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空间基本性质的地理学透视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信息和通信技术ICTs(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的发展,使空间形态发生了或正在发生隐性变化,表现为由地理空间向地理网络空间转换。地理网络空间的外在表现即是流空间,它是信息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空间形态,为地理学研究提供新视角。该文基于流空间的形成机制,流空间与地理网络空间、位空间的关系和流空间的发展对地理科学的影响,对流空间的基本性质予以地理学透视。  相似文献   

2.
信息通信技术(ICTs)正切实地影响着人类和社会状况:网络空间的出现和电信压缩空间使距离屏障失去意义.通过对西方学者过去十余年的主要探索成就进行综合.将评价电信在地区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观点划分为三类,并分别予以评述.我们认为当前地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织在一起,处于一种融合过程,可把它叫做"地理网络空间".电信在地区发展和行为区位方面的作用及特殊优势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时代的企业区位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 has been argued to be critical to spatial transformation of firms.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udies along this line have challenged traditional location theory.The existing literature,however,focuses mainly on the impacts of ICTs on locational conditions and industrial spatial distribution.The dynamics behind such changes have not yet been given sufficient attention by geographers.Given this background,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new ICTs on traditional location theory and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 that are enabled by new ICTs,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an investigation of 178 firms.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new ICTs has been a key location factor in the information age,and that the time-cost is becoming critical to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firms,particularly as a result of a shorter product life and mass customization,among other dynamics.  相似文献   

4.
信息和通信技术(ICTs)对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而时间地理学及时应对了日常生活的数字化转向。论文梳理了日常生活数字化转向的基本特征,包括破碎化、多任务与时空替代等方面。相关实证研究试图回答ICTs是否以及如何改变日常生活,但是忽略了对其内在机制的阐释。时间地理学应对日常生活数字化转向的最新研究包括理论扩展与可视化及分析工具发展等方面,这为理解与刻画日常生活的数字化转向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与有效工具。研究发现,首先,经典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可扩展应用于虚拟空间中的行为。时空间去耦合是日常生活数字化转向的内在机制。其次,基于GIS开发了物质—虚拟混合空间行为的可视化和测度方法。最后,新时间地理学对日常活动复杂情境的分析直观揭示了日常生活数字化转向的时空去耦合机制与破碎化、多任务、时空替代等基本特征,并提出前后台活动、ICT介导的活动束、ICT介导的秩序口袋等理解移动ICTs影响下日常活动转型的创新概念。最后,以时间地理学为基础,提出以实虚活动系统为核心的日常生活数字化转向研究框架,并从数字生活、智慧社会和安全城市等方面讨论未来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5.
地理大数据及其提供的社会感知手段为信息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范式,在“人—地”关系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价值。地理空间智能(GeoAI)作为地理空间科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交叉研究方向,有力提升了对于地理现象和地球科学过程的动态感知、智能推理和知识发现的能力。该文系统综述了社会感知与地理空间智能研究的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对大数据时代社会感知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正社会感知(Social Sensing)是借助各类地理大数据研究人类时空间行为特征,进而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分布格局、联系以及演化过程的理论和方法。伴随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全面涵盖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信息的地理大数据突破了传统目的性采样数据在数据范围、时空粒度与信息内涵等方面的局限,为"人—地"关系的全面认知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范式。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进步给地理空间相关领域研究的智能化发展和融合创新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地理空间智能(GeoAI)作为地理空间科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向,有力提升了对地理现象和地球科学过程的动态感知、智能推理和知识发现的能力。因此,在地理大数据社会感知手段的支持下,探讨地理空间智能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可为地理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方法和技术支撑。为此,本刊特邀北京大学刘瑜教授、中南大学邓敏教授、杨学习博士任责任主编(Guest Editor),组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社会感知与地理空间智能"专刊,诚挚邀请海内外学者惠稿。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3月19-23日,信息社会世界峰会2018年度论坛在日内瓦举行,会议由国际电信联盟(ITU)、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联合国机构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众多国际组织、政府、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和民间团体的2500多名信息和通信技术专家和代表参会。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的"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与共享系统"  相似文献   

8.
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阐述 1995年以来 ,中国地理学界关于 3S(RemoteSensing ,GlobalPositioningSystemandGeographicalIn formationSystem)的研究与应用 ;1998年以来 ,对数字地球有所介绍与了解 ;2 0 0 0年以来 ,对对地观测系统给予充分的关注。国外有“地理信息科学”的杂志 ,国外也有将 3S称为空间信息技术 (SpatialInformationTechnique )的。该文作者长期以来研究并讲授地理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全球定位系统等课程 ,提出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 ,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信息巨系统 ,进而提出了新一代的地理信息系统 ;以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为基础 ,提出了天地人机关系 ,发展了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 ;并且论述了地理信息科学是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 ;指出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方向与前景。  相似文献   

9.
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的地理学研究进展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地理学研究者提出信息通信技术(ICTs)的发展改变了区域空间结构的构成与形态,并多以城市作为空间结构转变的研究对象时,人们对信息时代的农村空间问题的关注则明显减少.城市与农村作为区域构成两个不可割裂的部分,信息技术影响作用的渗透是同时出现的,作者认为农村地区在信息时代的空间问题同样值得探讨.文章首先总结了地理学研究者有关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当前地理学在此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理论探讨;2)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经济意义研究;3)农村信息化发展社会意义研究.然后对研究进展作了进一步评析,并提出今后深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中几个基本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信息科学(GISci)尚不成熟,但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高等教育发展快速,因此GIS学科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尝试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探讨GIS学科中的几个基本问题:现实世界、概念世界、数字世界、空间认知、空间表达、空间分析与研究方法,同时从社会实践角度总结了GIS应用中的组织、管理与社会问题。1)系统总结地理空间、空间认知与信息表达的关系以及地理信息的基本特征;2)回顾GIS的概念与内涵演变,论证GIS概念的多样性与同一性,分析了几个代表性的GIS研究方向;3)在回顾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变的基础上,探讨空间分析、知识产生过程以及基于GIS的地理学研究范式;4)辨析GIS与组织管理间的关系、GIS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特别强调发展中国家GIS应用面临的问题。建议围绕“空间认知与表达”、“GIS方法论”、“GIS、组织与社会”进行跨学科研究,完善GIS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地理教学》2019,(1):65-66,65
2018年11月12日至11月18日,应美国地理学会(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AGS)和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CIESIN)邀请,《地理教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段玉山教授团队出席了美国地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并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  相似文献   

12.
正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Geographical Postgraduate Union of China,GPUC)简称全国地研联,是由全国广大地理学研究生(硕士、博士)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是为全国地理学研究生提供各种学术信息和服务的交流平台,是中国发展地理科学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全国地研联的常务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生会。全国地研联是全国第一个研究生学术交流组织,以"为地理学研究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和  相似文献   

13.
正地理信息技术体系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方面的核心技术组成。总体要求是:初步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内涵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别对地图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相关知识进行简单认识,能对遥感图像进行简单判读、对3S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军事等领域中的应用有初步了解,形成基本的地理信息素养。高考重点关注"地理信息技术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最近,发现有不法分子以"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编辑部"名义,向社会发布征稿和录用稿件的虚假信息,骗取版面费。诈骗者在互联网上大肆散播"《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用稿须知"等虚假信息,并给受骗作者发  相似文献   

15.
在广东省科技厅项目经费支撑下,广州地理研究所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共同构建了"广东地理环境科学数据库共享网",现已正式启用,可供广大读者查询使用。网址:1)广州地理研究所网站内(www.gig.gdas.ac.cn);2)广东地理环境科学数据库共享网(www.gdrgc.gdas.ac.cn/dlh)。  相似文献   

16.
GIS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使其所包含的地理信息有效传递。该文从信息科学、认知科学及地理信息科学角度出发,指出认知空间和地理空间的阶层对应性是实现地理信息有效传递的基础;提出两类空间重叠区的概念,并阐明其在信息有效传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立认知科学在GIS应用中的两个基本原则是建立这种对应性的理论依据;强调信息制造者(制图者)是构建这种对应性的实施者,而信息接收者(用户)对认知空间分类阶层的正确识别则是构建这种对应性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龙燕 《中国地名》2011,(3):53-54
一、测绘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信息社会的发展,对地理空间数据提出了更高需求。从宏观上看,无论是确定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还是制订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都需要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从微观上,无论是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选址,还是重要活动的安排和举办.以及人们的出行与旅游,都需要运用测绘信息。经济社会越发展,对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越大,要求越高。测绘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18.
虚拟休闲社区的营造与表征:女性网购案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贤斐  张博  朱竑 《地理科学》2019,39(12):1894-1901
科技的快速发展促生了虚拟休闲时代的到来。以虚拟休闲为切入点,消费者的网络购物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研究方法,分析网络消费实践中所形成的虚拟社区,探索女性消费者参与虚拟休闲社区所塑造的互动关系与社区意义。基于ICTs媒介,研究发现:网络消费会重塑现代女性的休闲实践,消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包括购买行为结束后的感受都是其获得休闲体验的重要维度;女性网购者自发营造虚拟休闲社区,在强化自我社会角色的同时实现自我休闲;女性网购者在虚拟空间中所获得的愉悦感是群内成员发展其社区关系的纽带,并通过社区的延伸实现和维持积极的自我价值。虚拟休闲会随着载体虚拟化改变其体验形式,并为消费实践与虚拟空间的关系探索提供新的视角。人文地理学者尤其是社会文化地理学者除了关注“客观存在”的地理空间之外,也应该关注“真实存在”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一样具有其独特的空间性特征。同时还提出,虚拟休闲也是地理实在休闲的重要补充,并且在当今社会具有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9.
周成虎 《地理研究》1993,12(4):80-80
由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国家遥感中心、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发展协调局、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遥感测绘信息工程国家实验室、美国国家地理信息分析中心、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共同发起的第三届北京国际地理信息系统学术讨论会(IWGIS)于1993年8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20.
2011 年10 月30 日,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刘燕华研究员在“数据密集型科学与发现暨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 成立45 周年庆典大会”上郑重宣布:纳入国际地理联合会(IGU) 和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 联合支持计划的林超地理博物馆(网络版) 建设正式启动。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刘燕华研究员,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Ronald Abler 博士,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秘书长RobertChen 博士,“林超地理博物馆(网络版)”建设工作组组长刘闯研究员分别在启动会上讲话。表示支持和采取联合行动的措施共同促进林超地理博物馆(网络版) 在知识共享环境建设中做出全球样板性的工作。国际科学理事会李远哲主席、印度科学院Christhan Lal 院长、联合国信息通讯技术与发展联盟战略理事会徐冠华院士、原国际科学理事会副主席、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副主席孙鸿烈院士等出席林超地理博物馆(网络版) 建设启动会。下面是林超地理博物馆(网络版) 建设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郑度院士的贺词和Ronald Abler博士的讲话(中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