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改进的Knothe时间函数模型与概率积分法建立了在半无限开采条件下与开采速度有关的地表动态下沉预计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绘制出对应的关系曲线,分析了开采速度对地表动态下沉速度与加速度的影响,得出了一味提高开采速度并不能降低地表下沉速度,而应根据工作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预计来确定最佳开采速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岩层与地表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由于Knothe时间函数虽然可以预计地表下沉,但在预计中有描述地表下沉速度的不足,并且其函数复杂。研究矿区单点动态下沉过程对于地表建筑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拟合下沉曲线,得到了预计方程,结果表明预计精度较高。Logistic模型参数少,函数相对简单,计算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对矿区开采沉陷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该模型对单点的下沉拟合程度高,在采用81期数据的预计模型中,误差平方和SSE为0.0066218,误差均方MSE为0.0000871,接近于0,表明拟合与预计精度较高,最大预计误差为0.0120673 m,对于研究矿区地表下沉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了解地表单点下沉全过程,在地表活动剧烈期可对地表建筑加强支护。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下采矿引起的地表沉陷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分析了描述地表沉陷动态过程的knothe时间函数的不足,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改进了knothe时间函数,改进后的时间函数模型可较准确地描述地表沉陷的动态过程,该模型求得的下沉速度的变化为0→vmax→0,下沉加速度的变化为0→+am ax→0→-am ax→0,并且该模型能求出沉陷速度最大的时间,所举矿山实测实例证明该模型可较正确地描述地表下沉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4.
吕磊  张晶  王列平 《测绘工程》2012,21(1):54-57
地下矿产被采出后引起的地表沉陷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非线性变化过程。文中以Knothe时间函数建立的地表移动动态预计算法为基础,并运用MATLAB中的图形用户界面(GUI),通过窗口、菜单、控件等构成操作简便的用户界面,实现主断面和任意点的动态预计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5.
针对深部开采物理实验困难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某深部矿井条带开采工作面应用FLAC3D数值模拟进行分析,结合该矿区地质条件,分别模拟两个工作面开采对地表下沉的影响,并进行研究,得到数值模拟下沉预计值为0.188 m,实测最大下沉值为0.179 m,与数值模拟预计值之间仅相差9 mm,数值模拟开采沉陷预计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仅为5.03%,误差值相对较小.数值模拟值具有一定的精度可靠性,模拟了煤层两个工作面的开采,结果表明:随着条带开采个数的增加,地表及各岩层的下沉值随之增加,开采影响范围逐步扩大,相邻工作面的开采会导致老采空区上方地表的进一步下沉,在进行多个工作面开采时,应当注意这种影响;对于两条带工作面开采完成后最大沉陷出现的位置进行了合理的解释,为实际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矿山开采沉陷信息可视化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化平  张程  杨可明  江娜娜 《测绘工程》2010,19(3):51-54,58
矿山地下煤层开采引发地表沉陷变形,可造成土地破坏、房屋倒塌等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基于概率积分法开采沉陷预计结果,利用ArcGIS的ArcScene模块实现地表变形预计数据的三维可视化表达,并以预计的下沉量为例进行可视化结果的等值线绘制、任意剖面图制作、任意点位形变信息提取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7.
陈年青  李得军 《北京测绘》2021,35(8):1131-1135
矿区开采会导致工作面上方的道路下沉、倾斜等变形,产生道路塌陷、隆起等破坏现象,传统的地表沉陷监测方法具有工作量大、监测时间长等缺点,很难适应实时化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的需要.实验以某煤矿为例,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提出了一种矿区道路沉陷区监测方法.首先布设道路路面外业扫描方案,获取道路沉陷区三维点云数据;然后利用插值得到各期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进行差值得到各点位下沉值;最后使用反距离加权法对下沉数据栅格化处理得到道路下沉模型.将三维激光扫描监测值与对应的实测水准数据对比分析得出,点位误差在1cm以内,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开采沉陷时序预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述了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矿山开采沉陷观测数据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开采沉陷预计技术,建立了开采沉陷的时序预计模型。用该模型可以对采动地表移动变形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分析表明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开采沉陷的动态预测问题。地表移动变形的相对预测误差在5%左右,与传统的预测方法相比,预测精度可以提高5%-15%,最后还提出了这一预测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在获取地表形变的过程中有其特有的监测手段,针对D-InSAR矿区地表三维变形监测的难点,首先,顾及D-InSAR难以获取快速大梯度变形的特性,选取边界拟合度较好的Boltzmann函数模型,结合Knothe时间函数,构建一种BK(Boltzmann-Knothe)模型;然后,由于D-InSAR仅能获取地表沿视线向(line of sight, LOS)的短时段一维变形量,依据地表三维移动变形和LOS向变形的投影关系,结合目标区域地质采矿条件,构建适应短时段单视线向变形的适应度函数;最后,引入烟花算法(fireworks algorithm, FWA),提出了融合单视线D-InSAR和BK模型的煤矿地表三维变形动态监测方法。模拟实验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可靠准确地反演出全部开采沉陷动态预计参数,求参相对误差为0.11%~7.51%;在大变形区域,该方法监测的下沉和水平移动与真实值一致。抗差求参实验结果表明,在观测误差或模型参数误差的影响下,该...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的监测方法都是基于点位监测,耗时耗力且难以大面积监测,本文以唐山某矿1326工作面为研究区域,利用二轨法D-InSAR的方法,采用两景Sentine1-1A数据对该工作面进行监测与分析,将所求取的监测结果分别与水准测量数据、利用开采深陷预计方法所预计出的该工作面以及受到开采影响的周边建筑物的下沉值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表明,D-InSAR监测值与开采沉陷预计的值结果较为一致,能够较为精确有效地监测矿区地表形变以及开采范围内的建筑物沉降。  相似文献   

11.
在完整后牛顿近似下的太阳系质心参考系和地球质心参考系的定义及其转换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各种时间系统(太阳系质心坐标时、地球质心坐标时、太阳系动力学时和地球时)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具体实现和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为空间大地测量学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时间概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童晓冲  王嵘  王林  赖广陵  丁璐 《测绘学报》2016,45(Z1):66-76
围绕现有时间段编码存在的问题与现状,提出了一种时间段剖分编码方法:多尺度时间段的整数编码(multi-scale time segment integer coding,MTSIC)。该方法通过整数间形成的树状结构和大小排序,体现了不同尺度时间段间的先后、包含/被包含、相交等时间关系,最终实现了对多种尺度时间的统一整数编码化处理。在此基础上,还研究了MTSIC的时间关系的计算方法,用以支持基于时间段剖分的高效计算与查询,并初步探讨了MTSIC的应用方法与前景。试验表明,MTSIC的实现方便可靠,与传统方法转换便捷,在查询计算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辛欣  游雄  刘芳  赵晓亮 《测绘工程》2010,19(1):21-24
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中的时间同步问题是达成系统时空一致,确保仿真正确,是用户对虚拟地理环境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条件。文中针对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中3个时间概念,重点对机器时间和仿真时间同步问题进行研究,基于网络延时、各仿真节点时间偏移和PC机及操作系统本身时间分辨率不高的因素对时间不同步造成的影响,提出时间同步自适应模型和算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广电行业的飞速发展,以串行数字接口(SDI)基带信号为基础技术架构的传统电视信号已经很难满足未来技术发展和业务扩展的需求.得益于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的5G时代,广电行业也将采用IP化技术来构建新的网络系统.处在向IP化发展的过渡期,广电IP化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广电系统网络中需要更高精度的同步信号来完成时间同步的问题,本文利用精确时间协议(PTP)时间同步技术在专用以太网中完成时间同步组网,搭建了测试环境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网络时间协议(NTP)时间同步技术,输出PTP信号的准确度能够达到亚微秒量级,完全满足广电行业IP化数字电视系统时间同步信号的高精度需求.   相似文献   

15.
Three functional models, polynomial, spectral analysis, and modified AR model, are studied and compared in fitting and predicting clock deviation based on the data sequence derived from two-way satellite time and frequency transfer. A robust equivalent weight is applied, which controls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outlying observations. Some conclusions show that the prediction precision of robust estima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LS. The prediction precision calculated from smoothed observations is higher than that calculated from sampling observations. As a count of the obvious period variations in the clock deviation sequence, the predicted values of polynomial model are implausible. The prediction precision of spectral analysis model is very low, but the principal periods can be determined. The prediction RMS of 6-hour extrapolation interval is 1 ns or so, when modified AR model is used.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进行钟差预报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多项式拟合、谱分析、改进的AR模型三种方法对由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得出的钟差时间序列进行了拟舍和预报分析。为了抵制钟差时间序列中异常值的影响,引入了“抗差等价权”,利用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得到的1d的钟差,按不问采样率、不同时间跨度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抗差估计的预报精度明显高于最小二乘估计;平滑值的预报精度高于采样值;由于钟差时间序列中有明显的周期变化,多项式进行钟差预报的精度不可靠;用谱分析进行钟差预报的精度不高,但可以发现钟差时间序列中的主要周期变化;改进的AR模型预报精度最高,预报6h钟差的RMs在1ns左右。  相似文献   

17.
Three functional models, polynomial, spectral analysis, and modified AR model, are studied and compared in fitting and predicting clock deviation based on the data sequence derived from two-way satellite time and frequency transfer. A robust equivalent weight is applied, which controls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outlying observations. Some conclusions show that the prediction precision of robust estima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LS. The prediction precision calculated from smoothed observations is higher than that calculated from sampling observations. As a count of the obvious period variations in the clock deviation sequence, the predicted values of polynomial model are implausible. The prediction precision of spectral analysis model is very low, but the principal periods can be determined. The prediction RMS of 6-hour extrapolation interval is Ins or so, when modified AR model is used.  相似文献   

18.
李瑞锋  贺鹏  乌萌 《测绘科学》2012,37(2):20-21,25
卫星导航系统时间同步技术是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用于实现卫星和地面站时间统一,其水平直接影响导航系统定位精度。时间同步技术主要包括星地、星间和站间时间同步技术,其中站间时间同步技术又包括了时间频率传递技术、卫星共视技术等。本文详细讨论了站间时间频率传递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模型,推导了误差模型,分析了影响站间时间频率传递精度的因素,并处理了实际的站间双向C波段数据,分析了站间时间频率传递的精度,结果表明时间频率传递实现的站间时间同步精度1ns。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随机时变结构特性,提出了随机时变强度的衰减表达式;在随机动力荷载作用下,用振型分解法分析了时变参数结构的动力响应,得到了此类结构的动力响应谱与数字统计式;给出了确定时变界限的方法;在若干基本假设下,得到了时变结构的可靠度计算公式;提出了在役结构时变可靠度的分析方法,以及结构在设计使用期与预计使用期限内可靠度评估公式  相似文献   

20.
物方空间的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着绝对运动,运动导致了相对位置的变化,时间序列影像记录了物方三维空间的动态变化。本文基于下视时间序列影像的动态特性,在共线方程中引入时间元素,提出了空基下视时间序列影像瞬时成像模型,描述了动态“物像”间的瞬时投影关系;针对地表不同类型动态物体,构建了“由像到物”的应用模型,实现了从像方动态特征计算地表物体特征的目的。通过仿真和真实航空下视序列影像的试验与分析,验证了序列影像瞬时成像模型能够定量计算像地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