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楚雄盆地是青藏高原东缘“三江”构造带与扬子地台西缘结合部重要的含矿沉积盆地之一,以白垩纪地层赋存多个层位的砂岩型铜矿床为特征而不同于其他沉积盆地,长期备受关注。前人曾从矿床学角度进行砂岩铜矿床成矿作用相关研究,相对缺乏沉积学方面工作,进而导致对含矿岩系沉积环境及盆地属性和矿床成因认识的分歧。对楚雄盆地北部包括大村铜矿区在内的桂花地区晚白垩世含矿岩系进行了系统的地表调查、坑道及钻孔观测和沉积环境研究,认为该区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和江底河组是一套连续沉积组合,由河道亚相和边滩亚相沉积共同组成,形成于相对干旱的气候环境;沉积物源区位于盆地的北侧,曾出露有基性火山岩、花岗质岩石、碎屑岩、碳酸盐岩以及少量的变质岩等;晚白垩世时期,楚雄盆地具有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且在江底河组沉积成岩过程中,盆地总体曾经历了区域挤压作用引起的隆升破坏,也是区内砂岩型铜矿床的主要成矿时期。  相似文献   

2.
红岩黄铁矿床是产于广东英德盆地中泥盆统东岗岭碳酸盐地层中的一个层控矿床。作者经详细研究之后,认为在含矿地层沉积时就存在着一个古水下隆起,由于古水下隆起控制了古地形,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沉积作用。在矿区的中部东岗岭组较薄,主要为潮坪一泻湖相,而矿区的东、西部东岗岭组沉积较厚,表现为礁滩相。黄铁矿在东岗岭组沉积期和成岩早期沉积并再富集。 在东岗岭组成岩的晚期发生白云岩化作用。来自下伏地层砂岩、泥岩的富含Mg、Fe的水与孔隙水以及地下淡水发生混合引起了灰岩的白云岩化,以及矿源层中成矿元素的活化,并与来自砂岩和泥岩中的成矿物质叠加在一起。在白云岩中,特别是在古水下隆起之上经白云岩化之后,含矿溶液经过充填和交代作用而形成红岩矿床。显微镜研究,微量元素分析,硫、铅、氧、碳同位素研究的结果都支持这一成岩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3.
江孜盆地紧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随着特提斯洋的演化及最终消亡,盆地必然随之经历一系列演化,分析其沉积响应是了解盆地演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本文以分布于江孜地区的晚侏罗世至古近纪海相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建立的地层格架基础上,基于野外露头和镜下观察,仔细分析了其沉积岩石学特征.江孜地区晚侏罗世至古近纪沉积序列为:石英砂岩(上侏罗统维美组)-页岩夹火山岩屑砂岩(下白垩统日朗组)-黑色硅质/钙质页岩(中白垩统加不拉组黑层段、白层段)-黑色硅质岩(上白垩统加不拉组硅质岩段)-红色硅质页岩、泥灰岩夹滑塌灰岩(上白垩统床得组)-灰绿色页岩夹外来岩块(上白垩统宗卓组)-砂/页岩互层(古近系甲查拉组).从中可以看出海水从维美组至加不拉组硅质岩段为逐渐加深的过程,而至甲查拉组海水再次浅于硅质岩段沉积水深.生物沉积、悬浮沉积及块体搬运作用沉积常见,其中块体搬运作用包括砂质碎屑流、浊流、滑塌和岩崩等,沉积环境为大陆斜坡至深水洋盆.通过沉积学与沉积地球化学分析可知,底层水经历了缺氧、氧化再到缺氧的过程.根据沉积岩石学特征结合沉积环境分析,从较长的时间尺度上将盆地的演化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稳定发育阶段,白垩纪中期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持续沉降阶段,晚白垩世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阶段,白垩世末期至始新世初期为残留洋盆地阶段.  相似文献   

4.
下三叠统洪水川组沉积地层研究结果表明,洪水川组由底到顶可划分为6个岩性段,一段主要为灰绿-肝红色粗碎屑岩及紫红色细碎屑岩组合;二段主要为灰绿色含砾粗砂岩、粗砂岩夹砾岩组合;三段以深灰色-灰黑色薄层-中薄层灰岩为主,四段主要为浅灰色-灰色中-薄层粉砂岩夹灰色薄层灰岩组合,五段主要为鲍马序列中某几段有规律的浊积岩组合,六段主要为灰色中薄层细砾岩、含细砾粗砂岩、细砂岩夹薄层钙质粉砂岩及灰岩组合。岩石组合及沉积结构构造特征表明,洪水川组一段和二段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三段和四段属于浅海混积陆棚沉积体系,五段属于半深海-深海浊流沉积体系,六段属于滨浅海沉积体系。洪水川组沉积序列与弧前盆地沉积序列相似,记录了一个弧前盆地初始沉积、正常沉积、晚期沉积等连续的沉积-构造演化过程,认为洪水川组是一套形成于阿尼玛卿-布青山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过程中的弧前盆地的产物,客观记录了东昆仑三叠纪弧前盆地形成及古洋壳俯冲过程。  相似文献   

5.
风火山地区铜矿床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风火山地区铜矿床位于我国著名的“三江”有色和贵金属成矿带的西段,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从而影响了人们对该矿床成矿环境及成因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地勘工作特别是地质大调查资源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初步查明了区内风火山群沉积环境、沉积序列及含矿层位,建立了构造格架及构造变形序列。笔者根据野外实践,对该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风火山铜矿床属于砂岩型铜矿床,构成砂岩型铜矿的各铜矿化带,均呈夹层产于风火山群砂泥岩中,含矿层岩性均为浅灰—灰绿色厚—中厚层状细粒(含砾)岩屑石英砂岩夹深灰色薄层碳质泥岩。整个风火山成矿带上各矿化带的形态、矿化体特征基本一致,均呈层状产出。  相似文献   

6.
巴音戈壁盆地苏红图组时代归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根据玄武岩钾-氩同位素年龄,从盆地沉积演化和充填特征等方面讨论了巴音戈壁盆地苏红图组的构成特点,认为苏红图组沉积贯穿于早白垩世湖盆地演化的全过程,但盆地内苏红图组的形成具有不等时性。盆地西部苏红图组形成较早,为代表盆地形成之初的一套地层岩性组合,其中玄武岩夹层的钾-氩同位素年龄为141~146Ma,归属早白垩世早期;盆地东部苏红图组形成较晚,为代表盆地萎缩阶段的一套地层岩性组合,其中玄武岩夹层的钾-氩同位素年龄为108~109Ma,时代归属早白垩世中晚期。盆地内中生代火山活动具有自西向东的发生过程。苏红图组时间跨度达30Ma以上,远远超出通常一个地层组的时间间隔,建议对其拆分。  相似文献   

7.
金顶铅锌矿床成因模式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覃功炯  朱上庆 《云南地质》1991,10(2):145-190
金顶矿床位于澜沧江大断裂与金沙江-红河大断裂之间,兰坪-思茅裂谷盆地北部。该盆地自中生代以来沉积了近二万米厚的含盐红色碎屑岩。盆地的基底是前寒武系变质岩。金顶矿区下第三系云龙组(Ey)可分为E_(y~a)、E_(y~b)、E_(y~c),其中E_(y~b)、E_(y~c)为含矿地层·厚约380米。含矿地层之上为一套外来的(推覆)中生代地层。矿床呈一穹窿构造,东界为批江断层。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东部发育不规则脉状矿体。主要矿石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矿床规模达超大型,伴生的黄铁矿及共生的石膏、天青石均达大型矿床规模。本文对形成金顶矿床一系列特殊的成矿背景和成因机理进行论述,建立了矿床的成因模式认为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形成与喜山期的板块构造活动有关;是在次一级的陆相断陷盆地封闭时期受推覆-滑覆圈闭,以滑塌角砾岩和冲积扇粗碎屑岩为容矿岩石,为深部含矿热卤水与地下水混合而形成的后生层控矿床。矿床的形成又与丰富的有机质、有机硫的产出有关。金顶铅锌矿床成因模式有别于沉积-喷溢型(Sedex)铅锌矿床模式,也有别于密西西比铅锌矿床(MVT)模式。  相似文献   

8.
拉萨地体中部上白垩统达雄组的建立及构造隆升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高远  胡修棉 《地质学报》2017,91(12):2623-2637
拉萨地体中部措勤盆地内,呈东西向发育一套厚度巨大(~1800m)的晚白垩世陆相磨拉石沉积建造。通过对研究区内达雄村附近出露较好的虾格子剖面开展详细的测制工作,并将该套地层自底到顶分为5段,依次为中-粗粒砂岩层段、大套砾岩层段、中粒砂岩夹粉砂岩-泥岩层段、大套紫红色与绿色粉砂岩/泥页岩层段以及均质中粒砂岩层段。地层底部与下伏郎山组含圆笠虫灰岩呈沉积不整合关系,顶部被新生代沉积物覆盖。通过岩相组合与沉积结构构造分析研究,认为该套地层形成于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通过地层顶部火山灰夹层和下伏郎山灰岩的圆笠虫化石显示其形成年龄约为98~91 Ma,这与获得的砂岩碎屑最年轻锆石年龄较为一致。砾岩砾石统计结果显示火山岩砾石为其主要成分。砂岩碎屑成分显示以大量火山岩岩屑为主。这些碎屑成分特征表明其主要来自岩浆弧的物源区。结合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数据表明,中拉萨地体上广泛分布的则弄群火山岩可能为其主要的物源区。本文综合该套晚白垩世沉积的时空分布、岩性组合以及物源区特征,将其新命名为"达雄组",并将其与中拉萨地体北侧的竟柱山组对比表明,两者可能共同代表了中拉萨地体在晚白垩世早期(约98~91 Ma)所经历构造隆升,为青藏高原腹地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前隆升提供了地质证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不同时代地层和不同岩石类型中锰元素分布特征,认为辽西台陷和松辽拗陷区可作为形成锰矿的重要矿源地体.结合辽宁省富锰地层特征和锰矿床地质特征,认为铁岭组含锰灰岩岩层是沉积锰矿找矿的重要标志,其分布的辽西地区可划为辽宁省境内大型浅海沉积锰矿成矿远景区;辽东、辽南白垩系富锰页岩分布的地区有望找到中到大型河湖相沉积锰矿床;火山热液锰矿可在朝阳、锦西以西地区寻找,其矿源层为串岭沟组石英砂岩,高于庄组含锰细砂岩,大红峪组、铁岭组、洪水庄组富锰碳酸盐岩,成矿热液为酸性岩浆提供.  相似文献   

10.
开鲁盆地晚中生代地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许坤  李瑜 《地层学杂志》1995,19(2):88-95
根据200余口钻井资料,运用了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等方法,建立了开鲁盆地晚中生代地层层序及其与邻区地层的对比关系。早白垩世为盆地断陷期,发育了含热河生物群地层,包括义县组、九佛堂组、沙海组、阜新组;中晚白垩世为盆地坳陷期,发育含松花江生物群与明水生物群地层,包括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