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海表层板污损藻类月平均湿重为210.8g/m2。底层板污损动物的月平均湿重为494.5g/m2。以甲壳动物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其次为腔肠动物,其余各类群占比例较小。不同类型海域污损藻类的月平均湿重为远岸区高于近岸区高于内湾区高于河口区。污损动物的月平均湿重为远岸区高于内湾区高于近岸区高于河口区。污损生物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藻类的季节变化大;污损动物以夏、秋数量最大,冬、春数量小  相似文献   

2.
对东海污损生物群落进行系统的研究,共发现污损生物358种,其中藻类87种,动物271种,主要类群有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多毛类和苔藓动物。污损生物种类数呈远岸区多于内湾区多于近岸区多于河口区的趋势。盐度对种类分布的影响最大,从河口区向远岸区,随着盐度的增大,污损生物种类由淡水种向低盐种再向高盐种演替。污损生物种数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春两季较少,这与水温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东海污损生物群落研究:I.种类组成和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东海污损生物群落进行系统的研究,共发现污损生物358种,其中藻类87种,动物271种,主要类群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多毛类和苔藓动物,污损生物种类数呈远岸区多于内湾区多于近岸区多河口区的趋势,盐度对种类分布的影响最大,从河口区向远岸区,随着盐度的增大,污损生物种类由淡水种向低盐种再向高盐种演替,污损生物种数的了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春两季较少,这与水温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厦门岛岩相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1996,15(3):293-298
本文报道了厦门岛岩相潮间带生物276种,其中藻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动物占总数的65.21%,夏季和冬季平均生物量为1365.09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110个/m^2。生物量以甲壳动物居首位,软体运动居第二位;栖息密度以本动物居首位,甲壳动物占第二位。  相似文献   

5.
湛江港污损生物挂板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严岩  严文侠 《热带海洋》1995,14(3):81-85
1991年4月至1992年3月在湛江港内的试验浮筏上进行了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调查。共记录59种生物。优势种是浒苔Entermorpha sp.和网纹藤壶Balanus reliculatus。表层月板附着量变化幅度10.0-250.0g.m^-2,底层月板附着量变化幅度为3.0-5680.5g.m^-2,年板全年附着量炒22347.1g.m^-2。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宁波海岛潮间带的生物数量组成与分布规律。岩礁潮间带平均生物量(2512.94g/m2)高于沙质潮间带(47.64g/m2)高于泥沙质潮间带(22.36g/m2),而密度为岩礁潮间带(987.2个/m2)高于泥沙质潮间带(281.2个/m2)高于沙质潮间带(20.0个/m2)。主要生物类群有甲壳动物、藻类及软体动物。岩礁潮间带生物量从近岸向外海增加。泥沙质潮间带的生物量和密度从北至南增加。  相似文献   

7.
1991年4月至1992年3月在湛江港内的试验浮筏上进行了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调查。共记录59种生物。优势种是浒苔Entermorphasp.和网纹藤壶Balanusreticulatus。表层月板附着量变化幅度10.0—250.0g·m-2,底层月板附着量变化幅度为3.0—5680.5g·m-2,年板全年附着量为22347·1g·m-2。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中的微、小型藻类的丰度和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海水中浮游藻类的年平均丰度为120×104个/m3;沉积物中底栖藻类年平均丰度为216×104个/cm2;潮间带中微、小型藻类年平均丰度为196603个/g或17793个/cm2。海水中微、小型藻类丰度的季节变化为夏季高于秋季高于春季高于冬季;潮间带以个/cm2表示的藻类丰度的季节变化为春季高于夏季高于秋季高于冬季,这与大型海藻丰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以个/g表示的藻类丰度的季节变化为春季高于秋季高于冬季高于夏季,这与大型底栖动物总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南麂海域微、小型藻类丰度与盐度、溶解氧浓度呈正相关,与营养盐(N、P、Si)含量之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厦门黄厝文昌鱼保护区监测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曾国寿  何明海 《台湾海峡》1996,15(2):174-181
本文报道了1994年7月至1995年7月厦门黄厝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监测结果。表明该区文昌鱼的数量较大,(平均密度142尾/m^2,平均生物量8.10g/m^2),体长组成以11-40mm为多,其性成熟主要在4月上、中旬,生殖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文昌鱼栖息地义南类型以粗中砂为主,有机质含量较低,平均0.14(m/m);区内底栖生物58种,种类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数量则以棘皮动物  相似文献   

10.
厦门港岩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87年2、5、8、11月调查资料,研究了厦门港岩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种类组成、种类与数量的垂直分布、季节变化,并与大亚湾多毛类生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有多毛类47种。平均栖息密度60个/m^2,平均生物量1.78g/m^2,潮汐作用影响多毛类的种数、密度、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多毛类数量的季节变化不甚明显,但冬季的栖息密度和春季的生物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1994,13(3):290-296
本文研究了福建长乐国际机场附近漳港沙滩潮间带的生态。结果表明,该区生物60种。其中,多毛类动物19种,软体动物24种,甲壳动物11种,棘皮动物2种,其他动物4种;种类性质以热带,亚热带种占优势。平均生物量4.34g/m^2,平均栖息密度15个/m^2。数量以中潮区较大。群落结构不大稳定,初步认为与沙滩特殊生境有关。  相似文献   

12.
沙埕港污损生物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传燕  林盛 《台湾海峡》1994,13(2):111-117
1990年3月至1991年2月,在闽沂交界处的沙埕港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试验,共记录生物70年,其中,海藻13种,动物57种,以泥藤壶,网纹藤壶,僧帽牡盛,中胚花筒螅,太平洋侧花海葵,香港网筛苔虫和多种端足类为优势种,全年 生物附着,夏,秋春,冬季的优势种有显著不同,优势种突出,附着量特别大,夏季底层板(6-8月)的湿重生物量达28.03kg/m^2,为目前全国沿岩港湾生物量之冠。  相似文献   

13.
吕小梅 《海洋通报》1998,17(3):45-52
报道了1990年5月-1991年2月在海坛岛潮下带进行棘皮动物调查的结果,调查区有棘皮动物38种,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6.6g/m^2和20个/m^2,生物量和密度分布调查区北面高南面低。并讨论了调查区棘皮动物的种类组成,分主季节 变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象山港、三门湾软相潮间带底栖动物数量的水平分布与港湾的屏蔽性程度有一定的关系,生物量是三门湾(180.95g/m2)高于象山港(94.47g/m2),生物密度是象山港(816个/m2)高于三门湾(347个/m2)。决定所面生物数量变化的主要底栖动物种类数随着港湾屏蔽性程度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生物数量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潮汐作用的影响,以中潮区为最高。生物量以6月份最大,密度是4月份最大。  相似文献   

15.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1999,18(4):365-371
本文分析了大亚湾潮间带生物数量与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其平均生物量为732.85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239个/m^2,生物量以藻在居第一位,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岩石、沙滩和红树林泥滩生态相数量比较,生物量以相最高,栖息密度以沙滩最高。数量垂直分布,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  相似文献   

16.
何明海 《台湾海峡》1996,15(4):368-375
本文根据1995年的调查,报道了九龙江口外浯屿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本区底栖生物种类较丰富,组成以多毛类,甲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为主。底栖生物数量较大,平均栖息密度为300个/m^2,平均生物量为31.03g/m^3,数量分布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7.
湛江港浮标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严岩  董钰 《热带海洋》1994,13(2):68-74
1991年在湛江进行浮标污损生物调查。该海区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共93种,附着厚度21-71mm,湿重3.10-72.53kg/m^2,覆盖面积98%-100%。优势种网纹藤壶Balanusreticulatus,变化短齿蛤Brachidontes uariabilis,刺巨藤壶Megabalanusuolcano钟巨藤壶Megabalanus tintinnabulum tintinnabulum  相似文献   

18.
胶州湾口内初级生产力的周年定点观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于1983年11月-1985年11月利用黑白瓶测氧法研究了胶州湾东南部的初级生产力及其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区内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范围是0.10-2.82g/(m^2.d)碳,年初级生产量的平均是206g/m^2碳,夏半年(5-10月)的初级生产量平均占全年生产量的73.45%,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有效太阳辐射能的平均利用率是0.64%,初级生产力与水温,日太阳辐射能等均呈明显的正相磁,  相似文献   

19.
厦门地区软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琳 《台湾海峡》1996,15(3):286-292
根据厦门地区1990年2月至1992年1月调查软相潮间带所获资料,研究了该区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与分布,结果表明,该区多毛类种类丰富,共鉴定出118种,隶属于37科83属。其中,高潮区40种,中潮区90种,低潮区83种。多毛类平均栖息密度87个/m^3,平均生物量3.33g/m^2。  相似文献   

20.
胶州湾口内海水中叶绿素浓度的周年变化和垂直分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于1983年11月-1985年11月在胶州湾两个观测站逐月进行了2周年的海水中叶绿素浓度的定点研究。结果表明,(1)胶州湾口表层海水中的叶绿素α平均浓度为3.05(1.02-15.62)mg/m^3;真光层中平均为26.34(9.97-106.59)mg/m^2;其季节变化呈春(3-4月)、秋(9-11月)双峰型。(2)小型(<78μm)的浮游植物平均占海水中叶绿素α的85.76%。(3)叶绿素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