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许洁  王颖  李文杰 《水文》2014,34(1):91-94
2012年"海葵"台风给宁波市带来罕见的暴雨洪水。分析了本次暴雨特点,通过对宁波市内最大流域-甬江流域内各水系的河道径流量、各水库增蓄水量的统计,推算台风期间整个甬江流域的来水量,并与2005年"麦莎"、"卡努"台风带来的水量进行比较分析,为以后抵御特大台风暴雨灾害的调度提供参考,为掌握甬江流域的入海径流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1974年8月,第12号台风在我国的福建省登陆后,进入内陆变为台风低压并继续北上,台风倒槽与西风槽相接造成苏、鲁、皖连续3~5天的特大暴雨,使沂沭河及运河均出现特大洪水,其中沭河出现近二百五十年以来的最大洪水,经过还原计算的洪峰流量相当于百年一遇;沂河及运河就其一天及三天的洪量来说亦是解放以来最大的。两河洪水在骆马湖汇  相似文献   

3.
我国登陆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环境脆弱的地区,台风的特大暴雨可以诱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本文分析了我国登陆台风影响区域内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点,利用信息量方法,通过灾害的易发性区划来分析登陆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特征,进而比较台风和非台风影响条件下地质灾害产生的地理条件和信息量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强降雨条件下,地质灾害的触发地质环境条件较非台风降雨触发地质灾害明显降低,地质灾害脆弱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突发性特大自然灾害预测研究的新途径、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振球 《地学前缘》2003,10(2):317-318
以 2 0 0 0年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第 133次学术讨论会(叶叔华等 ,2 0 0 2 )为代表 ,我国一批从事交叉领域研究的科学家 ,采用整体思维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此种中西文化优势融合的途径 ,已在特大暴雨、台风突变和大地震临震等特大自然灾害的预测研究方面 ,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并在这些危害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预测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提出了一些重大研究课题。(1)从整体思维出发寻找突发性特大自然灾害的触发因子 :任振球等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 ,从台风强度突变入手 ,全力寻找特大暴雨、大地震临震以及台风几类突变等特大自然灾…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16,(2)
分析气候变化对降水的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主要包括特大干旱、强寒潮、持续性强降水、区域性高温热浪、超强台风等气候灾害事件,对经济活动和人类活动带来严重影响,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提出增强防御能力,构建完善的指标体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解决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21,(1)
受20190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和西风槽共同影响,淮河流域沂沭泗河水系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天气,受其影响,沭河发生2019年第1次大洪水,大官庄枢纽提前预泄。受大官庄闸(新)开闸和区间来水影响,新沭河大兴镇水文站出现洪峰流量3 850 m~3/s,石梁河水库提前预泄。本文通过分析201909号台风"利奇马"影响期间新沭河各控制节点水位流量数据,结合新沭河历史洪水研究现状河道行洪水位流量演变规律,分析新沭河行洪能力,为沿线水利工程精准防洪调度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
在双台风判定客观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影响中国双台风的定义:在双台风活动期间,双台风中至少有一个台风对中国大陆或2个大岛——海南岛和台湾岛之一造成降水的双台风,称为影响中国双台风。然后利用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台风最佳路径资料,采用热带气旋(TC)降水天气图客观识别法(OSAT)和上述定义,对1960—2017年的影响中国双台风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7年影响中国双台风共有255对,年均4.4对,占西北太平洋双台风总数的60.6%。影响中国双台风年频数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影响中国双台风的影响期最长可达10天,主要集中在1天、2天和3天,分别占18.8%,29.4%和24.3%。在地理分布上,影响中国双台风主要分布在112°~138°E、12°~30°N范围,频发区在菲律宾北部附近洋面;受双台风影响的年均频次和年均降水均表现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阶梯递减,主要影响区为中国的台湾岛、东南沿海和华南沿海,其中台湾岛受影响最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中国双台风影响期内出现单站最大日降水当日两TC平均位置主要表现为东—西向分布,西台风和东台风正好分别位于东亚夏季风的西南风水汽通道和副热带高压西南侧东南风暖湿气流中,不仅有利于西台风从西南风水汽通道中获得水汽,而且有利于东台风向西台风的水汽输送,从而有利于西台风对中国台湾岛、东南沿海和华南沿海造成的强降水。  相似文献   

8.
2014年7月受第九号超强台风"威马逊"残余云系影响,德宏州各县市普遍遭到暴雨袭击,伊洛瓦底江和怒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暴雨洪水,特别严重的是21日6:00,芒市芒海镇发生特大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分析本次暴雨洪水的雨量、暴雨特性及灾害特征,有助于掌握和了解该地区暴雨洪水的特性,为防洪减灾、防御自然灾害[1]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水文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作为水系单独入海的区域,主要受梅雨和台风影响,具有不同于全国其他地区的水文特性.根据浙江省多年水文资料和不断刷新的水文极值,从降水、蒸发、径流、泥沙、水资源及水质等方面对区域水文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重点介绍了暴雨洪水、台风暴潮等水文要素.  相似文献   

10.
使用历史方志资料,根据台风发生时风雨潮洪的特点和文献记录中对它们的文字描述,建立了台风天气灾害现象筛选词语表,提取了台风相关信息,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公元1644—1949年历史台风灾害数据库。通过对现代台风过程中天气现象和可能造成灾害特征的分析,从历史台风描述词语、风雨潮现象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台风灾害链、风雨持续时间、台风风向、地形等方面制定了辨识历史台风的4条直接判别准则和6条辅助辨识依据,逐年辨识台风事件。与器测资料相对比,检验了历史台风事件重建的结果,公元1884—1949年间共重建出65次台风事件,相当于器测数的87.8%,两者相差1次以下的年数为55 a,占83.3%,说明利用方志资料重建台风频次序列的可靠性,为重建历史台风频次序列提供了方法支持,对研究长时间台风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境内的大别山区是多雨地区,经常发生暴雨洪水。1969年7月13~16日发生的暴雨洪水(以下简称“69.7”洪水)是自1808年以来排列第二位的大洪水。这次暴雨中心位置先后迂回在岳西县大水河到庐江县一带,暴雨遍及湖北、河南、江苏及安徽四省。大别山区及东、南两侧降特大暴雨,使大别山北部的渒河、史灌河和南侧的华阳河、皖河、白兔湖、巢湖水系,各河出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造成安徽省境内的巢湖、安庆、六安等地区严重  相似文献   

12.
黄家华  冯文凯 《地质论评》2023,69(1):2023010025-2023010025
受台风“尤特”登陆影响,台风暴雨直接激发兴宁乌石坑沟特大矿渣型泥石流灾害,物源巨大,潜在危害极大。笔者等通过现场调绘及室内试验,对本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动力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为此类泥石流致灾机理及危害性评价提供借鉴。研究表明,其独特的流域地形特点为泥石流形成的基本因素,以沟道堆积物为主的丰富矿渣型物源是基础条件,高强度的台风暴雨是直接激发因素,与矿山开采、矿渣随意堆放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扩大了灾害规模。泥石流形成过程与动力特征为前期强降雨—崩滑碎屑流—矿渣型泥石流—台风暴雨—沟道堵塞雍高—溃决、规模放大。  相似文献   

13.
孔海江  王霄  王蕊  吕晓娜 《水文》2012,(4):37-43
通过分析1961~2010年发生在河南中南部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从水汽输送角度对河南省中南部(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的持续性暴雨进行分型,总结出3种水汽输送类型,即西南气流型、螺旋型和"S"型。对比分析这3种类型代表个例的水汽输送和水汽收支特征后发现,河南中南部的持续性暴雨主要是由西南气流型的水汽输送造成的;"S"型和螺旋型水汽输送也是造成河南中南部持续性暴雨的原因之一。西南气流型和螺旋型的水汽输送是造成淮河上游洪涝的主要水汽输送类型,其对应的天气影响系统分别是:高层低槽(低涡)、中低层切变线和台风低压(台风倒槽)。  相似文献   

14.
分析、研究华北和邻近的辽宁地区曾发生过的“58.7”、“63.8”、“75.8”和“30.8”等4次罕见特大暴雨,结果表明,它们的气象学成因都是由于热带、副热带、西风带三种不同性质的天气系统的特定配置,引起暖湿气流和干冷气流在本区交绥所致。而这些天气系统的特定配置又与引潮力共振的特定迭加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在暴雨天气形势具备之后,如果华北继续遇引潮力共振减压的迭加,将触发罕见特大暴雨的发生。其中台风在影响本区时(假定台风登陆我国大陆时强度为35m/s),如遇一个引潮力共振减压,当天的最大日降水可达500mm左右;如一天内遇两个引潮力共振减压的迭加,则当天的最大日降水将达1000mm左右。  相似文献   

15.
1974年12号台风导致华东地区8月11~13日发生一次大面积暴雨,这次暴雨波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雨区南自大别山区,北至山东渤海边,东西宽约150公里,南北长约850公里,超过100毫米以上的面积达15万公里~2。此次暴雨在淮河干流并未造成很大洪水,但在山东潍、沭河却造成了近百年来的特大洪水,潍、沂、沭河沿河两岸造成了很大灾害。现将1974年8月发生的暴雨洪水简介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2005·09"暴雨洪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业平 《水文》2006,26(2):84-86
2005年9月1-4日,安徽省受第13号台风“泰利”影响,同时遇到华北冷空气南下,与低层云团汇合,形成历史罕见特大暴雨,三个暴雨中心分别位于淠河上游张冲站、皖河上游岳西站和滁河上游长山站,最大3日降雨量687mm,最大 24h降雨量544mm。本文通过实测资料对本次暴雨洪水成因、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上发生的洪水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台风暴雨型滑坡降雨阈值曲线研究以福建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风暴雨型滑坡具有群发性、规模小、爆发性强的特点,容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本文应用极值理论分析,以极端降雨重现期的极大值作为标准并计算有效的降雨区间,通过统计分析,确定触发暴雨型滑坡的降雨阈值曲线。应用模型对福建地区台风暴雨型滑坡进行了分析,福建省3个灾害高发区为:南平三明地区、泉州地区和宁德地区。南平三明地区降雨阈值较高,但发生的滑坡数量较多,主要以3d的降雨为主;泉州地区小于3d的连续降雨和大于8d的连续降雨是触发该地滑坡的主要降雨区间;宁德地区对短期降雨较为敏感,滑坡主要由1d的降雨引起。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台风地区触发滑坡的降雨阈值要高于非台风地区。降雨型滑坡阈值主要受气候,地质和土壤厚度影响,气候因素为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8.
黄家华  冯文凯 《地质论评》2023,69(4):1387-1397
受台风“尤特”登陆影响,台风暴雨直接激发兴宁乌石坑沟特大矿渣型泥石流灾害,物源巨大,潜在危害极大。笔者等通过现场调绘及室内试验,对本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动力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为此类泥石流致灾机理及危害性评价提供借鉴。研究表明,其独特的流域地形特点为泥石流形成的基本因素,以沟道堆积物为主的丰富矿渣型物源是基础条件,高强度的台风暴雨是直接激发因素,与矿山开采、矿渣随意堆放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扩大了灾害规模。泥石流形成过程与动力特征为前期强降雨—崩滑碎屑流—矿渣型泥石流—台风暴雨—沟道堵塞雍高—溃决、规模放大。  相似文献   

19.
1960年8月3日~5日在江苏省南通地区发生了一场特大台风暴雨,其中心雨量在我省有纪录以来居首位。现就雨区自然地理概况,雨情、水情、暴雨成因等三个方面分别简介如下。一、雨区自然地理概况雨区位于江苏省东南沿海,跨越长江口,呈南北向分布,暴雨中心区在南通地区,属苏北沿海沿江垦殖区,地势平坦,地面高程仅3~4米(黄海基面),并多东西向入海和南北向入江河道。雨区按气候分区属于由亚热带季风气候向暖温带  相似文献   

20.
今年入汛以来,北京、河北、四川、重庆、陕西、甘肃、浙江等地相继受到特大暴雨、台风、洪涝等水患侵袭,"内涝"问题再次成为聚焦度最高的热点话题。我们的城市频频被淹,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如何才能远离内涝威胁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