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发展适宜中国区域农业种植特点的农业气象模式,基于国外作物生长模拟方法,通过模式机理过程改进或重构以及应用方式革新,建立了中国农业气象模式(Chinese AgroMeteorological Model version 1.0,CAMM1.0)。CAMM1.0利用平均温度和土壤水分改进了作物发育进程模式,利用土壤水分改进了作物叶片光合作用、干物质分配和叶面积扩展过程模式,通过蒸发比法扩展了作物蒸散过程模式;自主建立了基于发育进程的冬小麦株高、基于遥感信息的作物灌溉、遥感数据同化、作物长势与灾害评价等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构造了实时运转平台,主要功能包括作物生长过程实时常规模拟与用户个性化定制模拟。CAMM1.0的部分子模式采用多种方法构造,便于多模式集成。CAMM1.0对作物发育进程、光合过程、株高的模拟效果较好,但对土壤水分变化过程的拟合略差,模拟产量略偏低。CAMM1.0评价淮河流域夏玉米年际干旱减弱而涝渍增加的趋势与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2.
近30年东北春玉米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81—2010年东北地区5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发育期数据、16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趋势变率、秩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近30年东北春玉米关键发育期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春玉米发育期对不同时间尺度气象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981—2010年春玉米关键发育期 (播种期、抽雄期、成熟期) 均有延后趋势,大部分地区春玉米生长前期 (播种期—抽雄期) 日数减少,生长后期 (抽雄期—成熟期) 日数增加,全生育期日数增加。在绝大多数年份,春玉米播种期在温度适播期之后,成熟期在初霜日之前。近30年对东北春玉米生育期日数影响最大的气象要素为温度,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年际尺度的升温、温度生长期的延长和作物生长期的高温对生育期日数影响显著;结构方程模型指出,作物生长期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对生育期日数影响有间接效应,主导气象要素能够解释生育期日数变异的44%。全球变暖背景下,东北春玉米发育期变化是作物响应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3.
受蚜虫危害与干旱胁迫的冬小麦高光谱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高光谱遥感角度判别冬小麦旱害和蚜虫危害,可进一步提高遥感监测灾害的准确性.在麦长管蚜的自然危害下,通过控制其生育期水分条件形成的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监测了灌浆末期冬小麦冠层反射率对蚜虫危害和干旱胁迫的反应;并经一阶微分数据变换,筛选出识别蚜虫虫害和干旱胁迫响应最敏感的光谱波段.实验结果表明:受蚜虫危害和干旱胁迫后,灌浆末期冬小麦在近红外波段的光谱特征变化比在可见光波段的显著,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是识别蚜虫危害和干旱胁迫最敏感的谱段.经一阶微分数据变换发现,自然降水处理(灌水量相当于需水量的<40%)下的冬小麦光谱曲线的“红边”斜率最小;受蚜虫危害以及灌水量分别相当于需水量的>70%,60%~ 70%,50%~ 60%和40%~ 50%水分处理下的“红边”斜率依次变大;受蚜虫危害冬小麦光谱曲线的“红边”位置波长最短(698 nm),其他不同水分处理结果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向波长短的方向发生“蓝移”.因此,“红边”参数也可以作为判别冬小麦蚜虫危害和干旱胁迫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4.
闫伟兄  赵俊芳  杨洋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2):2061-2072
再分析资料能有效弥补实际观测数据时空分布不均的缺陷,开展再分析资料区域适应性评估对地气过程研究、气候分析等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宁夏24个气象观测站的平均气温,从2种空间尺度(0.5°×0.5°和0.1°×0.1°)和2种时间尺度(年、月),采用偏差、绝对偏差、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等多个统计指标,评估了再分析资料对宁夏地区地面气温的反映能力。结果表明:① GHCN-CAMS(Global Historical Climatology Network and the Climate Anomaly Monitoring System)和CMFD(China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2套再分析资料对宁夏气温的反映能力整体上均较强,前者对宁夏气温略高估,后者略低估;② 年和月2种时间尺度上,2种尺度的再分析资料存在阶段性正偏差和负偏差,且年尺度上的相关性好于月尺度的;③ 2套再分析资料对下垫面主要为农田(压砂种植)的气温均存在冷季高估、暖季低估的情况,对城镇两者总体均低估,对草地整体表现为CMFD在冷季低估、暖季略高估,而GHCN-CAMS在冷季高估、暖季低估。总体看,空间分辨率较高的CMFD再分析资料对宁夏气温的反映能力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5.
采用集合经验模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EMD)以及滑动t检验方法,基于漠河市1958~2019年逐日气温及降水数据,对其进行了趋势及突变分析。结果表明,漠河市日平均温度年平均整体呈增温趋势,EEMD非线性增温速率为0.43°C (10 a)-1,滑动t检验显示漠河市近60年来年均温突变时间点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漠河市日最高温度年平均呈增温趋势,EEMD非线性增温速率为0.61°C (10 a)-1,滑动t检验显示漠河市近60年来日最高温年平均突变时间点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漠河市日最低温年平均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小,整体呈增温趋势,EEMD非线性增温速率为0.21°C (10 a)-1,滑动t检验显示漠河市近60年来日最低温年平均突变时间点为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漠河市年降雨量、夜间年降雨量和白天年降雨量均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且增加幅度远高于减小幅度,整体呈增加趋势,EEMD非线性降雨量增加速率分别为14.05 mm (10 a)-1、7.71 mm (10 a)-1和5.12 mm (10 a)-1,滑动t检验显示漠河市近60年来年降雨量、夜间年降雨量和白天年降雨量均不存在时间突变点;EEMD和线性趋势分析均表明漠河市近60年来气温和降水都均呈增加趋势,但前者增加速率远高于后者,说明传统的线性趋势分析可能会低估漠河市的气温及降水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新疆棉花热量指数的灰色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GM(1,1)是开展时间序列环境要素变化趋势预测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对新疆不同棉区棉花热量指数的分析,建立了热量指数时间变化趋势的GM(1,1)预测模型,各模型的平均回代精度都在90%以上,试报精度比回代精度要低,但也能满足实际使用要求,可以应用该模型的预测结果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基于FORCCHN的未来东北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森林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模拟该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未来可能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 2003~2049年东北森林生态系统可能仍将具有明显碳汇功能,但强度呈下降趋势;土壤碳储量的变化趋势是从增长到饱和然后逐渐降低的过程,植被碳储量则基本上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增长趋势。空间上,该区土壤碳储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或降低,但植被碳储量都在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碳储量可能在植被碳储量之前得到饱和,因而东北森林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的降低主要是由土壤碳储量的减少造成的,而植被碳的增加将会在一定时间内减缓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8.
A2和B2情景下冀鲁豫冬小麦气象产量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冬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是我国的冬小麦主产区。利用1978—2008年冀、鲁、豫三省的历史气象资料和冬小麦产量数据,分别建立了三省冬小麦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模型,趋势产量模型的复相关系数超过0.90,气象产量模型均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将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基准气候条件下的格点资料回代到冬小麦气象产量模型,以验证区域气候模式的可用性。利用区域气候模式输出的A2和B2情景下三省的格点资料和三省冬小麦气象产量模型,估算得到了三省2012—2050年的冬小麦气象产量,结果表明:无论在A2还是B2情景下,河北和河南两省冬小麦气象产量均表现出以减产为主、山东省冬小麦气象产量以增产为主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污染气体形成的大气气溶胶自工业革命以来有大幅度增加。在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气溶胶对农业的影响受到科学界的密切关注。综合论述了我国大气气溶胶对作物影响的研究状况,从气溶胶污染对农作物的可能影响出发,综述了我国气溶胶污染对作物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形成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分析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有待改进的方面和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初征  郭建平  赵俊芳 《地理学报》2017,72(7):1248-1260
为探求未来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本文基于区域气候模式系统输出的东北地区IPCC AR5提出的低辐射和高辐射强迫RCP_4.5(低排放)、RCP_8.5(高排放)情景下2005-2099年气象资料,通过与东北地区1961-2010年91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同化,分析了历史资料(Baseline)、RCP_4.5、RCP_8.5情景下东北地区农业热量资源和降水资源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 年均温度空间分布自南向北降低,未来各地区温度均有升高,RCP_8.5情景下升温更明显,Baseline情景年均温度为7.70 ℃,RCP_4.5和RCP_8.5年均温度分别为9.67 ℃、10.66 ℃;其他农业热量资源随温度变化一致,具体≥ 10 ℃初日提前3 d、4 d,初霜日推迟2 d、6 d,生长季日数延长4 d、10 d,积温增加400 ℃·d、700 ℃·d;水资源稍有增加,但不明显。② 历史增温速率为0.35 ℃/10a,未来增温速率最快为RCP_8.5情景0.48 ℃/10a,高于RCP_4.5的0.19 ℃/10a。21世纪后期,RCP_8.5增温趋势明显快于RCP_4.5,北部地区增温更加速。其他农业热量资源随温度变化趋势相一致,但具体空间分布有所不同。生长季降水总体呈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年际间变化较大;东部地区降水增加,西部减少。未来东北地区总体向暖湿方向发展,热量资源整体增加,但与降水的不匹配可能将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