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何心一  陈建强 《地学前缘》2006,13(6):145-152
对扬子区中奥陶世至晚志留世四射珊瑚已发表的属种进行全面清理和厘定。现统计扬子区中奥陶世至晚志留世四射珊瑚约有117个属,其中以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珊瑚属数最多。117个属中至少有30个属最早出现在扬子区中、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地层。因此,扬子区被认为是奥陶纪、志留纪四射珊瑚起源中心之一。完善和修订扬子区中奥陶世至晚志留世四射珊瑚组合序列,使地层时代划分上均与国际通行标准(统、阶)接轨。尤其对扬子区早志留世Rhuddanian晚期,Aeronian早、晚期以及Telychian早、晚期四射珊瑚组合的重新建立和细分。最新资料表明晚奥陶世观音桥四射珊瑚动物群不但有更多的北欧同期的珊瑚分子,而且还产有北美标准属种Salvadorea,Brachyelasmasubregulare等说明两者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扬子区早志留世(Llandovery)的众多四射珊瑚属均为世界广布的,但也有许多地方性属(约有22个,占总数的23·4%)。就珊瑚生物古地理关系,它与同期的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澳大利亚珊瑚群较密切。  相似文献   

2.
中上扬子地区五峰组沉积环境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中上扬子地区五峰期海平面变化、沉积特征、生态特征和沉积速率等的分析,认为五峰组页岩段形成于海平面上升时期,属深海沉积。首次提出观音桥段形成于深海环境中,并属深海等深流沉积。并识别出三种等深岩相类型,即砂质等深岩相、泥质等深岩相和生物局等深岩相,它们均呈巨型条带状分布于中上扬子地区。  相似文献   

3.
遵义地区位于扬子板块上扬子台地中部,下、中三叠统发育良好,夜郎组、茅草铺组、松子坎组及狮子山组地层出露齐全。其中遵义巷口剖面是扬子台地区的经典下-中三叠统地层剖面之一,其产双壳类化石尤为丰富,是该沉积相区生物地层和生态系演化研究的关键剖面。迄今已发现双壳类15属55种(亚种)(本次研究鉴定出12属35种),多数属为世界性的分布类型,由下向上可划分出6个双壳类化石带:Pteriaussurica varibilis-Eumorphotis venetiana组合带,Claraiaconcentrica-Claraia wangi组合带,Eumorphotis multiformis顶峰带,Entolium discites microtis顶峰带,Myophoria(Costatoria)goldfussi mansuyi-Asoellaillyrica组合带和Plagiostoma radiata-Palaeoli ma subcostata组合带。其双壳类生态类群的演变与华南其他地区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西藏二叠系(竹蜓)类及非(竹蜓)有孔虫的研究认为,早二叠世早期(竹蜓)类以冷温型的Monodiexodina动物群为主,属冈瓦纳—特提斯生物区,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太陆及扬子地块的分界分别为昆仑山南坡断裂和金沙江断裂。早二叠世晚期(竹蜓)类Neoschwagerina-Polydiexodina动物群仍限于冈瓦纳北缘区,其生物区系以及扬子地块的分界与早二叠世早期相同,而冈瓦纳大陆北缘西部首先与欧亚大陆塔里木等地块接近,该动物群才越过了昆仑山北坡。晚二叠世晚期(竹蜓)类以Palaeofusulina动物群为主,与扬子地块相似属华夏—特提斯生物区,冈瓦纳与欧亚大陆的界线转为班公湖—怒江断裂,而冈底斯带与喜马拉雅带至今未见Palaeofusulina,该二带仍属冈瓦纳—特提斯生物区。  相似文献   

5.
何心一  陈建强 《现代地质》1998,12(2):151-159
摘 要  提出扬子区是奥陶纪、志留纪四射珊瑚的起源中心。早古生代扬子区最早出现的四射 珊瑚约有30属‚包括穿孔珊瑚类 Calostylis‚Yohophyllum‚扭心珊瑚类 Briantelasma‚Tunguse 提出扬子区是奥陶纪、志留纪四射珊瑚的起源中心。早古生代扬子区最早出现的四射 珊瑚约有30属‚包括穿孔珊瑚类 Calostylis‚Yohophyllum‚扭心珊瑚类 Briantelasma‚Tunguse- lasma‚包珊瑚类 Amplexoides‚Synamplexoides‚十字珊瑚类 Eostauria‚Ceriaster‚Stauria 以及 珊瑚约有30属‚包括穿孔珊瑚类 Calostylis‚Yohophyllum‚扭心珊瑚类 Briantelasma‚Tunguse lasma‚包珊瑚类 Amplexoides‚Synamplexoides‚十字珊瑚类 Eostauria‚Ceriaster‚Stauria 以及 泡沫珊瑚类 Rhizophyllum 等。它们在扬子区中奥陶世和早志留世地层迅速繁衍‚尔后扩散至 欧洲、北美和其他地区。扬子区晚奥陶世四射珊瑚群与北欧同期珊瑚有较高的相似性;而该 泡沫珊瑚类 Rhizophyllum 等。它们在扬子区中奥陶世和早志留世地层迅速繁衍‚尔后扩散至 欧洲、北美和其他地区。扬子区晚奥陶世四射珊瑚群与北欧同期珊瑚有较高的相似性;而该 区早志留世(包括 Wenlockian 阶)珊瑚群的生物古地理关系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有紧密联 欧洲、北美和其他地区。扬子区晚奥陶世四射珊瑚群与北欧同期珊瑚有较高的相似性;而该 区早志留世(包括 Wenlockian 阶)珊瑚群的生物古地理关系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有紧密联 系。扬子区早志留世珊瑚群与澳大利亚东部、北美东部同期珊瑚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区早志留世(包括 Wenlockian 阶)珊瑚群的生物古地理关系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 系。扬子区早志留世珊瑚群与澳大利亚东部、北美东部同期珊瑚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所处区域大部分属于扬子板块,其地层从震旦纪到第四纪发育较为完整,各地质时代分布的生物较为丰富,其生物群落属扬子生物群。在各时代地层中,生物的发生、演化、盛衰及死亡、埋藏与变化的地质环境紧密相关,受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化石种类及其在地层中的密集程度极不均匀。笔者介绍了四川省内古生物类地质公园及博物馆的建设规模与个数,旨在提高全民地质遗迹保护意识,其对开展古生物化石专项保护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南西段一个不成峰的飞来峰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偏崖飞来峰是一个产于河谷中的飞来峰,其中产Pseudo fusulina kraffli。属海相早二叠世早期(隆林期)的生物,与上扬子地台梁山期的海陆交互相共处在一地。据此化石和参考龙门山相近地区飞来峰的(竹蜓)化石及其他化石组合,推断飞来峰是来自川西-藏东地区。根据大偏崖飞来峰的产出形态、构造地质特征与地貌的关系,确定龙门山前山带的上古生界是一个不生根的大飞来峰,其生物化石组合与近邻的龙门山后山及上扬子地台不相同,与川西-藏东-带确可对比。据此推断上扬子地台在印支晚期发生过逆掩推覆构造运动,其后在燕山—喜马拉雅期,上扬子地台驮负着龙门山向北东方向作左旋运动,同时向北西俯冲形成龙门山。  相似文献   

8.
陈笑媛 《贵州地质》1994,11(3):218-223
本文论述了贵州沿河土地坳中奥陶统牙形石生物地层,该地中奥陶统(十字铺组和宝塔组)地层发育,岩性以碳酸盐类为主,牙形石较丰富,其牙形石组合面貌与扬子地区基本一致,系属北大西洋生物地理区。  相似文献   

9.
秦岭群作为北秦岭构造带核部的最老地质体,近年对其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及变质、变形历史已作深入研究,其时代被确认为早元古宙。秦岭群与华北、扬子两地台的关系,大致有5种认识,多数认为它是华北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少数人认为它是独立发展的古微陆块;第三种看法认为华北与扬子地台属同一岩石圈板块,秦岭群由板内裂陷形成;第四种认为秦岭群由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和独立古微陆块拼合而成;第五种观点是秦岭群属扬子地台北缘裂解形成的古微陆块。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证据,进一步证明秦岭群由扬子地台分裂而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灭绝主要受古环境演变的控制.然而,古地理、古构造背景和生物自身因素(如生物的生理特 征)也影响着生物的演化规律及空间分布.从沉积学、放射虫古测深以及生物组合等方面对扬子海盆及其周缘的古地理特征进 行了详细研究,重建其古地理和古构造背景,为华南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和环境演化的全球可对比性提供了古地理依据.研究 表明:(1)扬子海盆北缘,从南往北,水体逐渐变深,面向东秦岭-大别深海;扬子海盆南缘深水盆地,从北往南,水体也是逐渐 变深,面向古特提斯洋盆.扬子海盆边缘面向广海表明扬子海盆二叠纪末生物和环境演化具有区域上广泛的代表性甚至全球 意义.(2)扬子海盆北缘盆地的古水深普遍小于南缘深水盆地的古水深.(3)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最终碰撞发生在二叠纪以 后;钦防地区晚古生代为洋盆环境(古特提斯的分支小洋盆),该洋盆一直延续到二叠纪末甚至三叠纪,因此,扬子和华夏古构 造体系西南段的最终碰撞和拼合可能发生在二叠纪末甚至三叠纪.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辽南复州湾上石炭统太原组的燕海扇类,计5属17种。讨论了Annuliconcha与Paradoxipecten的属征及有关问题。上述发现在东北地区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2.
哈密路白山地区黄岗一带原划为大热泉子组中,发现时代属晚二叠世的Palaeanodonta castor,P.fischeri,Palaeomutela urumqiensis,Pneglecta P.verneuili,Oligodon keerjiensis,等淡水双壳类化石,其动物群面貌与乌鲁木齐和吐鲁番上二叠统梧...  相似文献   

13.
2009年8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扎鲁特旗陶海营子重新测制了上二叠统陶海营子组剖面。自下而上共发现3层叶肢介(包括2层李氏叶肢介类Leaid化石),经鉴定为单脊型与双脊型的新种类。在中国,二叠纪的李氏叶肢介类(Leaid)化石前人仅在甘肃肃南县上二叠统肃南组发现过,计2属3种[1],其后一直未见报道。这类化石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发现,填补了该时期中国东部李氏叶肢介类(Leaid)分布的空白,为该时期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时代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同时,为进一步探讨它们的分布、迁徙、古生态、生物地理区系等增加了实际材料,具有古地理和古构造学上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湖南中部早石炭世腕足动物组合及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湘中下石炭统腕足动物群的系统研究表明,该地区的腕足动物群自下而上可划分为6个组合带;1.“plicatifera” tenuiplicaia Hou Ass.(Lower Toumaisian),2.Unispiri-fer tournaicensis(Kon.)—Eochoristites alatus(Ching)Ass.(Middle Tournaisian); 3.Finosp-irifer shaoyangensis(Ozaki)—Marginatia vaughani(Muir--Wood)Ass.(Upper Tournasian);4.(?)itiliproductus groberi(Kren.)——Pugilis hunanensis(Ozaki)Ass.(Lower Visean);5.Para-kansuella subrhomboidea Sp·nov.——Kansuella——Gigantoproductus maximus (M’coy)Ass.(UpperVisean);6.Latiproductus latissimus(Sow.)—Gigantoproductus edelburgensis(Phillips)Ass.(Lower Namurian or Serpukhovian).这些腕足动物大部分是特提斯区广泛分布的属种,能够与西欧,苏联等地的同时期动物群进行很好的对比.对邵东组腕足动物的研究表明,该组的地质时代属晚泥盆世末期.其所产腕足动物能很好地与西欧及苏联同期地层的腕足动物比较.研究表明,在湘中杜内与维宪阶的生物地层界线,根据腕足动物,应置于Finospirifer-marginatia动物群和Delepinea subcarinata—Megachonetes zimmermanni组合带之间,而不是过去认为的Eochoristives—Martiniella动  相似文献   

15.
洪友崇 《地质通报》2006,25(5):560-564
记述了原长翅亚目化石(Protomecoptera Tillyard,1917)在中国陕西铜川中三叠统中的首次发现,填补这个亚目化石在中国的空白.根据脉序特征,确定是2个新属、种:Glytochorista martynovae gen.et sp.,Phyllochorista orientis gen.et sp.nov.,属这个亚目的汤姆蝎蛉科Tomichoristidae O.Martynova,1958,从而将这个科的化石推向最高层位,即从早二叠世推向中三叠世,跨时5000多万年.从这个意义来讲,对研究该科从古生代晚期向中生代早期的演化有一定的重要参考价值.化石采自铜川中三叠世铜川组下段上部灰绿色泥页岩.新属、新种属于陕西昆虫群(系中三叠世陕西动物群或陕西生物群的一个化石门类)铜川昆虫组合的新成员,时代相当于欧洲拉丁尼期(Ladinian stage).  相似文献   

16.
费安玮 《地质论评》2001,47(6):596-601
在山东惠民凹陷渐新统东营组二段发现了浪花介超科尾花介科Recticytherura ualisicosta gen.et sp.nov.--U形脊直尾花介(新属、新种),化石产于该段近底部含生物砂质灰岩中。这是本区乃至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尾花介科化石的首次发现。对该新属、新种进行了描述并据铰合构造、尾突、放射毛细管及壳壁构造等特征判断其为海相介形类。与之共生的介形类的组合特征、壳壁的元素组成特征及围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反映了微咸-半咸水的沉积环境,并由古湖泊的扩张和古气候分析认为东营组二段沉积期在惠民凹陷发生了一次短暂海泛。  相似文献   

17.
唐古拉山北坡侏罗纪双壳类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古拉山地区侏罗系发育良好,是国内侏罗纪双壳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本文描述其中的8属17种,大多数为国内首次报道的种。由于唐古拉山地区在侏罗纪时正好位于东亚分区(East Asian province)、埃塞俄比亚分区(Ethiopian province)和欧洲分区(European province)3个不同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接合处,因此本区双壳类显示出一定的混生色彩,具有上述各区的一些特征属或种。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自唐古拉山向东南方向,包括西藏东部、云南、缅甸及泰国的侏罗系中,双壳类动物群含有大量的共同分子,并形成特殊的地方性生物群,考虑到侏罗纪古板块的构造格局,对上述特提斯北岸东缘进行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建立侏罗纪的一个新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  相似文献   

18.
贵州台江早—中寒武世凯里组的宏观藻类化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瑞东  赵元龙 《地质论评》1999,45(3):282-290
本文描述了贵州寒武纪凯里组中的宏观藻类化石7属12种,其中有6个新属10个新种;Bosworthia simulans,B.gyges,Eolaminaria grandis gen。et sp.nov。,E.perelegans gen。et sp。nov.,F.vein gen.et sp.nov.,Kailiphyton simulans gen.et sp.nov.,Palaeospine  相似文献   

19.
滇西南澜沧县老厂浅水相“老厂组”时代之订正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方宗杰  肖荫文 《地层学杂志》1999,23(4):248-256,T002
对澜沧县老厂水库东侧公路剖面开展系统的生物地层学研究,证实西盟至竹塘公路13~14km 区段属Eostaffella 带,12.5~13km 区段属Pseudostaffella 带。所谓的浅水相“老厂组”和冬瓜林火山岩的时代应修正为早石炭世德坞阶至晚石炭世滑石板阶,宜归入平掌组的范畴。确认老厂矿区存在有两套不同时代、不同构造背景的火山岩  相似文献   

20.
The third Cretaceous Aeshnoptera in amber is described from Myanmar. It represents a new family Burmaeshnidae fam. nov., genus and species Burmaeshna azari gen. et sp. nov. Its exact affinities remain uncertain but it is probably the sister group of the Late Cretaceous family Enigmaeshnidae. This discovery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of an intense period of appearance of many aeshnopteran subclades during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and the Late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