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热带气旋气候查询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业务的需要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广州中心气象台在“华南台风业务系统”[1]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制作了一个在WIN95或NT4.0操作系统下运行的热带气旋气候查询系统(图1)。该系统汇集了1949年以来在我国海域、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活动的热带气旋位置、强度、风雨历史资料。具有直观、操作方便及面向对象的特点,大大简化了热带气旋检索的操作。图1热带气旋查询系统的主窗口1设计思路主要思路是根据业务科研工作需要,设计上考虑了方便操作并能直观显示查询的结果。1.1查询系统结构本系统主要是由检索方法、地图设置、实时路径、打…  相似文献   

2.
200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路径主客观预报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许映龙  刘震坤  董林  顾华 《气象》2005,31(6):43-46
利用目前中央气象台热带气旋路径实时业务预报中使用的各种主客观预报产品资料,对200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路径实时业务预报中的主客观预报进行对比分析检验。结果显示:虽然在整体上主观预报要优于客观模式的结果,但客观模式的预报能力已接近主观预报,有时甚至还好于主观预报,特别是48小时以上时效的客观模式较主观预报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客观模式中,全球模式优于台风模式;热带气旋路径数值模式产品的使用对提高热带气旋路径业务预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 历史及现状 我国在热带气旋预报技术方面,经过“六五”、“七五”、“八五”三次重大的攻关研究,在监测及路径、强度和风雨预报方法,路径突变、强度突变及登陆热带气旋暴雨突然增幅,以及灾情评估、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台风业务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方便了信息的检索简化了台风预报过程,免除大量耗时的手工操作,提高了预报工作效率,使预报员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分析所掌握到的各种实时观测资料和客观指导预报,及时制作、分发台风预(警)报产品。台风数值预报及其释用方法也广泛地在台风预报中应用。随着现代化探测技…  相似文献   

4.
利用热带气旋业务资料、数值模式分析场等产品从大气环流、双台风作用角度简要分析了1006号强热带风暴“狮子山”奇异路径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同时存在的热带气旋“南川”和“圆规”所产生的双台风作用对“狮子山”路径有重要影响,并针对业务中的预报着眼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2013年欧洲中心台风集合预报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中心气象台利用中国气象局下发的欧洲中心台风集合预报数据,制作了台风集合预报产品,供业务参考应用。利用欧洲中心台风集合预报数据,对2013年1307—1331号热带气旋的集合预报路径和强度进行检验,通过对比集合平均、模式高分辨率确定性预报和预报员主观预报,发现路径集合平均在24~120 h预报误差最小;在有限的预报样本数中,从热带风暴到台风级别的热带气旋,各预报时效路径集合平均的误差随强度增强而减小;强引导气流背景下的热带气旋预报误差小于弱引导气流的误差。对比强度集合平均和模式高分辨率确定性预报,发现各时效集合平均的误差比确定性预报大,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误差没有明显增大或减小的趋势,而且强度集合平均预报,在中心最低气压、中心最大风速、热带气旋等级都表现出明显的系统性偏弱特征;对不同级别的热带气旋强度预报,集合平均的误差随强度增强而增大,即强度集合预报对强度较弱的热带气旋有更高的准确率;对比受强、弱引导气流影响的两类热带气旋,集合平均对受弱引导气流影响的一类预报误差更小。  相似文献   

6.
2007年国内台风模式路径预报效果评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马雷鸣  李佳  黄伟  梁旭东 《气象》2008,34(10):74-80
使用中央气象台提供的台风中心定位报文资料、国内台风业务预报部门提供的台风模式路径预报报文资料和台风所气候持续性方法路径预报报文资料等,对2007年中央气象台编号的热带气旋对国内5种台风业务数值预报模式的路径预报效果进行了检验评估,检验内容主要包括距离误差、技巧评分和稳定度指标等.结果表明:(1)国内各模式24h/48h预报平均距离误差最小值为122.8km/246.3km,最大值为180.7km/304.4km.各模式24h/48h预报最大误差为1429.7km/1003.7km, 最小误差为11.2km/10.1km.24h/48h预报平均距离误差为147km/267km.平均而言,导致路径预报误差最大的是0707号热带气旋帕布,误差在其登陆后尤为明显.(2)相对于上海台风研究所路径预报气候持续法做了各种数值预报方法的技巧评分:各模式24h/48h预报平均技巧评分为32%/43%,最高的技巧评分为48%/54%, 最低的技巧评分为3.17%/33.53%.其中4个模式的24h/48h技巧评分高于36%/33%.(3)检验了距离稳定度、方向稳定度、有效稳定度等指标,以全面评估各模式的路径预报性能.该评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国内台风路径数值预报相对于常用气候统计方法的优越性,同时也表明,尽管国内台风数值预报模式对于热带气旋在海上时的路径预报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对热带气旋登陆后转向过程的预报表现出了较大误差.因此,在模式开发的下一步工作中,除台风初始化之外,还应结合登陆台风的特点,对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参数化等作针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美国海军的热带气旋自动预报系统(ATCF)是为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研制出的一种IBM-AT兼容软件包,它是为协助预报员做出热带气旋预报而设计的.该系统可用图形方式显示出热带气旋的路径、位置坐标和预报资料以及天气场和无线电探空仪的观测结果.利用这些基本资料,ATCF还可做出如热带气旋警报这类的报文.个人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使ATCF得出某些产品,如北太平洋西部的气候平均情况和持续性资料及最佳客观路径指导预报.ATCF可以自动存储所有的热带气旋资料,计算出实时的和过去的风暴预报误差的统计特征,还可使预报人员存取1945年以来的任意一次路径资料.ATCF使热带气旋的预报方法标准化,从而确保预报人员不会忽略掉所应考虑的重要的决定性步骤,ATCF使预报员的人工绘图和在记录板上记录资料这类耗时性工作自动化.该系统虽然是专为JTWC设计的,但其适应性很广,已为美国海军之外的部门选用.  相似文献   

8.
三个路径相似降雨特征不同的热带气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范爱芬  李秀莉  董加斌 《气象》2004,30(5):33-37
比照路径相似台风的降雨制作台风降雨预报是台风业务预报的常规方法之一。但台风飞燕、桃芝及一次热带低庄路径虽极为相似,它们的降雨强度和降雨分布则差异很大。通过对台风飞燕、桃芝及一次热带低压的大气环流形势特征、物理量场诊断结果和卫星云图的对比分析,发现热带气旋影响地的前期环境场、热带气旋影响期间西风带低槽和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及其相互配置以及它们与热带气旋的相互作用是造成路径相似的三个热带气旋出现降雨差异的主要原因。该分析结果对台风降雨的业务预报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副热带奇异向量的初值扰动方法已应用于GRAPES (Global and Regional Assimilation PrEdiction System)全球集合预报系统,但存在热带气旋预报路径离散度不足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热带气旋附近区域初值扰动结构不合理导致预报集合不能较好地估计热带气旋预报的不确定性,是路径集合离散度不足的可能原因之一。通过建立热带气旋奇异向量求解方案,将热带气旋奇异向量和副热带奇异向量共同线性组合生成初值扰动,以弥补热带气旋区域初值扰动结构不合理这一缺陷,进而改进热带气旋集合预报效果。利用GRAPES全球奇异向量计算方案,以台风中心10个经纬度区域为目标区构建热带气旋奇异向量求解方案,针对台风“榕树”个例进行集合预报试验,并开展批量试验,利用中国中央气象台最优台风路径和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降水观测资料进行检验,对比分析热带气旋奇异向量结构特征和初值扰动特征,评估热带气旋奇异向量对热带气旋路径集合预报和中国区域24 h累计降水概率预报技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奇异向量具有局地化特征,使用热带气旋奇异向量之后,热带气旋路径离散度增加,路径集合平均预报误差和离散度的关系得到改善,路径集合平均预报误差有所减小,集合成员更好地描述了热带气旋路径的预报不确定性;中国台风降水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各量级24 h累计降水概率预报技巧均有一定提高。总之,当在初值扰动的生成中考虑热带气旋奇异向量后,可改进热带气旋初值扰动结果,并有助于改善热带气旋路径集合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热带气旋研究十年进展   总被引:207,自引:28,他引:179  
陈联寿  孟智勇 《大气科学》2001,25(3):420-432
90年代初,国内外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热带气旋现场试验,取得了许多宝贵的加 密观测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对热带气旋尤其是异常热带气旋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我国科学家在国家科技攻关85-906项目中的“台风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等与热带气旋有关的课题和国际热带气旋研究合作项目“SPECTRUM(SpecialExperimentConcerningTyphoonRecurvatureandUnusualMovement)”中对台风的突变现象和预报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从而在过去10年中,在台风运动突变、结构和强度突变、台风暴雨的突然增幅、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方法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作者将对这些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