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棉花是礼泉县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7%左右。三十多年来产量一直徘徊在30——40斤(平均36.1斤),产量低而不稳,务棉投资越来越大,但增产幅度不大,仅有两年亩产超过60斤,最低亩产仅7斤。三十三年中亩产30斤以下有13年占39%,40——50斤有9年占27.2%。棉花产量为什么低而不稳呢?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中北部是大苹果栽培的北界地带,往往因越冬期气象条件不利,冻害对产量影响较大。据统计,在严重冻害年,北界附近有60—90%的县份减产50—60%,其中有20—30%的县份减产可达80%以上。为了克服和减轻冻害对产量及其树体的影响,开展冻害预报的研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干旱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根据1950—1979年气象和农情资料分析,建国以来,全国平均每年受旱面积为2.94亿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9.6%,受害成灾面积(减产30%以上)达1.01亿亩,占总耕地的6.7%。一、干旱类型根据干旱的发生季节,干旱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北方春旱;春旱影响北方冬小麦的生育及春播作物的播种,华北春旱尤为突出。北京3—5月春旱发生的频率为90%左右。河北全省春旱频率在40%以上。河南省春旱发生频率自南向北增加,黄河以北春旱发生频率在30%以上。北京、石家庄、衡水、邯郸等地到5月下旬春播作物因干旱不能下种的机率为50%左右。黑龙江省春季降水仅占全年的10%,降水变率大,春旱普遍。  相似文献   

4.
一、种植概况谷子是甘肃大部分农业区主要的秋粮作物之一。30多年来,全省谷子年播种面积在160—332万亩之间变化,随着年代的推移,年播种面积呈减少的趋势。80年代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面积的3%左右。我省谷子产量低而不稳。50年代最低和最高年亩产量分别为61kg 和77kg,60年代  相似文献   

5.
定西地区种植胡麻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2000米、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20—130天的地方。年播种面积58万多亩,占全省播种面积的40%以上,是我省主要油料基地之一。为了充分利用胡麻生产过程中的有利气象条件,探讨新的增产途径,我们于1988—1989年进行旱  相似文献   

6.
我区历年复种指数在104—110%。年平均复种面积46万亩,最高年可达60万亩以上。主要复种作物有大豆、小糜子和养麦,尤以小糜子为主。由于我区农业气候资源一年两熟不足,一熟有余,因此根据当年气候条件,合理安排复种面积,对增加粮食年总产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用平凉地区历年小糜子代表复种作物,以其亩产与平凉市历年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寻找了影响复种作物生长及其产量形成的主要气候因子,初步探  相似文献   

7.
·前言·艾比湖地区常年受阿拉山口大风影响,加之近几十年来盲目垦荒截流,强度伐薪,过量放牧,使原来就比较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其结果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湖泊——艾比湖,30年来缩小了50%;湖水矿化度由50年代的70-80克/升上升到110克/升以上;50年代初,生长在这里的200多万亩荒漠次生林到70年代末只剩下50余万亩,440平方公里的湖底已成荒芜的不毛之地.湖区边缘的广大土地盐渍化程  相似文献   

8.
晚稻在我市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89年种植面积已达50万亩以上,占全年粮食总产的45~50%,然而由于受低温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年际间产量波动很大,80年代本市晚稻单产波动在207—437.5公斤之间,10年平均产量353.2公斤,极差230.5公斤,  相似文献   

9.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1年Madden和Julian首次发现热带大气的风场和气压场存在着向东传播的40—50天的准周期振荡现象以来,国内外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有的提30—50,30—60天振荡)作了大量的观测和理论研究,yasunari研究发现印度季风区上空云量距平以40天左右的周期作经向传播,并指出这与Madden和Julian发现的40—50天振荡(有的称之为MJ波)是密切有关的。   相似文献   

10.
据最近民政部会同国家防讯抗旱办、农业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核定.1993年我国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属中等偏重年份。全国全年有7.3亿亩农作物受灾,其中减产30%以上的达3.4亿亩,减产80%以上的近8200万亩;倒塌房屋271万间.损坏933万间;因灾死亡6000多人,伤1万多人,300多万人遭洪水围困。各类直接经济损失达993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是庆阳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三百万亩左右,占粮食作物面积的60%以上。因本区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年变率大,且冬季寒冷干燥,在气候反常年份,小麦越冬期常发生冻害死苗,造成产量低而不稳。本站从1978年开始,采用分期播种,结合逆境处理和大田调查,对冬小麦越冬冻害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了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玉米是平罗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平罗县玉米播种面积已突破30万亩,总产已占全县粮食总产的50%以上。进一步稳定和增加玉米产量,促进流通和转化增值,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四川省2002—2020年降雨灾情数据和15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及5727个区域气象观测站逐日、逐小时降雨资料,分析四川省降雨灾情时空分布及其与雨量特征的联系。结果表明:四川省近年来降雨灾情数量增长明显,盆地西部、南部灾情数量最多,密度最大,凉山州和盆地东北部死亡人数最多。灾害主要发生在6—9月,灾情分布有从盆地东北部、南部向西部发展,最后到东北部的趋势。盆地在有大暴雨出现时灾害发生可能性最大,致灾频率50%以上,暴雨致灾频率20%~40%;攀西地区暴雨出现时致灾频率20%~30%;川西高原暴雨天气过程较少,大雨出现时致灾频率最大,为10%~30%。最大小时雨量盆地区在10 mm以下的灾害主要发生在盆南和盆东北,盆西在各个雨量等级范围内占比都较大,攀西地区灾害主要集中在10~40 mm,川西高原为20 mm以下。最大日降雨量小于50 mm的灾害主要分布在盆南,超过300 mm的主要发生在盆西北,50~100 mm以盆南和盆西南为主,攀西地区50~100 mm占比最大,川西高原为25~50 mm。  相似文献   

14.
一、灾情概况 1981年7月18日中午。烟台市栖霞、海阳二县27个乡镇共628个自然村遭受了严重的冰雹龙卷大风的袭击(简称85.7过程)。据烟台日报报导,冰雹平均积地4—5寸厚,直径多在60mm,暴雨如注,海阳县战场泊乡15分钟降雨54.0mm,普遍出现10级以上大风。至使11万2千余间房屋不同程度遭受破坏,死1人伤120人,死亡家禽15万只,农作物受灾50多万亩,二县经济损失约1亿6千余万元,是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风雹灾害。  相似文献   

15.
我区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在200万亩以上,但其单产却一直徘徊在150—200公斤/亩之间,仅为同一生态大区的川西乎原50%左右.这一问题的出现,除受土壤肥力状况制约外,最根本而直接的因素是气候。万县地区气候分为以万、开、忠、梁为主体的川东平行岭谷区气候和以云、奉、两巫一城为主体的盆周山区气候.这一气候在小麦生育  相似文献   

16.
小麦适宜播种期和适宜播种量的确定以及冬前苗期管理是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在惠民地区(目前主要推广品种是济南13号和辐63)农业部门认为冬前壮苗的标准一般为主茎生长5—7片叶,单株分蘖3—5个,总茎数在70—90万/亩。通过对小麦分蘖过程的实验观察,研究了叶龄,分蘖数与积温的关系。小麦分蘖与积温的函数关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提出历史上,常因降水关键时段(旬)分布不均,形成旱涝灾害。例如1988年抚顺市7—8月总雨量正常,为400毫米,但7月末到8月上旬无雨,致使全区55万亩粮田受旱,粮食减产30%。所以预报旬降水量的异常情况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季尺度副热带高压中心内降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沙  傅云飞 《气象学报》2008,66(6):982-992
利用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GPCP-1DD降水资料,依据频次分析,研究了季节尺度副热带高压(副高)中心内降水分布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副高中心内四季均存在降水,其中夏季副高中心降水频次为40%—80%,而其他季节副高中心降水频次不超过50%;季平均副高中心降水率冬季约1—2mm/d、夏季不超过4mm/d,它对局地总降水的贡献变化在30%—90%,其中,夏季的贡献基本为50%—90%,其他季节的多数区域贡献一般不超过40%。统计表明,夏季副高中心上升运动频次变化范围为25%—75%,其他季节上升运动频次在25%以下。研究结果还发现夏季西太平洋副高中心频次约30%出现在中国东部大陆,相应的降水频次及上升运动频次分别为25%和15%,从而形成夏季中国东部一种独特的降水天气形势,即500hPa副高控制下的降水。另外,文中还指出副高中心内降水有一半以上出现在500hPa存在上升运动的情况下,而半数以下的降水出现时,500hPa存在下沉运动,前者降水可能为深厚性质,而后者则可能表明为浅薄降水。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9月5日北京夏令时18时20分—19时55分,黑山县32个乡镇普遍遭受了一场罕见的冰雹、大风、暴雨的袭击,其中11个乡镇受灾较重。受灾总面积50万亩,粮豆损失5万吨,直接经济损失5300万元。灾害过后,我们赶赴绝产1万亩的罗屯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71年Madden、Juliar等发现热带太平洋地区的纬向风有40~50天周期性振荡现象,并证明这种纬向风的40—50天准周期振荡在全球热带地区都存在以后,对这种周期振荡的研究一直得到广大气象学家的重视。比如,K.M.Lau等以及Murakami等利用卫星得到的射出长波辐射资料(OLR)进一步研究了热带大气30—60天振荡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