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部中高纬地区,大、小兴安岭林区面积占该省的50%以上,雷暴这种对流天气现象对该地区林业和社会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借助黑龙江省74个地面气象站点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1976~2005年雷暴发生和变化情况.研究得出:该地区雷暴的发生受地形的影响明显,尽管雷暴逐年发生站数总体减少趋势显著,大兴安岭部分林区却与全省大部分地区雷暴变化有反位相关系,1976年、1979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9~2002年、2004年这些年大兴安岭林区部分地区雷暴发生偏多,这可以部分解释林区雷击火多发的原因.另外,该地区雷暴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雷暴站数年内变化呈单峰分布;而且雷暴具有热对流性和夜发性的特点;强雷暴日的发生具有连续性,在出现强雷暴日后,一定要注意随后强雷暴日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雷暴天气是河西走廊东部多发的灾害天气之一。利用1961-2013年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雷暴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同时选取1991-2010年4~10月逐日NCEP再分析资料,依据气流的南北配置对雷暴天气进行了环流分型,采用诊断方法、因子组合和日常的经验预报等方法对不同层次、不同物理量进行分析和计算,构建了具有经验性的预报因子库,利用线性相关、经验预报和最大靠近原则等诊断分析方法建立了雷暴天气诊断预报模式。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和地形地势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雷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南部天祝山区雷暴日数远大于其他各地,占雷暴总日数的40.6%,是河西走廊东部雷暴天气的多发地带。年、年代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天祝的递减趋势尤为显著,年雷暴日数的时间序列存在7~8 a的准周期变化;一年内6~8月是雷暴的高发期,雷暴日数共占年雷暴总日数的70.7%~78.4%。雷暴的日变化特征明显,一日内12~22时为雷暴多发时段,集中发生时段为13~17时,雷暴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0~40 min。雷暴的环流形势分为三类:西北气流型、西南气流型和西风气流型,其中西北气流型最多。确定了各型雷暴预报模式的预报指标和阈值。诊断模式的预报准确率在75%以上,达到了一定的预报水平,填补了雷暴精细化预报的空白,可为雷暴的业务预报预警以及防雷减灾提供客观有效的指导产品。  相似文献   

3.
近40年来惠州市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67-2006年逐年雷暴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近40 a来惠州市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惠州市属于雷暴多发区,近加a来年均雷暴日为78.1 d,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雷暴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倾向率平均为-6.57 d/10a,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减少性突变;各月都有可能发生雷暴,但主要发生在汛期(4-9月),约占全年的90.9%,其中夏季雷暴日(6-8月)约占全年55.8%,1、11和12月最少;雷暴初日一般出现在2月下旬至3月初,终日一般出现在10月中旬,年平均雷暴持续期为229.9d.  相似文献   

4.
 利用阿克苏地区1960—2010年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保证率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了阿克苏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规律、气候变化趋势等。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雷暴空间分布表现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位于该地区西部的乌什县为雷暴多发中心;全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8.7~52.0 d;阿克苏地区每10 a雷暴日数减少2.8 d;雷暴主要集中在3—11月,7月达到最大值,11月下旬至翌年2月基本无雷暴;80%的保证率下雷暴初日出现在5月中旬至下旬之间,雷暴终日出现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之间;阿克苏地区一日当中雷暴主要发生在午后至前半夜,雷暴高峰值出现在16—19时,雷暴平均持续时间在35~47 min,雷暴出现最多的方位是W和N。  相似文献   

5.
45 a来宁夏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1961—2005年宁夏逐日雷暴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等方法,揭示出了宁夏雷暴天气气候统计特征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宁夏总体上属中雷区,年平均出现雷暴日为86.62 d,年际变化幅度大,多、少雷暴年均有7 a,雷暴日最多年为118 d,最少年为65 d;45 a来雷暴的发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以3.072 d/10a的气候倾向率递减,且存在3~4 a的较短周期和8 a左右的较长周期振荡;雷暴多发生在3—10月,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尤以7月突出,有明显的季、月变化,冬季雷暴出现的概率非常低;初雷日平均出现在4月中旬,终雷日平均出现在9月中旬,全区平均雷暴初终日间日数为139 d左右;雷暴发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有双峰型和单峰型之分,集中出现在11:00—22:00时,其中,15:00时前后为雷暴发生高频时;雷暴的发生与地形、地势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云南大理州近40年雷暴日数演变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大理州12个站1961~2004年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理州一年四季均有雷暴出现,即使在最冷的12月和1月.雷暴的出现主要集中在雨季(5月~10月),特别是6月~9月;大理州的雷暴具有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征,但全州均属多雷暴区;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为多雷暴期,进入80年代后,雷暴日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7.
利用参证气象站(瑞金气象观测站)1988—2017年记录的雷暴、闪电、降水、雾和霾、热带风暴及结冰资料,对瑞金机场发生频率较高的高影响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展开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夏季(6—8月)是雷暴影响瑞金机场的主要季节,其中8月发生的日数最多;1988—2013年雷暴日数整体趋势不显著,但年际变化显著,2012年雷暴日数最高,为76天,1989年雷暴日数最低,为40天;瑞金机场闪电也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少有发生,高频时段出现在14:00—20:00,夏季要注意防雷防电。(2)瑞金机场对流性降水(10 mm·h~(-1))年均发生21.5天,占总降水天数的14.2%,其中一半左右发生在5、6月份,6—13时为高发时段,是强对流重点关注和预防的时期。(3)瑞金站雾或霾引起的低能见度出现的频率冬春季节较高,夏季较低,应重点关注冬春季低能见度对航运的不利影响。(4)影响瑞金机场热带气旋带来的降水以大到暴雨为主,对瑞金市极端风速的影响以5~6级为主,应给予一定的关注。(5)瑞金机场每年均有结冰发生,且初、终期复杂多变,需注意冬季跑道除冰工作。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1年甘肃省63个测站的雷暴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和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省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雷暴日数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少、西南多,全省平均为24 d,有3个雷暴高发中心,地形是影响甘肃雷暴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近51年中,1961-1990年为多雷暴期,1991-2011年为少雷暴期,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甘南高原减少速率最快,每10年约减少4 d,这可能与对流有效位能和700 hPa相对湿度的下降有关。在春、夏、秋三季中,夏季雷暴日数减少的趋势最为明显,每10年减少3.4 d,尤以6月最甚。初、终雷暴日的地区差异较大,甘南高原初雷暴日出现最早,终雷暴日结束最晚,河西走廊初雷暴日出现最晚,终雷暴日结束最早,因此甘南高原是甘肃雷暴期最长的地区,达204 d,河西走廊则最短,为105 d。近51年来甘肃雷暴期的缩短主要是初雷暴日的显著推后和终雷暴日的提前所致。小波分析表明甘肃雷暴日数存在24 a和8 a的周期震荡,当前雷暴的发生正处在一个偏少的周期内。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庆市34个观测站1951―2009年雷暴日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分析、EOF分析等方法,研究重庆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周期性规律以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重庆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7.48 d,一年中任何月份都可出现雷暴,以7、8月份为最多,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过去59年,雷暴日数年代际差异较大,并呈波动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3.403 d。从morlet小波分析结果看,重庆雷暴具有5 a短周期、8~9 a中周期和18 a长周期振荡变化。从空间分布来看,渝东南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多,渝中和渝东北次之,渝西最少,雷暴分布呈现出从东部高山向中部、西部丘陵低山逐渐递减的特征。根据EOF分析,重庆雷暴异常空间分布可划分为全市一致型、局部型、经向型、纬向型等类型。  相似文献   

10.
贵州西部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60-2004年贵州西部10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t检验法等统计方法,对贵州西部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发生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西部各地年雷暴日数差异明显,雷暴天气西南部最多,西部次之,东部最少;贵州西部一年四季均有雷暴天气出现,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出现的概率非常低;全年各月均有出现的可能,但各地雷暴天气主要出现在每年的5-9月,其中8月最多,7月次之,12月最少;雷暴天气60、70年代持续偏多,进入80年代后,雷暴日数持续偏少,从总的气候趋势看,雷暴天气总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年总雷暴日数在1984年出现突变现象,表现为日数的急剧减少.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部五省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中部五省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利用1961―2010年中部五省85个气象台站雷暴日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其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部五省初雷日期和终雷日期没有表现出提前或推迟的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整体呈下降趋势,夏季雷暴日的减少是影响年雷暴日减少的主要原因。中部五省年平均雷暴日为41 d,其中春季占全年雷暴日的30.3%,夏季占57.6%,秋季占8.5%,冬季占3.6%;五省平均初雷日期在3月1日或2日,从南至北初雷日期依次推迟,南北最大相差近3个月;终雷日期在10月4日或5日,终雷日期是南晚北早,南北最大相差近2个月;雷暴日月变化曲线呈双峰型,主峰在7月或8月,次峰在4月;通过小波分析,年平均雷暴日主要呈11 a、17 a和6 a、4 a左右的振荡周期;长江以北地区,20 d<年平均雷暴日≤40 d,属多雷暴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年平均雷暴日>40 d,属于高雷区或强雷区,其中赣南和湘南少部分地区年平均雷暴日>60 d,属强雷区。根据EOF分析,将五省年平均雷暴日空间分布划分为:一致型、南北反相型、梅雨型和局地型等4种类型。年平均雷暴日整体呈下降趋势的原因,可能与夏季风的强弱和大气环流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The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s in three different altitude regions of the Chinese inland plateau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according to the polarity of the surface electric (E) field, that the thunderstorm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in the study regions: one showing the normal tripole electrical charge structure (normal-type), and the other showing the special tripole charge structure with a larger-than-usual lower positive charge center (LPCC) at the base of thunderstorm (special-type), where the induced surface E field is controlled by the LPCC when a thunderstorm is overhead. We find that the two types of thunderstorms have different occurren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e percentage of special-type thunderstorms increases with the altitude. On the whole, the flash rate of thunderstorms is quite low, and the mean value is about 1-3 fl/min, while the flash rate of special-type is sligh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type thunderstorm.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cloud-to-ground flash (CG) numbers indicate that the ratio of +CG flash increases with the altitude, with the value about 14.7 percent through 25.4 percent.  相似文献   

13.
郑博华  陈胜  王勇 《干旱区地理》2020,43(1):108-116
利用2010—2017年1~12月新疆喀什地区10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统计喀什地区近8 a降雨雪(以下统称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喀什地区全年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日变化存在明显的波动,总体上呈现“正弦波”一峰一谷特征,降水量峰值出现在03:00(北京时,下同),谷值出现在18:00;降水频次峰值出现在04:00,谷值出现在18:00;两者峰谷值出现时间接近。(2) 2010—2017年喀什地区全年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降水强度年际变化趋于平缓,无明显变化。(3) 降水强度日变化趋势与降水量、降水频次并不存在一致性。(4) 喀什地区全年降水主要以短时段降水为主,其中,持续1 h降水次数为最大值,但降水量和贡献率最大值却同出现在2 h和6 h持续降水中。全年降水主要以后半夜和上午开始的降水过程为主导,且仍主要为短时段降水。  相似文献   

14.
选取香港雷暴活动异常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60―2013年香港地区雷暴发生规律,利用可公度法对其未来雷暴异常年进行趋势判断,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太阳活动、ENSO事件与雷暴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1960―2013年香港地区雷暴活动呈现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2.6 d/10 a,与中国内陆大部分地区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相比,香港雷暴活动异常增强。2)香港雷暴活动异常年具有明显的可公度性,未来10年中,2017年的随机性概率为86.67%,不漏报的置信水平为81.25%;2018年的随机性概率为93.33%,不漏报的置信水平为87.50%,2017和2018年雷暴多发趋势信号较强,有可能为雷暴活动异常年。2017年可公度结构系表现为以1、3、5、8、15 a为主周期的平移对称;2018年表现为以1、4、5、8、12、15 a为主周期的平移对称。3)太阳黑子、ENSO与香港雷暴异常活动具有相关性。当太阳黑子处于低值区时,香港地区雷暴活动强烈,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时(厄尔尼诺),香港雷暴活动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15.
新疆塔城地区大风年际振荡及环流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线性趋势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塔城地区1961-2008年大风实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塔城地区年均大风日数为31 d,地区中部有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大风多发区,老风口一带存在着年均大风日数>100 d的大风频发区;(2)除塔城、老风口站东南、偏东大风频率最高外,其余各站均以偏西,西北大风最多;(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