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应用动力学方程建立四川内江市水稻的生长模型,通过FORCAL和MATLAB对方程参数拟合,并进行数值分析和定性分析,为水稻产量预报和气温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在传统的一维能量模型基础上,将水稻对外界能量的摄取能力与水稻生长季中的气温变化规律联系起来,得到水稻的生长曲线x(t),并通过相平面轨迹得到x—T曲线,定性分析水稻的临界气温和最快生长率出现时间。通过低温对水稻分蘖期和高温对生殖生长期影响的比较,得出如下结论:水稻后期受高温影响比前期受低温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2.
基于能量模型的水稻生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考虑生命活动与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从热力学出发,引入一维能量模型。在一维能量模型的基础上,将水稻对外界能量的摄取能力与水稻生长季中的气温变化规律联系起来,建立在气温变化条件下水稻的生长模型。结合气温增长率、水稻最适气温和不同阶段的生物量,以徐士良单形调优算法为基础,利用Forcal二维方程参数拟合,得到关于水稻自然增长率、气温波幅和初始值等参数的最优拟合。将最优拟合数据代入水稻的生长模型,拟合得到水稻的生长曲线和水稻生长随气温的变化趋势。以水稻的生长模型为基础,定性分析水稻的临界气温和最大生长率出现时间。通过分析发现,水稻生长季的临界气温与气温增长率无关;水稻的最大生长率出现时间为水稻分蘖后期、孕穗期。为考虑异常气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利用Matlab对水稻分蘖期低温和生殖生长期高温的水稻生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水稻后期高温对产量影响比前期受低温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3.
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世界异常天气气候的频繁出现,导致粮食生产下降,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关于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愈益引起各界的注意.现就目前国外在研究气候变化对亚洲水稻生产影响的情况,作一介绍: 一、温度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温度变化直接影响到水稻生长季长度.在非热带地区,由于热量条件受到限制,温度偏低,不仅会缩短生长季,而且也能延缓水稻的生长和发育.据分析,平均温度降低0.5℃,就可能致使水稻减产.如平均温度降低1℃,生长季可缩短10天左右,并将使水稻延迟7-11天成熟,由此而造成减产.相反,若平均温度偏高,一般说来,可以扩大水稻的种植范围,增加水稻产量.但更重要的是,温度偏高,可以使中纬度大范围水稻区复种;此外,生长季延长,使水稻可种植的时间更有机动性,从而能较好地利用气候条  相似文献   

4.
从广西气候资源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布局、种植制度以及病虫害等的影响角度,综合分析气候变化对广西粮食安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广西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气温明显增高,高温热害明显增多,低温冷害减少,但极端冷害时有发生;降水两极分化,极端强降水频率增加,旱涝灾害呈加剧趋势;日照时数呈"阶梯式"下降趋势。光温水气候资源条件时空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使广西绝大部分地区早稻生育期呈提前趋势、晚稻生育期呈推迟趋势,使水稻的布局、种植制度发生改变,水稻病虫害加剧,同时,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将对水稻等粮食产量构成很大威胁,进而影响广西粮食安全。针对气候变化对广西水稻等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提出广西水稻等粮食作物安全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几十年气候变化对江西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江西省近几十年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以作物生物学特性为依据,从作物生长的主要生理过程入手,对江西主要粮食作物双季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行动力模拟,建立了适合江西双季水稻生长的动力模拟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江西气候变化不利于农业生产,必须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6.
生产实践中水稻生育期变化是气候条件和品种更新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东北地区13个农业气象站点1992—2012年水稻试验观测资料,分析水稻生育期的变化及其与东北变暖趋势、水稻品种调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平均气温和≥10℃积温在1992—2001年呈显著增加趋势,水稻生长季积温的差别最大可达500℃?d,从2002年开始升温趋势减缓,并略有下降。相应地,2002—2012年与1992—2001年的物候期基本上呈现相反的变化特征,其中抽穗期、乳熟期、成熟期在1992—2001年明显提前,分别提前了3.1、2.9、4.5 d/10a,移栽期、分蘖期、成熟期则在2002—2012年呈现出明显的推迟趋势,分别推迟了4.6、4.7、2.0 d/10a;生育期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播种-移栽期、乳熟-成熟期在1992—2001年分别缩短了0.7、1.6 d/10a,而在2002—2012年则分别延长了2.9、2.8 d/10a;总的来说,1992—2012年水稻全生育期整体延长了3.7 d/10a,其主要归因于营养生长期的延长。在试验资料比较完整的12个站点所做的分析表明,在东北水稻种植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通过品种调整适应气候条件的改变,多数站点水稻实际生育期与品种审定生育日数差别较小,说明其品种的选择能够与当年的气候条件较好地匹配,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气候资源。延吉站、梅河口站、通化站随着气候的持续波动又显示出水稻实际生育期与品种审定生育日数偏差增大的趋势,宁安站和前郭尔罗斯站的水稻种植品种的审定生育日数几乎没有改变。因此,迫切需要对东北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和水稻种植适应气候变化的生产实践进行系统的总结,为东北水稻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
寿县地区小麦和水稻田地表反照率观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寿县气候观象台2007年10月~2008年9月地表反射率观测资料,分析了农田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对比了小麦和水稻在不同生长期的平均反照率,讨论了天气状况和天气过程对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和水稻的生长期内,地表反照率变化相似,均先增大后减小.在作物生长初期,水稻田平均反照率低于小麦田反照率约0.02;中期时,两者相近;成熟后,水稻反照率高于小麦反照率约0.04.降水过后,晴空地表反照率减小.  相似文献   

8.
汉中市水稻产量特征及气候要素对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1949—2010年汉中市水稻产量特征、气候产量与气候条件的相关性及气候变化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单产年际变化呈增一减一增趋势;气候产量年际波动较大,1970一1993年气候产量多为正值,1993年后负值年份明显增多;水稻生育期间7月日照、8月降水、5月温度、7月温度对产量的影响为负效应,5月降水、8月日照为正效应。5—9月的旱、涝程度与气候产量呈明显的负相关,旱、涝程度越重.产量减产越严重。增温对汉中水稻产量的影响是减产,因此气候变暖使水稻呈减产趋势。  相似文献   

9.
近30年东北春玉米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81—2010年东北地区5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发育期数据、16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趋势变率、秩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近30年东北春玉米关键发育期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春玉米发育期对不同时间尺度气象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981—2010年春玉米关键发育期 (播种期、抽雄期、成熟期) 均有延后趋势,大部分地区春玉米生长前期 (播种期—抽雄期) 日数减少,生长后期 (抽雄期—成熟期) 日数增加,全生育期日数增加。在绝大多数年份,春玉米播种期在温度适播期之后,成熟期在初霜日之前。近30年对东北春玉米生育期日数影响最大的气象要素为温度,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年际尺度的升温、温度生长期的延长和作物生长期的高温对生育期日数影响显著;结构方程模型指出,作物生长期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对生育期日数影响有间接效应,主导气象要素能够解释生育期日数变异的44%。全球变暖背景下,东北春玉米发育期变化是作物响应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作物生产潜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作物生长动态统计方法,计算和分析了5~9月气温和降水变化对东北地区水稻、玉米、大豆3种主要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建立了各站气温、降水与作物生产潜力的关系式,并用来评估气温和降水变化对当年作物产量的影响,还讨论了未来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作物生产潜力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