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荣那铜(金)矿床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新发现的矿床,是多龙矿集区的重要组成矿床之一,已探明储量达大型规模,具有超大型矿床的成矿潜力。荣那铜(金)矿床矿石矿相学与岩相学研究显示其具有典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矿物组合(明矾石、硫砷铜矿等)和矿化蚀变特征。通过资料收集与野外观察,本文将荣那铜(金)矿床的成矿过程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与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主成矿阶段。为查明该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进一步确定矿床成因类型,对取自深部矿石中的石英脉(均为主成矿阶段含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开展了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矿物中主要发育富液相、富气相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80~440℃和4.63%~11.95%NaCl eqv;富气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320~440℃和5.55%~10.74%NaCl eqv;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200~400℃和29.4%~32.56%NaCl eqv;富液相与富气相包裹体的气体成分除少量N2外,气体成分均为H2O。综合分析认为,荣那矿床成矿流体发生了强烈的沸腾作用,流体沸腾作用是该矿床的重要成矿机制。可见,荣那矿床具有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矿物组合及蚀变特征,但主成矿阶段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典型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相似。因此,推测荣那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的深部存在斑岩型铜金矿化,该矿床应属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2.
滇东北富锗银铅锌多金属矿集区矿床模型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滇东北富锗银铅锌多金属矿集区是扬子地块西南缘之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床矿石品位特高、共(伴)生锗和银等组分多、矿体延深大、矿床规模大、经济价值巨大,该类矿床典型的地质特征反映了矿床成矿环境的特殊性,有别于国内外已知类型铅锌矿床(密西西比河谷型(MVT)、火山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型(VHMS)、热水沉积型(SEDEX)等)的特性,提出了该类矿床是铅锌矿床的新类型——会泽型(HZT)铅锌矿床,其形成与海西晚期伸展环境与印支期造山挤压环境的构造体制转换有关,并建立了"构造-流体‘贯入’成矿"的矿床模型。矿床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构造推覆—大规模流体运移;流体"贯入"—气液分异;流体卸载—重力分异成矿。该模型诠释了滇东北矿集区富锗银铅锌多金属铅锌矿床的成矿机理,无疑对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的矿床研究与深部、外围的隐伏矿定位预测、勘查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位于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中南部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可能是一种新的铅锌矿床类型,该类铅锌矿床明显特征是规模大、品位富、伴生有用元素多,暗示其成矿环境较为特殊。从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以及峨眉山玄武岩与成矿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的研究进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认为矿床成矿时代与西南大面积峨眉山玄武岩成矿时代相近,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成矿流体存在均一化过程,区域大规模流体运移在该区铅锌成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与铅锌成矿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矿床可能为“均一化成矿流体贯入成矿”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地堡那木岗铜(金)矿床位于西藏多龙矿集区,探明储量达大型规模;矿床的成矿过程分为岩浆作用阶段、钾长石-硫化物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黄铁矿阶段和氧化作用阶段,其中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黄铁矿阶段为主要成矿阶段;为查明成矿流体特征,确定矿床成因类型,对取自深部矿石中的碳酸盐脉(均为碳酸盐-黄铁矿成矿阶段含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开展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矿物中主要发育富液相、富气相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其中,富液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t=80~600℃、w(NaCl,eq)=4.48%~18.79%;富气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t=240~560℃、w(NaCl,eq)=5.09%~9.73%;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t=240~560℃、w(NaCl,eq)=36%~72%。综合分析认为,地堡那木岗铜(金)矿床成矿流体发生了强烈的沸腾作用,流体沸腾作用是该矿床的重要成矿机制。通过与国内外典型斑岩型矿床与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对比,其与斑岩型矿床的中高温、高盐度流体特征相似。因此,推测地堡那木岗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斑岩型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山阳夏家店金(钒)矿床产出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了矿区控矿因素、成矿元素基本分布统计规律、成矿流体特征、同位素特征,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该矿床金矿体主要受含矿岩系和镇安-板岩镇断裂的次级断裂控制,从地表到深部金的品位、厚度呈波状变化,走向上呈尖灭再现趋势,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以富CO2(10%)、低盐度(3%~5%)为特征,主成矿期均一温度集中于240~280℃,成矿深度为3km。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水与建造水的混合,部分来源于深部。由此建立了夏家店金矿成矿模式,认为夏家店金矿床以构造-流体成矿作用为主,是由构造的多期作用形成薄弱带,地下热卤水经地热或岩浆驱动在构造薄弱带附近循环萃取矿源层中的矿质在构造带中沉淀而形成的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6.
马扎拉金-锑矿床是藏南巨型金-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矿床成因目前仍存在不同认识.通过主要矿石和蚀变围岩的岩相学、矿相学、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了马扎拉金-锑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矿质迁移和沉淀机制.结果表明,马扎拉金-锑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主成矿期流体为中温(约255℃)、低盐度(2.8%~3.5%NaCleqv)、富CO2流体,成矿压力约150 MPa,流体演化过程中的CO2与水的不混溶是造成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成矿金属主要来源于地层,特别是区域广泛分布的海相火山岩地层.  相似文献   

7.
陆建军  陈小明  翟建平 《矿床地质》1998,17(Z4):795-798
华南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流体可划分为4个成矿体系:盆地流体成矿体系,成矿流体主要源自地层水,形成以紫木凼、戈塘为代表的矿床;盆地流体-大气降水成矿体系,成矿流体主要由沉积地层中地层水和古大气降水组成,形成的矿床以高龙、金牙为代表;石油卤水成矿体系,成矿流体是来自沉积地层中的富含有机质的盆地流体,以大量有机质参与成矿为特征,形成的矿床以三都-丹寨金汞矿为代表;岩浆水,盆地流体成矿体系,成矿流体主要由岩浆水和盆地流体构成,形成以皖南、赣北地区为代表的金矿床。  相似文献   

8.
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铜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狮子山矿田是铜陵矿集区最具代表性的铜金多金属矿田。本文选择狮子山矿田中的几个典型矿床进行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系统阐述了矿床的控矿构造和赋矿岩石、矿体和矿石、蚀变和矿化等地质特征,确定了矿床成因类型;深入研究了侵入体与矿床矿体的时空关系以及主要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氢-氧、碳-氧、硫和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成矿流体、成矿金属元素(铅)及其化合元素(碳和硫)的来源;结合成岩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分析,确定了不同矿床类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了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热液型矿床成矿模式,为狮子山矿田边部和深部及铜陵矿集区及其邻区的找矿勘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据此建议在铜陵矿集区以往以矽卡岩型矿床为主要找矿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寻找由统一的岩浆热液系统控制的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和浅成热液型金(-银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9.
张艳  韩润生  魏平堂 《地质学报》2015,89(Z1):242-244
<正>滇东北富锗铅锌矿集区是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之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大铅锌基地的主体,会泽铅锌矿床具有"富、大、多、深、强"等特点(韩润生等,2012),在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具典型性。成矿流体的来源是矿床成因机制研究的关键,对建立合理的矿床成因模式、指导找矿具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10.
显微红外测温是利用红外显微镜研究不透明半透明矿物的流体包裹体丰度和分布特征,并与冷热台相结合进行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的一种有效的新技术。云南会泽超大型富锗银铅锌矿床是分布于川滇黔接壤区典型的会泽型(HZT)铅锌矿床。本文以该矿床的闪锌矿、方解石流体包裹体为例,应用显微红外测温技术发现闪锌矿中发育大量流体包裹体,按其相态可分为6类:纯气相(V)、富液相气液两相(L+V)、富气相气液两相(L+V)、纯液相(L)、含子矿物三相(L+V+S)、含CO2三相(LCO2+LH2O+VCO2)包裹体,而在热液方解石中仅发现富液相气液两相(L+V)、纯液相(L)包裹体。闪锌矿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个区间:150~221℃和320~364℃;而盐度变化范围较大,主要集中于3个区间:12.0%~18.0%、5.0%~11.0%、1.1%~5.0%。不同世代闪锌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大致反映成矿流体演化的全过程,而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反映成矿流体演化的中晚阶段,而且与脉石矿物(方解石)共生的闪锌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也高于方解石包裹体均一温度;反映了闪锌矿流体包裹体较方解石更能反映成矿流体的信息,进一步揭示从早成矿阶段到晚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大致经历了中高温-中盐度→中低温-中盐度→中低温-中低盐度的演化过程。通过压力校正后的流体包裹体捕获温度反映了早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呈中高温,进一步证实了该矿床并非低温矿床。通过矿床对比研究,不仅反映了该矿床明显不同于典型的MVT铅锌矿床,而且表明了显微红外测温技术为该类矿床成矿流体p-T-x条件及矿床成因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与途径,并将在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的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成矿流体在较深处(3~4km)发生相分离的同时导致不同成矿元素和载矿元素进入不同的相态,从而形成不同性质流体,其中富挥发S的气水相在高压下有很强的载矿能力,对特定矿化类型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流体在向浅成低温环境演化过程中,携带大量成矿物质的气水相必须转化成液相才可能导致浅成低温成矿(深度1~2km),这个过程与含水的岩浆房冷却密切相关。通过冷却加压,富挥发S的气体在水盐体系的两相界面以上可转变为液体,将成矿元素Au等运移至浅部。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卡林型矿床均可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前者的高硫化类型与后者在流体性质、蚀变特征、成矿特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富碲型矿床的Te很可能是在相分离过程中以Te2(g)和H2Te(g)的形式进入气相,并在浅部被地下水吸收,形成Ag(HTe)2-和Au(HTe)2-络合物,伴随着流体的冷却和环境变化,使得碲化物沉淀。少硫(碲)化物特富金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金可能以金硅络合物或是金硅合金氢化物形式进行搬运,在浅部SiO2和Au沉淀形成特富金矿。  相似文献   

12.
杜杨松  田世洪 《地球科学》2000,25(4):433-437
对安徽铜陵天马山矿床和大团山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流体特征, 特别是流体成矿作用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铜陵天马山和大团山矿区分别形成层控矽卡岩型金硫矿床和层控矽卡岩型铜矿床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 在天马山矿区之所以形成金硫矿床, 主要与岩浆岩岩体本身含金高而含铜低, 围岩地层中有含有机质的赋金黄铁矿层存在, 并且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有关; 而在大团山矿区之所以形成铜矿床, 主要原因是岩浆岩岩体本身含铜高, 成矿流体富铜, 且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地下水流体为主.当然, 流体成分演化和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方面的差异导致铜或金在流体成矿过程晚期逐步分散也是这两个矿区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矿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呼玛县天望台山金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古利库-呼玛火山断陷盆地边缘的天望台山火山机构北部。文章将该矿床热液成矿期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Ⅰ)石英-黄铁矿阶段;(Ⅱ)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石英阶段;(Ⅳ)方解石阶段。其中,第Ⅱ阶段为主成矿阶段。该矿床流体包裹体相态类型主要为富液两相型和富气两相型,另有少量纯液相型和纯气相型。各阶段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峰值区间为:280~320℃→240~280℃→220~260℃→200~240℃,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的特点,其盐度、压力、密度和成矿深度显示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特点。主成矿阶段流体气相成分主要为H2O、CO2、N2和O2,液相中离子成分主要有Na+、K+、Ca2+和SO2-4、Cl-。主成矿阶段流体的δDV-SMOW范围为-163.5‰~-131.9‰,δ18OV-SMOW范围为-11.2‰~-9.1‰,反映成矿流体为大量大气降水和少量岩浆水的混合。主成矿阶段强烈的降温降压作用可能是导致成矿元素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此外,本次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的成矿流体在主成矿阶段发生过流体不混溶作用。因此,本文认为成矿流体强烈的降温降压作用,以及伴随着的流体不混溶是天望台山金矿床的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14.
卡拉塔格矿集区梅岭铜(金)矿床位于新疆吐哈盆地南缘的古生代卡拉塔格隆起带中,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大南湖-头苏泉晚古生代岛弧带中段的火山盆地中,赋存于一套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次火山岩中,矿体由细脉浸染状(M1)和热液脉状(M2)的铜矿体组成。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矿床中石英流体包裹体的测温分析、成分分析及包裹体水的氢、氧同位素分析。研究发现,梅岭矿床中原生流体包裹体类型多为气液两相包裹体,个体较小,气相分数较小;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7~238℃,w(Na Cleq)为2.4%~9.3%,为中-低温、中-低盐度流体;成矿压力为6.8~60.6 MPa,成矿深度约为0.2~2.0 km。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2O为主,其次为CO2,并含有少量CH4、CO等还原性气体;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K+、Na+为主,阴离子以Cl-和SO2-4占主导地位,成矿流体属H2O-Na Cl体系。成矿流体的δ18O水值为-5.75‰~-2.61‰,δD值为-135.6‰~-117.2‰,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及大气降水的混合水。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成果和矿床地质特征显示,梅岭铜(金)矿床属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梅岭铜锌(金)矿床成矿流体研究为矿床成因提供了成矿流体特征方面的证据,为该区成矿系统的综合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夏锐  邓军  卿敏  王长明  李文良 《岩石学报》2013,29(4):1358-1376
青海大场金矿田位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晚古生代-中生代浊积盆地褶断带内,是川陕甘交接地区的一个超大型矿田.矿床受NW向构造破碎蚀变带控制,赋矿围岩为三叠系炭质砂板岩,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毒砂和辉锑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和方解石.金的赋存状态以微细粒金为主.大场金矿田矿石中流体包裹体主要为盐水溶液包裹体(W型)、少量的含CO2包裹体(C型)和富CO2包裹体(PC型)组成.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180~ 200℃)、低盐度(2%~ 5% NaCleqv)、成矿深度为7.9 ~ 12.3km的特征.气、液相成分测定显示气相成分以N2、CO2 O2、H2O为主;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Ca2+、Na+、Li+、K+为主,阴离子以富SO42-、Cl-、NO3-、F-为特点,成矿流体属Ca2++ Na++SO42-型,有机碳参与了流体成矿作用.氢氧同位素组成分别为δD=-62%~-106%,δ18OH2O=3.1%~ 10.5%,说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建造水,也有岩浆流体的加入.根据大场金矿田成矿地质背景、流体特征及演化和成矿的构造背景和机制,本文首次提出大场金矿为类卡林型金矿,为研究该区金矿成矿作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邹平地区与火山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的铜矿床主要可划分为2种类型:一类为斑岩-火山角砾岩型,另一类为浅成低温热液型;代表性矿床分别为王家庄斑岩一火山角砾岩型铜(钼)矿床和南洞子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王家庄铜(钼)矿床成矿流体的均一化温度和盐度偏高,出现了富气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富液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含子晶的三相水溶液包裹体共存现象,加温后,富气相包裹体均一到气相,同期富液相包裹体均一到液相的特征,这表明成矿流体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曾发生过沸腾作用。南洞子铜(金)矿床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和盐度偏低,以上3种包裹体共存的现象不明显,说明成矿流体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沸腾作用不强。上述2类矿床矿化脉石英中的δ^18OH2O-δD投影点飘离岩浆水范围,参照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证明邹平地区与火山岩浆热8液作用有关的铜矿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后期混人大气降水。相比之下,浅成低温热液铜矿成矿流体中的大气降水混入量多。  相似文献   

17.
郭晓东 《地质与勘探》2010,46(Z1):1168-1177
[摘要]马厂箐铜(钼、金) 矿床是滇西成矿带上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斑岩型矿床之一。 本文通过对制约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矿床成矿的岩浆岩类型、岩浆的氧化性变化以及是否存在大规模 成矿流体活动和成矿的物质基础等成矿的关键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评价该矿床的成矿潜力,指出 (似)斑状花岗岩与向阳组地层的北、东接触带是寻找斑岩型矿床的重点部位,宝兴厂矿段与乱硐山矿 段之间的矽卡岩型磁铁矿体(民采大坑)北侧是找金的重点部位,乱硐山矿段具有寻找铜、金矿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内铅锌矿床众多,不同学者从成矿构造背景(柳贺昌,1999;韩润生,2006;刘肇昌,1996)、成矿时代(黄智龙,2004)、构造控矿特征(韩润生,2000)、成矿流体(张振亮,2005)、矿床成因(R S Han,2007)和成矿预测(韩润生,2001)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巧家松梁铅锌矿床为该区内小型矿床之一,处于SN向的小江深断裂和NE向的巧家-莲峰大断裂所夹持的"三角地带"。本文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赋矿  相似文献   

19.
西藏大冈底斯北部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近年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大调查的资料与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获得的系统、详细的矿产资源资料,编写论述了西藏大冈底斯北部(包括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北冈底斯成矿带、中冈底斯成矿带三个成矿带)的矿产地质特征及成矿分布规律与成矿系列。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包括燕山早期(洋盆形成时期,如东巧铬矿)及燕山中晚期(陆内俯冲挤压时期,如屋索拉金矿)岩浆作用有关矿床成矿系列和那曲-洛隆盆地与喜马拉雅期流体作用有关(如纳多弄铅矿)矿床成矿系列;北冈底斯成矿带矿床主要分布在申扎—嘉黎一线的北部地区(亦称冈底斯北矿带),包括玉古拉镍矿(燕山早期,岩浆岩型)、舍索铜矿(燕山中晚期,矽卡岩型为主)、尤卡朗-昂张铅矿(燕山中晚期,热液型为主)、俄龙呷砷矿(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流体-改造型为主)四个地区不同类型矿床成矿系列;中冈底斯成矿带包括近东西向两个成矿亚带,北边为革吉-雄巴-文部成矿亚带燕山中晚期(如尕尔铜金矿)及狮泉河-申扎弧-盆系演化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矿床成矿系列,南边为朗久-塔诺错-纳木错成矿亚带喜马拉雅中晚期(如甲岗钨钼铋矿)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矿床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20.
跑马铅锌矿是我国川滇黔地区碳酸盐岩容矿的后生铅锌矿床(MVT),矿区萤石与铅锌矿紧密伴生,是主要的脉石矿物。通过对矿区两类不同类型萤石和矿石与围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系统研究表明:跑马铅锌矿区成矿流体来源于封存在地层中的海水,属富卤素的氧化型盆地流体。单一的原始成矿流体持续演化在跑马铅锌矿区先后形成紫色萤石、无色萤石与金属硫化物,对应成矿流体从氧化环境向还原环境演变。原始的氧化型成矿流体通过加热富炭质地层(水/岩反应),诱发TSR作用,可能是促使金属硫化物沉淀和流体氧化还原态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