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EF-hand结构域在真核生物细胞内钙离子吸收和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贝类中可能参与贝壳和珍珠质的形成。根据已报道的贝类中具有EF-hand结构域的碱基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从大珠母贝外套膜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PMMG1基因(大珠母贝外套膜基因1)。PMMG1基因全长618 bp,开放读码框编码140个氨基酸,N-端的22个氨基酸肽段为信号肽。PMMG1氨基酸序列与合浦珠母贝PFMG1的一致性为56%,预测有两个EF-hand结构域。选取编码PMMG1成熟蛋白的cDNA序列插入pET-32a质粒构建表达载体,通过IPTG诱导,Ni2+-NTA亲和层析柱纯化,成功获得预期大小的融合蛋白。凝胶电泳迁移率的变化证明PMMG1蛋白具有结合Ca2+/Mg2+的活性,组织特异性表达表明PMMG1基因在外套膜的表达量远高于其他组织。大珠母贝外套膜基因PMMG1的克隆与表达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在珍珠质矿化中的作用、探讨珍珠质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Jameson)是一种栖息于热带海区的大型双壳类,是南海特有的珍贵的珍珠贝类。它的个体大,大者壳长达32厘米以上,体重达4—5公斤。它产的大型优质珍珠价值昂贵;贝壳珍珠粉是贵重药材;贝壳是精美工艺品的原料。海南岛沿岸有比较丰富的大珠母贝资源,但由于近几年来乱采滥捕大珠母贝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大珠母贝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3.
利用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培育大型珍珠,是当今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海南行政区水产研究所经过八年的协力合作,在大珠母贝的生物学、游离有核养殖珍珠、人工苗培育、病虫害防治以及新型珠核等几方面都取得重要阶段成果。如在游离有核养殖珍珠的试验研究中,由于解决了插核前期处理和  相似文献   

4.
大珠母贝人工苗养成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邓陈茂  梁飞龙  符韶 《海洋科学》2000,24(10):11-13
大珠母贝Pinctadamaxima(Jameson)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区 ,栖息在低潮线至水深100m或更深处 ,其栖息地多为石砾海底或砂质底 ,全年环境因子 ,如水温、盐度和底质等变化很小[2]。大珠母贝个体大、生长快 ,能生产大型优质珍珠 ,贝壳可做贝雕和药用 ,经济价值高 ,是我国重点开发的珍贵品种。但大珠母贝人工苗在海区养成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特别是下海2~5个月 ,壳高2~4cm时大量死亡 ,严重制约大珠母贝养殖业的发展。国内有关单位对此进行了研究 ,但至今对大珠母贝苗在海区养殖大量死亡的原因还不明了。为了在…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验证前文所述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的观察结果,并了解杂交后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我们进行了同工酶谱的比较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是野生贝。大珠母贝采自海南岛西部海域,其他二种采自广西合浦海区。杂交贝(图1:2,4,6)是1976—1980年间在徐闻珍珠场用人工杂交授精方法育成。活贝运回实验室后,置-30℃低温冰箱内贮存备用。  相似文献   

6.
大珠母贝游离珍珠培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2010年,在广西涠洲岛进行了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ameson)游离珍珠培育实验。实验过程中采用解剖法优选植核核位、几种术前处理方法和低温处理小片贝制备外套膜小片等技术,旨在提高育珠贝留核率、成珠率和优珠率。结果表明,在大珠母贝内脏囊缩足肌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适合培育游离珍珠的核位,分别称为左袋和右袋,实际操作中只有左袋可以植入珠核培育游离珍珠;不同术前处理实验组的植核贝休养期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留核率、成珠率显著差异(P<0.05),其中采用传统术前处理和低温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术前处理方法可有效提高留核率、成珠率平均达78.2%和80.1%;低温处理小片贝与传统方法制备的大珠母贝外套膜小片的育珠效果(成珠率、优珠率、正圆珠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成珠率、优珠率、正圆珠比例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增高,在4~8℃达到最好育珠效果,成珠率、优珠率和正圆珠比例分别达到98%、53%和30%左右;在术后休养期,植核贝吐核高峰出现植核后5~15 d,手术伤口愈合时间为15~20 d,育珠贝的死亡高峰出现在术后的第20~30天。在水温25~30℃条件下,珠核表面形成珍珠层的时间为45 d左右。  相似文献   

7.
大珠母贝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珍珠是家喻户晓的高级名贵装饰品,而大型优质珍珠在世界上非常稀省,价格极基昂贵,它主要产自一种大型海产双壳贝类--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ameson).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企鹅珍珠贝贝壳内表面珍珠质层不同区域颜色差异形成的原因,选取9个生物矿化相关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技术对其在外套膜不同部位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贝壳珍珠质层不同区域的内表面及纵断面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表明:有8个矿化基因在企鹅珍珠贝外套膜远端膜区和中央膜区的表达量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长耳珠母贝 P.chemnitzi、大珠母贝 P.maxima都是海产珍珠养殖的种类,它们在形态、生理生态及分布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改良合浦珠母贝育珠性状,提高贝体的生活力,我们从1976年开始进行了上述三种珠母贝的种间杂交试验研究,并获得几种杂交组合的后代。  相似文献   

10.
用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iformis,湛江等鞭藻Isochrysiszhanjiangensis及某些配合饲料培育大珠母贝pinctadamaxima(Jameson)亲贝,可以促进性腺发育成熟并保持易于诱导排放状态。在需要进行人工育苗时,给亲贝以一定的刺激,即可诱导产卵排精。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大珠母贝人工育苗,受精率和活率都比剖贝取卵授精的方法高。而且不用杀死大珠母贝亲贝。  相似文献   

11.
两个大珠母贝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ISSR标记技术对我国两个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7条ISSR引物在两个群体中共得到91个清晰的扩增位点.总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H= 0.2832, I = 0.4372,总的遗传变异中有21.54%的变异存在于两个群体之间,而78.46%的遗传变异是发生在群体内.海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PPB=91.21%,I=0.414 4±0.236 4,H=0.271 5±0.179 0)高于广西群体(PPB=82.42%,I=0.362 1±0.253 4,H=0.235 6±0.1837),广西群体的单态位点数(15个)明显高于海南群体(8个).NJ聚类分析表明两群体各自聚类成一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珠母贝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两群体间存在较明显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2.
用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湛江等鞭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及某些配合饲料培育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Jameson)亲贝,可以促进性尕发育成熟并保持易于诱导排放状态。在需要进行人工育苗时,给亲贝以一定的刺激,即可诱导产卵精。彩这种方法进行大珠母贝人工育苗,受精率和成活率都比剖贝取卵授精的方法高。而且不用杀死大珠母贝亲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大珠母贝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RAPD技术首次对中国海南岛环岛的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ameson)遗传多性进行分析。从20条10bp引物中选取7条引物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22个位点,其中11个位点(占50%)显多态性,Shannon多样性值为0.117。用非加权配对算数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12个体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1.000,最小为0.706,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438。表明海南岛大珠母贝群体间遗传多样性不一,遗传分化较大,因此很有必要对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的种群,划定保护范围加以重点保护,以扩大和恢复大珠母贝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珍珠层中的锰及其电子顺磁共振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及电子顺磁共振谱对我国4种主要育珠贝合浦珠母贝、大珠母贝、企鹅珍珠贝及三角帆蚌贝壳珍珠层中锰元素的含量其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种贝类珍珠层中普遍含微量元素锰,其最大特点是淡水产珍珠层中的锰含量比海水产珍珠层普遍高1—3数量级。珍珠层的X-带电子顺磁谱(EPR)均在常温下显示了Mn^2 的超精细6重谱线信号,表明部分锰以Mn^2 形式位于石晶格中高度畸变的配位场中。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刚植片的三角帆蚌进行了为期57天的研究,探讨三角帆蚌珍珠形成初期钙的代谢特征。实验每周取样一次,分别测定了珍珠囊和珍珠的直径,珍珠囊和珍珠的重量及水温,外套膜、鳃、围心腔三种组织的钙含量,酸、碱性磷酸酶的比活力,以及外套膜中钙调素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植片后三角帆蚌的珍珠囊及珍珠在第22天和43天各出现一个快速生长期。其外套膜和鳃中的酸性磷酸酶比活力第8天升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外套膜中的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第15天达到最高,第29天后开始快速下降;鳃和围心腔中的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第15天后才开始上升,第29天达到最高。三种组织的钙含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鳃的钙含量最高并在第43天达到最高值。植片后三角帆蚌外套膜中的钙调素RNA表达量明显增强,第8天和43天的表达量尤其显著。三角帆蚌珍珠的形成主要依赖于鳃和外套膜对钙的代谢,在此过程中酸、碱性磷酸酶以及钙调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依照钙调素基因上调表达、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激活、鳃和外套膜钙含量升高、珍珠生长的顺序来进行,植片后的第8天、15天和43天是珍珠形成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16.
三角帆蚌人工育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角帆蚌造型珍珠、外套膜无核珍珠、外套膜有核珍珠和内脏团有核珍珠培育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造型珍珠培育的模核种类及其特点、手术蚌的选择、植核手术操作要求等,外套膜无核珍珠、有核珍珠培育制片蚌和育珠蚌的选择、手术操作等,以及内脏团珍珠培育的制片蚌、手术蚌选择、植核部位和存在的技术问题等,提出了开展内脏团植核培育优质大型高档珍珠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用紫色蚌和非紫色蚌制取细胞小片,分别插入紫色蚌和非紫色蚌外套膜内,探究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无核珍珠颜色与制片蚌、育珠蚌的关系;用不同类型制片蚌的不同部位制取细胞小片,分别插入育珠蚌外套膜内,进一步探究珍珠颜色与制片蚌珍珠质颜色的关系。结果表明,以紫色蚌为制片蚌,所产的珍珠为紫色系,珍珠紫色深浅与细胞小片所对应部位的制片蚌珍珠质紫色深浅呈正相关。以非紫色蚌为制片蚌,所产的珍珠有白色系和黄色系,珍珠黄色深浅与细胞小片所对应部位的制片蚌珍珠质黄色深浅呈正相关。三角帆蚌外套膜无核珍珠颜色是由提供细胞小片的制片蚌珍珠质颜色所决定,而与育珠蚌无关。该结论支持珍珠囊表皮细胞来自于移植细胞小片的观点。该结果表明,通过定向选育纯紫、纯白色贝壳珍珠质三角帆蚌新品系,即可培育出纯紫、纯白色无核珍珠。  相似文献   

18.
对流行病学分析显示大珠母贝幼虫群体的死亡是以暴发性方式发生,从胚胎发育前期至变态期,幼虫存在两个死亡高峰,分别位于壳顶期之前或壳顶期和壳顶后期.大珠母贝幼虫群体的死亡率与RLO感染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RLO感染的高峰之后均相应伴随幼虫群体死亡率的高峰,随着RLO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的降低,幼虫群体死亡率也明显降低.在TEM下未发现未受精卵母细胞、受精卵和胚胎早期幼虫感染RLO,最先出现RLO包涵体阳性感染的时期为24h尚未摄食的D形期幼虫,故认为RLO可能不是通过垂直传播,而是通过外界接触感染的方式感染宿主,贝体感染至发病死亡存在潜伏期.  相似文献   

19.
珍珠及若干有关贝类贝壳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豪  陈贵卿 《海洋学报》1987,9(6):753-759
本文研究淡水褶纹冠蚌的珍珠和壳、三角帆蚌的珍珠和壳、背角无齿蚌壳;海水马氏珍珠贝的天然珍珠和壳、大珠母贝的天然珍珠和壳,及紫色裂江瑶壳等的晶体结构.发现所有珍珠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CaCO3),正交晶系,霰石结构,晶格常数都一致,淡水产的或海水产的都同样.贝壳的白色部分也都具同珍珠一样的成分结构和晶格常数、淡水产的和海水产的也都一样.淡水蚌壳的色泽表层也是碳酸钙的霰石结构,海水珍珠贝壳的色泽表层,紫色裂江瑶壳的色泽中、表层是碳酸钙,三方晶系、方解石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人工繁育过程中受精卵适宜孵化密度和不同发育期幼虫适宜培育密度,设立四组实验比较了培育密度对大珠母贝育苗效果的影响。实验I,比较了受精卵培育密度对孵化率与幼虫大小的影响,受精卵密度设为10个/mL、20个/mL、30个/mL与40个/mL;实验II,比较了D形幼虫培育密度对生长率与成活率的影响,幼虫密度设为1.0个/mL、2.0个/mL、3.0个/mL与4.0个/mL;实验III,比较了壳顶初期幼虫培育密度对生长率与成活率的影响,幼虫密度为1.0个/mL、1.5个/mL、2.0个/mL与2.5个/mL;实验IV,比较了眼点期幼虫密度对变态率与生长率的影响,眼点幼虫密度设为0.4个/mL、0.8个/mL、1.2个/mL与1.6个/mL。结果表明,大珠母贝受精卵培育密度对孵化率存在显著影响(P0.05),对幼虫大小影响不显著(P0.05)。培育密度对D形幼虫与壳顶幼虫的生长率和成活率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生长率与成活率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培育密度对眼点幼虫的变态率和附着幼苗的生长存在显著影响(P0.05)。大珠母贝苗种繁育阶段,合适的受精卵培育密度为10-30个/mL,D形幼虫培育密度为1-3个/mL,壳顶初期幼虫为1.0-1.5个/mL,眼点幼虫为0.4-0.8个/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