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龙山金矿床矿源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龙山金矿床产于秦岭元古宙-晚古生代海槽特殊有限洋盆之中,矿床赋存于上泥盆统南羊山组和下石炭统袁家沟组,该层位金丰度度,认为赋矿层位为矿源层。通过对矿源层沉积区域地质环境,地层岩石组合,岩相结合,沉积地球化学诸特征分析,以揭示矿源层是在动荡海盆环境下喷流沉积作用的结果,构造,火山热液活动是金矿源层形成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杜建国 《地质与资源》1992,1(4):207-213
本文依据区内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化与火山作用、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研究,阐明区内金矿成矿条件:火山岩基底变质岩是金矿"原始矿源岩";中生代岩浆部分熔融了"原始矿源岩"所形成的后生矿源岩"为金矿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毛坦厂组形成时期的火山活动及与之有关的火山(次火山)热液使金发生活化、迁移,并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火山构造及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断裂构造控制了矿化部位.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热液主要来自天水,少量来自岩浆.成矿物质是在低fO2fS2,pH≈7的弱还原条件下沉淀的.  相似文献   

3.
秦岭造山带沉积岩容矿金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讨论了秦岭造山带沉积岩容矿金矿床地质背景、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认为俯冲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浊积岩系是金矿的主要矿源层,在金矿源层原始沉积时,热水沉积起了重要作用。在褶皱造山过程中,金元素发生了活化、再分配,在层间破碎带、构造片理化带、剪切带等处发生了富集。在印支-燕山期岩浆侵入作用的热驱动下,金矿最终在有利构造部位定位,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4.
镇安镇冲口金矿点地质特征与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云安县镇安镇金矿点是根据化探异常查证发现的,为一受震旦纪托洞岩组变质地层,燕山晚期的断裂构造以及白晋纪火山活动共同控制的沉积-构造-岩浆热液叠加形成的金矿点。该金矿点的形成经过了早期金的沉积富集,后期构造作用和火山热液的叠加而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五河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五河地区有钱台子、西坂、硖石三个小型金矿在开采,多处金矿点正在勘查。区内成矿地质件较好。太古界五河岩群西崮堆组是金矿有利的成矿围岩和矿源层。郯庐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控制金矿体分布,燕山期岩浆热液流体沿断裂系统充填为大量的岩脉和含金石英脉,形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呼玛西部金矿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袁江洪 《黄金地质》1998,4(1):68-73
呼玛西部经历了复杂的地质发展过程,构造活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金成矿条件极为有利。中元古界兴华渡口群火山碎屑沉积建造为金矿源层。金矿化的形成及分布受东西、北东向断裂控制,金矿化总体呈东西向。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和火山热液型。主要成矿时代为华力西和燕山期。  相似文献   

7.
陕西八卦庙金矿床构造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恩  周永章  郭健 《矿床地质》2001,20(3):229-233
文章对八卦庙金矿床的矿区构造特征,矿床地质和矿床成因作了系统的分析,认为在断陷盆地中形成的一套具有浊流沉积特征和热水沉积特征的含金高背景的赋矿岩石为金矿的矿源层。在褶皱造山过程中,金元素发生活化,再分配并在层间破碎带,构造片理化带及剪切带中预富集。在印支期-燕山期的构造及伴随的岩浆热液作用下,金矿最终在构造有利部位富集成矿。该矿床构造控矿明显,因此,研究其构造特征对于搞清该矿床的成因,进行成矿预测,确定找矿标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呼玛县西部兴隆-基座山地区为瓦拉里-兴隆金矿带中重要的金矿化集中区。区内水系沉积物测量主要组合异常区地质特征与呼玛矿集区已知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地质特征具有可比性,在岩性条件、构造环境、矿化蚀变等方面和矿集区矿床地质特征相一致。区内水系沉积物及土壤测量均发现存在Au、Ag、As、Sb、Bi、Cu组合异常,异常分带清晰,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水系沉积物主要异常元素组合与矿集区已知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床周围异常元素组合相一致,金异常及其伴生元素异常均受次级断裂构造、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及破碎带控制。依照类比结果,区内划分了3个异常远景区,对部分远景区进行工程揭露,发现蚀变矿化带金含量明显增高,局部可见金矿化体,表明区内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区地质矿产特征及综合研究显示,金矿成矿受矿源地层和断裂构造双重因素控制,金矿成因为"沉积—改造型",志留系"黑色岩系"同沉积形成金矿源层或金矿体,印支期韧性剪切构造热液富集成矿改造,燕山期韧性剪切构造叠加成矿改造;区内找矿重点地段是"黑色岩系"矿源层分布区的断裂构造带:西段剥蚀深度大致到断裂构造的韧性层次,深部找矿潜力不大,主要开展浅表部找矿;中段大致剥蚀到脆韧性层次,浅表—中深部找矿潜力大;东段剥蚀深度大致到脆韧性—脆性层次,中—深部找矿潜力较大,应加大中—深部找矿力度。  相似文献   

10.
山东牟乳金矿带成矿演化机理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山东牟乳金矿带位于华北地台东缘活化区。区内荆山群和胶东群变质绿岩建造是金矿化的矿源层。区内主要控矿构造为北北东、北东向构造。金矿床主要为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成矿流体来源于地壳深部和后期大气降水的加入。对矿带成矿演化机理的研究表明,金矿形成经历了 3个阶段:①新太古至古、中元古代金初始矿源层形成阶段;②中元古代末期区域变质─混合岩化金再富集阶段和③燕山期构造─流体─金成矿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11.
金矿区位于小秦岭东段南侧,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地层中Au的丰度值为克拉克值的2~3倍,是形成金矿的矿源层。区内含金石英脉严格受断裂构造带控制,具有平行排列、等间距分布的特征,这是由于地壳中力的传播呈波浪形式所致。控脉构造在走向、倾向上均呈舒缓波状,含金石英脉主要分布在弯转及缓倾斜部位。金的富集与石英脉中多金属硫化物组合有关,尤其同黄铁矿的关系最为密切。矿床属多阶段形成的含金石英脉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2.
金窝子金矿床动力热液成矿雏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动力成矿观点对金窝子金矿区的矿体形成提出了新的解释,在分析该区成矿地质环境、构造变形特征、动力成矿特点的基础上,较详细地讨论了该区金矿体的成因和找矿标志,该矿床是构造动力对矿源层再造的动力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3.
丁—马微细浸染型层控锑-金矿床是在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下的扩张海盆复杂岩相古地理沉积环境中,首先形成金等成矿元素初始富集矿源层,并在沉积成矿作用基础上,经进一步叠加改造成矿作用,形成具有沉积(含火山热液)-构造叠加-地下水循环热液改造成因的矿床。  相似文献   

14.
杨义忠  王徽  李明辉 《安徽地质》2018,28(1):33-37,42
北淮阳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内,自然重砂自然金、辰砂、雄雌黄、重晶石等中低温矿物组合异常与火山热液型金矿密切相关,其展布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反映自然金局部富集受火山岩分布和火山构造的双重制约。盆地内自然金异常可以直接提示在矿源层中寻找原生岩金。  相似文献   

15.
构造解析和典型矿床研究相结合分析了构造在金矿床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生断裂活动伴随了构造-火山热液作用,提供了深部金等成矿物质。在此构造背景下,沉积了以重力流为主的陆源细碎屑岩与颗粒碳酸酸岩高频交替的岩相垂向组合,具有利于金活化,富集的初始元素组合(Au,Sb,As),构成了金的矿源层。后期构造递进变形作用发育的韧-脆性剪切变形叠加,及与之伴随的多期多阶段蚀变矿化,致使矿源层中的易释放金活化聚集  相似文献   

16.
“勉略宁三角区”碧口岩群地质特征及金矿成矿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 《陕西地质》2013,(2):21-26
碧口岩群是“勉略宁三角区”分布最为广泛的一套浅变质海相火山沉积岩系,属岛弧火山沉积岩建造,各地质体之间均为构造带接触.碧口岩群中Au为富集、强分异、强叠加型,具有明显的分段富集、成带分布的规律性.碧口岩群是区内最重要的金矿矿源层,断裂构造带控制金矿体分布.  相似文献   

17.
丁-马微细浸染型层控锑-金矿床是在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下的扩张海盆复杂岩相古地理沉积环境中,首先形成金等成矿元素初始富集矿源层,并在沉积成矿作用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叠加改造成矿作用,形成具沉积(含火山热液)-构造叠加-地下水循环热液改造成因的矿床。  相似文献   

18.
安国堡 《甘肃地质》2009,18(4):34-40
通过对北山南带西段金矿的成矿环境和控制因素的分析,讨论了矿床的成矿时代和空间分布规律。区内金成矿主要受地层岩性、岩体和构造控制。奥陶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富金的火山—沉积岩为金矿的矿源层,晚加里东—海西期花岗岩侵入体与金矿密切相关,深断裂和区域性大断裂控制了矿带部位。这些矿带由一系列不同成因和不同类型的金矿床组成,金矿床是在矿源层、矿源岩的基础上,经过海西期构造—岩浆活动的改造和富集而形成。依据找矿信息及化探异常、重砂异常的分布范围,提出16处具有较大金资源潜力的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9.
邵晓东 《地质与资源》2000,9(2):111-115
本区6个砂金富集区与6个岩金集中区的空间分布完全相吻合;新构造运动频繁,地质环境动荡,金的次生富集作用效果较差;一部分砂金金粒与石英、蚀变岩石等脉石连生在一起;一部分砂金金粒的成色偏低;有的砂金矿体中部分砾石含金,有的高达3×10-6~10×10-6.据此认为研究区内砂金物质来源是以高含金地质体——岩金矿床(点)补给为主,低含金地质体补给为辅.碧口群、志留系、泥盆系作为矿源层,构造条件、岩浆活动均有利于本区岩金矿的形成,而且在矿源层的出露区已有近百处岩金矿床点分布.研究区化探异常、重砂异常30多处且分布较密集,异常峰值较高.研究认为本区确已具备形成更多更大的岩金矿床的地质条件,为此笔者提出勉县—平武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在黔西北地区铜矿资源调查中首次发现的峨眉山玄武岩铜矿的地质特征,并对其矿床成因、找矿标志、找矿方向、找矿远景、工作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该区存在沉积型和热液型两种矿化成因类型,并分布在玄武岩的4个不同层位中,成矿物质来源于玄武岩,在玄武岩喷溢的同时,形成火山热液矿化类型,在后期构造作用下,可进一步形成构造热液矿化类型;在火山喷溢间歇期及火山活动期后,由于地表风化剥蚀、水体搬运,在陆地湖盆中形成沉积型铜矿.研究认为沉积型铜矿是该区未来主要的找矿对象.由于铜矿所在区域亦是铂钯金等元素异常区,且沉积型铜矿常常与铁铝质层相伴产出,因此应加强对古陆地沉积相、古地理环境的研究,并注意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