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产于湖北清江流域泥盆纪云台观组的清江石因其独特"形、质、色、纹、韵"而在国内观赏石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丰富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艳丽斑斓的色彩与丰富灵动的纹理图案成就了清江石之美。清江石以紫、红、绿、灰白为主,色彩差异由沉积时期和成岩期Fe~(2+)、Fe~(3+)含量变化所决定,成岩期后的铁质浸柒使之进一步明显。清江画面石的纹理主要分为线型、条带型、梳型和斑块型等四种,一种或多种纹理的随机组合构成了清江画面石的美丽图案。线型纹理主要为生物扰动或铁质浸染充填成因;条带型纹理是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沙纹层理等沉积构造的呈现;梳型纹理主要是碟状构造、沙纹层理、铁质浸染充填的表现;斑块型纹理为成岩期后铁锰质浸柒充填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宁陕县丰富金矿产于南秦岭构造带东江口岩体内,为一中型规模金矿床,赋矿围岩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矿床形成于印支-燕山期秦岭造山过程中由碰撞向伸展构造体制转变的后碰撞构造环境,成矿时代限定为200Ma左右的燕山早期,矿床类型为硫化物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的赋存状态有包裹金、裂隙金及晶隙金三种,以裂隙金和晶隙金为主,具有多期成矿特征。围绕主岩浆期后超浅成-浅成侵入的中基性岩脉、岩枝、岩株呈环状展布的缓倾斜断裂是主要的控矿和赋矿构造,成矿作用与主岩浆期后火山-次火山作用或隐蔽爆破作用引发的热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雪峰地穹金矿床的成因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西部雪峰地穹内现已发现的金矿床均赋存在前寒武系内,并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研究表明:本区金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地槽期原始金源层形成阶段(武陵-雪峰期)、地台期衍生金源层形成阶段(加里东-海西期)和地洼期改造成矿阶段(印支-燕山期)。这种改造成矿模式可能主要是通过地洼期构造热液沿滑脱构造及其次级裂隙带渗流、浸取金源层中的成矿物质而富集成矿的。  相似文献   

4.
浙江五亩山地区钨矿容矿构造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五亩山地区燕山期花岗岩侵入活动后,形成了高温热液裂隙石英脉型黑钨矿(白钨矿)矿床.矿化脉体多分布在区域断裂的裂隙构造中,矿化体在地表以中(或低)角度产出,向下以高角度产出,或者两者交替产出形成类似于倾斜的"阶梯"状.通过对含矿裂隙的测量和统计,确定了成矿前或成矿期的裂隙,NE向裂隙为钨矿的容矿构造,并提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
辽宁宽甸万宝源钼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宽甸万宝源钼矿位于燕山期石柱子花岗闪长岩体与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部位。钼矿体依其围岩岩性和构造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石英斑岩裂隙型、花岗闪长岩裂隙型和破碎蚀变带石英脉型。硫、氢、氧同位素的测试结果及分析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重熔的深部硅铝质地壳, 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 并混有古大气水。该区存在两期成矿: Ⅰ期形成矽卡岩型Cu-Fe矿体; Ⅱ期形成斑岩型和石英脉型Mo矿体, 以斑岩型为主。两期成矿均为岩浆期后热液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中条山西南段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是在中条山西南段新发现的一种新的铜矿类型,其形成是在原始基性岩浆侵入或喷发作用形成的矿源岩或矿化体基础上,经过区域变质和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热液的改造加富而成,其成因应属与变基性岩有关的变质-热液改造型铜(镍、铁)矿床.  相似文献   

7.
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是在中条山西南段新发现的一种新的铜矿类型,其形成是在原始基性岩浆侵入或喷发作用形成的矿源岩或矿化体基础上,经过区域变质和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热液的改造加富而成,其成因应属与变基性岩有关的变质-热液改造型铜(镍、铁)矿床.  相似文献   

8.
马滴达北山金铜矿床产于下古生界五道沟群地层与燕山期英云闪长岩(斑)岩接触带岩体一侧,矿化类型为硅化蚀变岩型,主矿体产在岩体的NW向断裂及裂隙构造中,矿床成因为次火山类型。  相似文献   

9.
云南墨江镍金矿床主要控矿因素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采用控矿因素分析研究,通过构造岩石地层及构造变形筛分探讨镍金矿床的成矿过程,认为本区金镍矿主要为地层及构造控矿。在矿床内,热(泉)水喷溢构造(成矿构造)有似环状粘土岩化带及热水同生沉积-交代-喷流构造岩石层序,脆-韧性剪切带(储矿构造)由近水平的纵张裂隙构造、左行共轭剪切裂隙及相对封闭的脆韧性剪切带组成。脆性张剪性X形微裂隙系统为富金矿脉的定位提供了构造空间。成矿演化过程为:①晚泥盆世热水同生沉积成岩成矿期形成含金黄铁矿硅质岩;②印支期逆冲推覆型脆韧性剪切构造成岩成矿期形成含金脆韧性剪切带;③燕山-喜马拉雅山期深源热流体叠加成矿期形成富金矿脉。指出3处成矿远景区,认为红土型金矿很可能是本区一种新的金矿类型,值得重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 ,是在中条山西南段新发现的一种新的铜矿类型 ,其形成是在原始基性岩浆侵入或喷发作用形成的矿源岩或矿化体基础上 ,经过区域变质和印支 -燕山期构造 -岩浆热液的改造加富而成 ,其成因应属与变基性岩有关的变质 -热液改造型铜 (镍、铁 )矿床。  相似文献   

11.
乳源彩石是具有华丽色彩的一种观赏石.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红外光谱仪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测试手段对4块乳源彩石标本的显微结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等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乳源彩石具有变粉砂结构,主要由石英组成(占总体质量分数的90%以上),含少量云母,其它矿物的质量分数低,是一种浅变质的变石英粉砂岩;另外,4块乳源彩石样品的结晶度指数相近,结晶度指数最高的绿色样品推测是由于其含有后期充填的鲕状矿物导致.最后对乳源彩石样品的颜色成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认为其颜色为次生色,是由次生矿物组合、交代蚀变和氧化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能谱分析研究了浏阳产菊花石的微观组织,发现浏阳菊花石的花瓣保留了原生矿物——天青石SrSO4及其单晶体的外形,但是花瓣内部出现了硅化现象;菊花石中存在多种纳米矿物材料,例如非晶纳米硅氧线、颗粒状纳米CaCO3和SrSO4、CaCO3的二维纳米片和纳米带等。某些非晶纳米硅氧线外包覆了纳米晶化层,镁含量越高,非晶纳米线越容易晶化。  相似文献   

13.
对封门矿区七个不同品种的青田石("封门青""金玉冻""黄金耀""朱砂""水草""紫罗兰""三彩")样品进行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激光诱导离解光谱仪等测试,对其主要矿物组成,矿物组合及颜色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显示,"封门青"和"金玉冻"均为成分较纯的叶蜡石,属于叶蜡石型青田石;"黄金耀"的矿物组合为伊利石+少量叶蜡石,属于伊利石型青田石;"朱砂"的矿物组合为叶蜡石+石英+赤铁矿+高岭石,属于叶蜡石型青田石;"紫罗兰"的主要矿物组成是叶蜡石,属于叶蜡石型青田石,其紫色花星成分可能为贫铁蓝线石;"三彩"的主要矿物组成为叶蜡石,但其三个不同颜色(灰色,土黄色,黄绿色)部分的矿物组合不同,石英的质量分数较高且结晶较好是"三彩"显颗粒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马路背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该地区须家河组发育致密砂岩储层,却形成了“高产、稳产”的规模气藏。论文充分利用各种岩矿分析化验资料,从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演化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马路背地区须二段(T3x2)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因。结果表明: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以大巴山变质岩为母岩沉积了一套三角洲前缘中粒岩屑砂岩和石英砂岩;无论是石英砂岩还是岩屑砂岩,无论埋深大小,铸体薄片下孔隙均不发育,扫描电镜偶见微孔,物性很差;强烈的埋藏压实作用造成各种孔隙的缩小与消失;早燕山期(199~100 Ma)、中晚燕山期(100~65 Ma)、喜山期(65 Ma以来)等多期构造强挤压进一步造成孔隙减小和消失,构造压实减孔量大约4%;埋藏压实与构造强压实减孔的同时,产生了不同规模断层和裂缝(颗粒裂纹—粒间微裂缝—层间断层),沟通微孔,形成断层—裂缝—微孔隙组成的断缝储集体。这类储集体主要受构造应力大小控制,构造挤压最强的部位,裂缝最发育;其次受岩性和砂岩厚度控制,中—薄层石英砂岩中最发育。  相似文献   

15.
皖北灵璧磬云石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磬云石是产于灵璧地区震旦系张渠组地层中的一种微晶灰岩,以其色黑致密且敲击能发出青铜质的声音,而成为观赏名石和制作敲打乐器。磬云石主要矿物组成为微晶方解石,晶体自形程度较好,粒度均小于10μm,紧密镶嵌排列,富含有机质。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上,磬云石含有高的CaO含量,低的MgO、SiO2、Fe2O3、Al2O3含量,低的稀土元素含量,富集Sr、Cu、Mn、Ba等元素。通过与该套震旦系地层中产出的其他微晶灰岩对比研究表明,磬云石的矿物组成单一,颗粒大小均匀,颗粒排列紧密,颗粒间孔洞小且少,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等特征,是其敲击能发出青铜质声音的主要原因。磬云石的形成与震旦纪时全球高的CO2浓度以及该区多发的地质事件有关,是震旦纪海水过饱和CaCO3的沉积环境与该区复杂的地质事件联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巴林石、寿山石样品的FTIR与XRD光谱特征,指出有序度指数(OI)、结晶度指数(HI,DHI)及半高宽(FWHM(00l))在用于研究高岭石与地开石混合相样品的组分时具有局限性;计算了样品的有序度指数和结晶度指数并研究了各自与透明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证实,寿山石样品的透明度随其有序度与结晶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没有发现巴林石样品存在类似规律。  相似文献   

17.
湖南地区志留纪的沉积时限一直以来争议颇多,笔者通过对该区沉积特征及层序地层、构造运动分析发现:小溪峪组属于一套有障壁海岸浅海细碎屑沉积,是海水由南东向北西退却期的沉积响应,属于早期高水位体系域;泥盆系云台观组属一套海侵型的海相陆源碎屑岩沉积,从野外的界面特征分析云台观组为一套开阔海岸受波浪作用明显的以石英砂为主体的沉积物,属于广西运动之后由东南向北西形成的海侵过程的沉积响应。小溪峪组与云台观组二者所属沉积盆地环境和演化不同,其界面属于Ⅰ型层序界面,不整合接触。广西运动导致的江南造山带的隆起在430Ma左右结束,志留纪沉积盆地应大部分消亡,由此认为志留纪沉积盆地接受的沉积物时间也应在相对应时段中,小溪峪组在湖南地区不存在晚志留纪沉积物。  相似文献   

18.
红色碳酸盐岩石林是湘西地质公园最重要的地质遗迹之一。公园内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发育于奥陶系大湾组与牯牛潭组,集中分布于酉水-猛洞河两岸斜坡与峡谷地带,出露面积84 km2,是当前全球已知的面积最大的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石林地貌景观。红石林形态多样、成景效果好,发育了包括塔状、火焰状、墙状、剑状、柱状、锥状等十余种形态。红石林的形成经历了完整的地层沉积-构造抬升-风化剥蚀等阶段,适宜的古地理环境、有利的构造抬升运动和节理裂隙发育、温暖多雨的气候和丰富的地表地下水系是红石林发育的重要条件。因受成景地层的岩性组成复杂、地层偏薄、溶蚀作用差异等因素影响,红石林具有明显的垂直溶痕和水平溶痕叠加现象,具有独特的自然美,形态上与云南石林有较大不同,颜色上,红石林晴红雨黑、四季变幻,可能是石柱表面的藻类造成。除中国西南地区,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石林分布十分有限,仅泰国沙墩有报道,其稀有性非常突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但正由于其稀少,许多针对性的研究仍刚起步,值得未来各界学者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袁雷雷  朱勇  汪吉林 《安徽地质》2013,(4):250-252,291
以巢北二叠系孤峰组(P2g)、龙潭组(蹦)和大隆组(P3d)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压汞和扫描电镜实验手段对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分析。认为三组地层的主要孔隙类型为过渡孔,孔径范围在15.9~27.2nm之间,孤峰组和龙潭组页岩的孔隙度为14.05%和13.47%、比表面积为13.722m2/g和14.046m2/g、孔容为0.087ml/g和0.067ml/g,均较接近。大隆组页岩孔隙度为1.58%,比表面积为2.16m2/g,孔容为0.008ml/g。样品的镜下SEM—sE图像可观察到孔隙类型以粘土矿物颗粒间孔隙为主,孔隙形状不规则,存在微裂缝。  相似文献   

20.
湘西北和鄂西云台观组孢子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孢子组合的研究,确定云台观组属中泥盆统(季维特阶)。该地层不仅产出有丰富并保存完好的孢子,而且还有一些疑原类、虫颚和几丁虫碎片。文中描述的孢子包括19个属、30个种和变种,其中新种2个、新联合种1个,即小刺凸刺弓形脊三缝孢、多刺冠环三缝孢以及大刺剑刺三缝孢(新联合)。与北半球同类组合对比表明:湘西北和鄂西云台观组孢子组合主要为季维特阶的属种,从整个组合特征看,可能属晚季维特阶。文中还讨论了云台观组的沉积环境和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