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毛景文 《地质科学》1988,(4):342-352
本文讨论了腾冲地区燕山晚期-喜山期与锡多金属矿床有关的火成岩系列和成矿系列。火成岩系列的多级分异演化导致矿质和有益于成矿的元素聚集于晚阶段岩体的隆起部位。成矿系列表现为以岩隆为核心,空间上有铌、钽、钨、锡→锡、铁→锡的元素分带性,时间上有多阶段的规律性。最后提出了区内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成矿模型及锡成矿三要素说。  相似文献   

2.
毛景文 《矿床地质》1987,6(4):23-32
本文从成矿系列角度出发,讨论了桂北九万大山—元宝山地区锡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总结了矿化作用在时间上的递变规律和矿床、矿体及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并提出了该区的交代系列和交代建造,探讨了锡多金属矿床与其外围贱金属矿床之间的联系,最后建立了与雪峰期黑云母花岗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部锡多金属矿床,空间上分4个成矿带。时间上形成于元古代至新生代,燕山晚期为最盛时期。主要产于4个层位,表现为锡元素的初始富集,膏盐、有机质、火山物质发育为特征。重熔系列及交代系列花岗岩均可形成锡多金属矿床,其成矿性与其熔融程度和分异演化程度有关。构造对矿化的富集起到重要作用。锡多金属矿床可分三个成矿系列,多体系成矿系列最重要,矿床的规模最大。  相似文献   

4.
闽西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振杰  左仁广 《岩石学报》2015,31(1):217-229
在充分吸收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闽西南地区的主要矿床类型及其特征,将闽西南地区的矿床划分为三个矿床成矿系列:晋宁期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铅、锌、银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系列;海西-印支期与火成岩有关的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燕山期与中酸性火成岩有关的铁、铜、铅、锌、钼、钨、锡、金、银、铀等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其中,与燕山期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可进一步划分为侏罗纪早期与壳幔混合源I型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铁、铜、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侏罗纪晚期与壳源S型花岗质岩体有关的钨、锡、钼、铋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早白垩世与壳源型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层控矽卡岩型铁、铜、铅、锌、钼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早白垩世与壳幔混合源型中酸性侵入岩-次火山作用有关的金、银、铜、钼、铅、锌、铀等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总结研究提出了各成矿(亚)系列的形成背景、时空分布规律,初步认为晋宁期VMS型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华南联合陆块拉张裂解形成的政和-大埔海底双峰式火山盆地环境,海西-印支期岩浆热液-斑岩型金属矿床形成于陆内伸展与挤压环境交替出现的岩浆侵入过程中,而燕山期成矿(亚)系列则形成于太平洋构造域时期的陆内伸展与挤压环境交替出现的岩浆侵入与火山喷发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云南个旧锡矿是世界著名的锡多金属矿床,开采历史悠久。其复杂的成矿地质特征备受地质学家关注,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其成因仍然存在争议。矿区内发育的火成岩主要有印支晚期变碱性玄武岩和燕山晚期花岗岩,由于这两套火成岩都发育有不同程度的锡矿化,引发了研究人员对成矿母岩的探讨,形成  相似文献   

6.
郴州—桂阳地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矿床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昭健 《湖南地质》1993,12(1):17-22
郴州一桂阳地区,按其成矿元素组合和矿床在空间上分布规律等,内生金属矿床以斜贯全区的(?)县一郴州一蓝山深断裂为界,南部为与酸性中浅成花岗岩类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北部为与中酸性深源浅成花岗闪长岩类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建立东坡、黄沙坪、宝山等矿田矿床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江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十余年找矿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阐述了江西钨锡成矿区(带)时空演化规律, 建立了江南和南岭2条钨锡多金属成矿带, 进而划分9条成矿亚带和15个矿集区; 厘定了包括江南地块与燕山期Ⅰ型中酸-弱酸性斑岩有关的铜钨金钼矿床成矿系列等共3个成矿系列、与燕山晚期S1型酸性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钼银矿床成矿亚系列等6个成矿亚系列和朱溪式等15个矿床式; 总结了3个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特征及成矿规律, 剖析了朱溪、大湖塘、东坪、松树岗等找矿重大突破典型案例; 提出了“异常指方向、标志定靶区、主攻新类型”的“面上选点”找矿预测及勘查思路, 研发了“脉面层体”就矿找矿法的“点上突破”朱溪式“关键控矿要素识别勘查模型+地球化学元素示踪+地球物理三维反演+钻探”等快速、精准、高效探测技术组合的找矿方法, 对江西钨锡矿找矿潜力进行评价分析, 并提出下一步找矿建议。  相似文献   

8.
湘东北地区是华南重要的Au、Cu、Co、Pb、Zn、W等多金属以及Nb、Ta、Li等稀有金属的矿集区之一, 区内的(稀有)多金属矿床在空间展布及形成时间上显示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本文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湘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稀有)多金属矿床厘定为一个成矿系列以及6个成矿亚系列。与早燕山期侵入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Ⅰ)的成矿岩体为石英斑岩, 为壳幔同熔的产物。与晚燕山期侵入岩有关的各成矿亚系列(Ⅱ~Ⅵ)均与该区伸展拉张环境下深部地壳重熔形成的幕阜山和连云山花岗岩体有关, 其中锂铌钽等稀有金属成矿亚系列(Ⅱ)属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异出的伟晶岩型矿床; 幕阜山岩体的酸性花岗岩岩浆所分异的成矿流体为钨多金属成矿亚系列(Ⅲ)和铅锌多金属矿床(亚系列Ⅳ)提供了成矿物源; 连云山岩体花岗岩浆的上涌, 通过萃取元古宙地层中成矿元素以及致早期区域构造的重新活化, 为钴铜多金属成矿亚系列(Ⅴ)以及金多金属成矿亚系列(Ⅵ)提供了成矿物源及矿质的运移、储存空间。依据区域成矿规律和“缺位找矿”理论, 本文认为长平大断裂南端是寻找钴铜矿的有利地段, 湘东北地区具备良好的稀有金属及金等矿床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
蔡贺清 《矿产与地质》2011,25(5):400-404
富钟贺地区位于湘桂褶皱系湘中南褶皱带与华夏褶皱带的交汇处,区内良好的成矿条件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钨锡多金属矿床.钨、锡多金属矿床主要赋存于泥盆纪地层中,在空间上从花岗岩内部的云英岩型—矽卡岩矿床→内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型钨锡矿床→外接触带或远离接触带的锡多金属硫化物型和钨锡石英脉型矿床;成矿时代主要是在燕山中、晚期,成因上...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周缘金属矿床成因类型、成矿规律与成矿系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的柴达木盆地周缘地区,是一个具有复杂构造演化历史的多旋回复合造山区.同时,该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极富潜力的金属成矿带.在综合分析以往多年工作成果基础之上,较系统总结研究了区域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区域构造演化、主要矿床类型、区域成矿规律与成矿系列.结果表明:该区地质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前寒武纪古陆形成、早古生代造山、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和中新生代叠复造山等4个构造旋回.其中,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旋回与区内金属成矿关系密切;总结出6个主要矿床成因类型,分属于拉伸裂解构造背景的喷气-沉积矿床组合(包括VMS型、SEDEX型)和与造山过程有关的造山矿床组合(包括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造山带型金矿等);该区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多矿种和多类型的特点,初步总结划分出5个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即与新元古代—寒武纪裂解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奥陶—志留纪裂解有关的铜钴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晚加里东陆-陆碰撞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晚古生代裂解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晚华力西—印支期造山有关的铁铜铅锌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1.
广西大瑶山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军 《地质与资源》2012,21(3):302-307
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在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广西大瑶山地区与浅成-超浅成岩浆岩有关的铜金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认为成矿集中分布在晚加里东期和燕山期2个阶段,燕山期是重点成矿期,其中以燕山早期最为重要.以成矿岩体为中心,具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带性.水平方向上由内向外,由近及远:垂直方向上由深部→浅部,矿床类型表现为由斑岩型→夕卡岩型→断裂-蚀变岩型的特点.矿床(矿化)组合则表现为铜→银(金)→金矿的规律.矿床类型或矿床(矿化)组合均可出现交替叠加或缺失现象.同时指出了今后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2.
兰坪矿集区是西南三江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发现有大型-超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找矿潜力巨大。文章在分析兰坪矿集区典型矿床特征的基础上,依据构造旋回、含矿建造、成矿时代、成矿作用,将兰坪矿集区中的矿床划分为2个成矿系列、5个成矿亚系列,并对成矿系列的时空分布特征、成矿规律进行了论述,其中燕山期与晚三叠世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和喜玛拉雅期与沉积、填充交代作用有关的铅锌银铜钴多金属矿床是兰坪矿集区的主要成矿类型。  相似文献   

13.
闽西南中甲锡多金属矿床的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矿床成矿时代是矿床成因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期以来只能通过间接方法确定。Re-Os同位素测年方法是直接精确测定辉钼矿及相关矿化模式年龄的有效手段。本文使用碱熔法和ICPMS技术对中甲锡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中甲锡多金属矿床矿化模式年龄为193~196 Ma,属燕山早期早阶段成矿,和成矿有关的黑云母花岗岩则形成于晚印支期-早燕山期。东南大陆在晚印支期开始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燕山早期成矿的确定为区域上寻找新的成矿远景区提供了直接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14.
粤西阳春盆地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粤西阳春盆地为广东省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之一,主要包括矽卡岩型、斑岩-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3类多金属矿床。阳春盆地发育多种矿化元素,矿种以Cu、Fe、Pb、Zn、Ag、W、Sn为主,Au、Mo、Bi次之。文章在梳理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将阳春盆地的多金属矿床厘定为一个成矿系列和3个成矿亚系列:即与燕山期侵入岩有关的Fe-Cu-Pb-Zn-W-Sn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包括与中侏罗世侵入岩有关的铁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Ⅰ)、与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铜钼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Ⅱ)和与晚白垩世花岗岩有关的W-Sn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Ⅲ)。Ⅰ和Ⅱ成矿亚系列主要沿阳春盆地的边缘坳陷带分布,受NE-NNE向构造及EW向构造复合控制,成矿岩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斑岩以及二长花岗岩等,来源于相对深部,为壳幔同熔的产物,成因类型主要包括矽卡岩型和斑岩-矽卡岩型;Ⅲ成矿亚系列主要产于隆起区与坳陷带接壤部位及坳陷带中局部隆起地段,受隐伏的NW向构造控制,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类属弱过铝质-准铝质花岗岩,由地壳物质重熔而形成,也可能有少量的地幔物质加入,矿床类型以石英脉型和斑岩-矽卡岩型-热液脉型为主。大量的高精度测年数据表明:Ⅰ亚系列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170~160 Ma,Ⅱ亚系列成矿年龄主要集中在110~98 Ma,而Ⅲ亚系列成矿年龄为85~76 Ma,前一成矿亚系列对应的成矿动力学背景为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环境,而Ⅱ和Ⅲ成矿亚系列则处于燕山晚期的拉张伸展环境并伴随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其可能与135 Ma之后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转向有关。  相似文献   

15.
锡田钨锡多金属矿田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发育多期次岩浆活动与钨锡成矿. 为了厘清花岗岩与钨锡成矿的时空关系,采用野外调查、显微鉴定、锆石U-Pb同位素定年与岩石地球化学的方法对矿田内多期次花岗岩岩体(脉)的空间分布、岩石类型、成岩时代、地球化学组成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锡田矿田发生了三期岩浆事件,分别为加里东期(435~441 Ma)、印支期(220~230 Ma)、燕山期(141~160 Ma);三期花岗岩普遍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U、Th等,亏损Ti、P、Sr、Ba等微量元素,具明显的负Eu异常,其中加里东期花岗岩与印支期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而燕山期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不同时期花岗岩中的成矿元素从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逐渐升高,特别是W、Sn元素在燕山期白云母与二云母花岗岩中最为富集,这与华南地区燕山期钨锡大爆发的时间是一致的;印支期岩体接触带发育少量矽卡岩型Fe-Cu-W多金属矿床,燕山期岩体接触带也发育矽卡岩型W-Sn多金属矿床,并在附近陡倾的张裂隙中发育多个中大型石英脉型W-Sn矿床,而加里东期岩体附近尚未发现钨锡矿化. 因此,锡田矿田的多期次花岗岩与钨锡多金属成矿是时空耦合的,且成矿以燕山期矽卡岩型与石英脉型钨锡矿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个旧锡矿区域地壳演化与成矿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是驰名中外的特大型矿床,过去认为是燕山晚期“花岗岩岩浆期后气液矿床”。但通过探讨区域上前震旦纪地壳演化、震旦纪-早古生代地壳演化、泥盆纪-三叠纪地壳演化以及侏罗纪-第四纪地壳演化,以及与成矿之间的关系,发现个旧矿区至少经历了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成矿、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热水沉积成矿、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成矿以及喜山期陆相表生沉积成矿作用,厘定了个旧锡矿区的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Sn-Cu-Zn(Au)矿床系列、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沉积Sn-Cu-Pb-Zn矿床系列、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Sn-Cu-W-Be-Bi-Pb-Zn-Ag矿床系列、喜山期陆相表生沉积砂矿矿床系列等4大矿床系列及12种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17.
钦-杭成矿带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钦-杭成矿带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Cu-Pb-Zn-Au、W-Sn-Bi-Mo和Fe-Mn-S多金属成矿带。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根据矿床的成因组合、形成构造环境及其随地质历史演化的特点,将钦-杭成矿带主要金属矿床归纳为中新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床、新元古代海相沉积-变质型铁锰矿床、古生代海相沉积-叠生改造型铜铅锌铁锰矿床、加里东期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钨钼金银多金属矿床、印支期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钨锡铌钽铀多金属矿床、燕山期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铜铅锌金钨锡多金属矿床、与区域动力变质热液作用有关的金银矿床等7个矿床成矿系列。进而讨论了各成矿系列的主要矿床类型、矿床地质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初步认为,中新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型块状硫化物铜多金属矿床与大陆边缘岛弧火山作用有关,主要分布于扬子陆块东南缘和华夏陆块西北缘古岛弧褶皱区;新元古代受变质铁锰矿床与大陆裂谷火山作用有关,并经受了后期区域变质、热变质作用的改造,主要分布于加里东期隆起区;古生代层控型铜铅锌铁锰矿床与海底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有关,且不同程度地受到后期岩浆-热液活动的叠加改造,主要分布于海西—印支期坳陷区与隆起区的过渡部位;加里东期斑岩-夕卡岩-热液脉型钨钼金银多金属矿床与奥陶纪末—志留纪陆内造山作用有关,主要分布于加里东期隆起区;印支期斑岩-夕卡岩-热液脉型钨锡铌钽铀多金属矿床与印支板块向华南板块的俯冲碰撞有关,成矿作用发生在后碰撞伸展阶段,主要分布于海西—印支期隆起区边缘;燕山期斑岩-夕卡岩-热液脉型铜铅锌金钨锡多金属矿床与岩石圈伸展引起的玄武岩底侵作用有关,广泛分布于海西—印支期拗陷区或中生代盆地边缘;与区域动力变质热液作用有关的金银矿床成矿系列,与印支—燕山期大规模的逆冲推覆作用有关,主要发育于钦-杭结合带两侧古陆边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于东天山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内生金属矿床的野外地质研究,在充分整理和消化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选取典型矿床进行重点解剖研究,尝试应用成矿系列的理论来认识东天山晚古生代-中生代内生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和成矿动力学演化规律,以内生金属矿床时空分布样式作为大地构造环境的标志和限定;本文主要以东天山地区的内生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成矿系列的学术思想,将其进一步划分为5个成矿亚系列。按照时代顺序,对于每一个成矿系列形成的成矿动力学背景、时空分布规律、典型矿床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简要论述;基于对成矿系列的分析研究,进而探讨了东天山晚古生代-中生代内生金属矿床规律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总结了该地区古生代俯冲-增生和中生代后碰撞演化导致了该地区独居特色的内生金属矿床侧向分带现象;指出东天山作为中亚增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经历了完整的俯冲-增生、碰撞造山和后碰撞的演化阶段,而每一个构造演化阶段都伴随有一套内生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和金属元素的大量堆积。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及邻区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系列   总被引:30,自引:13,他引:17  
成矿系列是矿床地质学科中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的一种学术思想,主张用系统论、活动论的观点研究在地质历史发展的各阶段、各特定地质构造环境中,成矿作用的过程及形成的矿床组合自然体.文章基于对内蒙古大地构造演化的新认识和新理解,结合周边省、自治区以及境外地质和矿产研究新进展,尤其是大批成矿年龄精测数据和对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的新认识,将内蒙古矿产资源划分为11个主要矿床成矿系列:①太古代鞍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系列(包括中太古代和新太古代2个系列);②中元古代海底喷流型铅锌铜硫矿成矿系列;③中元古代白云鄂博稀土元素-铁-铌矿床成矿系列;④奥陶纪—志留纪岛弧环境斑岩铜(金,钼)矿成矿系列;⑤泥盆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矿床成矿系列;⑥晚二叠纪—三叠纪与花岗岩有关的钼金多金属成矿系列;⑦三叠纪—中侏罗世斑岩铜矿床成矿系列;⑧得尔布干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与花岗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⑨大兴安岭及邻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与花岗岩有关的铅锌锡钼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⑩新生代与湖相沉积-蒸发作用有关的盐类矿床成矿系列.在成矿系列划分的基础上,编制了各成矿系列主要矿床分布图,并简要论述了各个成矿系列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特征、矿床组合及时空分布规律等.本次成矿系列的划分,强调以重大构造事件作为背景,突出以重大构造事件与大规模成矿的耦合关系作为出发点,力求从更大尺度上认识当时的地质背景,如将多宝山与白乃庙2个同时代矿床作为一个矿床成矿系列(尽管目前尚不清楚它们属于同一个断续的岛弧链,还是被后来构造运动所分裂).值得指出的是,内蒙古幅员辽阔,不少矿床的成矿系列具有明显空间递变性,如与古亚洲洋闭合和碰撞有关的成矿事件横跨晚石炭世、二叠纪和三叠纪,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有关的成矿事件横跨三叠纪一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20.
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和找矿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成矿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部贺根山断裂与西拉沐伦河断裂之间,处于古亚洲洋构造与古太平洋构造的叠加部位。具有双层结构特征(基底以二叠纪地层为主,盖层为侏罗纪早白垩世地层),发育了多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以及众多的多金属矿床。区内矿床以多成矿元素共生、伴生为特点,按成矿作用特征划分为4个成矿系统(斑岩、矽卡岩、热液脉状、碱性花岗岩成矿系统)。斑岩成矿系统包括斑岩钼多金属、锡多金属2个亚成矿系统,矽卡岩成矿系统包括矽卡岩型铁锡、铅锌银2个亚成矿系统,热液脉状成矿系统包括银多金属、铜多金属、锡多金属3个亚成矿系统,碱性花岗岩成矿系统为稀有稀土成矿系统。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矿床形成于2个主要时期:晚二叠—世三叠纪、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两期成矿作用均与花岗质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成矿物质来源既包括深部岩浆带来的物质,也包括区内地层,具有多来源特点。晚二叠—世三叠纪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古亚洲洋构造体系,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及良好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异常表明大兴安岭南段仍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