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要实现浒苔灾害的大尺度遥感动态监测,掌握浒苔藻体的反射光谱是根本。选取连云港海域浒苔藻体,在实验控制条件下,从孢子期、幼苗期、成熟期至死亡期的全生命周期培养,测试其生长期中的反射光谱,提取红边位置、红边幅值等22个光谱特征参量;并采用曲线估计方法对这些光谱特征变量的时间谱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光谱特征参量的时间谱曲线模拟中,近红外平台面积时间谱模拟精度最高,判定系数可达0.918,估算标准差为0.006;17个光谱特征参量的时间谱均可用适当函数模拟其演变趋势。该研究为大尺度动态监测浒苔灾害提供重要光谱参考和算法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浒苔作为一种典型的海洋污染,不仅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对沿海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浒苔的位置、边界范围及其动态变化信息,是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选取大管岛及其附近海域为研究区,以无人机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提出了一套面向多场景浒苔的边界范围智能解译方法,结合人工解译验证,分别开展了沿岸和海洋面中浒苔识别的应用实例。结果表明,海岸和海洋面浒苔提取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6.75%和98.13%,Kappa系数分别为0.72和0.71,提取的浒苔边界范围与人工解译结果整体上匹配较好。本文方法可准确有效地获取浒苔边界范围信息,其精度能够满足浒苔信息识别的需求,可为高精度浒苔跟踪、精细化的灾害预警与防控提供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MODIS全球地表反射数据,结合浮游藻类指数(floating algae index,FAI)方法,以山东省日照市近海为研究对象,进行浒苔信息识别与提取,分析2012年和2013年浒苔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并结合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热带测雨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satellite,TRMM)提供的逐月降水资料,揭示气象因子与浒苔之间的关联机制,为控制和治理浒苔提供信息支持。结果表明:运用FAI指数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演出日照市近海2012年及2013年5—7月海面浒苔分布面积及时空特征;提取的浒苔信息表明,2013年浒苔强度与面积总体上均大于2012年;海水表面温度与月降水量对浒苔的生长爆发有重要影响,浒苔在20℃~21℃之间最易繁殖,降水量的增加为浒苔生长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2013年5—7月的水文气象条件相对2012年更加有利于浒苔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浒苔遥感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浒苔遥感监测方法,阐述了单波段阈值分割法、多波段比值法和辐射传输模型法的优缺点,指出多波段比值法是应用最广和有效的方法,主要有双波段比值法、归一化植被指数法、浮游植物指数法和归一化藻类指数法4种.辐射传输模型法主要用于水下悬浮浒苔的监测,目前应用较少,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研究浒苔与其他浮游植物的差异,深入研究水下悬浮浒苔的遥感监测方法,发展解决现有监测能力不足与监测信息使用者需求之间矛盾的手段和方法是未来浒苔遥感监测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快速、准确地获取溢油污染信息,对海洋的动态监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一号(HJ–1)是我国针对生态环境污染和灾害监测发射的新型卫星平台,但HJ–1 CCD多光谱数据的光谱波段较少,仅依赖光谱信息获取海面溢油范围的精度较低。因此,以墨西哥湾溢油事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不同地物光谱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灰度共生矩阵,选择合适的纹理结构因子,提取HJ–1 CCD图像中影响溢油识别的地物纹理特征;建立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相结合的决策树模型,提取海面溢油信息,并与只考虑光谱信息的传统分类方法进行精度对比。结果表明,与最大似然分类法相比,决策树方法的油膜提取用户精度和制图精度分别提高了11.85%和4.28%。  相似文献   

6.
2007年以来,每年6月黄海海域爆发性的浒苔生长对海洋水产、海岸工程等产生了严重影响。据此,以江苏省连云港海州湾为研究区,通过Landsat-8和GF-1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两种不同的卫星影像,针对海岸带区域特点,开展包含陆地和不含陆地两种情况下的主成分分析、植被指数NDVI和缨帽变换(Tasselled Cap Transformation,以下简称TCT)3种方法的浒苔遥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PCA-2(图像中不包含陆地)"方法监测效果最佳,两种卫星影像监测结果中,条带状、点状和斑块状浒苔均能监测显示,水体清澈程度表现明显,图像对比度较高;"PCA-1(图像中包含陆地)"监测结果中的对比度相对较低,同时两种卫星影像监测结果水体清澈程度不能得以表现;NDVI监测结果对比度较高,斑块状、点状和条带状浒苔能较好监测,但是水体清澈程度不能得以表现;采用缨帽变换方法,利用两种卫星影像监测,效果均不明显,条带状、点状分布浒苔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监测,水体清澈程度不能表现,图像对比度较差。  相似文献   

7.
基于MODIS数据的浒苔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浒苔是一种大型绿藻,大量浒苔爆发会严重影响景观,干扰旅游观光和水上运动的进行。本文利用NASA提供的MODIS02的250m分辨率影像,分别采用了比值法、归一化植被指数法和监督分类中的最小距离分类,提取了浒苔的信息,实验结果表明,三者都可以提取浒苔信息,但是比值法提取的结果最好,最小距离分类很难与薄云区分,必须加入人工目视解译,归一化植被指数可以区分出薄云,但是遗漏较多。  相似文献   

8.
IMAGINE地理空间光桌(Geospatial Light Table)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强大地理空间分析环境,它将传统的光桌(lighttable)与GIS和ERDAS IMAGINE功能结合起来。通过汇合这些技术,ERDAS IMAGINE提供了适于将影像转换成完成的信息产品的理想工具,可广泛应用于地质找矿、国防军事及灾害评估制图等应用的快速解译。IMAGINE GLT还可为Leica Geosystems摄影测量全线产品和景观可视化产品提供地理空间处理扩展产品,同时也支持多光谱和高光谱影像。尽可能快地提取当今高质量影像中隐含的信息需求,使得高效利用分析者的时间和费用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InSAR技术作为重要的对地观测技术之一,已在城市、矿山、地质灾害等地表形变监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探索,特别是在滑坡灾害形变监测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全面、准确及深入认识和梳理InSAR技术在滑坡灾害应用中的前沿科学问题、局限性、面临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滑坡灾害的防治与监测。以InSAR技术滑坡灾害应用研究为主要脉络,系统阐述其研究进展:(1)以滑坡监测中应用的主要InSAR方法概述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各类主要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内在联系;(2)基于早期识别探测、不同量级形变监测、活动模式与三维信息获取、形变与诱因耦合4个视角,深入探析InSAR技术在滑坡应用中的最新进展、趋势及目前应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与挑战;(3)针对InSAR技术系统的局限性、滑坡灾害的特点,剖析了InSAR滑坡监测中存在的几何畸变、密集植被覆盖、大气干扰、三维形变信息获取、精度评定、滑坡形变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等问题,并对相应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案与建议措施;(4)基于InSAR滑坡行业体系构建的视角,结合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无人机遥感及地学领域地震台网等其他观测技术,从数据处理、与其他新型技术融合对未来InSAR在滑坡应用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针对湿地的类型多样和光谱特征不确定性,在高分辨遥感影像上可人工目视判读,而自动化解译困难。文章在面向对象技术支持下,提出了多特征融合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湿地信息分层提取。该方法首先通过面向对象分割技术转象元为基元,实现光谱相似象元的聚类;然后分析湿地景观格局依存关系和不同类型湿地的提取难以程度,决定提取的先后顺序;再挖掘不同类型湿地的光谱、空间形态、空间分布和空间关系等多种属性特征;最后通过分层分类,由易到难,融入空间知识,逐层构建规则集,实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湿地信息自动监测。通过高空间分辨率Quickbird卫星数据对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区进行遥感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实现区域范围内湿地信息自动识别和快速提取,总体分类精度达到了87.5%,Kappa系数超过0.83,基本满足应用的需求,可为同行领域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玉树地震灾情SAR遥感监测与信息服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继贤  黄国满  刘纪平 《遥感学报》2010,14(5):1046-1059
在玉树地震中,中国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SAR测图系统,发挥全天时主动遥感的优势,成功服务于抗震救灾中。依据玉树地震灾情综合地理信息监测与评估工作,着重探讨SAR遥感影像用于地震灾情监测与评估中的处理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制定了地震灾区灾情综合地理信息监测指标,通过快速几何处理、快速变化信息提取、快速目标判读和灾害空间危险性评估,实现了玉树地震震区灾情综合地理信息的解译、制图和统计评估。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玉树地震灾情综合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灾情监测信息的综合管理、可视化查询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灾害遥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一大  吴玮  王薇  刘明  温奇 《遥感学报》2016,20(5):1170-1184
随着灾害系统理论的深化和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灾害遥感研究与应用服务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以灾害系统理论为基础,从"天—空—地—现场"一体化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灾害要素分类体系、灾害遥感服务体系和标准规范建设等方面,总结了灾害遥感理论研究进展。分析了洪涝、干旱、地震、地质灾害等主要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方法,并对应用研究热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3个阶段阐述了中国灾害遥感系统的发展历程,基于业务应用需求介绍了灾害遥感业务系统的体系架构。按照灾害遥感日常监测业务、应急监测业务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等3个方面介绍了业务应用模式,并从时效性、评估精度和业务流程等方面对业务应用进展水平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当前灾害遥感研究与应用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今后发展提出了加强灾害遥感应用机理研究、加快防灾减灾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灾害监测评估方法研究、提升综合减灾空间信息服务能力和加强软环境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两违"综合治理工作因涉及范围广、频率高,亟须采取相应的数字化手段为工作开展提供技术支持。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具有高空间分辨率技术特点,可为"两违"执法工作提供实时详尽的高分辨工作底图,加以遥感处理分析,可以达到对监控区域"两违"变化多时相监测的目的。本文设计了一套以遥感监测为主要手段,集成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无人机航测技术,从多源影像获取、多源数字正射影像工作底图制作、"两违"疑似图斑提取与建库到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两违"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辅助城市规划监测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王牲  江南  胡斌  魏清字  胡显志 《测绘科学》2010,35(2):164-166,53
对于动态监测太湖蓝藻水华空间分布的业务需求,构建相应遥感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可以为之提供有力支持。本文从系统总体结构和系统技术流程角度介绍系统的构建思路,并且探讨研发本系统的关键技术。本系统采用系统配置与单体模式技术实现系统架构,并设计良好的数据结构组织影像数据处理过程,同时将当前蓝藻水华遥感信息提取的主要方法应用到系统影像建模中,使得本系统在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的业务化运行中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国家环境遥感监测体系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桥  刘思含 《遥感学报》2016,20(5):1161-1169
随着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中国遥感监测体系研究与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从无到有形成了国家环境遥感监测能力,并业务化实现了主要环境遥感监测要素产品的生产与服务,为新时期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分析国内外环境遥感发展及中国环境遥感监测需求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研究了国家环境遥感监测体系的建立与业务化运行,提出了中国环境遥感监测体系发展思路与下一步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的大力开发,矿山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利用遥感手段进行矿山环境与灾害动态监测成为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单一遥感手段在矿山监测中存在的缺陷,开展了天、空、地多源遥感监测技术在矿山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分析了该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将天基的卫星遥感技术、空基的无人机遥感技术以及地面的热成像、测量机器人等遥感测量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矿山生产、安全、环境、灾害的协同观测。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图像匹配的机载遥感影像质量自动检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福洲  赵文吉 《测绘科学》2010,35(6):57-58,102
航空遥感平台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航空遥感影像在基础地理信息获取、国土监测、环境监测、应急救灾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同时,航空遥感系统对飞行环境、气候气象反应较为灵敏,遥感影像质量的检查十分重要。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航空遥感影像质量中旋转角、航向重叠率、旁向重叠率、航带生成等参数的计算理论与方法,该方法是适应数字遥感影像的现状上提出的,并且通过自行开发的系统对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本文利用2009年6月机载遥感系统拍摄的1400多张影像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技术方法、软件系统都较为有效,达到机载遥感影像质量自动检查要求。  相似文献   

18.
蒋兴伟  林明森  张有广 《遥感学报》2016,20(5):1185-1198
中国十分重视海洋遥感及其监测技术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优势互补的海洋遥感观测体系,并发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海洋一号(HY-1A/B)卫星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国海温预报业务系统、冬季海冰业务监测、夏季赤潮和绿潮监测、海岸带动态变化监测、近岸海水水质监测和渔业遥感监测等方面。海洋二号(HY-2A)卫星不仅填补了中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遥感的空白,也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在轨运行的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身的综合型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具备同时获取风场、有效波高、海面高度和海面温度的能力。通过卫星获得的数据提高了中国海洋环境监测与灾害性海况预报的水平,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海洋科学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等提供了可靠的遥感数据,同时还在国际对地观测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国内外用户的高度认可。海洋一号和海洋二号卫星系列为中国建立完善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国家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和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对海洋遥感的发展也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紧迫的需求。为此,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5年)》中专门规划了海洋观测卫星系列,服务于中国的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权益维护、海域使用管理、海岛海岸带调查和极地大洋考察等方面,同时兼顾陆地和大气观测领域的需求。在充分继承已有HY-1A/B、HY-2A、高分三号(GF-3)和中法海洋卫星(CFOSAT)成功研制经验和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光学和微波遥感技术,建设新一代的海洋水色卫星和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具备卫星组网观测能力;发展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构建优势互补的海洋卫星综合观测体系。通过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海洋遥感卫星必将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我国水文遥感技术和应用的现状出发,以降雨量估算、土壤含水量探测、湖泊和巨型水库水位监测及大型水体水温监测为重点,阐述了新一代水文遥感的技术动向和发展趋势,点明了90年代我国水文遥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李强  耿丹  张景发  龚丽霞 《遥感学报》2022,26(10):1920-1934
地震是一种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突发性自然灾害,震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并开展灾情的快速评估能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破坏。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为宏观性的地震应急与调查工作提供了便捷、经济的途径,随着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与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学者对遥感应急调查开展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已广泛地应用于地震应急的实际工作中。但是,遥感数据类型与处理技术的多样化也带来了应急信息的散乱,导致遥感快速应急响应系统性不强,使得应急服务不持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遥感技术的效能;为此,针对现阶段遥感技术在地震应急调查中的应用情况,在总结地震应急调查常用遥感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分析了遥感快速应急响应面临的技术挑战,重点梳理了地震应急不同阶段对遥感数据及应急专题产品产出类型与时效性的现实需求,结合震后灾区影像数据的情况,系统地分析了光学、雷达、激光雷达遥感技术在地震应急调查应用中的技术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地震应用案例分析的基础,总结剖析遥感应急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重点从海量数据快速处理、震害信息智能化提取、多源数据协同分析3个技术层面论述了遥感地震应急面临的核心困难,基于此,结合在轨数据实时、海量数据快速处理就灾情智能化识别的多技术联合、多源数据协同分析、发展敏捷卫星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未来遥感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发展趋势,以期推动遥感监测手段提供动态、实时、持续的空间信息应急服务能力,提高地震应急工作的快速响应、精细化与业务化应用能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多源遥感技术在地震应急调查中的科研及业务应用提供很好的参考,更高效的发挥遥感技术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