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降雨条件下酉阳大涵边坡滑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荣  张梁  余瑜  刘坤 《岩土力学》2013,34(10):2898-2904
以某厚堆积层滑坡为例,基于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利用有限元方法,对雨水入渗条件下坡体的渗流及动态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了水分在坡体内的运移对边坡稳定性的时间效应。结果表明:边坡堆积体结构松散,土体强度差,边坡前缘坡降大,坡脚的开挖,为滑坡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强降雨条件下使得坡脚附近首先发生变形失稳,牵引坡体后缘产生张拉裂。雨水沿坡面入渗,在坡体内形成渗流场,弱化岩土体参数,同时坡面形成饱和径流,使滑坡体前缘产生向下的渗透力,促使前缘坡体发生滑动,进而引发分级坡体产生滑移;强降雨初始阶段,滑坡体安全系数降低较快,很容易发生滑坡。该研究揭示了降雨入渗诱发厚堆积层边坡滑动机制,并以此建议采取以截、排、堵措施对边坡进行排水,同时设置嵌岩锚索抗滑桩及进行削坡清方措施对边坡进行综合治理,通过稳定性计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杨山末站滑坡的形成条件、形成机理和滑体的工程地质特征.该滑体内存在着两个潜在的滑动破坏面。通过稳定性的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可知,坡体上的大裂缝与地下水变动带在开挖坡脚处剪出联合组成的滑面稳定性最差,此滑坡将来的滑动破坏剪出口将在开挖坡脚附近产生.根据滑坡体的特征,提出了场地的合理利用方案与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震  庄飞舟 《甘肃地质》2015,24(2):79-83
岷县滑坡灾害较发育,在人类工程活动和地震活动的扰动下,有些滑坡复活成为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滑坡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以下选择岷县八步川滑坡为典型案例,研究老滑坡因人类活动、地震活动而引起稳定性的变化,并通过定量的稳定性分析、滑坡推力计算,提出坡脚挡土墙+预应力锚索框架+局部坡面修整的防治方案。该方案简单易行,防治效果显著,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莲河村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莲河村山体特殊的地质背景及居民人工开挖坡角,在莲河村"村村通"公路东北形成两个规模不等的小型滑坡,直接威胁坡底多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地质灾害勘查,分析了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建立了滑坡的概化模型,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了稳定性的定量评价,天然状态下,两个滑坡均处于欠稳定状态,但在暴雨久雨的条件下,滑体处于不稳定状态。为此,提出了对Ⅰ号滑坡采用坡脚抗滑桩阻滑,后缘削坡减载和前缘回填反压、Ⅱ号滑坡采用坡脚修建挡土墙,滑坡外围修建截、排水沟,滑坡前缘回填压脚的科学安全又经济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位于西南山地堆积体滑坡常受到地震和强降雨的双重作用,查明此类滑坡变形破坏机理是地质灾害防治和风险防控的基础。文章的研究对象是鲜水河断裂带附近的炉霍县马居滑坡。研究表明,地震作用对位于斜坡地带堆积体滑坡体结构损伤明显,不但使滑坡整体稳定性下降,还促使坡体内裂隙大量发育,利于降雨入渗,进一步恶化滑坡的水文地质条件。强降雨形成的大规模洪水和泥石流下切坡脚沟道,牵引滑坡体整体向下。长历时强降雨入渗影响坡体稳定性,且在降雨结束后较长时间持续影响坡体稳定性。因此,对此类滑坡防治的对策应考虑坡脚防护和抗滑支挡设置。在对防治方案的有效性分析后,表明防护方案在极端条件下仍然能保障安全性,达防治和风险管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德江县香树坪滑坡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树坪滑坡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大坪村齐心组,为大型古滑坡。滑坡边界及前缘坡下发育多条拉陷槽,滑动方向为310~335。基于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和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建立了滑坡形成机制概念模型:在河谷形成及演化过程中,香树坪斜坡以滑移-弯曲演化。滑坡前缘拉槽LC6#和LC3#依次形成,其卸荷和临空效应导致上部坡体进一步变形。滑坡坡脚区因上部坡体进一步滑移变形而应力集中,坡体稳定性整体降低。当坡脚区失稳时滑坡发生。数值分析很好地再现了滑坡演化过程及机理。研究成果可对西部山区类似类滑坡发育条件及识别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北川羌族自治县都坝乡场镇兴建时,坡体前缘开挖卸荷,斜坡后部崩滑堆积体在自重作用和降雨诱发下向前推移致使前缘已建挡墙发生变形。为保证坡脚场镇居民的安全,须对该滑坡的现状稳定性进行评价并采取可靠的治理措施。事前采用MIDAS-GTS建立该滑坡二维模型,分析了其现状稳定性,与实际变形较吻合,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根据研究提出了抗滑支挡方案,并对布设抗滑桩治理后的效果进行评价,设桩后滑坡稳定性显著提高。该应用为类似工程项目的稳定性及治理效果分析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20年9月18日,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四河镇田堡村田堡调蓄水池左岸发生滑坡,滑坡长180 m,宽240 m,体积48.5×104 m3,主滑方向191°,为黄土-泥岩老滑坡的复活。滑坡破坏已开挖的边坡和公路路基,严重威胁田堡调蓄水池的正常建设。通过现场勘查、岩土试验和计算等工作,对田堡调蓄水池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滑坡基本特征及滑坡成因进行了探讨,并采用简化Janbu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滑坡形成条件主要为老滑坡地质基础、坡体前缘开挖、持续性强降雨三个方面,即坡脚大规模开挖和强降水的共同作用下,引发老滑坡的复活滑动。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在坡脚开挖后坡体滑动前,暴雨条件下坡体稳定系数小于0.98,处于失稳滑动状态,滑动后各工况稳定系数小于1.05,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9.
通木溪滑坡为一老滑坡。其前缘为滑坡强变形区;中部为弱变形区;上部为老滑坡区。滑坡复活始于1998年。2001年滑坡发生。造成5400m^2的建筑变形破坏,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万元。老滑坡的形成是滑坡复活的基础条件之一。中部生活用水入渗滑体滑带,大量建筑物加载,修筑公路局部开挖坡脚,前缘通木溪河常年掏蚀坡脚及降雨冲刷坡体和入渗补给滑体滑带成为滑坡前部复活的重要诱因。目前,老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弱变形区和强变形区处于欠稳定一基本稳定状态。滑体饱水及地震工况下,强、弱变形区均处于欠一不稳定状态,且强变形区稳定性最差。横向上,中部稳定性较两侧差;纵向上,滑坡中前部稳定性比后部差。因此,开展对该滑坡的形成机制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汪美华  李勇  裴叶青 《地质通报》2023,(Z1):460-468
2018年8月24日,甘肃省临夏县韩集镇北山出现明显裂缝、局部下滑并形成滑坡群,紧邻坡脚和坡体上的房屋、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滑坡群在降雨、地震等影响下存在继续滑动的可能,对集镇和省道交通安全具有潜在威胁,因此开展滑坡群稳定性评价十分迫切。采用野外调查、极限平衡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北山滑坡群的各次级滑坡稳定性进行了系统评价,认为连续降雨或强降雨是造成北山出现大面积变形和形成多个次级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滑坡区地形、坡体结构和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应用GeoStudio软件对滑坡群不同块体进行定量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在自重工况下,滑坡群稳定性较好;在降雨工况下,除H10滑坡外,其余次级滑坡均可能进一步失稳破坏;若区内受到超越其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作用,滑坡群稳定系数将迅速降低,各次级滑坡均可能出现快速失稳现象。根据滑坡群不同次级滑坡的变形特点和成灾模式,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坡脚挡土墙、削坡减载、锚杆框架、截排水渠、吊沟及排水抗滑设计等综合治理措施。为保证滑坡影响范围内的居民、建筑及交通安全,应加强滑坡群风险管控,在滑坡治理前需加强监测预警,动态掌握滑体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
特殊的顺倾层状坡体结构、不合理的坡脚人工开挖与罕见的强降雨的共同作用,是公路、铁路沿线降雨型滑坡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宝轮服务区属于降雨型滑坡,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存在相对隔水、遇水极易软化成为滑床的炭质泥岩层。本文基于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服务区滑坡坡体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特征和区域气候条件,采用FLAC~(3D)软件模拟计算并分析了天然与饱水状态下边坡坡体的变形,验证了宝轮服务区特殊顺层坡体不合理坡脚人工开挖与罕见强降雨型滑坡诱发机理,计算表明与滑坡变形特征有着较强的一致性,同时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提出了宝轮服务区特殊顺层坡体不合理坡脚人工开挖与罕见强降雨降雨型滑坡形成过程及其特征,对类似滑坡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验证充气截排水在实际滑坡中能有效控制坡体地下水位和坡体稳定性,本文以小旦滑坡为例,在滑坡变形破坏发展特征分析和形成机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充气截排水技术应用在此类滑坡治理中应用的有效性。通过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充气压力下坡体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滑坡后缘适当位置进行充气能够形成稳定的非饱和截水帷幕,达到降低潜在滑坡区地下水位的目的;小旦滑坡的最佳充气压力值为125 kPa,在最佳充气压力作用下,小旦滑坡坡脚未开挖状态下稳定性系数由1.144增大到1.209,开挖状态下的稳定性系数由1.106增大到1.139;雨季边坡后缘入渗量增大的情况下,充气截排水对滑坡稳定性的提高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文章依据滑坡体岩体破碎、地下水丰富、坡体含水量高、滑坡面积大、厚度小、稳定性差等特点,选取青海省麦秀山1^#滑坡为例。结合麦秀山地区的工程地质特点,利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基于强度折减法对该滑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通过对滑体岩土体强度指标的折减,模拟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当边坡的塑性区由坡脚贯通至坡顶、坡体上特征点的位移值产生突变,且无限制的增长时,认为边坡达到临界破坏状态,此时的强度折减系数即为滑坡的稳定系数,同时可得到滑坡失稳破坏的潜在滑动带,以揭示滑坡的失稳破坏机理。分析计算表明:强度折减法不仅能够模拟出滑坡渐进破坏的过程,而且所求得的稳定系数更符合滑坡的实际状态,在滑坡稳定性分析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以甘肃舟曲泄流坡滑坡的野外详细调查和变形监测资料为基础,探讨泄流坡滑坡蠕滑变形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舟曲泄流坡滑坡发育于坪定—化马断裂内,属典型的巨型断裂带滑坡。该滑坡由多个次级滑坡组成,表现为蠕滑变形特点,且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该滑坡是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形成的,断裂破碎带是泄流坡滑坡发生的充分条件,断裂活动导致坡体发生塑性流动变形;而降雨是滑坡发生大规模下滑的主要诱发因素;地震、坡脚开挖等对滑坡的发展、演化起到促进作用。因此,进一步研究断裂带滑坡的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对此类滑坡的防治预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莹  苏生瑞  李鹏 《工程地质学报》2015,23(6):1127-1137
本文针对受红椿坝-曾家坝断裂控制的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柳家坡滑坡,在现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Midas/GTS软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断裂对该滑坡的发生起着控制性的作用,岩土体的性质决定了该滑坡的类型,而水和人类工程活动触发了该滑坡的发生。得到柳家坡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为:坡体前缘向前运动,西侧断层强烈破碎带通过处侧壁剪切破坏,坡体后缘产生张拉裂缝,从而带动东侧坡体的变形破坏。由于坡体前缘为修建公路开挖的临空面,坡脚处缺失支撑,诱发了滑坡的发生。柳家坡滑坡形成机理的模拟结果可为日后相似条件下滑坡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詹美强  葛永刚  贾利蓉  严华 《现代地质》2019,33(5):1118-1127
拟建川藏铁路是自然、地质环境最为复杂的铁路工程,地质灾害作为局部乃至全线的关键控制节点,关乎川藏铁路建设的成败。野外调查表明,德弄弄巴古滑坡位于藏东地区藏曲河右岸一级阶地上,在川藏铁路选线或建设过程中备受关注,其稳定性是直接影响着铁路选线的必要条件。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德弄弄巴古滑坡堆积体的物理力学特征和稳定性进行系统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组成德弄弄巴古滑坡的碎石土干密度达1.75 g/cm^3以上,含水率低于4%,并且堆积体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与含水率呈显著相关性,随含水率增加而减小;基于FLAC3D数值模拟和GEO-SLOPE稳定性分析表明,堆积体在天然和暴雨工况下整体稳定,但在强降雨条件下,坡脚和坡体后缘地形转折处稳定性较差,坡脚稳定性系数仅0.761。该滑坡在暴雨、地震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极有可能发生局部失稳,影响铁路建设和坡体上居民安全,应进行必要的综合治理和稳定性监测。  相似文献   

17.
以贵州省惠水县宁旺乡鑫朋滑坡为例,依据野外调查成果,分析了滑坡结构及变形特征,结合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讨论了其稳定性影响因素,借助Geostudio分析了坡体后缘崩塌堆积体加载及降雨对滑坡的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持续降雨和坡体后缘加载共同作用使第四系地层与基岩接触面产生压应力集中,坡脚处孔隙水压力持续增大,第四系地层因受到雨水浸润稳定性降低,在堆积体牵引下发生浅层蠕滑变形,因此认为鑫朋滑坡变形失稳机制为整体蠕滑-拉裂。  相似文献   

18.
特殊环境条件下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研究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桥墩镇滑坡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表明该滑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整体暂时稳定~变形状态,在饱水状态下处于整体变形-滑动状态。为了保证滑坡下方居民生命财产和道路安全运营,本着"安全、环保、有效、经济"的治理原则,选择两种可行方案进行方案比选和治理效果安全系数计算分析,结合滑坡环境条件,推荐采用坡脚抗滑桩支挡坡面锚索墩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19.
成兰铁路地处南北地震带中段,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铁路沿线发育一系列大型—巨型古滑坡及存在古滑坡复活现象,给铁路工程规划建设造成极大危害。野外调查表明,规划建设中的成兰铁路松潘隧道入口位于红花屯古滑坡的坡脚部位,在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作用下,该古滑坡近年来已发生局部复活并对铁路和下方居民区造成重大威胁。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红花屯古滑坡开展了原位大型直剪试验和稳定性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天然工况下,组成红花屯滑坡的碎石土抗剪强度较高,与其碎石含量呈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含石量的增加,碎石土的粘聚力有降低趋势,而内摩擦角有升高趋势。基于FLAC~(3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天然状态下,红花屯古滑坡的总体稳定性较好,铁路开挖坡脚改变了坡体的局部应力状态,在强降雨作用下,雨水进一步弱化滑体力学强度,古滑坡体变形量变大;在滑坡采取抗滑桩、格构锚等治理后,滑坡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该滑坡在干湿循环、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作用下,有可能进一步发生失稳,影响铁路隧道安全和坡体下方居民区,应加强群测群防和稳定性监测。  相似文献   

20.
西南山区某机场高填方边坡在雨季结束后不久产生了变形。通过现场调查,坡体后部土面区出现了三条拉张裂缝,左右侧界也有明显变形迹象,坡脚五级马道水沟挤压变形严重,坡脚挡墙产生一小段垮塌变形。通过地表宏观变形判断坡体处于挤压变形阶段。对此段填方体滑坡及时实施了应急变形监测与工程地质勘察。通过地表变形监测曲线分析,由于错过了初始变形阶段的监测,该滑坡变形一开始就处于等速变形阶段。该滑坡在抗滑桩开挖过程中,变形明显加剧。坡体变形进入加速阶段后,变形速率及变形加速度较等速变形阶段成倍增加。在变形进入临界状态前,及时实施了坡体后部刷方减载,坡脚堆载反压的应急治理措施。应急治理措施实施后,坡体变形速率迅速减小,为永久治理工程的实施争取了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