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5,自引:4,他引:55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当前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单项指标和指标体系在指标与可持续性的关系、指标权重的选择、指标的定量化、可持续性的总体判别方法、资本替代性与替代速度、指标阈值的确定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局限性 ,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主要难点。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必然要落实到不同尺度的空间地理单元上 ,区域发展是评价的对象 ,因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必然具有显著的区域性 ,不同区域的评价指标或指标体系必然会有所不同。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而发展的可持续性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质量 ,包括自然资源的再生或替代、生命支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或改善。据此 ,论文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可持续性二维评价坐标体系 ,并提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指标遴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生态消费水平的区域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刘力  郑京淑 《地理科学》2003,23(6):656-660
生态可持续性评价揭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线尺度。这一领域的评价问题,不仅涉及到对自然环境本底的探究,也涉及到对社会系统行为方式的考察。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将人类的消费行为与生态承载力联系起来,评价消费行为的可持续性。通过借鉴这一方法,估算了东北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生态消费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生态可持续性评价,并进一步探讨促进与改善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可能途径与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3.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五个目标,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并研究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及方法,提出了江苏锡山市基于过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和河北曲周县基于状态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县级尺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应侧重于基于过程的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牛方曲  封志明  刘慧 《地理学报》2019,74(8):1563-1575
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逐渐得以关注。本文构建了产业、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综合分析框架,该框架首先评价各产业对区域社会经济的重要性,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而分析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间相互作用机制,明晰产业经济、人口规模与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的关系;然后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为实现环境友好、资源有效利用前提下的最大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提供依据。西藏自治区案例研究结果显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旅游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对当地社会经济系统有着重要作用,成为支柱产业;不同发展情景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了资源环境限制下各种产业结构调整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和经济规模,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可为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撑。该框架的建立增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在辅助决策方面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推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指数的全球生态可持续性时空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足迹受人口、消费、科技等社会、经济及自然因素影响,且都是绝对数字,不能真正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可持续性.因此,基于吴隆杰提出的具有较好分析、比较功能的生态足迹指数(EFI),并利用WWF《地球生命力报告》系列数据,对1961-2003 年全球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动态评估,对154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生态可持续性进行空间序列静态分析.结果发现:42 a来全球EFI在波动中急剧下降,1987年转入不可持续状态,2003年达到-25.28%;2003年生态足迹总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生态可持续性强弱排序为巴西》俄罗斯》墨西哥》法国》中国、印度》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人均生态足迹排名前10位的国家排序为新西兰》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丹麦》爱沙尼亚》美国》阿联酋》科威特,全球7地区排序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非欧联盟》非洲》北美》亚太区》欧洲联盟》中东和中亚;若将EFI大于0、HDI大于0.8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标准,《2005年世界人文发展报告》公布HDI较高的国家中有3个处于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6.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五个目标,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并研究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及方法,提出了江苏锡山市基于过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和河北曲周县基于状态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县级尺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应侧重于基于过程的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县级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科学调控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阐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调控的重要意义 ,从县级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县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监测三个方面 ,深入分析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调控体系和实现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与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8.
谢守红 《热带地理》2002,22(2):112-115
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SARD)是人类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湖南虽为我国农业大省 ,但近年来农业生产出现停滞甚至滑波迹象。从粮食安全、脱贫致富和资源环境持续性三个方面 ,对湖南农业和农村发展可持续性进行评价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三维生态足迹是可持续发展定量化评价的重要方法,陕西关中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承载地,研究其土地自然资本利用状况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改进三维足迹模型,并利用足迹广度基尼系数等指标,对关中地区1995—2015年自然资本利用状况从“产品—地类—区域”3个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① 1995—2015年,关中地区土地足迹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土地承载力逐年下降,生态赤字逐年增大,不利于可持续发展;② 关中地区5个市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足迹深度均超过原长1,消耗存量资本来弥补流量资本的不足已成关中地区社会发展的常态;③ 耕地和建设用地为流量资本占用主要地类,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存量资本消耗主要地类;④ 区域内部流量占用不公平程度逐渐增加,若仍不采取合理措施,2025年将呈现较不均衡状态,2030年则为高度不均衡。论文聚焦“实态足迹”,揭示了关中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遥感的角度看地球环境的开发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球资源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了解和认识这种变化,使全球资源得到持续利用,使地球环境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是当今地球科学所面临的主要目标。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动态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绥化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周嘉  尚金城 《地理科学》2004,24(3):333-338
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核心内容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本文应用W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概念和方法对绥化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进行了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和发展能力的测算。绥化市2001年人均生态赤字为0.42 hm2,较1998和1999年赤字的幅度有所下降,同时通过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分析表明,其资源的利用效益在不断提高。建议通过增加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降低生态足迹,使绥化市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国内生态足迹研究自2000年开始迅速展开.根据目前国内生态足迹研究的175篇论文,对国内生态足迹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目前,国内生态足迹研究已从引进介绍的初期阶段过渡到大量应用研究的发展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模型述评、不同区域尺度以及特定产业/部门的生态足迹实证分析3个方面.最后,从生态足迹研究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4个方面对生态足迹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我国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这使开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成为当务之急,而科学发展观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开展,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足迹模型是目前可持续发展评价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了重要途径。该文分析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研究现状,指出研究中主要存在评价精度较低、研究内容不全、应用方法单一等不足,并从研究尺度、研究精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对土地利用相关政策启示等角度,提出需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新疆能源足迹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采用碳汇法计算新疆1957-2007能源足迹的基础上,利用sTRIPAT模型,以人口数量、富裕度、能源强度、结构化指标和现代化指标为自变量,以能源足迹为因变量,应用岭回归方法拟合得到环境压力模型,结果表明:人口数量是近51 a新疆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富裕度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能源足迹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而能...  相似文献   

15.
路幸福  陆林 《地理科学》2015,35(11):1404-1411
边缘型地区旅游开发较晚,因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比较脆弱,容易受到来自现代化各种因素的影响,环境认同与边缘型地区旅游发展的支持具有相关性,并且环境认同也会影响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进而影响旅游支持度。以泸沽湖为例,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法与结构式访谈法收集居民环境认同、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旅游支持的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边缘型地区旅游地居民的环境认同较高,对旅游发展持相对谨慎的态度;边缘型地区居民的旅游支持还取决于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的态度,而不是对消极影响的态度;居民对旅游的文化积极影响关注度略大于旅游经济影响。因此,边缘型地区的旅游发展要避免一些核心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破坏、过度商业化等问题,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旅游利益共享为原则,统筹规划,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足迹是近年来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方法,也是一种用来度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压力和响应的一条新途径。通过对邵阳市2000—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计算,结论为:邵阳市2000~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均高于期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且每年的生态赤字平均为-0.331hm^2;从生态足迹结构组成来看,邵阳市消费集中在粮食和能源消费上;从时间变化来看,邵阳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总生态足迹、总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均呈减少趋势。并利用GM(1,1)模型对邵阳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建模预测,试图为邵阳市相关部门进行人口增长的控制、自然资源利用等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中国灰水足迹人文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孙克  徐中民 《地理研究》2016,35(1):37-48
根据Hoekstra和Chapgain提出的污染物吸纳理论,估算了2012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灰水足迹,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2012年中国灰水足迹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构建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STIRPAT模型,测算了人口和富裕等人文因素对灰水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灰水足迹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分布不均衡性;人文因素对水资源环境的威胁大小排序,依次为城市化率、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和富裕程度,其中,城市化率、人口数量、农业比重和人均GDP每提高1%,分别引起灰水足迹增加1.03%、0.85%、0.63%和0.52%;人文因素对灰水足迹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人口对灰水足迹的影响由北向南逐步加大,富裕对灰水足迹的影响由西向东逐渐减小,农业和城市化对灰水足迹的影响由南向北逐步增大;在现有样本范围内,计算结果有条件地支持环境Kuznets曲线。  相似文献   

18.
海南省1988~2004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足迹方法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法。文章对海南省1988-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88~2004年,海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0.5894hm^2升至2.1423hm^2,增长率为263.5%,年均增长16.5%;海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7857hm2降至1.4605hm^2,下降率为22.1%,年均下降1.4%;海南省人均生态盈余/赤字由盈余1.2863hm^2降至赤字0.6818hm^2,下降率为836.4%,年均下降52.3%。生态赤字在2000年开始出现持续上升,海洋足迹需求过大是其主要原因。只要改变海洋开发方式,减少海洋足迹需求以致于不超过其生态承载力,海南就基本能够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历时性旅游废弃物演化规律及生态影响研究是制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作。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利用1979—2018年相关统计资料与团队实地调研数据,对黄山风景区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的长时间序列动态变化进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黄山风景区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共分为1979—1987年持续上升、1988—1996年小范围浮动式下降、1997—2005年剧烈振荡以及2006—2018年趋于稳定四个阶段。(2)黄山风景区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的来源及构成占比随着当地垃圾处理方式及污染防治措施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固体垃圾的足迹占比最多且达到52.18%~97.99%,并从显性与隐性两方面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3)随着黄山风景区旅游经济增长,区域资源利用效益持续升高,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始终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4)黄山风景区的实践表明成熟的环境管理体制和不断改进的卫生治理措施可将旅游废弃物造成的生态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为其他山岳型景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52,自引:7,他引:152  
毛汉英 《地理研究》1996,15(4):16-23
山东省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区之一,无论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还是从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及环境问题,在全国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与典型性,可作为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探讨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山东省实施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