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南海海面风速季节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EOSAT卫星高度计于1986年11月至1989年3月;司所测的南海海面风速资料,统计分析了南海海面风速的统计特征以及海面风场的分布特点。分析结果表明:南海海区风速受各种天气系统(如季风、台风、副热带高压等)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春、夏、秋季平均风速较小,冬季较大,风场分布呈现出夏季南部大,北部小,其他季节为由南向北增强的分布趋势,并在10°N,110°E附近海区各季都有一较为稳定的高风速区,其范围大小和中心位置随季节略有变化。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2~2001年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分析了太平洋东南海域 (5°~55°S ,70°~110°W)海面高度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海区海面高度的季节变化总体上受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 ,南半球夏季 (1~3月 )和秋季 (4~6月 )大致为正距平 ,而冬季 (7~9月 )和春季 (10~12月 )大致为负距平 ,1996~1998年除外 ;同时 ,受季节性风场、海区罗斯贝波等的影响 ,海面高度变化的区域特征性很强。海面高度的年际变化在低纬处和沿岸还受ElNino影响。  相似文献   

3.
潘华盛 《海洋通报》1997,16(5):22-30
文中采用美国CODAS和国家气候中心出版的每月海温资料,对按国家气候中心出版的月监测公报所划分的赤道海区C区(0-10°S,180-90°W),W区(0-10°N,180-140°E)和B区(0-10°N,50-150°E),以及西太平洋黑流区A区(25-30°N,130-140°E;30-35°N,140-150°E)裼 海温变化作了互相关分析,海区间互相滞后相关系数、交叉凝聚谱计算表明:C区与  相似文献   

4.
邱云  胡建宇 《海洋通报》2005,24(4):8-16,72
利用1993年4月至2001年3月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研究了热带大西洋(15°S-25°N,50°W-5°W)海面高度距平和表层环流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和冬季海面高度距平分布呈相反的结构,低纬度海区(0°-15°N之间的海区)海表风应力旋度所产生的Ekman抽吸而导致的海面升降是该海区海面高度距平季节性振荡的重要影响因素。热带大西洋表层流结构大部分海域季节变化不明显,部分流系具有明显季节振荡,东向的北赤道逆流夏季强度较大,冬、春季流速较小;非洲沿岸流冬季流向为东南向,其他季节流向为东北向。值得一提的是,几内亚海湾表层流秋、冬季为东向,而春、夏季为西向。通过卫星跟踪ARGOS漂流浮标观测结果进行的对比验证表明,上述遥感资料分析的表层地转流场与海上观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旨在分析太平洋地区的月均海平面的变化,探讨其物理过程。文中共分析了54个长期站的海平面资料,对54个站分别建立了随机动态非线性模型,求得了太平洋地区的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0.16cm/a。并对太平洋东西岸各站及海洋中观测站海平面资料相对于TA-LARA站海平面资料进行了交叉谱分析,结论是,太平洋月均海平面45个月的低频振动存在着以下的规律:由东太平洋(15°~25°N)开始,向西传播至太平洋西岸后,转向南,在5°N~25°S之间,转向东到达太平洋东岸后北上形成逆时针循环。在埃尔尼诺事件的低纬典型区,月平均海面振动中年周期振动的主导作用下降,甚至失去主导作用,而与埃尔尼诺事件的准周期相近的周期振动的作用增大。  相似文献   

6.
渔山列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1987年11月至1989年5月渔山列岛(28°53′N,122°16′E)潮间带底栖海藻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潮间带的海藻种类、垂直分布及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将本区海藻生态特点与临近海区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分形方法分析和预测月平均海面水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付昱华 《海洋预报》1995,12(1):49-54
本文用分段变维分形方法分析了西北太平洋30°N、125°E坐标点处1949~1975年各年月平均海面水温资料,给出各年分形分布的平均分线数D.应用分形方法还给出了某些情况下适用的,根据任一点处1~8月月平均海面水温预测9~12月月平均海面水温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北太平洋亚热带海域(18°~30°N,140°E~140°W)30a风应力场(τx,τy)、风应力涡度场(curlzτ)及44a500hPa面上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AI)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上述诸要素的年内、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并讨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如上述诸要素的年际变化与ENSO的关系,τx、τy、curlzτ的年变化、趋势变化与AI的年变化趋势变化间的关系等。其中,亚热带的风应力场和风应力涡度场主要受副热带高压的制约;τx、τy、curlzτ和AI年变化、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均较显著。1977年发生的跃变与热带太平洋海面温度跃变期相一致。在ENSO期间,τx、τy、curlzτ和AI均伴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而增强,这可能与ENSO期间哈德莱环流的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9.
对COADS资料中1950-1992年太平洋4°×8°方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及海面气温、气压、风速序列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海表气温和水温年上升率分别为0.0063℃·a(-1)和0.0026℃·a(-1)。两者的变化趋势在赤道太平洋都有一个年上升率高值区;而在东海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广大海区,都有一个年下降率的低值区。西太平洋海面气压呈上升趋势,东太平洋则相反。气温和水温的升降区域分布特征与风速分量增强和减弱的变化趋势有关。文章还指出,中国和日本沿岸今后几十年海平面变化趋势的预测模式,应以太平洋或全球海平面上升趋势的预测为基础,加上本海区海平面的局地变化订正。  相似文献   

10.
沈佩玉 《海洋预报》1994,11(4):59-63
本文采用黄海(35°N以北,124°E以西)断面调查资料,对海域表层盐度年变化进行谐波分析,讨论了年波与半年波位相与振幅在海区的分 布不同水系消长及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