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构造属性及形成演化历史,在前人资料基础上从构造混杂岩带物质组成、形成时代、构造属性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带是一条分隔东昆仑造山带与巴颜喀拉造山带的增生型构造边界,主要由元古代-古生代不同构造属性的大型构造混杂岩块与混杂基质组成.构造混杂岩块包括中元古代中深变质基底岩块(苦海岩群)、寒武纪蛇绿岩岩块、奥陶纪蛇绿岩岩块、石炭纪蛇绿岩岩块、石炭纪洋岛/海山玄武岩岩块、奥陶纪中酸性弧岩浆岩岩块、格曲组磨拉石沉积等.基质岩系主要为一套强烈构造变形的早中二叠世马尔争组浊积岩系.该混杂岩带记录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东特提斯洋(布青山洋)自新元古代晚期开启以来,从晚寒武世-中三叠世长期持续向北的洋壳消减及俯冲增生过程,并于中三叠世晚期布青山洋消减完毕而使巴颜喀拉地块与东昆仑地块碰撞拼合.该次造山事件导致了不同类型、不同时代构造岩块与马尔争组浊积岩强烈混杂,最终形成了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的基本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2.
南祁连拉脊山口增生楔的结构与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造山带内增生楔/增生杂岩结构与组成的精细研究可为古洋盆演化和古板块构造格局重建提供最直接证据。北祁连构造带发育多条增生杂岩带,记录了阿拉善和中祁连地块之间原特提斯洋的俯冲和闭合过程,然而南祁连构造带大地构造演化长期存在争议。地质填图结果表明,南祁连构造带拉脊山口地区存在一套强烈片理化的玄武岩、灰黑色和红色硅质岩、砂岩和泥岩组合,它们与一套呈现"块体裹夹于基质"结构特征的混杂岩共同构成了增生杂岩,发育双重逆冲构造、逆冲断层、无根褶皱、紧闭褶皱和透入性面理。该增生杂岩与蛇绿岩之间为断层接触,并位于断层下盘。混杂岩是由斜长花岗岩(561Ma)、斜长岩(507Ma)、辉绿岩、玄武岩、硅质岩和砂岩等外来或原地岩块与浊流成因的细碎屑岩基质共同组成;基质和砂岩块体均发育同沉积构造,呈现出滑塌堆积典型特征。空间上,拉脊山口增生杂岩与上覆蛇绿岩被断层所分割且共同仰冲于中祁连南缘青石坡组浊积岩之上,具有与东侧昂思多地区增生杂岩和蛇绿岩相似的岩石组成、构造变形和时空结构特征。它们与南侧的岛弧带共同构成了南祁连构造带寒武纪-早奥陶世沟-弧体系,指示了寒武纪-早奥陶世时期南祁连洋盆向南俯冲。  相似文献   

3.
阿拉善地块北缘恩格尔乌苏地区发现志留纪侵入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中段,连接了兴蒙造山带和北山造山带等构造单元,其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对于中亚造山带南缘构造单元的对比连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位置。统计归纳近年来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的年代学数据发现,该地区的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晚古生代期间,特别是二叠期间,尚没有早古生代侵入岩的报道。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是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出露的一条重要蛇绿岩带,本次研究在该混杂岩带中发现了早古生代的黑云母花岗岩。通过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测试发现其时代为423±4.5 Ma和434±1Ma,代表了其岩浆结晶年龄,表明该侵入岩形成于志留纪期间,是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最早发现的早古生代侵入体之一。该志留纪岩体的发现,表明恩格尔乌苏混杂岩在带志留纪期间已经出现岩浆活动,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该志留纪岩体的发现,是研究、认识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早古生代构造环境的重要对象,对于连接对比东、西相邻构造单元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相邻白山组地层的碎屑锆石时代及晚泥盆世侵入岩的发现等研究成果推断,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在早古生代开始就存在岩浆活动,该地区可能并非是早古生代的稳定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4.
在甘肃北山火石山地区新发现了蛇绿混杂岩,该混杂岩由蛇绿岩岩块和混杂基质组成。蛇绿岩块有纯橄岩、辉石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玄武岩及硅质岩等。基质为志留系中上统公婆泉群,主要是一套变凝灰质砂岩夹碳酸盐岩和少量安山岩。野外调查及室内鉴定结果显示蛇绿岩岩块和基质遭受了较强的变质变形。火石山蛇绿混杂岩位于红柳河、牛圈子蛇绿岩之间,且该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同红柳河蛇绿岩相似,因此认为红柳河—牛圈子蛇绿混杂岩是通过火石山相连接。火石山蛇绿混杂岩的发现对研究该带洋陆时空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对北山古生代构造背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白云山蛇绿混杂岩带位于内蒙古北山造山带中部,呈北西西向展布,向东延伸至月牙山-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向西延伸至牛圈子-红柳园蛇绿混杂岩带。白云山蛇绿混杂岩带内发育俯冲期的糜棱面理褶皱、拼贴期逆冲断层系及隆升期走滑断层系3期构造变形,由不同类型的岩块与基质组成,岩块主要包括纯橄岩、辉橄岩、橄辉岩、辉石岩、碳酸盐化超基性岩、辉长岩、玄武岩、斜长花岗岩蛇绿岩岩块及硅质岩、灰岩和砂岩岩块,基质主要为蛇纹岩、绿泥片岩及砂板岩。在蛇绿混杂岩带中部发现保存较完整的洋壳残片,由南向北依次出露堆晶超镁铁质岩、堆晶辉长岩及变质玄武岩。结合大洋中脊玄武岩、洋岛玄武岩及晚寒武世岛弧钙碱性辉长岩的识别,认为白云山蛇绿混杂岩带寒武纪发育MOR型、OIB型、SSZ型等不同构造环境的蛇绿岩岩块,俯冲作用持续到晚志留世。  相似文献   

6.
木纳布拉克构造混杂岩带位于南阿尔金与东昆仑衔接部位,是古阿尔金洋岩石圈板块由南向北阶段性俯冲的产物,为南阿尔金蛇绿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1∶10 000大比例尺填图和剖面测量,结合显微尺度的构造解析,对该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和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将与构造混杂岩带有关的物质组成划分为弱变形的“岩块”与强变形的“基质”两类,并从中识别出9种不同岩石组合的岩块及2种不同类型的基质。在对“岩块”和“基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地质体的构造变形截切关系及组合特征,在构造混杂岩带中识别出6期变形作用,建立了相对构造变形序列,为木纳布拉克构造混杂岩带演化提供了新的构造证据。  相似文献   

7.
赣东北蛇绿构造混杂岩是江南造山带最典型的地质实体之一,对其开展以大比例尺岩性填图+构造解析为核心的露头解剖.查明岩块类型包括0.9~1 Ga的洋壳残片蛇绿岩岩块和0.8~1 Ga的岛弧火山-沉积岩块,基质类型包括约1 Ga的蛇绿岩组分基质、0.9~1 Ga的洋盆沉积物基质和830~1000 Ma的碎屑复理石基质.混杂岩...  相似文献   

8.
在1∶5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运用详细的野外剖面测制、岩石组合分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等研究手段,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划分为基质和构造混杂岩块。构造混杂岩块包括变质基底岩块、洋壳型岩块和岛弧型岩块。其中,洋壳型混杂岩块又细分为早古生代蛇绿岩(516.4Ma±6.3Ma)、晚古生代蛇绿岩(332.8Ma±3.1Ma)和海山/洋岛玄武岩;岛弧型混杂岩块细分为加里东期中酸性侵入岩岩块(441.1Ma±6.3Ma)和火山熔岩岩块。建立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2套典型的古洋盆扩张、俯冲消减的物质组合,分别代表东原特提斯洋和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从而为研究东特提斯洋演化的进程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9.
北塔山构造混杂岩(带)为阿尔曼泰古生代板内缝合带,该构造混杂岩(带)是由无序基质和外来岩块组成,划分为蛇绿质混杂岩和泥砂质混杂岩2种类型,并分别建立了索尔巴斯陶岩组和柯克阿得尔岩组2个构造岩石单位。综合研究证明,阿尔曼泰小洋盆洋壳形成的时代为早泥盆世—晚泥盆世,与西伯利亚古板块和古准噶尔地块再次拉张有关。  相似文献   

10.
阿尼玛卿山早古生代和早石炭-早二叠世蛇绿岩的发现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边千韬  李涤徽 《地质科学》1999,34(4):523-524
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岩带位于东昆仑东段南缘,处于秦祁昆缝合系和古特提斯缝合系(Bian,1996)的交接部位。蛇绿岩带呈NWW向延展,长约400km,宽10—50km;由一系列构造岩片构成。在其西段的布青山-牧羊山蛇绿混杂岩带见有晚二叠-三叠纪砂板岩角度不整合在此蛇绿混杂岩之上,不整合面之上有底砾岩。有加里东末期岛弧型花岗-英云闪长岩侵入此蛇绿混杂岩中。前人认为该蛇绿岩的时代属晚二叠-中三叠世(姜春发等,1992;许志琴等,1996;王国灿等,1998)。最近,作者于此蛇绿岩带中发现了早古生代和早石炭-早二叠世蛇绿岩,证明阿尼玛卿蛇绿岩带是一条包含有早古生代、早石炭-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中三叠世三个时代蛇绿岩的复合蛇绿混杂岩带。  相似文献   

11.
哈达阳构造混杂岩出露于嫩江黑河构造带之中.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混杂岩中岩块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划分了基质、原地岩块及异地岩块3部分.基质主要为绿帘黑云绿泥构造片岩.原地岩块主要有绿帘黑云绿泥构造片岩及可能来自海沟外缘缓坡的砾岩.异地岩块主要有角闪石岩、混染闪长岩及变酸性火山岩.角闪石岩及混染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与消减作用相关的边缘海扩张环境,而变酸性火山岩具有岛弧钙碱性火山岩特征.上述特征说明,哈达阳构造混杂岩与板块俯冲消减-碰撞作用相关.沿红山梁、哈达阳直达依克特一带出露的古生代地层彼此之间均为断块接触,认为在该沿线存在一条早石炭世末的构造混杂岩带.哈达阳构造混杂岩的发现为正确认识嫩江黑河构造带性质,正确分析构造带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岩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岩带为西金乌兰一金沙江缝合带的西端,由于以往研究程度低而认识较为模糊。通过1:25万区调系统研究表明.混杂岩带组成复杂。由基底岩块、海滩砂岩、辉长(辉绿)岩墙群、蛇绿岩、硅质岩、灰岩(海山)、复理石和磨拉石组成。蛇绿岩环境分析表明。部分为洋中脊环境。大部分为洋岛环境。明确了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岩带由一系列向南俯冲的逆冲断层分隔的岩块组成。初步总结了西金乌兰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板块聚敛、洋盆封闭,洋壳残片(蛇绿岩)构造侵位到陆壳(陆源碎屑岩)之上形成了构造--蛇绿混杂岩。它由以脆性剪切破裂为主的刚性构造包体和以韧-脆性剪切变形为主的剪切基质两部分组成。由构造--蛇绿混杂岩研究应采用大比例尺精细露头填图,详测剖综合研究方法。同时对构造--蛇绿混杂岩带填图单位划分方案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对构造--蛇绿混杂岩带建立杂岩。对蛇绿岩刚性构造块体建立杂岩组合、杂岩体等级体制划分方案;对其它刚性构造块体建立岩片、岩块级非正式地层单位,对剪切基质建立相当与岩组,岩段级非正式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14.
付长垒  闫臻 《地球学报》2017,38(S1):29-32
祁连造山带是原特提斯洋闭合过程中, 阿拉善和柴达木地块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拼合的产物。它是由蛇绿岩残片、海山、岛弧、弧前/弧后盆地等多个构造单元构成的典型增生型造山带, 表现出在多个元古代微陆块周围分布有蛇绿岩和岛弧火山岩的特征。蛇绿混杂带广泛分布于北祁连和南祁连中, 在南祁连主要出露寒武纪玄武岩、安山岩、辉长岩、超基性堆晶岩、硅质岩、灰岩、砂岩和少量地幔橄榄岩, 呈现出蛇绿混杂带的典型特征, 其中拉脊山蛇绿混杂带是该蛇绿混杂带的最大组成部分。因此, 拉脊山蛇绿混杂带的来源和形成构造背景对研究祁连造山带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构造的复杂性以及系统的野外和岩石学方面研究的缺乏, 拉脊山蛇绿混杂带的岩石组合、同位素年龄和构造背景仍然不清楚, 从而严重制约了区域构造演化的认识。例如, 前人根据灰岩中三叶虫化石将拉脊山地区火山-沉积岩系划归于寒武纪, 然而其它岩石单元的同位素年龄和来源信息相对缺乏, 而且灰岩究竟是本地岩块还是老的异地岩块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表明寒武纪玄武岩具有MORB、WPB或者OIB的特征, 且部分玄武岩具有岛弧亲缘性。因此, 大陆裂谷、弧后盆地、多阶段抬升构造窗或俯冲-增生杂岩等模式相继被提出。这些分歧严重影响了我们对祁连造山带和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认识。究其根本原因, 是由于缺乏将蛇绿岩和岛弧形成视为沟-弧-盆体系演化过程中一个具有成因联系的有机体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鹰扬关构造混杂岩出露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构造上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结合带西南段,在形成过程中保存了丰富的物质记录和构造演化信息,是研究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拼合造山过程及相互关系的重要对象。对鹰扬关构造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变形特征的详细研究表明,其由基质与岩块组成,基质为变质含凝灰质细碎屑岩,岩块为变质火山(碎屑)岩、微晶石英岩与大理岩等;根据野外变形特征及各期变形的叠加改造关系,于鹰扬关构造混杂岩中识别出5期构造变形,并建立了5期构造的相对变形序列。S_1、S_2代表晋宁期变形作用(D_1~D_2); S_3及NNE向断层左行走滑运动指示加里东期NW-NNW向挤压作用(D_3);印支期及早燕山期W-NWW向挤压作用(D_4)对前期构造进行了改造, NNE向断层发生右行走滑运动;晚燕山期的伸展作用主要表现为正断层活动(D_5)。变形序列的建立为区域构造过程的探讨和对比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洞错混杂岩物质组成、时代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洞错混杂岩保存了完整的与大洋演化相关的混杂岩系,包括蛇绿岩岩块、洋岛残片,以及复理石岩片、大陆边缘沉积等沉积岩块体,是恢复和反演班公湖-怒江洋演化的理想地区。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归纳和总结洞错混杂岩的物质组成和时代,初步阐述洞错混杂岩对班公湖-怒江洋演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洞错混杂岩中无论是蛇绿岩残块、洋岛残片还是次深海-深海复理石岩片等,均是不同时代多期次构造混杂的混杂体。最早的年龄记录可追溯至晚二叠世末期,最晚可延至早白垩世中晚期,是班公湖-怒江洋晚二叠世末期—早白垩世中晚期连续演化的记录。洞错混杂岩早白垩世中晚期大陆边缘沉积与蛇绿岩等的不整合仅是弧前楔顶盆地沉积的产物,不能约束班公湖-怒江洋的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17.
佳木斯地块及邻区早古生代——晚中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厘清嘉荫—牡丹江缝合带的形成时代,确定佳木斯地块早古生代—晚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笔者对佳木斯地块及邻区出露的一些特征岩石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与系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杂岩外来岩块原岩具有类似蛇绿岩的特征,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257~210 Ma,云母及蓝闪石Ar--Ar年龄显示基质与外来岩块共同发生高压变质与退变质事件的时间为193~145 Ma,结合出露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早古生代-早侏罗世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提出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间经历了早古生代拼合—二叠纪末期三叠纪裂解—侏罗纪-白垩纪初期再次拼合的构造演化过程。古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作用,驱动了其最终的拼合,形成了以黑龙江杂岩为标志的嘉荫—牡丹江缝合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秦岭勉略(勉县—略阳)构造混杂带康县—勉县段的铁镁质岩块或蛇绿岩块进行了系统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测年结果表明,勉略构造混杂带康县—勉县段铁镁质岩块的形成时代为841±16~812±11Ma,蛇绿混杂岩中的辉长岩和辉绿岩块的形成时代为827±14~808±10Ma。从西向东,勉略构造混杂带不同地段蛇绿岩块或铁镁质岩块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在误差范围内相同,表明勉略混杂岩带中的蛇绿岩块所代表的是新元古代古洋壳残片。中部三岔子斜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923Ma±13)大于其他铁镁质岩块和蛇绿岩。  相似文献   

19.
乌奴耳构造混杂岩由不同性质的岩块和基质组成,属泥沙质构造混杂岩.岩块可分为内部岩块和外部岩块两种类型.岩块大小不一,成分和形态各异,在混杂岩中分布无序.基质为片理化泥质岩或千枚状板岩,剪切变形强烈,面理产状紊乱,绕岩块分布.综合研究表明,乌奴耳构造混杂岩明显区别于沉积成因的滑塌堆积,是典型的泥沙质构造混杂岩,是新林-喜桂图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新疆布尔根蛇绿混杂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发现的出露于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板块缝合带的布尔根蛇绿混杂岩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结合带,呈北西向展布。主要表现为糜棱岩化的基质中混杂着大小不一、性质各异的蛇绿岩各组分的岩块。基质主要有糜棱岩化的火山岩、凝灰岩和破碎强烈的火山碎屑岩。蛇绿岩岩块主要有碳酸盐化的超镁铁岩(?)、玄武岩、辉长岩和硅质岩岩块等。玄武岩具有OIB和IAB特征。拉斑玄武岩SHRIMP锆石年龄352Ma,说明蛇绿岩的形成可持续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这一发现对于认识中国准噶尔盆地以北地区的晚古生代蛇绿岩带及其向境外的延伸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