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盐度为14—19‰的人工海水中,温度20—25℃条件下,189只平均体重100g的抱卵亲蟹产蚤状幼体4025万只。布苗密度为50—100万只/m~3为宜。必须经常换水,保持水质良好。人工饵料以单胞藻和丰年虫无节幼体为主,可适当加喂蛋黄。  相似文献   

2.
远海梭子蟹幼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永岩  余波  董学兴 《台湾海峡》2001,20(4):533-546
本文对人工培养的远海梭子蟹各期幼体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远海梭子蟹整个幼体发育过程共蜕皮6次,即Sou状幼体阶段脱皮5次;大眼幼体阶段蜕皮1次。在27.4-28.2℃的培养条件下,远海梭子蟹从破膜孵出到变态为第一期幼蟹,需经14-15d。  相似文献   

3.
三疣梭子蟹增养殖技术(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人工育苗的有关问题4.1亲蟹的暂养与孵化育苗生产用的雌蟹一般是抱卵的自然蟹,有时也选用些尚未抱卵的。在蟹网船捕获的产卵群体中,挑选活泼健壮、附肢完整、卵色鲜艳呈橙黄色的雌蟹,一般规格是头胸甲宽范围13.0~22.0cm,体重范围为150.0~500.0g,运输过程中不能缺氧,轻放勿挤压。将亲蟹逐批放入同一暂养池,池底事先铺10~15cm经淘洗过的细沙。为产卵同步,也可将抱卵和未抱蟹图分别放置。每日投喂1~2次,时间根据情况可放在早、晚,投饵量一般为体重的5~8%(平均100g亲蟹白夭摄食量为1…  相似文献   

4.
廖永岩 《海洋科学》2003,27(4):68-71
利用面包酵母在室内高密度培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并用培养的轮虫进行远海梭子蟹育苗。结果发现,接种200个/mL,经8d培养,轮虫密度可达3075个/mL。用高密度培养而又未经营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作为开口饵料及培养饵料,再配合单胞藻和卤虫,用于远海梭子蟹育苗,育苗期(至大眼幼体)为14-16d,培育至幼蟹一期,成活率达17%。  相似文献   

5.
盐度对文蛤孵化及幼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国内外学者就盐度对文蛤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有过一些报道,但仅局限于浮游幼虫期,而对受精卵孵化和稚贝期进行全面系统的试验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分别以人工获得的文蛤受精卵、人工培育的浮游幼体和变态稚贝为试验材料,探索盐度对文蛤不同发育阶段生存、生长的影响规律,为人工育苗及稚贝中间育成提供参考。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亲贝取自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双台子河口中潮区砂岗,为3~4龄蛤。经阴干和流水刺激排放精卵,取适量受精卵为孵化期试验材料,其余受精卵在25℃水温下经人工孵化、选育后,在40m~3水泥池…  相似文献   

6.
廖永岩  赵丽梅 《台湾海峡》2001,20(3):363-370
分别添加孔雀石绿,亚甲基蓝,制霉菌素,达克宁,里劳素等抗真菌药,进行远海梭子蟹离体卵孵化,并对孵化出的蟹幼体进行人工培育至幼蟹,结果发现,孔雀石绿孵化率最高。里劳素SaoI 24h存活率最高,0.2mg/dm^3浓度孔雀石绿孵化率达16%。0.1mg/dm^3里劳素Sao I24h存活率达7.2%,在24.5-27.5度下,从Sao状幼体至大眼幼体为12d,存活率为51.3%,从大眼幼体至第一期幼蟹需4d,存活率为17.3%。  相似文献   

7.
河蟹大眼幼体及Ⅰ期仔蟹变态成活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和定 《海洋科学》2000,24(8):18-20
近年来从春节前后早繁的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 (简称河蟹 )蟹苗到6月份的后期蟹苗 ,在大眼幼体培育成Ⅱ期仔蟹的过程中 ,均出现大批死亡现象。Ⅰ期仔蟹大量上滩死亡 ,给养殖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也给正常的养蟹生产带来了混乱 ,养殖大棚、池塘的利用率大大降低 ,养殖计划无法实施 ,经济损失巨大。国内对其研究有过一些报道 ,但均为单、双因子试验的结果[1 ,3]。作者在两年的研究过程中 ,比较了苗种质量、培育盐度、池水透明度、饵料品种4因子3水平下各因子对M~C2 变态成活率的影响 ,借以找出影响M~…  相似文献   

8.
张季申 《海洋科学》1994,18(1):10-12
本试验采用不同的饵料投喂青蟹的早期幼体,比较饵料效果,为青蟹人工育苗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991年7月份在本所清江试验场内进行试验。试验用的青蟹早期幼体~蚤状I期幼体全部采用清江试验场人工孵化的幼体。文中以Z1青示蚤状1期幼体,Z2为蚤状II期幼体。人工饵料为酱油粕(乐清虹桥酿造厂提供)、蛋黄、人工轮虫(美国“OceaStarInternational Inc生产的O.S.I牌人造轮虫)。动物性饵料为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lilis)。在室温条件下,将青蟹Z1放在1500…  相似文献   

9.
徐世宏 《海洋科学》1996,20(6):10-11
1亲蟹1.1选留一般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从湖泊、养蟹池塘或河口浅海捕来的河蟹中,选留体壮肢全、活泼的体重在75~125g的性成熟蟹做亲蟹,雌、雄性比以3:1为宜。由于长江系的蟹具有个体大,体表颜色好看、活力旺盛等特点,故养殖户目前多喜欢购买此种蟹苗。1.2饲养亲蟹入池前必须清池。池中可保持10~20cm的水位,每亩用生石灰75kg即可,1周后注入淡水备用。亲蟹入池时雌、雄分开饲养,池塘面积以1~3亩为宜,池塘四周可用50cm左右的塑料薄膜围住。目前投喂饵料主要以小杂鱼、鲜活蛤肉、沙蚕为主,…  相似文献   

10.
1合理控制单胞藻培育水体与育苗水体之比例1.1亲贝促熟培养时期在亲贝蓄养时,饵料培养水体应为亲贝培育水体1倍以上,才能满足其需求,后期为1.2~1.5倍,开始为0.8倍。1.2幼虫时期一般单胞藻水体为育苗水体的1/2,前期低些,投附着基后高些。2贝类不同发育期选择不同的单胞藻2.1亲贝培育阶段应选择繁殖快,易培养,对亲贝发育有利的种类,如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ium)、三角褐指藻(Phaecdactylum tricornutumBohlin),等鞭藻3011(Isoch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