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划 《山西地质》2013,(6):142-143
按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岩组的划分分析得出地下水各类型的富水性。  相似文献   

2.
徐社美 《地下水》2012,(4):40-42
以广州都会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钻孔、抽水试验、水质分析结果等资料为基础,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完成了研究区地下水类型的划分,基本查明都会地区岩溶含水岩组的分布、埋深、岩溶发育特征、富水性、水化学性质和补径排分区等。并按照地层时代对各岩溶含水岩组进行划分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李婉珠  刘鹏  申巨波  王海潮 《地下水》2018,(5):26-27,39
以青海省平安县洪水泉乡地下水勘查为例,对该区域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规律、含水岩组划分及富水性、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将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碳酸岩夹碎屑岩裂隙溶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冻结层水五大类,富水性分级与区域地下水一致。根据区内水文地质条件,离基岩山区近的村庄可以采用引泉方式解决供水,而远离基岩山区的低山丘陵村庄人畜饮水集中供水水源可采用大口井廊道取水工程来解决。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来解决当地供水需求。  相似文献   

4.
安徽北部岩溶泉分布规律及缺水山区找水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权  王晓明  魏继东 《中国岩溶》1989,8(4):311-318
本文通过对安徽北部岩溶泉分布规律的研究,将岩溶泉划分为三大类型、十一个亚型,对于缺水山区岩溶地下水的寻找具指导意义。在岩溶含水系统中,岩溶泉的形成和分布,可直观反映碳酸盐岩地下水的赋存、运移及排泄的规律。文中讨论了地层富水性的影响因素,指出利用岩溶泉指示富水地貌、地层、构造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吕恩普 《地下水》2012,34(6):56-58
铜川市地形地貌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在分析研究区内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现有的水文地质勘探资料,分析地下水资源分布规律,得出全市浅层地下水形成富水地段与地形,地质构造补给条件关系,以及17个富水地段及其可开采量。得出了深层岩溶水的含水岩组,富水性分布特征和新区、黄堡两个富水地段的理论可开采量。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21,(2)
贵州高原北部赤水河深切河谷区的寒武系白云岩大面积裸露,是区内重要供水岩层。以该白云岩分布区域为研究对象,采取地面调查、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长期动态监测、地球物理勘探和测井等手段,对获取的128个天然水点、7个钻孔、14条地球物理勘探线、2处测井和7处流量动态监测站基础历史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区内岩溶发育、地下水分布规律和含水岩组富水性的垂向分层性,并结合地形地貌和水系的空间关系,探明含水岩组富水性的分区特征。研究结果认为:岩溶区垂向上岩溶发育、地下水分布和含水岩组富水性具有分层性特征。靠近侵蚀基准面岩溶发育深度浅,多在65 m以内,远离侵蚀基准面地区的岩溶发育深度较大,包气带内的岩溶较发育,潜水面以下的岩溶亦以多在50 m以内;地下水系统的天然出露点高程在垂向上具有4个显著的分层;在地貌、水系的控制下,含水岩组富水性分层特征显著。研究结论可为该类缺水区域的地下水机井靶区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丽红  刘启蒙  李娴 《水文》2013,33(3):34-37
岩溶泉流量时间序列蕴含大量岩溶含水系统水动力特征信息,可为岩溶地下水资源量的确定及水文干旱分析提供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长系列泉流量时间序列,推求流量理论频率曲线,通过拟合的理论频率曲线获得后寨岩溶典型小流域在95%、80%、50%、20%保证率下的岩溶地下水流量为0.25m3/s、0.23m3/s、0.39m3/s、0.57m3/s。在概率为80%的流量截取水平下,获得岩溶含水系统1991~1997的中最严重干旱为1993年,干旱历时为195d,缺水量为2.9×106m3。泉流量时间序列的理论频率分析能很好的应用于岩溶含水系统地下水资源计算和干旱特征分析,为岩溶含水系统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腾冲地区坝派泉高达4个流量,近1.3亿方,被称为“巨泉”,出露于云南大盈江干流附近。我们在对区域水文地质概况了解的基础上,先利用1:3.5万比例尺的航摄象片进行地质解译,根据解出的岩性与构造,研究地下水的生成条件与富水规律。然后利用红外片解译浅层地下水,並结合一些水文资料,分析坝派泉的补给来源。  相似文献   

9.
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良 《中国煤田地质》2002,14(4):36-37,41
柳林泉域内赋存丰富的岩溶地下水资源,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运用丰富的水文地质资料确定了泉城内的水文地质参数,概述了泉城含水系统的详细情况,用泉流量恢复法与均衡法计算并比较了泉域岩溶地下水资源量,在计算不同保证率的情况下对泉域的可开采资源量进行了分配,为离柳矿区的发展,合理利用岩溶地下水资源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卢放  罗旋  胡文广  于蕾 《中国岩溶》2022,41(6):986-997
为揭示太行山北段岩溶裂隙水富水性分布规律,采用电阻率、极化率、半衰时和偏离度分析不同含水层介质结构、不同含水岩组和不同地下水系统岩溶裂隙水与电性参数的关系,探讨研究区岩溶裂隙水富水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电性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含水层介质结构按照溶蚀孔洞型→断层型→褶皱型→岩体阻水型的排列顺序,半衰时值分布范围依次降低,而偏离度值分布范围依次升高;四种电性参数对奥陶系含水岩组、蓟县系含水岩组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极化率、半衰时和偏离度难以识别拒马河、界河-唐河以及瀑河-漕河三种岩溶裂隙地下水系统类型;奥陶系含水岩组的富水性优于蓟县系含水岩组;就含水层介质结构而言,溶蚀孔洞型富水性最佳,断层型和褶皱型次之,岩体阻水型富水性最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古近系大汶口组及朱家沟组含水岩组5眼施工钻孔及55眼井孔调查资料,通过岩心、地下水常规离子组分及氢氧同位素样品测试结果,研究大汶河流域中上游莱芜盆地、大汶口盆地古近系含水岩组分布特征、物性及富水性、地下水化学及补给循环特征。结果表明:富水较好的大汶口组上段位于盆地腹部偏北,含水层岩性为半固结砂砾岩,水化学类型HCO_3-Ca·Mg型为主;朱家沟组含水岩组位于盆地边界断裂下降盘,含水层岩性为溶蚀发育的灰质砾岩,水化学类型复杂多变。现代大气降水作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蒸发浓缩作用,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膏溶解及人类污染活动参与了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形成。归纳总结3种古近系不同类型含水岩组地下水富集规律:构造裂隙控水模式、半固结含水岩组裂隙孔隙水富集模式和灰质砾岩裂隙岩溶水富集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伟 《贵州地质》2012,29(2):104-107
正确划分地下水含水岩组和地下水类型,对较为准确的计算地下水资源量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目前实际工作中,地下水含水岩组和地下水类型的划分存在一定误区,导致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成果较为粗放,以至于还可能给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带来障碍。笔者认为,间互状不纯碳酸盐岩类归属于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较恰当,其所含地下水类型归属于基岩裂隙水更合适。在计算间互状不纯碳酸盐岩类地下水资源量时,宜扣除泥岩、粉砂岩和页岩的分布面积。  相似文献   

13.
根据构造、岩性将太行山区划分为六个相互没有地下水联系的水文地质区.本文根据含水类型、岩性特征、富水强弱描述了太行山区各类含水岩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杨学亮  杨熙  荣慧峰 《地下水》2009,31(5):23-25
泥河湾盆地东部地处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质优劣不一。根据含水介质的不同该区地下水可以划分出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和基岩裂隙类含水岩组两大类,并依据地层岩性进一步划分为7个含水岩组。据野外调查采样分析资料,在不同赋存条件下区内地下水的水质与水量具有较大的差异,以山前洪积扇、湖滨相沉积和岩溶裂隙水质量最好,湖心相沉积最差,其中有的不符合饮用水标准,需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  相似文献   

15.
东刘家金矿矿区位于海阳市郭城镇,主要发育3组NE向断裂裂隙,含水岩组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坡积孔隙含水岩组,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及基岩风化带裂隙含水岩组。文中在查清水文地质条件的情况下,详细分析了矿区含水层的富水性,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矿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地下水均衡计算,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入渗和农灌入渗补给,补给方式为地表直接下渗补给、断裂带导水补给以及上覆松散层下渗补给,主要排泄方式为人工开采、矿坑涌水和蒸发,总体上矿区处于地下水均衡状态。研究成果为矿区在今后的开采过程中控制地下水,合理防治与排水,维持区域地下水自然动态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层系统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从地下水含水层系统的角度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系统进行了划分和分析。由于下白垩系统保安群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建造,岩性复杂,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的频繁交替、重复叠置的多层层状结构,决定了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是多层结构的地下水系统。这种重复叠置的多层层状地质结构,决定了地下水含水层系统的多层性、承压性及层与层之间的相对封闭性。根据沉积旋回和含水介质的性质,在全盆地范围内把白垩系地下水系统从上向下划分为:罗汉洞含水岩组、环河含水岩组和洛河含水岩组。通过对这3大含水岩组分别进行了分析认为,洛河含水岩组和环河含水岩组分布范围广、,含水层厚度大、天然资源丰富,是盆地区具供水意义的主要含水岩组。罗汉洞含水岩组因分布面积小,含水层厚度差异大、水质变化大,除陇东地区外,大部分地区供水价值较小。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20,(4)
地下水系统的正确划分是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基础,通过地下水系统理论对伊犁盆地的地下水系统进行了划分。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地下水含水系统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系统、碎屑岩类裂隙孔隙含水系统、基岩裂隙含水系统和岩溶裂隙含水系统等四个一级含水系统;将伊犁谷地平原区划分为伊犁河谷平原区地下水流系统、巩乃斯河谷平原区地下水流系统和喀什河谷平原区地下水流系统等三个一级地下水流动系统。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延河泉域内污染现状的评价,详细分析其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球化学分带特征,运用热力学方法计算,确定了碳酸盐岩、硫酸盐岩矿物溶沉方向的饱和指数。以此划分了岩溶地下水的环境保护区,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2016,(5)
采用野外环境水文地质调查、钻探、现场试验(抽水试验、渗水试验等)、源汇项调查等方法,结合资料收集整理利用,对成都市洛带地区水文地质单元展开调查、勘查和综合研究,探明了区内的含水岩组与隔水层、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等,为该区域经济建设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兰自亭  刘玉忠 《华北地质》2005,28(2):120-123
以构造控水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理论为指导,运用水文地质调查与综合物理探矿相结合的方法,对缺水严重的豫北山区碳酸盐岩地区基岩地下水进行了找水探讨。受断裂构造的影响,地下水的形成、运移和富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断裂旁侧富水,断裂带富水,断裂交汇部位片状富水,这些都是找水打井的有利地段。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和水文物探,查明区域地下水位以及含水岩组的埋藏条件,进而确定井位和井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