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依据条件观测平差理论,对辽宁地区历年来施测的水准测量资料,进行了分期平差处理。绘制出各个时期的地壳垂直形变图,它直观的反映了地面垂直形变的空间分布情况,用以研究垂直形变场的演变过程。根据我国“九大”地震区水准资料显示的地壳垂直形变特征,探讨了地震发生的可能规律,从近年来水准资料反映的地壳形变,对辽宁地区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的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及地震活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GIS平台上 ,以 195 1~ 1990年中国大陆垂直形变速度图为基础求出的垂直形变速率梯度 ,其变化情况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垂直剪应变及相应的剪应力的大小。东部的华北块体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值明显地高于东北和华南地区 ,西部地区的青藏块体和天山地块的梯度较高 ,它们是现代构造活动较强的块体。斜贯中国大陆的察隅 -通化北东向高梯度带和其西侧的银川 -乌丽北东向高梯度带是现代地壳垂直差异活动强烈的地带。现代强震主要孕育发生在高梯度异常区及其附近 ,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异常对地震危险区预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分数维的概念及方法,对京、津、唐地区1968─1975年的大面积地壳垂直形变复测成果数据处理后的结果进行了分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前该地区地壳垂直形变空间分布的分数维明显降低,地壳的有序性增强。本文认为,地壳垂直形变空间分布分数维能够明确地揭示地壳的有序程度,是一种较好地利用形变测量资料提取地震前兆异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时军 《地震研究》1994,17(1):56-60
本文应用分数维的概念及方法,对京、津、唐地区1968-1975年的大面积地壳垂直形变复测成果数据处理后的结果进行了分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前该地区地壳垂直形变空间分布的分数维明显降低,地壳的有序性增强。本文认为,地壳垂直形变空间分布分数维能够明确地揭示地壳的有序程度,是一种较好地利用形变测量资料提取地震前兆异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代地壳形变与构造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壳形变是通过各种垂直形变图及水平形变图的编制,了解和研究地壳最新构造运动的活动方式和强度。与新构造时期相比,它的活动方式有正向运动、振荡运动和反向运动。不同地区活动强度有明显差异,而且水平运动均大于垂直运动。地震时的地形变基本上为继承性活动。地形变是研究地震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地震多发生在形变速率大、差异活动明显、不同方向形变带交汇区的附近地带。在地震的蕴育、发生过程中,地形变明显地出现阶段性。在地形变测量中,排除干扰提取真正的形变信息,是当前急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北祁连河西地区近期大地垂直形变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形变逆继承性运动弱,继承性运动强。研究了垂直形变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地震发生在垂直形变隆起区的边缘形变高梯度带上。指出该地区的中段形变异常明显,已形成强震的孕震背景。  相似文献   

7.
张永志  王双绪 《地震学报》1998,20(2):150-157
讨论了小波分析在地壳垂直形变测量数据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并采用基于样条函数的多分辨分析及其相应的B小波,推导了适合区域地壳垂直形变分析的平面二维小波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样条B小波计算了河西-祁连山地区1971~1995年的多期垂直形变观测资料,所得结果如下:①小波多分辨分解可有效地分离地壳垂直形变的不同空间波长成分,使我们更清晰地看清垂直形变在不同尺度上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是我们研究地壳垂直形变不均匀性与地震活动关系的一个有力工具;②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一阶、二阶小波分解结果主要与地质构造一致,说明了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短波主要是断层活动;③河西-祁连山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地质构造活动东南部较强烈,与1986年青海门源 6.4级、1990年甘肃景泰6.2级和1995年甘肃永登5.8级地震前河西地区地应力加强和地震活动有关,而西北部运动较弱,无中强以上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小波分析在地壳垂直形变测量数据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并采用基于样条函数的多分辨分析及其相应的B小波,推导了适合区域地壳垂直形变分析的平面二维小波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样条B小波计算了河西-祁连山地区1971~1995年的多期垂直形变观测资料,所得结果如下:①小波多分辨分解可有效地分离地壳垂直形变的不同空间波长成分,使我们更清晰地看清垂直形变在不同尺度上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是我们研究地壳垂直形变不均匀性与地震活动关系的一个有力工具;②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一阶、二阶小波分解结果主要与地质构造一致,说明了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短波主要是断层活动;③河西-祁连山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地质构造活动东南部较强烈,与1986年青海门源6.4级、1990年甘肃景泰6.2级和1995年甘肃永登5.8级地震前河西地区地应力加强和地震活动有关,而西北部运动较弱,无中强以上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研究我国西部各垂直形变监测区形变特征及其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了垂直形变趋势面的概念。据此对我国西部七十年代以来垂直形变进行了阶段划分,并讨论了其与构造应力场变化及地震大形势的关系。进而结合青藏块体近年地震群体特征,对我国西部近期震情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3年9月27日发生在新疆友谊峰东北7.9级地震震前乌鲁木齐形变站垂直形变异常特征的分析,得出该台站垂直形变在地震临震前有明显的异常反映,地震前北天山中、西段地区4.9级以上地震活动较活跃,垂直形变运动速率加速上升,地震当日观测数据出现突跳现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流动形变测量资料,对北天山地震带的地壳形变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北天山地震带地形变具有趋势性、同步性、阶段性,水平形变量大于垂直形变量,并且北天山地震带的地壳活动方式继承了新构造运动。同时,对北天山地震带上的地形变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也做了探讨,认为地震前后,地壳在垂直形变方面具有“N”字形变化模式,并指出北天山地震带在地震过程中有一形变衰减波存在。 本文分析、处理了自1971年至1986年以来的北天山地震带上十几条跨断裂流动水准测线资科、1982—1986年的水平形变网资料,以及乌市跨断层形变台站的部分地道水准测量资料,力求揭示它们所控制的断裂带及地区的形变过程、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并找出其中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2.
芦山7.0级地震和康定6.3级地震是近两年来在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的最为显著的两次地震事件,都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与四川盆地的挤压构造带边缘。利用芦山科学考察项目和中国地球物理场观测——青藏高原东缘地区项目中获得的水准资料,研究芦山地震震前、震中和震后垂直形变演化和康定地震震前垂直形变特征。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小金相对于芦山地区上升速率约为1.7 mm/a,同震垂直变形可以达到197.7 mm,变形最大区域分布在芦山灌县—安县断裂附近;芦山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段两侧垂直形变迅速增加至13 mm/a,之后发生康定地震。1982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Y字型交汇区域保持着4.5 mm/a的快速隆升,同时在都江堰和大邑一带存在一条垂直形变高梯度带。  相似文献   

13.
初步探讨了1987~1990年我国东部地形变场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现代地壳垂直运动、地震带和中强地震震中分布的关系,并进行了典型个例分析。结果表明: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区亦是地形变凸、凹中心的高发区,地凸、凹中心的分布与中强地震震中和地震带的分布比较吻合,地震易发生在地凸、凹区的接合部,也即水平切应力最大的地区,闽粤地区的地形变场可以捕捉到台湾的强震信息。两个(或多个)地凸区的突然增强或合并对大震有临界促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地壳形变方法对强震中期趋势的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觉民  张祖胜 《中国地震》1997,13(2):128-138
用全国范围50的代至90年代初期大地测量资料对我国大陆未来的强震危险区进行预测和划定;依据近30年来华北地区的垂直形变动态,探讨判断本区未来1-3年尺度强震危险性的指标;利用首都圈的断层形变监测结果,提出用定点形变和大面积形变综合分析地震中期趋势的方法和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中国西部地区二十多年的地壳垂直形变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取了地壳垂直形变场的形变速率波中的0阶子波,发现:地震的发生大多在地壳波浪的0阶子波的0振幅线与断裂相交的地带附近。认为:形变速度波的0阶子波的传播是地震破裂的扰动力源,它的0振幅线与构造断裂的交汇部位可作为地震触发的重点监测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龙陵地区自1958年至1983年进行的一、二等水准测量结果,对该区地震前、地震时和地震后的地面垂直运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地震发生前十多年震中区周围自澜沧江向西已出现了一缓慢的抬升趋势,累计值达46毫米,特别在团田至龙陵区段内变化尤为突出。重力测量结果也出现明显减小,二种手段所获得的前兆现象是一致的。地震后八年,由于地下物质发生了新的调整,形变逐渐趋于平稳,重力变化与垂直形变正好与震前相反,呈现整体下沉,留下了震后永久形变的痕迹。作者认为该区的地震形变周期已接近结束,附近地区所出现的新的变化是另一周期的开始。总结这次龙陵地震的垂直形变和重力变化结果,其变化模式如下:膨胀(上升)——突变(震时)——收缩(下沉)——新的膨胀(上升)。  相似文献   

17.
汶川8级地震前后陕西地形变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前后的关中垂直形变及陕西地区地倾斜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震前,跨断层垂直形变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南大同、大塬、涧峪口、清河口、口镇等场地的垂直形变出现了明显的趋势转折、加速变化。汉中、宝鸡、乾县、西安台的地倾斜潮汐因子γ存在3个月左右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8.
河西地区几次强震前的垂直地形变分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志  王双绪 《内陆地震》1993,7(3):257-263
采用关联维的计算方法,对河西地区门源6.4级和天祝一景泰6.2级地震过程中的垂直地形变序列的时、空分维数分别进行了计算,得到:本文研究区内远场(远离震中区)的地形变序列分维数在0.63~0.80之间,而近场(震中地区)的序列分维数在0.17~0.44之间,近场出现明显的降维现象;地震的孕、发过程中地形变观测序列分维数在0.22~0.37之间,而无震期间则在0.57~0.77之间,地震孕、发过程中地形变观测时间序列亦存在明显的降维现象。  相似文献   

19.
基于D-InSAR技术的伊朗巴姆地震地表形变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伊朗巴姆地区为例,对伊朗巴姆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进行了差分干涉测量,得到了垂直向的同震三维形变场,并运用GIS三维分析技术对形变场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地震在巴姆城市的东侧造成了较大形变,在西侧也产生了微量形变。巴姆城市北部地块沉降,南部地块隆起。同时在巴姆城市南部可明显看到地震造成的断层。实验结果验证了基于C波段的SAR数据的D-InSAR技术在干燥地区监测地表形变方面的可行性。本文对产生去相关效应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认为对于干燥少植被的地区干涉效果较好。并指出,如果能够通过技术进步提高雷达干涉测量的精度并降低观测成本,同时将该技术与GPS、GIS等技术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研究形变机理,这将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产生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陆6级地震平静后首次强地震的短期预测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5年4月8日西藏仲巴6.7级地震后,我国大陆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6级地震平静.截止到2007年4月初,6级地震平静达730多天,这一现象引起了众多专家的高度关注,将在何时、何处打破这种平静一时成为关注的焦点.依据我国大陆形变异常分布特征,作者分别于2007年4月18日和4月27日试验性地提出了<东部地区短期地震危险性分析意见>及西北地区5月份存在发生6级地震可能性的预测意见.两次预测实验结果尽管都不是很准确,但对于揭示地壳形变观测本质及探索地震预测新方法等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