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的作用至关重要.适度的人口规模、优良的人口质量和合理的人口结构,会推动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进步伐.本文从分析我国目前面临的最大人口问题入手,得出农村人口问题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瓶颈的结论,并就如何解决这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新莺 《福建地理》2003,18(1):25-28,8
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的作用至关重要。适度的人口规模、优良的人口质量和合理的人口结构,会推动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进步伐。本文从分析我国目前面临的最大人口问题入手,得出农村人口问题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瓶颈的结论,并就如何解决这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全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的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了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指标;提出了经济与人口,资源及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分析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辨证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控制人口增长、建立综合决策机制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52,自引:7,他引:152  
毛汉英 《地理研究》1996,15(4):16-23
山东省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区之一,无论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还是从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及环境问题,在全国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与典型性,可作为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探讨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山东省实施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6.
能否承受住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对郑州市意义重大。文章结合郑州实际情况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发展模型对郑州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郑州可持续发展的时空特点,认为郑州可以在当前的发展态势下承受住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提高郑州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池州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开展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全国16个地方试点之一的池州地区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池州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玉溪市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也带来了大气质量下降,水体、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造成了城市环境发展相对滞后。建设一个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想的人居环境,是玉溪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因素、空气污染、水资源的保护、城市规划是玉溪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阐明玉溪城市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原因,对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傅亚维 《地理教学》2007,(12):26-28
一、调整“人口增长”专题教学策略的由来 人口问题是关系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之强,中国人口的增长、发展和变化对世界人口的发展变化影响很大。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人口增长”专题,是通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金字塔图的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理解两类不同国家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的差异。因此,“人口增长”专题是对学生进行我国人口国情和人口政策教育的好教材和好机会。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环境变迁地图集》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10,65(7):894-896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我国人口与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人口与环境成为我国面临的两大严峻挑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节水高效农业建设的紧迫性及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流域由于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本文在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建设高效节水农业紧迫性的基础上,对黄河流域建设节水高效农业的潜力进行了评价,并根据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特点和农业生产现状对其节水高效农业的建设途径进行了探讨。建设高效节水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是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战略的必然选择。研究结果和结论对该区域维持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资源与城市规划协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与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原因,结果表明,城市水资源短缺除自然因素外,还受到人为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管理水平低规划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影响,认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必须合理计算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建立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实现区域社会、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以水圈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为基础,通过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维系区域自然、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区域之间的利益与矛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城市详细规划,缓解城市内部水资源需求矛盾,构建健康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水文化的延续;建立全方位的节约型水资源利用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相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完成了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划。首无建立了具有农业资源,农业发展,环境生态,农村社会,科教管理5个支持系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总能力指标体系,共选择源指标95个,采用相对资产/负债评估方法,对省(市,区)级各支持系统和总能力的相对净资产(比较优势)进行了评估,并用GIS与图形库联结显示空间分布。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划则将中国分为9个农业发展地区(一级),22个农业发展副区(二级),一级地区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问题治理的方向,二级副区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从而建立起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划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6  
刘彦随  甘红  张富刚 《地理学报》2006,61(8):847-854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Ri).是指表征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洪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在时空上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依据东北地区1997~2002年土地利用、水资源和人口数据.从水土资源总量及其匹配的动态分析入手.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模拟分析表明: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欠佳且区内差异较大.占全国16.68%的耕地面积仅拥有占全国4.01%的水资源量.水土匹配系数为1.1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41)根据市域尺度R1值的差异性.将东北农业水土资源的匹配程度划分为匹配较优、良好、一般、较差和极差等5个等级区域水利工程建设.是增强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的根本途径.东北农田水利重在“北水南调”等大型骨干工程与中小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重视发展井采结合、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地区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本区乡村开始向现代化演进。本文分析了本区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和现状特征,乡村城镇化特点及前景,指出乡村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东昌府区PRED系统特征与系统惯性增长的分析揭示制约PRED系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确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方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市场化、企业化和专业化基地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盐碱地、中低产田挖潜改造,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维调控方案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承载程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河流域多维临界调控模型得到的水资源配置结果的研究基础上,从调控方案所实现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环境效果三个层次建立了评价黄河水资源可承载程度的指标体系,并构造了水资源可承载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应用该评价模型对黄河流域2010和2020水平年共27个调控方案进行了水资源可承载程度分析评价,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和限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封志明  杨艳昭  游珍 《地理研究》2014,33(8):1395-1405
以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评价为核心,建立土地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模型,从全国、分省、分县等三个不同尺度,全面评估近10年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及其时空耦合规律,定量揭示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程度及其空间格局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1949年以来中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趋于增强; 2010年与2000年相比,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由42.87下降到34.50,土地资源限制度在降低。② 分省的人粮关系趋于好转,大多省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处于较低水平; 2010年与2000年相比,分省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呈降低趋势。③ 2000-2010年分县粮食盈余地区在增加,人口超载地区在减少,人粮关系趋于改善; 2010年和2000年相比,基本不受土地资源限制的分县单元由60.27%增至70.63%,基于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较低,且近10年呈降低趋势;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上东部强于西部、南部强于北部、泛黄河流域强于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19.
科技进步与水土资源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杠杆及资源保证,劳动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了1990-2015年的新疆农村生态人口承载力,该指标代表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建立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科技投入占总投入比率、水资源灌溉利用率、耕地复耕指数、新疆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性收入的VAR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地增大,可承载生态人口数量逐年下降;科技投入目前对于新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不明显,短期看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其发展有抑制作用,但长期看来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短期,水资源灌溉利用率有抑制作用,但在长期,有拉动作用;耕地复耕指数长期有抑制作用;短期来说,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性收入对于其发展有促进作用,长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勇 《地理科学》1999,19(2):171-175
围绕当前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工作中需要先行搞清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议论。讨论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评价标准,在概括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目的,内容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我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研究工作纵深化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