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创设问题情景,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确切性 在地球公转的教学中,有教师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无从回答,后来老师改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还是以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赤道以南”。课堂实践证明,教师提问的问题非常的确切,学生才容易明确题意,才能准确回答。反之,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图,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2.
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学生回答后,教师马上指出:“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为什么呢?”。在学生的好奇心和议论声中,引入“大洲和大洋”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耿峰 《地理教学》2013,(9):38-39
正在我们的课堂中,常常见到这些现象:面对教师的提问,当学生不会回答时,教师会说"请坐下来再想一想";当一位学生回答不全时,教师会说"谁能够帮帮这位同学";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的课前预设中,或者一下子不知道对还是错时,教师会说"他的想法对不对呢?有没有道理呢?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去研究研究";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会提醒"再想想,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然而不知道我们的教师注意到没有:这些学生会很"识相",这节课就一直低着头,再也没说过一句话。长此以往,课堂氛围逐渐沉闷,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于是我们不由佩服那些名师在课堂上的沉稳、睿智,感叹为何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总是能兴  相似文献   

4.
一幅放置“颠倒”的《南极洲》教学挂图(或教学投影片),必将引来学生的厦应;“图放反了”。老师先是故作不解,继而。强词夺理”不做更正,在同学心里颇感不服气时提出一问,“是否可以就这么挂?  相似文献   

5.
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之后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出问题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对问题提出后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才能发挥问题的最大作用的研究却并不太多。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在问题提出后就立即让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地评判“对”与“错”。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或“不流畅”时就随意打断学生的回答,换一个学生回答或直接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就算这一“问题”结束了。  相似文献   

6.
针对课内容份量重、知识点多的特点.我选择和设计了单刀直入提问式开讲。“同学们,你们登过黄山吗?你们游过三峡、看过桂林吗?”如果同学们回答说去过了,教师因势导入:“本节课我们大家一道,再从课本的字里行间去领略一下祖国名山秀水的魅力。”如果大部分同学回答说没去过,教师则可进一步导入说明:“本节课我们就可以一道去看看黄山、三峡和桂林。”随后放映有黄山、三峡和桂林特写镜头的录像带。  相似文献   

7.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歌曲,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在讲“长江”一节时,上课一开始,我便问学生:“同学们,大家会唱《长江之歌》吗?回答是:“会”。于是由我指挥全班唱了起来:“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绿色就表示平原”.经常在课堂上听到学生这样理直气壮的回答。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真的“绿色就表示平原”吗?听上去总觉得有些不顺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相似文献   

9.
平时教学过程中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答”,“不知他们的脑子是怎么转的”,“不知他们是怎么学的”……其实,做老师的在教学中就应该考虑学生如何学,他们怎么想,他们的疑难将是什么.他们喜欢些什么等等问题.而不能自己成了教师便忘了自己做学生时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在思维上达到“同频”。  相似文献   

10.
陈曦 《地理教学》2019,(11):1-1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却在现实操作中屡遇瓶颈。怎样打破教学惯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深度教学?老师应该在课堂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传统的讲授法是否该被完全摒弃?这些问题困惑着许多一线教师,让课堂的改革难以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号阶段,徐洁老师的这本书不只是鲜明地提出了“要还”,还详细回答了“还什么”、“怎么还”,用鲜明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帮助一线教师在课堂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想课堂。  相似文献   

11.
不少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教师多提向,学生多回答。这种教师简单的满堂问,学生的简单参与,远远不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求的。那么课堂教学中,该怎样设问呢?笔通过对高中地理下册“城市化”一节的教学后认为,通过多种提问方式提高课堂设问的艺术性,对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对新奇而富有情趣性的事物很感兴趣,地理教学中把相关知识编成有趣又玄乎奇妙的故事,会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学习“澳大利亚”时,先出示一个正在奔跑的袋鼠图像,问学生认识不认识这种动物,对它了解多少?待学生回答以后,教师便补充介绍说:“袋鼠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外形有点像老鼠,前肢短小,后肢发达,雌袋鼠的腹部有个育儿袋。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学生对教学依赖的成分很大,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似乎是理所应当的。古人云“有其父必有其子”,足见父母亲身范教育的深刻影响。做一下迁移,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很多教师总是抱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缺乏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感恩之心等等,其实,应该问一下,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4.
林华 《地理教学》2011,(16):20-23
高中新课程改革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倡对话教学,问题教学。然而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相应的知识点事先准备了相关的案例和设计了若干问题,课堂上“层层逼问”学生,学生只能从教师给的案例材料或教材中找到教师满意的答案进行回答。一堂课下来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的活动时间多了,主动思考少了。  相似文献   

15.
你知道《孟子》《史记》所说的“中国”就在晋南吗?你知道山西在古代为什么叫“三晋”、“河东”、“山右”吗?你知道山西曾有过“北京”、“西京”、“中京”吗?你知道太行山有多长、有多少个名字吗?你知道山西有多少个温泉吗?等等。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山西历史地名词典》对这些问题都作了明确而又很有意义的回答。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的山西历史地理的工具书,真是爱不释手,特向关爱山西的读者介绍一番。  相似文献   

16.
多年教学的现实告诉我,学生“晕”地图,老师也“晕”地图,学生“晕”的是看不懂地图,老师“晕”的是我的学生咋就看不懂地图呢?干着急,却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晕”就是“晕”,再多的理由还是“晕”,晕车有药,“晕”地图有何良方?我苦苦寻觅,感觉自己也很“晕”。复习区域地理,“地球和地图”是一道关隘,虽然有了多媒体课件,也不能说没效果,机器无法取代老师,一个“偶然”的教学现场,笔者巧妙实现了学生观点提升、教学流程优化和课堂和谐互动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平时我们常说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分析、解决问题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发现与提出问题,要具有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8.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讲课时,如果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将知识程序化地交给学生,学生即使知其然,也未必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师设疑置问,引起悬念,激发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急切地“愿问其详”的愤悱心理。例如:地球上气温的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相似文献   

19.
蔡明 《地理教学》1997,(4):26-27
在“中国南方地区”一节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角色反串”,即让学生当一回“地理老师”。在课上,我先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然后将“教学任务”分配到各小组,让学生按小组“集体备课”,编写讲解提纲,再推出一位“地理老师”登台讲解。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当“实习老师”,教师进行启发、指导。下面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及体会。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笔者所在学校要求每个教师上完课后,必须写教学后记。开始我总觉得这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现在想来,当时还真有点“强按着牛头吃草”的味道。坚持写了几年后,觉得教学后记是老师的“财富”,老师应该认真写好教学后记。那么,该如何写好教学后记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