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确定了挤密桩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地基的合理处理范围,揭示了挤密桩处理地基效果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挤密桩复合地基在地基浸水后的入渗规律及沉降特征。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不同深度的灰(素)土挤密桩地基处理试验及埋设TDR水分计和分层沉降仪的工后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各试验区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挤密效果呈增强趋势;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的干密度增长率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抗渗性能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而增强;外界水分在挤密桩复合地基中的入渗规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基本由4个阶段组成;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受水浸湿时的沉降变形,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基本由5个阶段组成。根据研究结果,在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的情况下建议地基处理深度为9~12m,处理宽度为管廊每边延伸控制在2m,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的合理地基处理范围。  相似文献   

2.
孙志军  王应严 《岩土工程技术》2004,18(5):248-251,262
介绍了钻孔夯底灌注桩———上部为灌注桩、下部为夯扩桩与钻孔夯扩挤密灰渣土桩相结合形成的多元桩复合地基在某工程中的应用 ,其中利用钻孔夯底灌注桩主要提高承载力和控制建筑物沉降 ,利用钻孔夯扩挤密灰渣土桩主要挤密桩间土 ,降低回填土层压缩性。通过分析计算得出了最佳地基处理方案 ,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
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灰土桩复合地基挤密影响区半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莹  赵均海  张常光  孙珊珊 《岩土力学》2013,34(4):1116-1120
灰土桩复合地基因桩体鼓胀变形使得桩间土体挤密,可以确定其挤密影响区范围,对评价地基加固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统一强度理论,结合桩土变形协调条件,推导出复合地基沉降量与挤密影响区半径的关系式,并讨论不同b值、不同桩径d、不同深度条件下挤密影响区半径的变化趋势及影响特性。研究表明,挤密影响区半径随着地基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灰土桩最佳挤密深度范围为桩顶至1/3桩长深度之间;挤密影响区半径在1.51d~1.68d(d为桩径)之间,增大d可以有效扩大挤密影响区半径;应考虑中间主应力效应对岩土材料强度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工神经网络用于夯扩挤密复合桩地基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夯扩挤密复合桩地基的设计、施工、作用机理的分析,总结了在夯扩挤密桩应用中存在的经验性,从而对引入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地基加固效果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试验段为自重湿陷性Ⅳ级黄土场地,分3种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试验分区,分区之间设地基不处理过渡段。柱锤冲扩桩段对22 m深湿陷性黄土层全部处理,水泥挤密桩段仅处理上部15 m深湿陷性黄土层,强夯段处理上部6 m深湿陷性黄土层。结果表明,处理深度范围内黄土的湿陷性已消除,地基承载力均大于标准值。柱锤冲扩桩与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沉降量小于15 mm,满足高速铁路对工后沉降量的要求,而强夯地基的沉降量不满足要求。柱锤冲扩桩区段,桩间土的最小和平均挤密系数不低于0.88和0.93的标准,但是桩身平均压实系数和压缩模量却分别低于0.97和100 MPa的标准。水泥挤密桩区段,桩间土的最小和平均挤密系数、桩身平均压实系数和压缩模量也低于同样的标准值。强夯地基的压缩模量小于15 MPa的标准。检测标准的合理取值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针对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和高层建筑的特性,结合多种地基基础处理方法的特点,从技术可靠、经济合理和施工方便可行的观点出发,对湿陷性黄土场地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进行探讨。通过工程实例着重阐述灰土挤密桩(DDC法)复合地基处理方法、素土挤密桩和CFG桩复合型地基处理方法、素土挤密桩和钢筋混凝土桩复合型地基处理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场地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湿陷黄土地区修建客运专线如何满足修建过程中以及工后沉降的要求,同时提高路基结构的抗渗性能,是该地区客运专线路基工程的关键技术。提出侧向约束防渗的路基结构新形式,研究了湿陷性黄土地基侧向约束防渗路基结构的防渗效果。采用灰土挤密桩和水泥土挤密桩作为侧向约束防渗结构,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针对不同桩体填料及桩间距,测试地基中不同位置及深度处地基土含水率的变化,对比分析后得出,与天然地基相比,设置挤密桩显著提高了地基的侧向防渗能力,且随着桩间距的减小,地基土含水率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即渗流速度减缓,防渗效果越好。对比试验中两种挤密桩复合地基,水泥土挤密桩侧向防渗效果优于灰土挤密桩,研究成果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8.
钻孔夯扩挤密复合桩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合桩地基的承载力是由桩和桩间土共同分担,旨在充分发挥和利用地基土的承载力潜力,通过串珠状桩体来实现对桩间土的加固和挤密,用多种试验检验方法对复合地基进行全面分析探讨,阐明了钻孔夯扩挤密复合桩地基可以有效地解决天然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高层建筑物设计要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青兰高速公路富县段某段软基处理为例,从振冲挤密碎石桩的加固机理和主要设计内容入手,通过对复合地基的动力触探和静载试验结果分析,得出碎石桩不但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增加了桩间土的强度,减少了地基沉降,而且消除或减轻了地基的液化,使复合地基承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并为以后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软基处理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并着重介绍了夯扩挤密桩的概念、发展历史及其适用条件。重点论述了夯扩挤密水泥土桩的侧向挤密对消除湿陷性的作用及水泥与水、土的化学反应原理对增强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决定作用。介绍了夯扩挤密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过程和方法,以及夯扩挤密水泥土桩施工工艺流程、材料要求、质量控制等内容,为夯扩挤密水泥土桩在同类地区的同类建筑中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经验,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曹厚明 《探矿工程》2004,31(2):25-25
通过对振动挤密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检测,介绍了重型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测试技术在软弱地基土复合地基处理效果评价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王延宁  蒋斌松  胥新伟  高潮 《岩土力学》2015,36(Z1):320-326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水下深厚软土采用挤密砂桩进行加固,设计了一套大型原位载荷试验系统对水下挤密砂桩 (sand compaction pile,SCP)复合地基的力学和变形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在水下设置高精度静力水准系统获得了良好的沉降观测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水下挤密砂桩复合地基在同一置换率下的应力分担比与载荷水平以及时间效应密切相关;应力分担比比值随荷载级别的升高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同一荷载级别下比值随着时间逐步衰减,并最终趋于某一定值。对比分析了几种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理论的计算结果,表明按被动土压力法得到的复合地基承载力与载荷试验结果较为接近。对于高置换率的挤密砂桩复合地基,采用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提出的沉降折减系数计算得到的复合地基沉降与实测值最为接近,采用日本经验公式计算得到的沉降量偏大。研究结果对于水下挤密砂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和深水原位测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用2:8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几个典型工程试验成果的分析与总结,揭示了灰土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值n与荷载、相对应变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在允许承载力下n值的大小及计算桩间土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相应公式,为灰土挤密桩地基设计提出了更为方便的、切合实际的计算方法,便于工程设计人员使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用2:8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几个典型工程试验成果的分析与总结,揭示了灰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相应公式,为灰土挤密桩地基设计提供了更为方便的,切合实际的计算方法,便于工程设计人员使用。  相似文献   

15.
介绍通过高层学生公寓利用灰土挤密桩处理黄土地基,达到消除湿陷性,改善压缩性,提高地基强度的工程实例,探讨了挤密桩用作高层建筑地基的可行性,并对基础的沉降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钻孔夯扩挤密复合桩地基和预测钢筋混凝土桩基方案及振动沉管、长螺旋压灌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方案进行了经济、技术、施工、工期等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钻孔夯扩挤密复合桩地基和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基方案及振动沉管、长螺旋压灌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方案进行了经济、技术、施工、工期等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静力触探 ( CPT)技术在黄土地区对人工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以及静力触探曲线特征与灰土挤密桩挤密效果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根据某工程的试验结果分析说明夯扩挤密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力学性质,总结出饱和软土中夯扩挤密水泥土桩施工工法的技术经济特点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灰土桩在郑州上街区金融综合楼的应用,对灰土桩桩身质量、桩间土挤密效果、复合地基承载力效果进行分析,提出灰土桩在该区的适应性及施工、设计方面的经验和成桩工艺对其加固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