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高峰 《地球》2011,(8):96-99
在人类所了解的宇宙范围内,地球是唯一具有美丽的蓝色外表的星球。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地球裹着厚厚的大气层。众所周知,人类和动植物都需要空气,没有空气就只有死亡。地球大气是生命的源泉,然而大气在养育生命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这种危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2.
郭增建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Z1):411-419
回顾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0年来推进开展天灾预测工作的历程.天灾主要包括气象灾害、水灾、地震等,简述了进行天灾预测的10种推理思维和方法以及取得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3.
段雯娟 《地球》2013,(9):42-45
正大气中的臭氧层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辐射"杀戮"的重要屏障。但是科学家们在极地上空发现了巨大的臭氧空洞,而且这个洞的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大。臭氧是大气中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作用极大的高空物质。臭氧层是地球的天然屏障,如同一把撑在大气层高空的无形"保护伞",是保护地球生物和人类安全的"天兵天将"。  相似文献   

4.
地气耦合研究进展简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简要介绍了近十多年来地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并从整体地球系统的角度探索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和地震灾害)的成因.在总结和评述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幔对流节律性假说,并利用这一假说解释了板缘地震、地球自转和厄尼诺之间的关系;利用地幔中存在中小尺度对流这一设想并结合绝对涡度守恒原理讨论了板内地震、地热流和旱涝分布之间的联系.最后提出了对今后地气耦合研究工作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朱岗昆是我国老一辈的地球物理学家,从1936年便开始投身于气象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开拓气象、气候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  相似文献   

6.
为丰富新疆地震监测台站及灾害现场等区域对气象数据的需要,弥补新疆地球物理观测有人或无人值守台站以及GNSS台站缺少辅助观测手段的现状,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嵌入式的气象辅助观测系统。该系统集成雨量、温度、气压、湿度等测项,具有低功耗、低成本,易操作、便携且可扩展性强等优点,能够大幅降低气象辅助观测台网式布局成本,填补新疆区域地震监测台站气象辅助观测资料空区,较好满足地震监测工作对气象数据的需求,为地震监测预报人员以及其他科研人员提供连续可靠的近点气象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7.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及其与地球物理现象关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作为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的地球自转变化表征着地球的整体运动状态和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其变化形式非常复杂.研究表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与众多地球物理现象有密切联系,与地震活动、EN-SO事件等重大自然灾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对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及其与地球物理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长期以来就受到天文学家、地球科学家和从事灾害研究领域专家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研究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认为在此基础上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对天文学和地球科学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灾害物理学是用物理学观点研究各种灾害的共性、互性及对策的学科。由于巨大灾害多为地学灾害,故灾害物理学的发展亦是地球科学发展的内容。灾害物理学之所以从物理学中分支出来,是因为它的对象是灾害,它的任务是为人类减灾,而不是谋福利,它的学科难度是要涉及到准确或相对准确地预报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于1989年5月9—13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近期重大自然灾害预测及防御措施研讨会”。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天文学会推荐及会议特邀,到会专家、学者及有关领导共46人。28人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就我国在1989—2000年内可能出现的大水、大旱、强震、热带风暴和海冰等灾害作了初步预测,并阐述了所用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还提出了防御措施和对今后开展综合灾害预测及对策研究工作的具体建议。这次会议是1989年4月21日成立中国“国际减灾10年”委员会后的第一个综合性灾害学  相似文献   

10.
正诸多的气象因子在大震之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一结果已被许多研究所证明。但由于气象数据难以被获得,或所获得的气象数据不完整等原因,震前气象因子变化的研究虽有但并未深入。都江堰地处汶川东南部,距离汶川地震震中映秀26 km,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之间,在汶川地震时,都江堰遭受了巨大灾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汶川震前,都江堰是否存在气象因子的变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方向。本研究以1980—2008年(其  相似文献   

11.
哥伦比亚大学欲通过建立一个灾害与风险研究中心 ,使我们在解释灾害及分析灾害方面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帮助世界各国抗御灾害。凭借位于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 -多赫蒂地球观象台的地球科学研究悠久历史的优势 ,新建立的中心将基础地球科学与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的代表人物联合在一起 ,对灾害风险进行综合有效的评估。该中心还将致力于对地震、水灾、滑坡、气候异常、环境灾害、如空气和水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进行研究。由于认识到“对科学研究的巨大投资、管理机制以及财政风险管理手段已经失败 ,直到现在没有实质性地减…  相似文献   

12.
1988年7月2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学术报告会,以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40周年、《地球物理学报》创刊40周年。200多名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冒着滂沱大雨参加了大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是我国较早成立的学会之一,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誉。在40年前成立时,只不过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地球物理工作者联谊会,唯一的工作是出版《地球物理学报》,那时正是气象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印尼地震海啸及其相关的地球物理现象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海啸的产生是地球表面固体层和流体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介绍了这种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讨论了海啸的大小、能量、传播速度,展示了与印尼地震相关的地球物理现象,指出: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减少海啸灾害的重要措施,目前的预警系统虚报率很高的问题,仍需要通过加强地球表层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来解决,这是地球科学家面临的重要科学课题.  相似文献   

14.
岳尚华 《地球》2013,(10):52-55
正9月23日11时7分,"风云三号"03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由此,我国全球观测数据的时间分辨率从12小时提高到6小时。风云三号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目标是实现全球大气和地球物理要素的全天候、多光谱和三维观测。风云三号卫星观测资料和产品的主要用户包括气象、海洋、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军  相似文献   

15.
孙谦 《地震地质》2005,27(4):566-566
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与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IAVCEI中国委员会和广西地震局主办的全国第4次火山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23日至26日在广西北海举行。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土资源部以及香港大学等50余个单位的12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代表中既有德高望众的老一辈科学家,也有年富力强的科研骨干,更有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北海市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火山作用是联系地球各层圈——地核、地幔、地壳乃至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纽带,火山学研究对探索地球奥秘、防灾减灾、保护环境、开发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次会议是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发起主办的“中国减灾世纪行”的活动之一,也是为明年在广州举办的2006年国际火山学大会(IAVCEI2006)的预备会。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82篇,会议交流45篇。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与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樊祺诚研究员回顾了中国火山学发展的历程,激励与会同仁为中国火山的监测与研究而努力探索。刘嘉麒院士作了精彩的“火山作用与地球各层圈的关联”的  相似文献   

16.
《国际地震动态》1997,(11):1-21
近年来,地球科学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继板块构造学说问恨之后,对全球的系统研究,从宏观上大大推动了对地球的认识,大量高新的技术的应用也使地球科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日新月异。资源,环境,灾害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又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给地球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副热带急流对中国南部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的影响程度及地理范围目前还研究较少,且缺乏综合使用常规气象资料及卫星资料来判识对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增高的方法.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与最终分析资料、日本GMS-5地球静止卫星水汽云图资料,以2001年3月27~29日中国南部的临安、昆明、香港臭氧探测个例为基础,结合1996年3月29日香港与2001年4月13日临安对流层中上层高浓度臭氧分布个例对副热带急流对中国南部对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根据气象要素场判识春季中国南部对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增高的充分条件为根据卫星水汽图像上的暗区、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左侧辐合区、高空锋区、对流层中上层≥1 PVU的向下伸展的舌状高位涡区来综合判断.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本文个例中对流层中上层高浓度臭氧来自平流层;香港对流层中上层低浓度臭氧来自热带海洋地区.不仅臭氧垂直廓线的多个极小与极大值表明臭氧垂直分布的多尺度变化特征,而且对流层中上层PV分布以及卫星水汽图像分析也表明大气中的多尺度运动对臭氧垂直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结果表明与副热带高空急流相联系的平流层空气侵入不仅发生在中国大陆的较高纬度地区,较低纬度的昆明与香港地区也有平流层空气侵入导致对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7,(10)
<正>火山灾害是地球上最剧烈、最极端的自然灾害之一。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不仅会极大地改变火山周围数十公里范围内的地貌,其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还能够进入大气平流层,可能在短时间改变局部或者大半个地球的气候状况。受火山喷发的物理过程控制,火山灾害的类型多种多样,有来势汹汹的火山碎屑流和火山泥石流灾害,也有慢慢悠悠的火山熔岩流灾害,还有统治范围更广的火山灰灾害,更有"间谍"型的火山气体灾害。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9,(10)
正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大部分物质都取之于地球,关乎人类生存的资源、能源、气候、环境、生态、灾害等重大问题都需要地球科学去研究、去解决,从本质上说,地球科学就是养活人类的科学,其宗旨是探索自然奥秘。地球是怎么形成的?生物是怎么诞生的?气候如何变化?人类向何处发展?……这一系列问题,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奥秘和科学内涵,需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与河道演变及泥沙灾害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沙期及低频率、高强度洪水往往酿成泥沙灾害和洪涝灾害。地球自转变化是影响河道演变与诱发泥沙灾害的重要的自然因素,由长江、黄河及淮河的部分水沙资料及地球自转日长变化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当地球自转由加速转向减速时,黄河下游出现枯水、少沙时期,长江中下游及淮河出现高频率、低强度洪水;而地球自转由减速转向加速时,黄河下游出现丰水期和中、丰沙期,长江与淮河出现低频率、高强度洪水,长江下游处于切滩旺盛期。在地球自转变化的转折点之间,河道处于相对稳定演变阶段,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的洪涝与泥沙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