盆地。相比较而言,淅川盆地的蛋化石组合与莱阳和南雄恐龙蛋化石群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含有长形蛋类、圆形蛋类和椭圆形蛋类等,因而,淅川盆地的马家村组和寺沟组的层位被认为可能与莱阳盆地的金刚口组和南雄盆地的坪岭组相当。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建立我国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群的组合序列及其对应的地层层序和时代框架,从下至上至少包含了4个恐龙蛋化石群:1)天台恐龙蛋化石群,赋存层位为天台群中上部的赖家组和赤城山组,时代约为晚白垩世早期(塞诺曼期土伦期);2)西峡恐龙蛋化石群,赋存层位为走马岗组、赵营组和六爷庙组,晚白垩世早中期(土伦期桑顿期);3)莱阳恐龙蛋化石群,赋存层位为王氏群中上部的将军顶组和金刚口组,晚白垩世中晚期(科尼亚克期坎潘期);4)南雄恐龙蛋化石群,赋存层位为南雄群园圃组和坪岭组,晚白垩世晚期(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此外,随着研究工作的继续和深入,有望建立起包括早白垩世恐龙蛋化石群在内的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的组合特征序列,为进一步划分与对比我国白垩纪地层提供更多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四川盆地不断发现恐龙化石,引起人们极大关注。本文以四川省安岳县最新发现的恐龙动物群埋藏特征,初步探讨其环境意义。一、安岳恐龙化石埋藏特征已发现的安岳恐龙化石均埋藏在侏罗系上统上部地层中(图1)。我们重点对顶部马蹄寺和隆家崖化石点进行了发掘。  相似文献   

16.
琼东南盆地晚第三纪浮游有孔虫深度分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Kelle1985年、Gasperi等1993年有关中新世印度洋和太平洋浅层水、中层水和深层水浮游有孔虫深度分层组合的划分模式,对南海琼东南盆地崖13-1-4井晚第三纪浮游有孔虫作了定量研究,并分析了陆架海区浮游有孔虫不同深度分层组合含量的变化与古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崖13-1-4并以浅层水、中层水组合为主,深层水组合不发育,反映该区温跃层不发育,不利于深层水浮游有孔虫的生存。滨海区,浮游有孔  相似文献   

17.
北京延庆千家店地区土城子组恐龙足迹点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何情  张建平  邢立达  路硕  屈海英 《地质通报》2015,34(9):1726-1734
北京延庆千家店地区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化石稀少,而新发现的恐龙足迹是北京恐龙存活过的重要证据,研究其沉积环境对恢复当时恐龙动物群的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区恐龙足迹主要包括兽脚类、蜥脚类和可能的鸟脚类足迹。运用地层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和沉积学方法,通过地层剖面、岩石薄片、足迹分布、沉积构造及详细的粒度分布特征,综合得出千家店地区土城子组三段恐龙足迹点的沉积环境,认为当时的沉积环境为含火山碎屑的浅湖沉积,恐龙足迹的赋存层位为湖滨环境。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产自元谋县姜驿乡半箐村中侏罗统中的恐龙新种。根据骨骼特征鉴定,认为:有别于云南省已发现的早侏罗世原蜥脚类恐龙,而与四川会理及自贡大山铺出土的蜀龙有相似处,但也存在一些较明显的差别,据此,建蜀龙新种。  相似文献   

19.
四川珙县恐龙化石埋藏地是四川盆地早侏罗世重要的恐龙化石点,恐龙化石埋藏于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之中。对该恐龙化石埋藏地自流井组泥质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其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物源区性质、构造背景以及物源区的风化特征。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表明其物源区以长英质岩石为主,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反映化学风化程度的C IA指数及成分成熟度的ICV指数,表明物源区经历了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反映了早侏罗世恐龙生活在一个温暖潮湿的古气候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