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依据国外贵金属最新水热实验研究和溶解度计算结果,对热液条件下金、银和铂族元素的共生分离机制进行了综述,指出源岩特征、热液性质和活动历史、配合物类型及其热动力学性质、贵金属相对溶解度和沉淀物理化学条件等因素值得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热液中铅、锌、银共生分异的热力学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元素基本性质的对比以及热力学计算分析,探讨了热液中银、铅、锌的共生分异机制。在酸性至近中性条件下,氯配合物是它们在热液中的存在形式,其中锌氯配合物最稳定;在近中性到碱性条件下,硫氢配合物占主导地位,此时,银硫氢配合物相对最稳定。温度下降、[Cr]降低、pH升高及f(O2)降低,引起银、铅、锌配合物溶解度减小,发生沉淀分离;对于硫氢配合物,其稳定性主要受pH及还原硫浓度的影响。因此,配合物的不同存在形式以及配合物稳定性之间的差异,使得它们对热液条件的改变做出不同的响应,从而导致了热液中银、铅、锌在成矿过程中的共生分异。  相似文献   

3.
热液中金的沉淀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金的沉淀机理是了解热液金矿床成矿机制的关键,本文总结了金从热液中沉淀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各种主要含金配合物的溶解度控制机制,阐述了矿物表面吸附/还原以及电化学富集等矿物表面作用对金沉淀行为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广东长坑金银矿床成矿机制热力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生  李统锦 《地质学报》1998,72(1):52-63
长坑金银矿床为沉积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与交代型银矿构成的矿床组合,金、银矿化与碳酸盐和碎屑岩围岩的硅化蚀变关系密切并呈分带现象,矿石类型主要为含矿硅化岩。矿化温度主要在300~170 C之间,成矿流体的主要成分为K~-、Na~-、Ca~(2+)、Mg~(2+)、Cl~(-)。金属配合物的分配计算显示,金在成矿热液中主要以疏氢配合物迁移,而银、铁、铅、锌则以氯配合物为主,铁、铅、锌在成矿后期的中性-弱碱性环境下可转变为羟基和硫氢配合物。热液-碳酸盐岩反应模拟证实水-岩相互作用是银矿石形成的有效机制。矿物组合的溶解度分析表明,金、银矿物分别在早期弱酸性和后期中-碱性条件下沉淀富集,这是造成金、银矿体分离和分带的主要或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初步探讨了热液条件下铂族元素和金共生富集的控制因素,包括配合物迁移形式和沉淀物理化学条件的相似性;此外,铂族元素和金的固溶作用、相对溶解度、源区特征、热液性质和活动历史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有关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对铂族元素热液成矿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PGE和金的热液共生富集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初步探讨了热液条件下铂族元素和金生共生富集的控制因素,包括配合物迁移形式和沉淀物理化学条件的相似性;此外,铂族元素和金的固溶作用、相对溶解度、源区特征、热液性质和活动历史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有关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对铂族元素热液成矿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淬火高温溶液中金氯配合物的喇曼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一项用喇曼光谱方法直接测定淬火高温氯化物溶液中金氯配合物形式的研究成果。实验结果表明:在100MPa和450℃以上实验后的淬火溶液中存在Au(Ⅲ)和 An(Ⅰ)的金氯配合物,虽然高温时[AuCl_2]~-配合物的稳定性显著增加,但[AuCl_4]~-在500℃的溶液中仍是存在的,只是其结构形式可能有所改变。本实验的物理化学参数(300—500℃,100MPa及0.1—1mol NaCl溶液)接近天然热液金矿的成矿条件,因此,有理由认为Au(Ⅰ)和Au(Ⅲ)的两种配合物均对热液成矿过程中金的活化迁移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何江  马东升 《地质论评》1996,42(1):76-86
本文针对湘西低温矿化集中区的地质实际,在100-300℃,400MPa压力条件下,进行了含硫、氯中-低温熔液对地层岩石中金、锑、汞、砷等的多元素淋滤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温度、配合物的种类和浓度是控制元素活化能力的重要因素。实验得出了Hg-Bs-Au-As的活化序列,认为200-250℃的富硫低氯热液是金、锑矿化的有利条件,低温低硫富氯热液有利于汞矿化。据实验结果并结合含矿建造及包裹体地球化学的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黄铁矿对金的吸附实验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稀溶液状态下的Au的吸附实验,较好地体现了地质热液过程中吸附作用在金矿成矿方面的重要性。黄铁矿与金的硫氢配合物的作用结果截然不同于黄铁矿与金的氯配合物的作用结果。黄铁矿对金的硫氢配合物的吸附是通过表面络合和静电吸附完成的,且不同类型黄铁矿有明显的吸附差异。矿物表面特性及非均匀催化可能在吸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金矿中常见的Au、As和p型黄铁矿三位一体的现象可能与As对吸附作用的影响有较大关系。而  相似文献   

10.
何江  马东升 《地质论评》1996,42(1):6-86
本文针对湘西低温矿化集中区的地质实际,在100-300℃,40MPa压力条件下,进行了含硫、氯中-低温溶液对地层岩石中金、锑、汞、砷等的多元素淋滤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温度、配合物的种类和浓度是控制元素活化能力的重要因素。实验得出了Hg-Sb-Au-As的活化序列,认为200-250℃的富硫低氯热液是金、锑矿化的有利条件,低温低硫富氯热液有利于汞矿化。据实验结果并结合含矿建造及包裹体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认为成矿流体性质的差异是控制湘西低温矿化集中区中金、锑、汞矿化分带的主要地球化学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银-钯(Ag-Pd)合金+AgCl在HCl-H2O对热液中的溶解度测定为例,叙述了用合金作为实验初始物和同时测定合金组成的方法。本实验结果与前人在相同实验条件仅用不同方法所获得的结果比较后指出:①本实验中测得的银溶解度位于Zotov和Seward的研究结果之间;②从实验中测得把的溶解度,计算或的存在形式和控制把溶解度反应式的平衡常数与Gammons一致,所有这些结果都表明,用Ag-Pd合金+AgCl作为溶解度反应的初始物研究该合金组成的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提出了控制体系氧逸度的新方法,为从实验上研究成矿元素在低温下的热液行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热液金矿金的溶解和迁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u-S和Au-Cl配合物是金在热液中迁移的2种主要形式。近中性含硫热液中主要为Au(HS)2-,而Au-S二次中性配合物(如Au(H2S)HS0)可能是酸性热液中金的主要迁移载体。低硫高盐度高温热液中金主要以AuCl2-形式迁移。一些高温环境(如火山喷气)下,金可能以中性配合物如AuCl0和AuS.(H2O)m等形式进入气相流体。金以胶体形式运移可解释一些金矿空间上的大规模均匀展布。金也可能与As和Sb形成Au-S-As及Au-S-Sb的复合配合物协同迁移。指出了解成矿事实、改进实验设备、完善热力学参数、反应动力学及金的气相、表面过程迁移机制等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热液成矿系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金属矿物来源,其中的S和Cl是流体中最为重要的两种配体,对地壳内金属在流体中的迁移起到重要作用.在中低温(25~300℃)的温度范围下,根据最新的可用热力学性质,利用地球化学模拟软件GWB(Geochemist's Workbench),对Cu-Fe-NaCl-H2O-S体系进行了地球化学模拟,比较了氯配合物和硫氢配合物在Cu金属迁移当中的作用.模拟流体的各组分浓度均以天然热液的流体范围相当,该模型解释了热液中Cu对于S和Cl的配合模式.在较低的温度下,硫氢配合物是体系中主要的Cu迁移物种,但这种优势也与所处的pH值和氧化还原环境关系密切.而较高温度下则主要为氯配合物形态进行迁移.作为硫氢配合物或氯配合物的输送则决定了金属富集的模式,该模型可用于参考评估自然界中的热液流体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14.
造成锑和金—锑矿化的物理化学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溶解度测定了锑的硫氢配合物的形成常数,并获得了这些配合物的形成常数的温度关系方程式。首次进行了锑和金-锑矿化脉石矿物流体包裹体中硫化物的硫,锑和金浓度的系统测定。阐明了在金-锑共同迁移的条件下锑矿金在迁移和沉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从热液中沉淀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金从热液中沉淀的物理化学因素有温度、压力、氧逸度、pH值和形成金的配合物的配体组份的活度。简单冷却作用难导致金的有效沉淀。引起金从成矿热液中沉淀的主要地质作用有沸腾与相分离、两种流体的混合、流体组份与围岩的化学反应(引起金的配合物的解体)及吸附。  相似文献   

16.
热液中二氧化硅与成矿元素锡络合作用的实验标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液中二氧化硅与成矿元素锡络合作用的实验标定*樊文苓陈紫新王声远田弋夫(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贵阳550002)关键词锡石溶解度二氧化硅的络合作用迁移形式前人对锡在流体中迁移形式的实验研究和热力学计算表明,锡(Ⅱ)的多种氯络合物是高温...  相似文献   

17.
以合成花岗岩、水、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氢氟酸溶液作为反应初始物,在850℃,100 MPa,接近于NNO的条件下开展了金在不同花岗质熔体中溶解度的实验研究,实验固液相产物中的金含量使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实验结果显示,金在花岗质熔体中的溶解度变化范围为1.87~156.62μg/g,流体相中金的溶解度为0.31~6.92μg/g;金在熔体相中的溶解度较其在共存液相中的高。花岗质熔体相中金的溶解度明显受熔体化学组成的影响,过碱性富钠花岗质熔体中金的溶解度明显高些;金在花岗质熔体中的溶解度随着熔体中Na2O/K2O摩尔比增大而增大;在氟氯共存岩浆体系中,氟含量变化对金在熔体相中的溶解度影响不明显,而液相中氯含量增大有利于提高金在流体相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热液改造成矿机制──四川底苏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底苏铅锌矿床是一个典型的沉积改造型矿床。改造热液中的铅锌来源于早阶段热水沉积矿石及地层岩石;矿化剂硫源自赋矿地层;介质水属于下渗大气降水。改造热液中的铅锌主要以氯、氟配合物形成迁移。在构造减压带中,铅锌配合物交代地层中的黄铁矿或被有机质还原而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19.
现代海底热液系统内冷海水的下渗和热液流体的上涌及由此引发的水岩反应驱动着金的循环演化,并可在海底形成极具经济前景的富金矿床。海底下覆基岩深部层位中的金会因为水岩反应而大量溶解迁移到热液流体中,金含量可比海水高千倍的热液流体在向海底表面运移过程中发生的相分离作用会进一步富集金,当遭遇冷海水发生混合作用后引发H_2S浓度和温度的降低,由此导致金因溶解度降低而从热液流体中迁移出来并赋存在一同形成的硫化物矿物中。海底硫化物中金含量的分布受到围岩性质和构造环境的控制,形成在岛弧和弧后环境中的硫化物一般比洋中脊环境中的硫化物的金含量高,而在相似构造环境下形成在长英质围岩系统和超镁铁质围岩系统中的硫化物其金含量比镁铁质围岩系统中的高。相对于高温阶段形成的黄铜矿,低温成因的黄铁矿和闪锌矿普遍更富集金。在分布最广的黄铁矿的晶格内,固溶体态金的溶解度受到砷含量的控制,当超过矿物的溶解度时则会出现纳米到微米级金颗粒聚合体。虽然热液硫化物中的金含量比热液沉积物高的多,但由于受其捕获效率的制约,随热液流体运移到海底表面的金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最终随着羽状流扩散到了远端沉积物中或被海洋水体所接纳。若要更清晰甚至定量化地厘清金在现代海底热液系统中的迁移演化过程及控制因素,则微区、原位和高精度的实验方法、分析技术和模拟研究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金在热液中的迁移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现代地热体系及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的化学组成的系统的研究,结合高温高压下金的溶解度实验表明:形成金矿化的热液具有弱酸—中性—弱碱性(pH=pH_n+1~pH_n—1)的特征,HS~-,Cl~-,HCO_3~-是形成金的配合物的重要配体。在通常的弱酸—中性—弱碱性介质中,金主要以[Au(HS)_2]~-形式迁移,而在高温、强酸性、强氧化介质中金以[AuCl_2]~-,[AuCl_4]~-,Au_2Cl_6(HCl)_2(气态)形式迁移。虽然产生金矿化的溶液仅含ppb级的金,但是在充分长的时间和合适地质环境中也能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